影视制作基础
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艺术基础知识一、影视构成的基本单位第一节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1.景:指银幕和屏幕的单个画面图像,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
2.景别:不同的画面叫“景别”,即摄影机和摄像机从各自不同的视距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时,所获得的各种大小和内容不同的画面。
(景和景别都是一种空间概念,即一种空间上的瞬息呈现。
)3.镜头: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
一个镜头就是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像。
(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或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
)4.决定一部影片所使用的镜头数量的因素有哪些?多种因素决定:a.与影片的长短有关,规模大,放映时间长的影片,镜头的数量当然多一些;b.与片种样式有关,戏曲片、生活纪录片、打斗片、惊险片镜头数量相对多些;c.与导演的美学追求和影片的艺术风格有关,如导演崇尚长镜头和纪实美学,那镜头用的就少。
如果崇尚蒙太奇,追求戏剧性风格,所使用的镜头数就多。
第二节各种景别的拍摄及造型功能1.景别大体分五类: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2.特写:即视距最近的景。
它是影视艺术中进行细节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用来突出地表现某一细节及细节动作的。
它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给这种情绪以形象性的强浓度表现。
就像音乐中的重音一样,通过给观众以较强的刺激和震撼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写:将主体的某一局部都充满画面,重视提示对象内在的动感和本质。
有利于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情况。
常被用来做转场组接时的过渡画面。
3. 近景:视距较特写较远的画面,即将摄影机从特写拍摄的镜位向稍加拉开而拍下的画面。
其取景范围,就人体而言,约为人的小半身,即主要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活动情节和脸部表情。
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说话神态和事物的细节、质感,它是描写人物情感和事物细节的主要景别。
4. 中景:取景范围,就人体来说,一般是拍摄人的大半身,主要表现人物双膝以上的活动情形,让观众既能看清任务的神态,又能看到人物的形体动作,一般是表现人物的半身活动的。
影视剧创作基础与技巧

02
第三章 影视剧创作观念之三:叙述者观点和视点
波布克关于主题的定义:“一个主题可以是对社会的评论(《随波逐流的人》),可以是对某一哲学思想的探讨(《麦凯布和米勒太太》),可以是对某一特殊现实的叙述(《发条橙》),可以探究神秘的事物(《第七封印》《犹在镜中》),可以是对人和人关系的一种看法(《呐喊和细语》《巴黎最后的探戈》),也可以是对某一时代和地区的祸害的研究(《围困状态》《 Z》)”,“一部影片的主题不必非是某种教义,甚至可以不是某种观点,对一个剧本来说,它非常可能仅仅提示某种情调,后来这种情调变成主题。”
01
黑格尔(1770-1831)在《美学》:“ 冲突还不是动作,他只是包含着一种动作的开端和前提,所以他对情境中的人物,只不过是动作的原因……”
02
内涵:戏剧冲突是动作的原因;冲突的介入把原本发生在松散空间里的事物凝聚在几个“剧艺”的场景中,再以激变的方式把生活中原本漫长的过程压缩在短短的时间里。
戏剧性的核心是表现而不是再现,戏剧家们为了“表现”不惜破坏和假设生活的原生状态,这就是戏剧性的外在形态--假定性的合理存在。
戏剧性是属于内心情感和表现的东西; 外部的演员的表演只是通过内心活动的过程才会成为一种有魅力的艺术。
总结
戏剧性是和纪实性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影视剧中的戏剧性决定了影视剧的一些很重要的戏剧化的叙事因素。
03
无冲突。
04
实际创作中的冲突形态:
在电影剧作中最突出运用冲突形态揭示生活矛盾的剧作,是按照传统戏剧形式进行结构的剧作。
冲突的核心是人。
冲突形态的剧作是围绕着人的冲突和命运来结构故事的。
冲突形态的构成
冲突形态中人物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要通过人物行动描绘其性格……没有剧情就不会有悲剧,然而却可以有没有性格的戏剧……因此,最主要的,也可以说戏剧的灵魂是故事,性格是第二位的。”
影视制作基础考核试卷

B.纹理映射
C. 3D建模
D.色彩校正
3.影视拍摄中,以下哪些设备属于录音设备?( )
A.麦克风
B.声音放大器
C.数字录音机
D.摄像机
4.以下哪些是影视作品中的剪辑技巧?( )
A.淡入淡出
B.切换
C.叠化
D.闪白
5.影视制作中,以下哪些是电影胶片的常见类型?( )
A. 35mm
B. 16mm
B.时间静止
C.运动模糊
D.景深控制
15.在影视剧本创作中,以下哪些元素是构成一个故事的?( )
A.引子
B.冲突
C.高潮
D.结局
16.以下哪些是影视制作中常用的存储介质?( )
A.硬盘
B. SSD
C.光盘
D.磁带
17.影视拍摄中,以下哪些设备可以用于实现摄影机的移动?( )
A.摇臂
B.轨道车
C.无人机
影视制作基础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得分: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种设备不属于影视制作的前期拍摄设备?( )
A.摄像机
B.灯光设备
D.背景音乐
12.以下哪些是影视制作中常见的画面比例?( )
A. 4:3
B. 16:9
C. 2.35:1
D. 1:1
13.在影视制作中,以下哪些是现场录音师需要关注的要点?( )
A.声音质量
B.声音同步
C.噪音控制
D.视觉效果
14.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在影视拍摄中以实现特殊的视觉效果?( )
数字影视基础教材

数字影视基础教材
《数字影视基础教材》是一本介绍数字影视制作基础知识的教材。
该教材主要针对数码影视制作领域的初学者,旨在提供对数字影视制作的全面了解和入门指导。
该教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影视概述:介绍数字影视制作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和行业发展趋势。
2. 影视设备和工具:介绍数字影视制作所需的各种设备和工具,包括摄影机、剪辑软件、音频设备等。
3. 摄影技巧:介绍数字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拍摄原理,包括光线控制、构图规则、镜头选择等。
4. 影视剧本和故事结构:介绍影视剧本的写作规范和故事结构,以及如何将故事转化为影视作品。
5. 视频剪辑和特效:介绍视频剪辑的基本操作和技巧,以及如何使用特效软件进行影视后期制作。
6. 音频处理和配乐:介绍音频录制和处理的基本技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配乐和音效。
7. 影视制作流程:介绍影视制作的整个过程,从策划到拍摄、后期制作和发布。
8. 数字影视市场和商业模式:介绍数字影视行业的市场现状和商业模式,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字影视基础教材》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数字影视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该教材适用于数字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影视制作爱好者和从事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影视制作解析

影视制作解析影视制作是指通过拍摄、剪辑、配音等工艺技术将故事或情节转化为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的影视作品的过程。
本文将从影视剧的制作过程、创作团队以及影视制作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影视剧的制作过程1. 剧本创作:影视剧的制作从剧本创作开始。
剧本是整个影视作品的基础,决定了故事情节以及角色的设定。
编剧通过独特的创意和敏锐的观察力,将故事概念转化为文字形式,为后续的制作工作奠定基础。
2. 前期筹备:在正式开始拍摄之前,影视剧的制作团队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筹备工作。
包括选址、造型设计、场景布置等,确保后续的拍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 拍摄制作:拍摄是影视剧制作的核心环节。
导演、摄影师、演员等各个岗位密切合作,通过镜头、光线、演技等手段将故事情节还原到影视画面中。
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角度、构图、画面美感等因素,力求将故事情感传递给观众。
4. 后期制作:完成拍摄后,需要进行后期制作工作,包括剪辑、配乐、音效等。
剪辑师通过对拍摄素材的筛选和组合,将影片各个片段有机地连接起来。
配乐和音效的加入则增强了影片的观赏体验,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中。
5. 宣传和上映:影视剧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宣传工作,并安排上映渠道。
通过宣传推广,吸引观众的关注度,提高票房和口碑,为影视剧的成功上映打下良好基础。
二、影视创作团队1. 导演:导演是整个影视剧制作的核心,负责全面指导和把控整个制作流程。
导演通过对剧本的解读和选角、指导演员的表演,将故事转化为完整的影视作品。
2. 编剧:编剧负责创作剧本,是整个影视创作的灵魂。
编剧需要思维敏捷、文笔犀利,通过独特的故事和台词,将观众带入电影的世界。
3. 摄影师:摄影师负责将导演的意图通过摄影机捕捉到画面中。
摄影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摄影技术,并能通过光线、色调等手法为影片营造独特的氛围。
4. 剪辑师:剪辑师负责对拍摄素材进行筛选和剪辑,将不同镜头和场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影片。
剪辑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剪辑技术,以展现影片最佳的故事节奏和情感表达。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镜头的技巧(一篇)

影视制作基础知识:镜头的技巧(一篇)影视制作基础知识:镜头的技巧 11、镜头推拉技巧镜头的推拉技巧是一组在技术上相反的技巧,在非线性编辑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而实现另一个的技巧。
推镜头相当于我们沿着物体的直线直接向物体不断走进观看,而拉镜头则是摄像机不断地离开拍摄物体。
当然这两种技巧都可以通过变焦距的镜头来实现这种技巧效果。
推镜头在拍摄中起的作用重点是突出介绍在后面的影片中出现的起重要俄人物或者物体,这是推镜头最普通的作用。
它可以使观众的视线逐渐接近被拍摄对象,是逐渐把观众的观察同整体引向局部。
在推地过程中,画面所包含的内容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镜头的运动摈弃了画面中多余的东西,突出重点,把观众的__引向某一个部分。
用变焦距镜头也可以实现这种效果,就是从短焦距逐渐向长焦距推动,使得观众看到物体的细微部分,可以突出要表现内容的关键。
推镜头也可以展示巨大的空间。
拉镜头和推镜头正好相反。
这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拍摄对象,也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来拍摄(从长焦距逐渐调至短焦距部分)。
作用是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表现主体人物或者景物在环境中的位置。
拍摄机器向后移动,逐渐扩大视野范围,可以在同一个镜头内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也是为了镜头之间的衔接需要,比如前一个是一个场景中的特写镜头,而后一个是另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这样两个镜头通过这种方法衔接起来就显得自然多了。
镜头的推拉和变焦距的推拉效果是不同的。
比如,在推镜头技巧上,使用变焦距镜头的方法等于把原来的主体一部分放大了来看。
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场景无变化,只是原来的画面放大了。
在拍摄场景无变化的主体,要求连续不摇晃地以任意速度接近被拍摄物体的情况下,比较适合使用变焦距镜头来实现这一镜头效果。
而移动镜头的推镜头等于接近被拍摄物体来观察。
在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
这在拍摄狭窄的走廊或者室内景物的时候效果十分明显。
移动摄像机和使用变焦距镜头来实现镜头的推拉效果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因此我们在拍摄构思中需要明确的意识,不能简单的将两者互相替换。
影视基础知识

旋转等运动。 • (4)移(平移、横移):摄影机沿水平面作
各方面移动。 • (5)跟:摄影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拍摄。
影视基础知识
• 8.场面调度: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 (1)演员调度:演员的运动方向、形体动作。 • (2)镜头调度:摄影机方位的变化、多台摄
影视基础知识
• 四、剧本 (一)故事梗概 分场大纲 文学脚本 文
学剧本(分场景剧本) 分镜头剧本 (二)文学剧本样式 1.x地 日(夜、晨、昏、雨、雾) 内(外) 内容…… (三)人物设置 主角、对手、各自的助手、追求对象 (四)制片人、导演、大腕演员、赞助商都有权
修改剧本
影视基础知识
• 五、影视的区别 • 1.影像记录媒介:胶片;磁带。 • 2.影像转化过程:化学反应;物理反应。 • 3.影像:摄影;摄像。 • 4.放映媒介:银幕;荧屏。 • 5.放映地点:电影院;家中。 • 6.艺术水准:高雅;通俗。 • 7.表达方式:先有画面,后有声音,重视觉形
象;由广播发展而来,先有声音,后有画面, 用画面解释声音。
影视基础知识
• 六、影视评论写作的注意事项 • 1.标题:简单的《<xx>浅评》、 《<xx>评
析》、 《<xx>解读》 ;复杂的多用双标题。 • 2.故事情节的复述一定要精炼。 • 3.评论要围绕一个角度,如主题、摄影、表演
等,不要泛泛而论。 • 4.不要将演员等同于角色。
影机的位置。
• 9.轴线规律:在场面调度中,人物的行动方向 或人物之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构成一条无形 的轴线,摄影机的角度只能在轴线一侧180º范 围内变换,否则就是“越轴”,会造成画面上 动作方向的混乱或人物之间位置关系的混乱。
全套课件 影视制作基础--常江

• 逼真:最大程度还原现实。
• 克拉考尔:摄影术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摄影而非剪辑 和戏剧性决定电影的基本特征,电影艺术家的作为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真实再现生活的能力。
• 视频:Titanic预告片
• 运动:接近乃至重塑时空体验。
• 影视作品通过画面的交替组接来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物。 由摄像机的运动可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 次,既能最大程度上接近于人的真实体验,也能改变甚至 颠覆人的真实体验。
当代世界呈现出高度的视觉性
• Daniel Bell:“声音和图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 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 是不可避免的。”
• Martin Heidegger:“世界成为图像,标志着现代 的本质。”
• 大众传播:电影、电视、广告、MV、网络视频…… • 日常生活:服饰、美容、烹饪、装潢…… • 公共空间:建筑设计、城市形象、风景园林…… • 专业领域:气象预报、X光透视、交通监控录像…… • 公共文化:博物馆、画廊、展览……
• 在日常言谈中,人们常用视觉的隐喻来意指 探索真理、洞明世事的过程。(“洞见”、 “观察”、“I see”、“明眼人”……)
• 古希腊:距离性感官(视觉和听觉)是认知 性的高级感官,非距离性感官(触觉、味觉 和嗅觉)是欲望性的低级感官,前者必定优 越于后者。
• 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
• Life is like a movie, live it gracefully.
摄像基础
Understanding the Camera
本讲内容
• 摄像机的光学特征 • 摄像机的电子特征 • 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一、摄像机的光学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广播制式
PAL
PAL由德国人Walter Bruch在1967年提出。
PAL制又称为帕尔制。
它是为了克服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在1962年,由前联邦德国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案。
PAL是英文Phase Alteration Line的缩写,意思是逐行倒相,也属于同时制。
它对同时传送的两个色差信号中的一个色差信号采用逐行倒相,另一个色差信号进行正交调制方式。
这样,如果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位失真,则会由于相邻两行信号的相位相反起到互相补尝作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真而起的色彩变化。
因此,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
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NTSC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
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电视标准
全屏图像的每一帧有525条水平线。
这些线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列的。
每隔一条线是跳跃的。
所以每一个完整的帧需要扫描两次屏幕:第一次扫描是奇数线,另一次扫描是偶数线。
每次大半帧屏幕扫描需要约1/60秒;整帧扫描需要1/30秒。
这种隔行扫描系统也叫interlacing(也是隔行扫描的意思)。
适配器可以把NTSC信号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
相反地还有种设备能把计算机视频
转成NTSC信号,能把电视接收器当成计算机显示器那样使用。
但是由于通用电视接收器的分辨率要比一台普通显示器低,所以即使电视屏幕再大也不能适应所有的计算机程序。
NTSC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0像素,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或16:9。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PAL和NTSC制式区
PAL和NTSC制式区别在于节目的彩色编、解码方式和场扫描频率不同。
中国(不含香港地区)、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采用PAL制式,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采用NTSC制式。
PAL与NTSC的区别电影放映的时候都是每秒24个胶片帧。
而视频图像PAL制式每秒50场,NTSC制是每秒60场,由于现在的电视都是隔行场,所以可以大概认为PAL制每秒25个完整视频帧,NTSC 制30个完整视频帧。
电影和PAL每秒只差1帧,所以以前一般来说就直接一帧对一帧进行制作,这样PAL每秒会比电影多放一帧,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声音的音调会升高。
这就是一些DVD爱好者不喜欢PAL制DVD的原因之一。
但是据说现在有些PAL制DVD采取了24+1的制作方法,就是把24帧中的一帧重复一次,从而获得跟电影一样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为每秒有30帧,不能直接一帧对一帧制作,所以要通过3-2 PULLDOWN等办法把24个电影帧转成30个视频帧,这30个视频帧里所包含的内容和24个电影帧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电影一样。
所以,对于同一部片子来说,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
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 X 24/25 = PAL时间。
不同的PAL
PAL本身是指色彩系统,经常被配以 625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的电视广播格式:如 B,G,H, I ,N。
亦有PAL是配以其他解像度的格式:例如巴西使用的 M广播格式为 525 线,29.97格(与NTSC 格式一样),用NTSC 彩色副载波,但巴西是使用 PAL彩色编码的。
现在大部分的 PAL 电视机都能收看以上所有不同系统格式的PAL。
很多 PAL 电视机更能同时收看基频的 NTSC-M ,例如电视游戏机、录影机等等的 NTSC 讯号。
但是它们却不一定可以接收NTSC 广播。
当影像讯号是以基频传送时(例如电视游戏机、录影机等等),便再没有以上所说,各种以“字母”区分广播格式的分别了。
这情况下,PAL 的意思是指:625 条扫瞄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PAL 色彩编码。
对数码影像如 DVD 或数码广播,色彩编码亦没有分别,这情况下 PAL 是指:625 条扫瞄线,每秒25格画面,隔行扫瞄;即是跟 SECAM 一模一样。
英国、香港、澳门使用的是 PAL-I。
中国大陆使用的是 PAL-D、新加坡使用的是 PAL B/G 或 D/K。
数码摄像机制式
这两种制式是不能互相兼容的,如果在PAL制式的电视上播放NTSC的影像,画面将变成黑白,NTSC制式的也是一样。
而做为视频拍摄工具的数码摄像机,也同样有制式的问题,比如我国使用PAL制式,在我国销售的数码摄像机都是PAL制式的,如果是NTSC制式的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图象不能在PAL制式的电视机上正常播放。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在我国销售的数码摄像机行货一定是PAL制式的,如果是NTSC制式的数码摄像机,则一定是水货。
PAL制式和NTSC的分辨率也有所不同,PAL制式使用的是720*576,而NTSC制式使用的是720*480,在分辨率上PAL稍稍占有优势。
而PAL制式的画面解析度720*576,约40万象素,也决定了PAL 制式的数码摄像机的CCD大小应该为40万的倍数或者半倍数,比如2倍或者1.5倍,所以PAL制式数码摄像机都是80万,或者107万(接近100万,40万的2.5倍)、155万(接近160万,40万的4倍)。
而NTSC制式的画面解析度为720*480,约34万象素,所以NTSC制式的数码摄像机一般为68万象素等等。
由于制式的不同,一般数码摄像机厂商在发行数码摄像机的时候,都会发行两种数码摄像机:一种是PAL制式的,一种是NTSC制式的。
而型号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佳能的中高端数码摄像机MVX150i,其NTSC制式的对应机型为OPTURA 20,三星的PAL制式一般是VP-D107,而对应的NTSC制式为SDV107。
只要了解机身的型号,一般都能辨认出是NTSC制式还是PAL制式。
这样分清水货行货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数码摄像机机身上也会醒目的标识是PAL还是NTSC制式,很容易辨认。
以前模拟摄像机和数字模拟摄像机基本上是拍了录像带以后直接在录像机上播放,所以,制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搞不好就只能对着黑白的图象干瞪眼了。
但是发展到数码摄像机时代之后,计算机的
视频采集就成了很重要的步骤,制式的差别影响也就没这么大了。
如果是用1394卡从数码摄像机上攫取视频进而编辑处理的话,无论是NTSC还是PAL都基本上是相同的,这里说的“基本”是指视频采集出来的影片盘是不受PAL制式和NTSC影响的,只是PAL和NTSC的分辨率稍有不同。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NTSC制式还是PAL制式的摄像机,都一样能把拍摄的影片采集到计算机上,转化为avi、wmv或者DVD、VCD格式。
目前的视频采集软件都支持PAL和NTSC制式,但是在编辑过程中是不能同时使用NTSC制式的素材和PAL制式的素材,必须通过转换才能在同一时间轴上使用两个素材。
NTSC与PAL制式的转换
首先关于视频对电影来说,DVD-NTSC在存储视频时使用了“2:3Pull-Up”的方法,使24桢的视频转换成30桢的视频,但是24桢的视频和转换后30桢的视频的播放时间都是1秒。
而Pal制的视频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被装载到DVD中去,这样由于Pal系统的桢速是25桢,所以原本电影视频是每秒钟播放24桢,到了Pal制的DVD中每秒就播放了25桢,在总桢数是一定的前提下,Pal制的视频实际上在播放时间上会变短4%!
这就说明了同样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在NTSC上播放还是100分钟,而放在PAL上播放就变成96分钟了,也就是PAL制的DVD会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4。
换算时间的时候,NTSC时间 X 24/25 = PAL时间
其次关于音频由于PAL制的视频比原始影片短,所以为了使声音与视频同步,声音也必须变短。
那声音怎样变短呢?自然是加快声音的播放速度了,效果可以类比磁带快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声音的声调会变高。
Pal的音频就是这样一个“快放”的过程,只不过这个声音速度的变化只有4%,音调失真不会特别严重。
那么如果把时间较短的PAL制音频集成在时间较长的NTSC视频里,为了实现音画同步,该声音就必须慢放4%,由于这一过程需要重新采样,就会造成音质有一定的下降,这就解释了PAL的音轨不宜与NTSC视频集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