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丽江边疆教育——以“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碑”为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教学模式及其思考

我国自古有重视师资培养的优良传统。
许多教育先驱就教师的品德、修为等都做过详细的论述,对教师的为师之道也有颇多涉猎,并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但是创办师范教育,特别是现代意义的边疆师范教育也不过是近代的事情。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曾走过苦难的岁月,为滇西北民族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尧国立丽江师范学校办学背景随着清朝的衰微,为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科举制度也走向了末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教育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新式教育发展迅速,从沿海逐渐传播到内地,新式教育在内地不断深入、发展和巩固。
为了培育人才,全国各地陆续兴办层次不一的师范教育。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战争的推进,大量的学校也迁移至西南各地,诸多社会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国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风俗革新、文教事业等之中,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教学模式及其思考秦小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摘要]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创办于战争年代,其办学定位准确、形式多样、重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强大,并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滇西北培养了大批教育人才。
在其短暂的办学历史中,为民族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并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
[关键词]丽江;国立师范学校;民国时期;民族地区Teaching Mode and Relevant Reflections of Lijiang National Normal SchoolQIN Xiao-jian(Lijiang TeachersCollege,Lijiang 674199,Yunnan)Abstract: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of China,Lijiang National Normal School was set up during the war years,which had an accurat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with various directions and a powerful teaching group.The school attached importance 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ook an active part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a lot of educational personnel.In its short history,the school made contributions to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ccumulated abundant teaching experience.Key words:Lijiang;National normal school;the Republican period;national area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纳西儿女多英武,精忠报国谱新篇

纳西儿女多英武,精忠报国谱新篇作者简介:曾禧(1986—),女,云南丽江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西南近代对外关系史。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各族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大军中。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下,丽江人民积极参战英勇抗敌,并以捐款捐物、配合盟军、创刊办报等多种形式支援前线,有力地推动了云南人民的抗战形势,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关键词:抗日战争;云南丽江;支援前线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刻,云南先后派出20多万滇军开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多次重大战役,滇军将士为国捐躯者多达10万。
丽江虽地处滇西北,但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亲上前线,英勇抗敌抗战期间,滇军参战人数多达20多万,而据调查,当时丽江虽仅13.2万人口,而先后参战的丽江县籍军士便有3000余人,为国捐躯者“1530人(其中丽江县1000人,永胜县502人,华坪县30人)。
”10名以上10纳西族将军,上百名校级军人战斗在各大战场上。
”1937年10月10日,60军由云南经贵州进入湖南,在常德集中待命,并于1938年4月22日参加了台儿庄战役。
60军中数百名纳西族官兵参战,经过23昼夜的奋战,歼敌5000余人,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南下,并因此付出伤亡2万余人的惨痛代价。
据新编《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记载,在台儿庄和江西等战役中,丽江县阵亡将士已知名人数就有112人,仅台儿庄战役第60军中牺牲人数所知者就有火石埠11人,五圣堂17人,禹王山8人,石梯寺18人。
同时在滇西战场上,丽江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抗敌,“云南护路营中纳,纳西族排长李炳仁,在日军占领归化寺战斗中英勇牺牲。
”③在滇缅空中战场,纳西儿女木尚训作为陈纳德“飞虎队”一名空中射击士,多次参与驼峰航线上护航人任务,以及收复龙陵、腾冲二、运送军粮,支援前线1942年4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缅甸后,继而侵犯腾冲、龙陵等地,矛头直指云南。
中国|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中国|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2022-10-20 发表于甘肃它位于中国云南西北部的高原上。
公元1217 年始称丽江。
古城充满“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建筑融合了纳西族、藏族和汉族等多种风格。
1.丽江史话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大研镇,地处云贵高原,是纳西、白、傈僳、彝、普米、壮、回等民族的聚集地。
因金沙江流经其境,“金生丽水”,故名丽江。
这里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早在1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
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蜀郡,两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藩与南诏,宋时臣服大理国,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l7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
明代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设丽江县。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铺五花石,房屋青砖灰瓦,木架结构,庭院花香鸟鸣。
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门前即桥,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诗情画意,是这座古城的真实写照。
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据说是因为统治者土司姓木,“木”字外边再加个“口”字就成了“困”字,木家因此就不能兴旺发达,所以丽江古城没有修筑城墙。
这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都绚丽多彩。
在晚唐时期,纳西族就创造了神奇古老的东巴文化,并用它编写成各类典籍,称为“东巴经”,至今有数万册留传国内外。
广泛流传在纳西族民间的纳西古乐,典雅、清纯、空灵,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2.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纳西名字为“谷本”,意思是仓廪云集之地。
它的汉语本名叫“大研镇”,由于古镇的形状酷似一方硕大的石砚,所以“研”字一般解释为“砚”。
大研古镇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镇。
城内街道密如蛛网,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四方辐射。
古城以“三山为屏”,背靠狮子山,西北及东北依象山和金虹山,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大屏风,挡住了来自玉龙雪山凛冽的寒风,形成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小气候。
古城又以三河穿城,获得了“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纪念碑民族文字考释

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纪念碑民族文字考释
邓章应;杨四梅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18(028)002
【摘要】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纪念碑刻于1942年2月,是纳西族地区极为
少见的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碑,碑面文字包括汉字、东巴文、哥巴文.民族文字
部分记录了中日交战,南口战役后部队家属从河北南口搬迁避难到丽江,建立南口新
村之事.文章对民族文字部分逐一进行了字释,在此基础上考释其内容.因碑文两侧的民族文字字小刻浅,年代较久,字迹模糊,仍有一些疑难之处.
【总页数】8页(P173-180)
【作者】邓章应;杨四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心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校中师生心态变迁初探 [J], 罗毓华
2.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J], 田文军
3.抗战时期的丽江边疆教育——以“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校舍奠基碑”为考察中心[J], 杨林军
4.国立丽江师范学校教学模式及其思考 [J], 秦小健
5.汪懋祖先生边疆教育实践及其思想
——以中政校大理分校、国立丽江师范学校为中心之探讨 [J], 张雨秀;张睦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研究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述评

浅论研究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述评作者:徐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0期徐丹(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边疆教育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兴办对于我们今天在民族地区办教育的启发尤为重要,不仅让我们了解边疆的很多实际情况,也让我们知道了在边疆办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61-02我们常说兴学乃立国之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否巩固,要看这个国家教育的实施成效如何,而教育实施的成效,必须要从全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观察出来。
因为边疆教育是中华全民族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仅在于边疆问题本身具有重大的关系,更是因为教育对于国家前途的安危,也是有重大影响的。
一、边疆教育的含义和具体的范围我们经常说边疆地区,但是中国边疆的含义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多重性,不是指单纯的地理上的边疆,而是要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
从地理方面来说,边疆一般是指一个国家领土的外围地带。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中国边疆学会宣言》中认为:“边疆者,一国领土之外缘地带,在地理上与内地异其部位,而在国家主权及政治制度上与内地合为一体。
”中国的边疆一直都不是固定的,尤其到近代,几经波折改变,到了民国时期主要是指西北西南与东北的高原陆地,东起兴安岭,西迄帕米尔高原,南界阴山,北至西伯利亚,均被通称为中国的边疆。
这样说来,即指东北三省、外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省与地区,即指与周边国家接壤的外围省份。
另一种是指文化上的边疆,这个边疆的范围就大多了,即将甘、宁、青等位居腹地的省份,也称之为边疆。
因为这几个省份的土地广袤,人烟稀少,由于这些特殊的原因,一般把这些省份称为文化上的边疆。
民国三十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领》的文件,其中规定:“蒙藏及其他各地之边民,……盖开荒创化,敬宗收族,为文化的边疆主要之工作,而唯教育能尽其能事。
丽江古城名家讲坛

金元浦(5张)2018年12月23日,第五位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 究会会长、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理论之父”的金元浦教授,给丽江听众带来题为《从丽江出发:文创、旅游与 生命之美》的讲座,为丽江旅游与文创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支招。
梁晓声(9张)2019年01月12日,第六位主讲嘉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梁晓声,为读者带来题为《我的读书心得》的讲座。
王蒙(2张)2019年4月23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第九讲在雪山书院开讲,中国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先 生以《道通为一》为题,谈中华文化的传统特点,与丽江听众进行了分享。
刘心武(4张)2019年5月26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第10位嘉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刘心武做客 丽江古城雪山书院,为丽江听众讲述《红楼梦》中的建筑。
阎崇年(3张)2020年1月14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开年第一课如约开讲,“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为在场 的听众带来了“读书学习快乐生活”为主题的讲座。
讲座围绕文化自信、用生命读书、快乐生活三个话题展开,在讲座的开篇阎老师就对丽江给予了深厚的敬 意。
谢谢观看
公方彬(3张)2019年2月23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活动在丽江古城雪山书院举办,主讲嘉宾——国防大学教授 公方彬,为丽江的听众带来《我们不能没有信仰》主题讲座。
于丹(3张)2019年3月28日,丽江古城名家讲坛第八讲在雪山书院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以《重建中国 家教与门风》为题,与丽江观众进行了分享。
为进一步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内涵,延续古城文脉,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支持下,雪山书院 被打造为丽江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及展示平台,主要开展丽江讲坛活动和编辑发行自创杂志《雪韵》。
云南导基总复习(云南导游资格考试)

云南导游基础总复习第一章一、1965年,元谋上那蚌村,两男人齿化石,据今170万年。
二、沧源崖画,共10处,面积400多平方米,可辨1063,据今3000多年,我国较早的崖画.三、云南古为“梁州”之域,云南人称“西南夷”四、1956年11月,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滇王金印,《史记》曾记载。
五、云南最早出处:益州郡24县中云南县(今祥云)六、以保山为中心,澜沧江以西、怒江中下游,有哀劳夷,建哀劳国。
七、南方丝绸之路组成:灵关道、五尺道、永昌道及黔中古道八、三国时期诸葛亮将云南统治中心由滇池地区迁至曲靖,实行羁縻(民族自治)政策.云南统治中心一共有以下几次变化:1、滇——曲;2、曲——大理;3。
大理——昆明九、爨中心为味县(今曲靖),西称西爨,东称东爨,踞滇400多年。
十、南诏铁柱为权力转移的象征;唐标铁柱为纪念南诏和唐朝唐九征共敌吐蕃而立。
十一、天宝元年(750年),南诏五代王阁逻凤与唐战争。
十二、765年,南诏凤迦异于昆川置拓东城,昆明建城开始,称鄯阐。
十三、794年,唐袁滋册封异牟寻,赐“贞元册南诏印"十四、12世纪,版纳有“景龙金殿国”,称“泐国”,王帕雅真,第四子继位为勐泐王。
共传39代,770年。
十五、今天桑植县白族由来:1258年随元兀良合台攻鄂州的爨bo人形成十六、元世祖对云南统治早内地18年,元朝后省会由大理迁至中庆(今昆明),云南正式成为行省.十七、郭沫若《孔雀胆》,讲述了梁王、阿盖公主、段功的故事。
十八、明军攻云南以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洒英为副将军,而后沐英镇滇10年。
南京填滇30万人,自此汉族为云南主体民族。
十九、清在云南设三首:迤东、迤南、迤西道。
蔡鄂命名“三迤”。
二十、1874年腾越,今腾冲,马嘉理事件(骑士马);1911年,片马事件(11片马)、重九事件.二十一、杜文秀、李文学。
杜文秀占大理,称“总统兵马大元帅”;李文学,弥渡,称“夷家兵马大元帅”二十二、李根源建云南陆军讲开堂。
云南导游考试陆良彩色沙林导游知识相关问题

1.请介绍曲靖市的概况。
珠江源头之城——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部,云贵⾼原中部,地势西北⾼东南低,平均海拔2 000⽶左右,全区点在会泽县的⼤海梁⼦牯⽜寨,海拔4 017.3⽶,最低点在会泽县娜姑区王家⼭象⿐岭⼩江出⼝处,海拔695⽶,相对⾼差3 322.3⽶。
曲靖市地处东经102。
42’~104。
49’,北纬24。
2l 7~27。
04’之间,东西宽215公⾥,南北长302公⾥,总⾯积32 565平⽅公⾥,其中陆良坝⼦⾯积771.99平⽅公⾥,是全省的坝⼦。
属亚热带季风⽓候,夏⽆酷热,冬少严寒,四季如春。
其东与贵州、⼴西两省区接壤,南连⽂⼭、红河州,西与昆明市交界,北达昭通,辖8县l市l区,139个乡镇。
市政府所在地曲靖城(传说中有麒麟仙⼥在此下凡造福于⼈故称为“麒麟城”)距云南省省会昆明市138公⾥。
⽓势磅礴的乌蒙⼭、梁⼦⼭蜿蜒纵横,奔流不息的南盘江(珠江上游)、⽜栏江南北分流,⾃古以来便是进⼊云南的陆地要塞,史称“⼈滇锁钥”。
曲靖,⼈⽂古迹众多,⾃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
有在中国书法被康有为称誉的爨龙颜碑和爨宝⼦碑;有战国⾄元明时期的庞⼤罕见的珠街⼋塔台古墓群,秦修“五尺道”“七擒孟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演绎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
有绿荫怀抱、⽔碧如⽟的花⼭湖、潇湘湖;有被称为“云南第⼆奇观”的地下艺术宫殿——天⽣洞;有美轮美奂的罗平风景区——九龙瀑布群、美丽的多依河、有“⼩三峡”之称的鲁布⾰峡⾕;有地理奇观壮、秀、幽、绝的陆良彩⾊沙林;有被徐霞客称为“秀拔为此中之冠”的翠峰⼭、廖廓⼭、郎⽬⼤⼭……多少美丽的⾃然风景引你进⼊⼀个清爽的世界。
加⼊收藏这⽚美丽富饶的⼟地上,居住着500多万汉族以及彝、回、壮、布依、苗、瑶、⽔等少数民族。
占⼈⼝总数7.8%的七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语⾔、服装、风俗和信仰。
彝族的⽕把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苗族的采花⼭,布依族的“三⽉三”和“尝新节”……这些具有特⾊的民族风情,给⼈们增添了⽆限情趣!全市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是云南通往内地的“咽喉”,这也造就了曲靖的各⾏业逐渐⾛向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 石 刻 拓本 汇 编 》 丛 书 中发现 此 通 碑 文 。该 丛 书 共 1 0 1卷 ,以 行 政 区 归 属 来 编 目 ,
于 北 京 图 书馆 。 1 J 【
项 目基 金 :全 国教 育 科 学 “ 十 二 五 ” 规划 项 目 “ 纳 西 族 地 区 中小 学 地 方 课 程 适 应 性 研 究 ”,项 目编
谁 拓 印 ,谁 拥 有 ,又是 谁 捐 赠 等 问题 已是 不 得
而知 了。 该 碑 刻 于 民 国三 十一 年 ( 1 9 4 2 ) 二 月 。原
语 焉 不 详 ,加 之 参 与 建 校 者 多 已作 古 , 国立 丽
江 师范 学 校 创 办 的始 末 也 就 成 了一 个 谜 。
的这 块 “ 丽 江师 范 学校 校 舍 奠 基 碑 ” 是 民 国 时
疆 教 育 司 ,现存 文 献 资料 中 ,杨 芝 的 《 在 国立
丽师读书 的岁月》 一文算 是记载最详细 ,也是
最 可 靠 的 回忆 录 。然 而 ,建 校 初 期 的 很 多 情 况
期 有 学 者 拓 制 ,再 捐 赠 给北 京 图 书馆 的 ,至 于
碑 立 于 今 天 丽 江 市 玉龙 纳 西 族 自治 县 五 台 办 事
一
、
国 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校 舍 奠 基 纪 念
处上吉 村。拓 片高 1 0 0厘 米 ,宽 6 O厘 米 ,正
书 ,为 汉 、纳 西 象形 文 字 合 璧 。碑 左 面先 为 三 排 竖 行 格 巴字 ,其 后 是 汉 文 ,右 面 下 部 也 有 三
人 才 ,创 办 省 立 三 中 ,都 培 养 了一 大 批 人 才 。 当时 的 国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隶 属 于 教 育 部 下 的边
赠 ,或 是馆 内 工作 人 员 的作 品 。 由于 拓 片保 管
难 度 大 ,容 易 生 蛀 虫 ,为 了让 更 多 学 者 、爱 好
者 参 与 整 理 、研 究 ,遂 公 开 出版 。可 见 ,丽 江
行 格 巴字 。碑 面 大 部 分 清 晰 可 辨 ,右 面 的 格 巴 字 几 乎 不 能 识 别 。该 碑 今 不 知 去 向 ,拓 片 现 存
碑 的 发 现 在丽 江地 方 文 献 资 料 中 ,几 乎 看 不 到 这 块
碑 的 介 绍 。2 0 1 1年 ,笔 者 在 《 北 京 图 书 馆 藏
丽 江 县条 目下 列 有 2 5通 碑 刻 拓 片 , “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校 舍 奠基 纪 念 碑 ” 便 在 其 中 。在 《 汇编》
前 言 中说 ,这 些 拓 片 或 是 民 国 至今 不 断 有 人 捐
人 不 辞 辛 劳 远 涉 丽 江 ,其 中 汪懋 祖 等 知 名 教 育 家 在 丽 江 创 办 师 范 学 校 ,和 志 钧 兄 弟 积 极 引 进
中图 分 类 号 :G 5 2 9 . 6 文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7 4 0 6( 2 0 1 5 )0 2 —0 1 0 4 —0 5
抗 日战 争 时期 ,边 地 丽 江 成 为 中 国 大 后 方 的重 镇 之 一 ,大批 高 校 、文 人 迁 居 昆 明 ,不 少
杨 林 军
( 丽 江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云南 丽 江 6 7 4 1 0 0)
摘
要 :国立 丽江 师 范 学 校 是 抗 日战 争 时 期 丽 江 最 重 要 的 职业 教 育 基 地 , “ 国 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校 舍 奠
基碑 ” 是 学 校 创 建 和发 展 的见 证 。抗 日战 争 时 期 ,教 育 界 大 举 边 疆 教 育 ,一 大 批 教 育 名 流 奔 赴 边 疆 民 族 地 区创 办 学 校 ,汪懋 祖 、夏 明 、宗 亮 东 等 都 是 这 时 期 投 身 于 丽 江 的 教 育 家 。 学 校 培 养 了 一 大 批 民 族 干 部 、 民
族 地 区 的 教 师 ,先 后 毕 业 学 生 近 7 0 0人 。该 碑 不 仅 填 补 了 格 巴字 石 刻 的空 白 ,弥 补 国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缺 少
遗 物 的空 白 ,还见 证 了 内地 学 者 在 边 疆 教 育 中 的重 要 作 用 。
关 键 词 :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丽 江 ; 边 疆 教 育 ; 国 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校 舍 奠 基 碑
・
1 0 4・
楚雄 师范 学院学 报 2 0 1 5 年 第 2期
杨 林 军 :抗 战 时 期 的 丽 江 边 疆 教 育
碑文汉字部分 :
国 立 丽 江 师 范 学校 校 舍 奠 基 纪 念
予 抗 日含 义 的 地 名 。 2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的初 创
国 立边 疆 学校 校 长 汪 懋祖
号 :F MB 1 3 0 5 3 5 。
收 稿 日期 :2 0 1 4一l O 一2 2
作 者简 介 :杨 林 军 ( 1 9 7 2 一) ,男 ,纳 西 族 ,丽 江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副 教 授 ,历 史 地 理 学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西 南 历 史 地 理 、云 南 民族 文 化 。
国立 丽 江 师 范教 员夏 明 张 绍 枢 前 南 口新 村 筹 备 处 长周 启
中华 民 国三 十 一 年二 月 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缘 何 设 在 南 口? 在 汪 懋 小 引 ” 中有 明确 的交 代 :
第 三 十 卷 第 二 期
2 0 1 5 年 2 月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1 . 3O NO. 2 Fe b.201 5
J 0U尉 U OF CI I UXI ONG NORM AL UNI VERS I TY
抗 战 时 期 的 丽 江 边 疆 教 育
— —
以 “国立 丽 江 师 范 学 校 校 舍 奠 基 碑 ” 为 考 察 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