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下的“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农民问题的经济哲学视角思考

农民问题的经济哲学视角思考

人 文关 怀 ,才 能 够为 我们解 决农 民问题 开 拓新 的
视域 和找到 解 决 的有效 途径

题 仅仅 当作 经 济 问题 来解 决 ,而没有 考 虑人 的 问
题. 即农 民 的利益 问题 。事 实证 明 , 解 决好农 民 不 问题 , 业 问题 解决 了也 还是 要 反复 。 国后 以及 农 建
当前 ,三农 ”问题 已经成 为制 约 我 国经 济和 “
社 会 发展 的最 重 大 问题 。许 多学者 从 各 自学 科不
有较 好 的机会 和 体制 让 他们 共 享改 革 开放 的伟 大
成果 , 这是 不 公正 的 。 农 民的不公 正是 这个 社会 对
同角 度 对 “ 农 ” 题 进行 了大 量 的 阐述 , 提 出 三 问 并 了不 少 解 决 的方 法 。笔者 认 为 “ 三农 ” 问题 , 际 实 上集 中 到一点 就 是农 民问题 ,即农 民 的生存 与发 展 问题 。 由于 中 国特 殊 的 、长期 的城 乡二元 经 济 体制 .我 们始 终 没有 充分 重 视农 民作 为人 的生存 与发 展 的价值 . 致 了长期 以来整 个社 会 产生 “ 导 见
在经 济哲 学 的视 野 中 .三农 ”问题 不是 单纯 “
的经 济 问题 . 而是更 为深 刻 的人 的 问题 。 三农 ” “ 指
农业 、 农村 、 民 , 三者 中 , 民是 核心 。 而 , 农 在 农 然 不 管是 在 计划 经 济 体 制 下 还 是 在 改 革 开放 时期 , 我 们 长期 不 是把 解决 农 民问题 放在 第 一位 ,而 是把 解 决 农业 问题 放 在第 一 位 。我 们一 直把 “ 三农 ” 问
上 的农 民 , 民问题 是 中 国最大 的 问题 , 民 问题 农 农

马哲三农

马哲三农

一、如何认识“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1.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

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1.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

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

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制度制约,但这种以家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完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建立和开放以及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内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必将逐渐暴露出来:①以家户为单位的土地分配,将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上。

谈谈你对三农问题的看法

谈谈你对三农问题的看法

我对“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总称。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使的三农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当然,国家也花大力气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

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

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

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当然,减少农民数目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国家经济实力的支持,而在当今我国的情况下,做到此是还是相当困难的。

至少存在于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两级分化,贫富差距以及农业落后等问题也是相当难解决的,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本来完成和支持的。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国有九亿多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确是任重而道远。

但是任重道远并不代表没有成功之日,毕竟国家社会等各方面都在努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农业的发展最终要靠科技的进步,要形成工业与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局面,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同时,花大力气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文化素质,转变农民落后的乡土意识,这才是根本出路。

当然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权威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权威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至今日,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经典论述。

这些论述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三农;当代价值“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直到当今,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理论基础仍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三农”思想的探究,从而得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基础论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他一切劳动必须以农业劳动为自然基础和前提,农业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他们认为人类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然后才有精力去照顾其他事情;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大都与生产人类的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

同时他们还认为我们首先应该确认所有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的就是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产品。

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便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地位,认为一切社会的基础是超过劳动者个人所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只有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才能从农业中源源不断地得到食物、资金、原材料还有劳动力;才能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产业的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如果要想实现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巨大分工,就必须使农业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并能提供足够的农业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把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劳动者的个人条件,这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最核心的因素,也是能动性最强的因素。

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 ——看待“三农”问题的一片哲学视野

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 ——看待“三农”问题的一片哲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 : 26 I . M2
^一 ^ n ^ ^ n
文章编号 :6 1 94 2o )9 l2 3 17 —02 (06 o —0 1 —0
^ ^一 n ^ 。
S r n t e ig Fa m e s te g h nn r r ’M anb d n co s es I h m p ra i o y Co s iu n s s t e I o tnt Pr c n iin fr t sue n e n n rc lu e, e o dto o heIs s Co c r i g Ag iut r -
j t n bet hr f m r a e a bd f dra d gadpat eadar ut eadcu t - c a e dojc,w e r e r t i oyo u e t i r i gi l r n n r ea s eh m n n sn n n cc n c u o y s e r f m r’ojc. h r t eo cnt cn o n yiead dvl i gi l r i apoes i ea e d a r s bet T epa i f s ut gcut s ee p gar ut e s r s cc o r i r d n on c u c w e ujc adoj tne c adi e r tc. e l vr u mt ost te ict no s jc hr s et be tat t - s i T r a ai s i it n f ao f u et eb n c i r n re rt h e e o l a n i oh u i i n b n b c, n f i i t m a o o sbet T ew y f o et es n i t a bd f adoj t oeo hc el t i f ujc. h aso cr cyud ra dn em i oyo e w h sh i t n i r ln t gh n

论瞿秋白三农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论瞿秋白三农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论瞿秋白三农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于桂凤(徐州师范大学两课中心,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历史性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再次凸显,今已成为全党、全民关注的焦点。

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方法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解决的程度。

瞿秋白关于三农问题的哲学分析,对我们解决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方法论启示:要求我们在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时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辩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关键词:瞿秋白;三农问题;三农思想;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120032203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于桂凤(3———),女,徐州师范大学两课中心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历史性课题,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或隐或显地体现出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农村发展迟缓、农业面临挑战、农民增收缓慢等现象,三农问题再次凸显,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党中央决策层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于是各种认识、理论、对策应运而生。

但是,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

方法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解决的成与败,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生活。

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瞿秋白同志的三农思想,特别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民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我们解决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因而,在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剖析瞿秋白三农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瞿秋白对三农问题的哲学方法论分析瞿秋白对三农问题的哲学分析,集中体现在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民问题的分析。

农民问题是瞿秋白三农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国民革命时期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关于当代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关于“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的质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内容和最基本的任务这一光辉思想。

正是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几万万中国贫苦农民才得以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解放。

长期以来,“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学术界和政坛中的一个习惯用语。

如果说对中国社会经济形势的这一基本判断或估计直到20世纪末还是正确的话,那么,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恐怕已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对当代中国社会和农村状况的这一基本判断需要重新认识,至少可以认为“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值得商榷的。

其理由是:(1)土地问题已不再是当代中国农民政治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中国早已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已普遍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经营权)。

尽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还存在某种程度上不稳定和权益实现上的障碍,但我国新的《土地管理法》第14条规定:“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认为,尽管农村土地制度还不完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对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土地产权制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开始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

(2)我国的经济体制形态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在决定农业家庭经营经济效益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或者说不起主要作用。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

可 以 分为 素质 和减 负 2个 问题 。 农 民 受 教 育程 度 低 , 科
技 水 平低 下 , 对 法律 法 规知 识也 知 之甚 少 , 难 以适 应现 代 社
的重要性 与紧迫 性 , “ 三 农” 问题 因此成 为社会 各界 的热点 问 题, 引起 了党 中央 的 高度 重视 。 现 如今 的新 趋 势是 农 民老 龄 化、 农 村 自动 化 、 农 业兼 职化 。 随着 社会 城镇 化 的不 业产 业化 的 问题 。 市 场经 济是 以 市场 为 导 向 、 根 据 市 场 配置 资 源 的经 济 形 态 , 农 业 的购 销 体 制 不畅 是 农 业 不 能 快 速 发 展 的 一个 重要 原 因[ 4 - 5 ] 。 此外. 中 国农 业 基 本 为 自给 自足 的小 农 经 济 , 并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 从 目前 来 看, 中 国 应在 解 放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同时 , 通 过 加 快 农 业 机 械 化, 提 高 农 业劳 动 生 产 率 , 抛 弃 小农 经 济 的 自给 自足 , 迎接
农村 经济 学
现 代农业 科技
2 0 1 4年 第 2期
对“ 三农 " 问题 的思 考
李 世楠
( 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 , 黑 龙 江哈 尔 滨 1 5 0 0 6 9 )
摘要 “ 三农 ” 问题是 指 农 业 、 农村、 农 民 3个 问题 , 是 农 业 文 明向 工业 文 明过 渡 的 必然 产物 , 更 是 全 面建 设 小康 社会 的 必 然选择 。 近 些年来, “ 三农” 问题 已成 为全 党 及 全社 会 越 来越 关注 的 热点 问题 。 对“ 农业、 农村、 农 民” 问题 进 行 了深入 的 思 考 , 提 出从 根 本 上 解 决 该 问题 的见 解 。 关键 词 农业 ; 农村 ; 农 民 中图分 类号 F 3 2 0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4) 0 2 — 0 3 1 6 一 O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 理 工大 学 , 西 西安 70 4 ) 西 陕 1 0 8

要 :三 农” “ 问题 是 构 建和谐 社会 过程 中的热点 问题 。 素有 科 学 的世界 观和 方 法论之 称 的马克
思主义 哲学 , 我们 认 识和 解 决“ 农” 是 三 问题 的钥匙 。有 必要在 哲 学 的指导 下 , 从物 质观 、 发展 观 、 物 唯
2 发 展 观 下 的 “ 农 ” 题 . 三 问
辩 证唯 物 主义认 为 物质 世界 是普 遍联 系 的 , 又是 永恒 发展 的 。 宙 间 的一切 事 物都处 于无休 止 的 宇 运动、 变化 和发展 之 中 , 于 不断 地产 生 和消灭之 中。 处 事物 的上 升运 动 , 现 实世 界 变化 的整体方 向和 是
我 国的“ 三农 ” 问题是 以农 民为 主体 、 村为地 域 、 农 农业 为纽 带相 互交 织 为一 体 的农 民、 农村 、 农业 问题 的总称 。 随着 建设 和谐社 会 的进 程 , 问题尤 为突 出 。 谓农 业兴 , 业兴 ; 村稳 , 伴 该 所 百 农 天下 稳 ; 农 民富 , 国家 富 。 三农 ” “ 问题再 次 引起 了政 府和社 会各 界 的广泛关 注 和高 度重 视 。 本文 从哲 学 的角度 出
主导趋 势 。
收 稿 日期 : 0 5 l 一 1 20一 l 4
作 者 简 介 : 宁 ( 9 O ) 女 , 南 宁 乡人 , 黄 18 一 , 湖 西安 理 工 大 学人 文 学院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与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专 业 研 究 生 。 尹 洁 (9 3 ) 女 , 西 长安 人 , 16 一 , 陕 西安 理 工 大学 人 文 学院 副 院 长 , 理 学 博 士 。 管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20 0 6年 7月
东 疆 学 刊
Do gin o r a n j gJun l a
Vo1 23 NO.3 .
J1,0 6 u. 2 0
哲 学视 野下 的“ 三农 ’ ’ 问题
黄 宁 , 尹 洁
全面 发展 , 民生 活 不 断改 善 , 农 而且 也 为城 市全 面改 革创 造 了条 件 , 动 了城 市 改革 的兴起 。第 二 阶 推 段 : 18 从 9 5年起 , 改革 的重 心逐 步转 移 到城 市 。总体 而言 ,0多 年 的改 革开 放 , 我 国的经 济快 速发 2 使 展 , 合 国力有 很 大提 高 , 民生活 不 断改善 , 综 人 社会 稳 定 。但 是 , 两 个 阶段 的发 展变 化来 看 , 乡之 从 城 间、 区域之 间 、 乡居 民 内部 之 间 等 , 然 都 有很 大 发 展 和提 高 , 两 个 阶 段却 出现 了迥 然 不 同 的结 城 虽 但 果, 它们 之 间的差 距不 是 缩小 了 , 而是 在不 断扩 大 , 出现了一 些新 的不 平 衡 。当然 , 物 的发展总是 由 事 平衡 到 不平衡 再 到平衡 , 环 往复 , 循 平衡 是 相对 的 , 不平 衡则 是绝 对 的 。 三农 ” “ 问题 是 经济发 展不平 衡 的表 现 , 必将 经过“ 平衡 一不平 衡 一平衡 ” 的循 环往 复 。
感觉 感知 的 , 不依 赖 于我们 的感觉 而存在 , 它 为我们 的感 觉所 复写 、 摄影 、 映 ” [ 而 物质 与意 识之 间 反 。1 ] 存在 一种相 互作 用 。 种 相互 作用 反 映在社 会形 态 中则表 现为 经济基 础 与 上层 建筑 的关 系 : 这 经济基 础 决定上 层建 筑 , 上层建 筑 反作 用 于 基础 。 掰 从 我 国的 现状 来 看 , 几 年 来 我 国经 济 保持 了持 续 、 定 、 近 稳 较快 增 长 的 良好 态势 。从 2 0 0 1年 到
目前 我 国的“ 三农 ” 问题 , 出表现在 以下几方 面 : 业发 展严 重滞 后 , 源配 置无 法优化 ; 突 农 资 农村 经
济 十分萧条 , 乡居 民收人 差距 越来 越 大 ; 村人 口众 多 , 动力严 重 过剩 。 些情 况造成 城 乡居 民在 城 农 劳 这 基 本 权利 和根 本 利益 上 的 巨大 差别 , 仅影 响农 村 社会 稳定 , 关 系到 整 个 国家 的经济 基 础 的坚 实 , 不 还 从 而会 影 响我 国上层 建 筑 的稳 固 。
全会 到 1 8 9 4年 , 改革 的重 心 在农 村 , 改革 主要是 在农 村 内部实 行家庭 联 产承 包责 任制 。这 期 间 , 业 农 连续 丰收 , 年 问粮 食 增产 1 多 吨 , 下 子改 变 了 中国农 业 的长期 被 动局 面 。不 仅推 动 了农 村 经济 6 亿 一
史观 的 角度入 手 , 结合 经济 、 治 、 政 文化 多种途 径 , 力解 决“ 农 ” 合 三 问题 。 关键 词 : 学 ;三 农” 哲 “ 问题 ; 主体 创造 性 中 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 识 码 : SO A 文章编 号 :0 22 0 ( 0 6 0 — 1 50 1 0 — 0 7 2 0 ) 3 0 0 —4
发, 结合 经济 、 治 、 化 多种 途径 , 政 文 对解 决“ 三农 ” 问题作 些分 析 和探讨 。


认识“ 农 ” 三 问题 的 哲 学 依 据
1物 质观 下 的“ 农 ” . 三 问题
辩证 唯物 主 义认 为 世界 是 物质 的 ,物 质是 标志 着客 观 实在 的 哲学 范 畴 , 种客 观产 总值 年 平均 增 长 8 6 , 至 2 0 我 . 截 0 4年 年底 , 内生产 总值 达 到 了 1 . 亿元 国 2 5万
人 民币 。 财政 收人 达 到 了 2 5万 亿元 人 民币 , . 连续几 年保 持 了 2 %左 右 的快速 增长 。 O 经济 增长 的 良好 态 势保 证了 我 国国际地 位 的提 升 、 科技 研发 的创新 、 化领域 的繁荣 。为 了确 保 我 国经济 在今后 能够 文 继续 保持 稳定 增长 的趋 势 , 持经 济 与社会 的协调 发展 , 保 我们 应该 注 意 到在 我 国经济 发展 中仍存 在一 些不 和谐 的 因素 。“ 农 ” 三 问题 正是 解决 不 和谐 因素 的重 中之 重 。
1 5 O
维普资讯
“ 世界 不 是一 成 不变 的 事物 的集 合 体 , 是过 程 的集合 体 ” 叫它 要求 我 们 用 发展 的观点 看 问题 , 而 。
科学 地认识 事 物在 一定 历史 条件 下 的地位 和作 用 , 确地 指导 实践 。 正 综 观我 国改 革发 展 2 0多年来 的道路 , 大体 上经历 了两个 阶段 。第 一阶段 : 1 7 从 9 8年 十一届 三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