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电子课本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电子课本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电子课本
一、第一单元《新石器时代》
1.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大约
六万年。

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懂
得制作石器,用火烹调食物。

3.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他们把石头、木头、骨头等制成工具,用来捕猎和采集。

4.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懂得利用火,他们用火来烹调食物,保暖,照明,甚至用火来攻击敌人。

5.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懂得利用动物,他们把动物驯养起来,
用来拉车、抬负重物,甚至用来攻击敌人。

6.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懂得利用植物,他们把植物种植起来,
用来提供食物和衣物。

7.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懂得利用地形,他们把山谷、河流、湖
泊等地形利用起来,用来捕猎、采集、居住。

二、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文明》
1.古代中国的文明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2.古代中国的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人们懂得耕种,懂得利
用水利,把河流、湖泊、渠道等水利工程建设起来。

3.古代中国的文明以礼仪文化为主,人们懂得尊重礼仪,懂
得尊重长辈,懂得尊重师长,懂得尊重同龄人。

4.古代中国的文明以商业文化为主,人们懂得贸易,把商品
运往四方,把货物运往远方,把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5.古代中国的文明以科技文化为主,人们懂得制作火药、纺
织机、印刷术等,把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6.古代中国的文明以文学文化为主,人们懂得写诗、讲故事,把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文学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思维导思维导图:中国古代的历史一、夏商周时期A.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1.传说中的夏朝2.夏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夏朝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B.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1.商朝的起源和发展2.商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状况3.商代的文化和科技C.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1.周朝的建立和分封制度2.周朝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状况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二、秦汉时期A.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秦朝2.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秦朝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影响B.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西汉和东汉的兴起和发展2.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汉朝的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1.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三国格局2.三国时期的政治动乱和社会状况3.三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B.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1.晋朝的兴起和灭亡2.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3.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佛教兴起四、隋唐时期A.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1.隋文帝的统一战争和建立隋朝2.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隋朝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B.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1.唐朝的兴起和盛世2.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唐朝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五、宋元明清时期A.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1.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北宋和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3.宋代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B.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1.元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元朝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3.元朝的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C.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1.明朝的兴起和明太祖的统一战争2.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明朝的科技发展和对外交往D.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1.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清朝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3.清朝的文化交流和社会改革六、近现代时期A.辛亥革命(1911年)1.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原因2.辛亥革命的中心人物和主要事件3.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后续发展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1.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共的统治2.建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3.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思维导图中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到近现代时期的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综合拓展
1.隋朝和秦朝的相似之处 (1)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 (2)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开创了大一统时代(秦汉、隋唐)。 (3)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隋朝大运河。 (4)都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秦: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隋:创立了科举制。 (5)都是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5.[东方期末]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诗歌作为唐朝时期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返回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有利于维持长期的和平,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任举一例即可)
返回材料二
D
8.[中考·云南]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B
【点拨】题干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征之一是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据此分析,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B正确;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属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题干不符,排除A;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与中外交流并没有关系,排除C;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国内的民族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排除D。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阶段特征:繁荣与开放。

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繁荣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开放的社会: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国际化都市长安。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

担任官职、册封首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内容标准: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隋初的发展: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时间:从605年起。

③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正式确立。

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内容标准: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客观措施: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边疆管理上: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治”。

二、女皇武则天统治措施:政治上: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618 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626年,李世民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 唐太宗。 3.唐太宗在位20多年,虚心 纳谏 ,从善如流,知人 善任 , 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比较 清明 ,经济得到 进一步发展,国力 增强 ,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4. 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为后来 “开元盛世”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 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 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定都逻些。唐太
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 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白居易等。
(2)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3)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其中吴道子的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
5)意义:加强了南北 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3.开创选拔官吏的 科举 制度: (1)隋文帝 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 时,进士科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成为历朝 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 4.隋朝创立 三省六部制 (唐朝进一步完善。) 5. 618 年,隋朝灭亡。原因:隋炀帝的 残暴统治 ,(隋的暴政)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1)日本的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玄奘西行,著有《大唐西域记》 (4)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 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 成就。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了解历史事件在当时和 现在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历史事件中的重要 因素和细节。
考试题型与技巧
01
02
03
04
选择题
注意选项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 处,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和信 息,排除干扰项。
填空题
注意空格前后的内容和上下文 ,确定需要填写的关键词或短 语。
简答题
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注意答 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要遗 漏要点。
本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 点和影响。
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 趋势。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和思维能力,提高其综 合素质。
掌握本单元涉及的基本 历史事件和人物。
02
单元内容
历史背景
02பைடு நூலகம்
01
03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进行,使得经济快速 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CONTENCT

• 引言 • 单元内容 • 单元重点与难点 • 单元总结 • 单元测验与考试准备
01
引言
单元简介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 络和重要转折点,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
英国的殖民扩张,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英国的殖 民地,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主要事件
英国的工业革命
这一事件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

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统一的时间、意义?时间:581年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统一时间:589年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隋文帝的统治内容,意义?经济: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3、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人物、概况、评价?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物:隋炀帝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科举制创立的时间、标志、影响(①②③④)?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影响:①政治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教育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5、隋朝灭亡的时间、原因?618年;灭亡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618年 唐高祖李渊 长安2、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名臣有哪些?治国效果?①用人上:虚心纳谏、广纳贤才。

名臣:魏征——“镜子”, 房玄龄、 杜如晦(房谋杜断)②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特点:繁荣一时,二世而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史称“开皇之治”)
2、隋朝的统一:
(1)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4、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
(1)客观条件:○
1人民渴望统一;○2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2)主观条件:○
1隋文帝励精图治;○2陈后主荒淫无道。

二、开通大运河(重点)1、开通者:隋炀帝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时间:605年开始
4、大运河的规模:

1一中心两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共分四段(从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连接五大水系(从北到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5、地位:全长2000多公里,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意义(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评价隋朝大运河

1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消极影响(后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因此而亡国)
8、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有利条件(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
1隋朝时,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2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家实力增强,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经济保障)○3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采用的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2、隋朝诞生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3、意义:
(1)政治: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2)社会: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迁,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古今考试制度对比:
(1)相同点:
○1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取。

○3考试纪律严格。

(2)不同点:
比较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设置偏重文科
分文、理科,设置较合理
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根本目的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选拔人才
四、隋朝的灭亡1、原因:(1)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
(2)隋炀帝实行残暴的统治,屡次发动战争,徭役兵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

(3)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2、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

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害,隋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重点)(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二代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统治):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统治措施、原因):
(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
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著名人物——房谋杜断: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最著名谏臣:魏征
2、贞观之治的表现(影响):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3、唐太宗的突出成绩(唐太宗统治的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有哪些做法在今天还值得我们借鉴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重视民生,提倡节俭,重视人才等值得我们借鉴。

二、女皇武则天:
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
(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政治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学生。

(3)经济上: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农业。

3、评价: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出现时间:唐玄宗前期(年号为“开元”)
2、治国措施(出现原因):
(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4、评价唐玄宗:(1)积极方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因此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使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形成开元盛世。

(1)消极方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重点)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发明并推广生产工具你,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

2、手工业:丝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业生产水平高,以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为代表;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颇具规模。

3、商业: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荣大都市,如长安城第国际性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难点)
吐蕃(bo)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唐蕃关系
文成公主入藏史实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其他民族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尊奉为“天
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2、女子接受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射、打球、弈棋等活动。

3、社会风气兼容并蓄,衣食住行等受西北少数民族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概况: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学生和留学僧;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
1、人物: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

2、经过:前5次失败,第6次成功,754年抵达日本。

3、贡献: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三、玄奘西行
1、时间: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概况: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在那烂陀寺游学。

3、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背景:
(1)开元末年,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2)各地节度使势利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内重外轻。

2、爆发: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3、平定;763年被平定。

4、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fan)hu
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原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2、概况;黄巢企业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最终被镇压。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政权;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概况: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3、趋势:统一是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