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分子标记

合集下载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课件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课件

基于分子标记的品种鉴定方法
SSR
利用SSR标记的特定序列,对植 物品种进行指纹图谱构建。
SNP
AFLP
通过对SNP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 进行品种鉴定和鉴别。
通过AFLP分析,对DNA片段进 行电泳分离,进行品种鉴定。
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方法
1
关联分析
通过比较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寻找遗传
遗传图谱
2
基于分子标记的基因组选择方法
SNP array
利用高通量芯片分析大规模SNP位点,实现基因组宽选择。
Genotyping-by-sequencing
通过测序分析SNP位点,实现高密度基因组选择。
Marker-assisted recurrent selection
基于标记信息辅助进行循环选择,加快育种进程。
意义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能解决传统育种中的难题,如长时间、低效率、受到环境因素等限制,同 时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度。
优势
该技术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选择准确性、节省育种材料和资源,并可对育种过程进行精 确控制。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原理简介
SSR
简单重复序列,通过PCR扩增 的缺陷突变位点。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常见基因组 标记,便于高通量测定。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PPT课件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特定的DNA序列进行作物品种遗传变异和育种相关 性分析的先进技术。本课件将介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原理、应用及相关方 法。
什么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定义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利用特定DNA序列的基因标记来辅助育种的技术,通过分析和检 测基因标记,可以更快、更准确地选育出优良的品种。
AFLPபைடு நூலகம்

浅析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浅析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浅析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作者:郭震华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7期摘要:介绍了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并对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稻;分子标记;育种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3-03在水稻育种工作中,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从后代中通过表型观察选择理想的重组基因型,耗时费力,而且选择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完善,不同类型的分子标记相继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育种实践当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也成为了水稻育种家们的研究热点之一。

分子标记是遗传标记的一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原理是运用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目的基因进行直接筛选,避免环境条件的影响,保证了选择的准确性。

同时缩短了育种年限,加速了育种进程。

1 常用的分子标记分子标记按技术特性主要分为4类: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以PCR为基础的DNA标记技术,如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以PCR为基础结合限制性酶切的DNA标记技术,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以单核苷酸多态性为基础DNA标记技术,如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水稻分子辅助育种中常用的标记主要有RFLP标记、SSR标记、AFLP标记、RAPD标记、ISSR标记和STS标记。

分子标记众多,每种标记技术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条件,合理选用相应的标记技术,可以做到取长补短,顺利完成实验。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于德花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11)4
【摘要】综述了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于德花
【作者单位】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山东,东营,257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36
【相关文献】
1.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运用Ⅰ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的检测技术(续) [J], 刘勋甲
2.遗传标记的发展及分子标记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运用Ⅱ分子标记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中的运用及原理 [J], 刘勋甲
3.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J], 孙玥; 苏京平; 王胜军; 闫双勇; 孙林静
4.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J], 牛姣姣
5.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展望 [J], 李元龙;王中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开招考)

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开招考)

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开招考)
1 / 8
2 / 8
3 / 8
4 / 8
5 / 8
6 / 8
7 / 8

过“申请-考核”制完成本年招生计划,2016年不再招收公开招考考生;④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完成本年招生计划的学科,其导师名单不在本目录体现,获得我校“申请-考核”攻读博士学位资格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按我校公示的名单信息填报学科、考试科目、报考类别及报考导师等信息;⑤因国家2016年博士招生计划尚未下达,招生人数按去年实际完成计划计算,该列为预计招生数,我校有权根据当年国家计划等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调整。

8 / 8。

小麦育种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小麦育种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小麦育种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是最广泛栽培和消费的作物之一,也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之一。

然而,小麦的育种工作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繁殖周期长、杂交不易、基因广泛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小麦育种中,为小麦品种的改良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是指对DNA分子上的一些特定区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识别和区分不同品种或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分为PCR技术、RFLP技术、SSR 技术、AFLP技术、SNP技术等。

小麦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鉴定:通过对小麦中特定基因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并用特定酶切方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从而快速鉴定小麦中的病原体、杂交种、杂交后代等。

这在小麦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密度图谱构建:通过对小麦不同基因座位的特定序列进行扩增和分子检测,可以构建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连锁图谱,从而为小麦的基因组测序、基因图谱构建、群体遗传学研究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3. 基因定位:通过对检测到的分子标记和相关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在小麦物理和遗传连锁图谱上精确定位相应的基因,进而揭示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精确的分子标记和命中率高的候选基因。

4. FISH karyotyping:通过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小麦染色体的比较序列为探针,在活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进行显微分析,从而揭示小麦的染色体组成与结构,为小麦遗传变异和组合育种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二、小麦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技术标准化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对分子标记技术的操作标准和质控要求存在差异,导致相同小麦品种的分子标记结果不一致,限制了小麦育种研究的进展。

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

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

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培育出具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等优良特点的作物品种一直是农业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目标。

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孙其信教授在他的研究生涯中,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的小麦品种,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中,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广,能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抗病能力,对抵抗多种小麦病害有着显著的效果。

这些品种的特点使得它们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都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成效,并且在国内外小麦生产中广泛应用。

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的应用价值也十分显著。

首先,由于其高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这些品种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这些品种还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此外,这些品种还具有良好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小麦产品的附加值。

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农业产业的发展上,还对中国农业科技研究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农作物改良和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在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育工作,推动小麦品种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 总体结构:文章的总体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进行概述和介绍,正文部分详细叙述了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的特点和应用价值,结论部分总结了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引言部分:引言部分首先需要简要介绍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中的地位和意义。

然后,对孙其信作为小麦育种领域的专家进行简要介绍。

最后,明确引言部分的目的,即引出接下来正文部分要讨论的内容。

3.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分为2.1和2.2两个小节,分别介绍孙其信培育的小麦品种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__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作物育种学__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作物育种学__植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 绪论作物育种学__绪论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_绪论电子教案doc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作物育种学__作物繁殖方式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_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电子教案doc 第二章种质资源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电子教案doc 第三章育种目标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育种目标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育种目标电子教案doc 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引种和选择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引种与选择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五章杂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六章回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回交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回交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七章诱变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1(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2(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电子教案doc第九章倍性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电子教案doc第十章杂种优势利用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4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5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电子教案doc第十一章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电子教案doc 第十二章作物品质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第十三章群体改良及轮回选择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轮回选择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 教学课件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组织培养-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组织培养-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1(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2(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3(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分子标记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逆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转基因技术教学课件ppt电子教案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逆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虫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虫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实验实践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实验指导实验实践doc试卷习题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试卷(2005-2006第一学期)试卷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作业习题例题习题。

中国农大 十三五重大专项结题

中国农大 十三五重大专项结题

中国农大十三五重大专项结题小麦耐热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及育种利用获得突破由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孙其信等完成的“小麦耐热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及育种利用”揭示了小麦耐热性的生理和分子基础,建立了耐热性评价的有效指标,发掘出117 份小麦耐热优异种质资源和12个显著提高耐热性的基因资源,奠定了小麦耐热遗传育种的物质基础。

精细定位了15个小麦耐热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并开发了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推动了小麦耐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创新与发展。

创建了小麦耐热资源创新和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培育出以冀麦585为代表的一批突破性耐热高产新品种(系)。

单倍体关键诱导基因实现克隆及应用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陈绍江等完成的”单倍体关键诱导基因克隆及应用”在成功克隆关键诱导基因ZmPLA1的基础上,又成功克隆了新的关键诱导基因ZmDMP。

该基因的应用能够将单倍体诱导的效率提高3-5倍,为深入认识单倍体诱导机制及高频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发表在植物领域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Plants 上。

基于两个关键诱导基因的解析所开发的诱导系分子选育技术,已经育成新一代的高频诱导系,诱导率可达到15%以上,此将进一步提升单倍体育种效率。

同时,该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取得突破,在国际上率先验证了ZmPLA1在小麦中的同源基因的单倍体诱导功能,为在小麦等多倍体作物上的快速育种体系创建提供了新的路径。

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曲周模式提出绿色增产增效理论和技术新思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等创建“绿色发展—曲周模式”率先提出了绿色增产增效理论和技术新思路,以高效利用光温资源的高产群体定量设计充分挖掘品种的高产潜力、以定量调控根层水肥供应支撑高产群体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突破了高产与高效难以协同的国际难题,研究成果两次在《Nature》上发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AR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Target DNA fragment cloning and sequencing
Design primers about 18~24bp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two flank regions
提莫菲维小麦G祖染色体特异性RAPD 标记和SCAR标记
PCR-based markers
AFLPs: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A combination of PCR and RFLP Informative fingerprints of amplified fragments
Requires: - target DNA - thermostable DNA polymerase (Taq) -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7-30nt) - dNTPs + Mg++
RAPD-PCR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PCR


标 记
Sequencing based markers新型的分子标记 (SNP标记、EST标记 )
2)原理
DNA-based markers
A
B
C
D
E
F
RFLPs: origins of polymorphisms
A = base pattern B = insertion C = deletion D = new restriction site within probe sequence E = loss of restriction site
Requires no probe ,cloning or sequencing, Is PCR-based and may detect several loci simultaneously. Short (about 10 base pair) random primer sequences, and generally results in a presence/absence polymorphism. Small material ,easy, inexpensive and fast,
Single base mutation – Insertion / deletion
– Rearrangement
Advantages of Molecular Marker
1) Available in very large numbers 2) Not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3) Can be scored at any stage 4) No interlocus interactions
decr. length
probe site
F = new restriction site outside probe region
RE
RE
3)程序
二、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
(一)RFLP标记
1.RFLP标记的原理 植物基因组DNA上的 碱基替换、插入、缺失 或重复等,造成某种限 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 增加或丧失,从而产生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 性。
DNA提取 基 用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本
凝胶电泳分离,转移到滤膜上
布 Southern杂交 骤 放射性自显影或酶学检测
2.RFLP标记的特点 (1)遍布于整个基因组, 数量 几乎是无限的; (2)无表型效应, 不受发育阶段器官特异性限制; (3)共显性, 可区分纯合子和 杂合子; (4)结果稳定、可靠; (5)DNA需要量大,检测技术繁杂, 难以用于大规模的育种实践中
RAPD-PCR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PCR
The short primers, however, may be easily affected by annealing conditions and results may not always be consistently reproducible. This marker technology is not appropriate for use in comparative mapping.
- a readily detectable sequence of DNA or protein whose inheritance can be monitored
To be useful molecular markers must posses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polymorphic reproducible preferably display co-dominant inheritance (both forms detectable in heterozygotes) fast and inexpensive to detect
分子标记的特点: (1)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表现稳定 (2)数量多 (3)多态性高 (4)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 (5)许多标记表现为共显性的特点,能区别 纯合体和杂合体。 (6)成本不太高
Molecular Marker
Based on variation in the DNA sequence
To use DNA you need a roadmap
Chapter 17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1 Introduction
DNA
RNA Protein Phenotype
表型
2 Molecular Markers
What are they?
It is useful for phylogenetic studies (because a single RAPD primer may detect more than one loci).
PCR-based markers
RAPDs: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PCR-based markers
RAPDs
Issues:
Some reproducibility problems
Same band on gel = same DNA fragment? One band on gel = one DNA fragment?
PCR-based markers
Sequence-tagged sites as markers
Microsatellite-based markers (SSR: short sequence repeats) SCARs: 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 CAPS: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
PCR amplification ,detect the polymorphism
More robust and not as random as RAPDs
PCR-based markers
SCARs
Informative RAPD-generated fragment is sequenced - no longer anonymous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 (22-30 nt) designed to target this locus More reproducible (long specific primers) Now a co-dominant marker; detectable in both homozygotes and heterozygotes
PCR-based markers
AFLPs
1. Digest genomic DNA with restriction enzymes 2. Ligate commercial adaptors (defined sequences) to both ends of the fragments 3. Carry out PCR on the adaptor-ligated mixture, using primers that target the adaptor, but that vary in the base(s) at the 3’ end of the primer
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hisms
PCR-based marker system involving amplification of DNA after cleavage with restriction enzymes. Requires no cloning or sequencing. It operates on much the same principle as a RAPD, but the primer consists of a longer (~ 15 bp) fixed portion and a short (2-4 bp) random portion. The long fixed portion gives the primer stability and the short random portion means it will amplify many loci - one may get over 100 loci amplified with a single AFLP primer. Polymorphism is detected as the presence/absence of a band. The amplification is not completely random (as in the case of RAPDs) nor is it based on a known host DNA sequence (as in the case of SSRs). Rather, it is based on selective amplification of subsets of tagged fragm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