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基础》
《机械工程材料(第4版)》课程大纲

“工程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课程编号:MATL300102(10位)学时:52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课外学时:(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本科生先修课程:大学物理、材料力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沈莲,范群成,王红洁.《机械工程材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席生岐等。
《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指导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 朱张校等。
《工程材料》.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一、课程性质和目的(100字左右)性质:专业基础课目的:为机械、能动、航天、化工等学院本科生讲解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使学生了解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根据零构件设计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材料,做到“知材、懂材”并能合理使用材料。
二、课程内容简介(200字左右)工程材料基础是面向机类、近机类及口腔医学专业开设的材料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典型零件的失效方式及抗力指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内在关系,掌握工程材料实际应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知理论、懂性能、会选材”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课程实验主要包括金相试样制备和显微镜使用、铁碳合金组织的观察与分析、碳钢热处理与性能综合实验。
一、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机械零构件的常见失效方式及其对性能指标的要求。
(2) 掌握碳钢、铸铁、合金钢、有色金属的成分、组织、热处理、性能特点及工程应用的基本知识。
(3) 掌握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特点及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用途。
(4) 学生具有根据零构件的服役条件、失效方式和性能要求选择材料及编写冷热加工工艺路线的基本能力。
(5) 了解新材料、新工艺的基本概况及发展趋势。
机械基础工程材料测试题

机械基础工程材料测试题3. 金属材料的性能一般分为( )与( )。
4.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指标有___、___、___、___与___等。
5. 载荷根据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___、___与___。
(选学)6. 强度极限бb 可以通过____测定,бb 表示材料在拉伸条件下所能承受的____。
7. 塑性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产生____而____的能力。
塑性指标用____与____来表示。
δ、Ψ值越大,表示塑性越__。
8. 硬度试验方法可分为___与___。
在生产上最常用的是___硬度试验,即___、___与___。
10.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其在各种加工条件下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包括___、___、___、____与____等。
二、判断题(答案)3、硬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与破坏的能力。
()4、弹性变形能随着载荷的去除而消失。
()5、拉伸试验是机械性能试验的重要方法。
()6、所有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时都会出现显著的屈服现象。
()7、金属材料的屈服点越低,则允许的工作应力越高。
()8、金属材料的伸长率、断面收缩率数值越大,表明其塑性越好。
()9、作布氏硬度试验时,当试验条件相同时,其压痕直径越小,材料的硬度越低。
()11、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韧性。
()12、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或疲劳极限。
()三、选择题1、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
A. 屈服点B.抗拉强度C.弹性极限3、材料的()越好,则可锻性越好。
A. 强度B. 塑性C. 硬度5、作疲劳试验时,试样承受的载荷为()。
A. 静载荷B. 冲击载荷C. 交变载荷6、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与破坏的能力称为A. 塑性B. 硬度C. 强度7、据估计,目前世界上约有百分之()的机器是因为零件磨损而失效。
A. 40B.60C.80一、填空题1. 机械工程上常用的材料有:____、____与_____。
机械工程基础课件

三.合金的相结构和组织
1.概念: 通过熔炼、烧结等方法,将一种金属元素与其 它一种或几种元素结合一起形成的具有金属特 性的新物质叫合金。
组成合金的各元素叫组元。
合金中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 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不同相的结合 称组织。相与相之间的转变称为相变。
2.合金的固态结构
一.相图的定义 相图又称状态图、平衡图。它表示在平
象的材料,如高碳钢、铸铁、铜、铝等,可用 σ0.2代替屈服极限,称为名义屈服点。
(二)刚度
1.定义: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 的能力。
2.弹性模数E:是衡量刚度大小的指标,其值 等于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在相同外力作用下,E越大,则弹性变形越小, 刚度越大。E只与材料的本性有关。
2.类型: ①布氏硬度(HB):HBS、HBW。 ②洛氏硬度(HR):HRC、HRA、HRB。 ③维氏硬度(HV):
3. 硬度实验
4.硬度是一个重要的综合力学性能指标,反 映了材料在小范围内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五)冲击韧性 1.定义: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被破坏
的能力。
2.冲击韧性值αk用来衡量冲击韧性的大小。 αk 越大,韧性越好
四.金属的结晶
(一).结晶过程
1.定义:液态金属在冷凝过程中,原子 由无序到有序,金属由液态到固态及过冷度
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熔点,称为过冷,其差值为 过冷度。 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也越大。
3.结晶过程 结晶过程=晶核形成+晶核成长 晶核来源:自发形核、外来形核
2.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
晶格 结点 晶胞 晶格常数,单位是Å (埃,10-10m或0.1nm) 晶面、晶向
3.常见晶体结构类型:
机械基础:第03章机械工程材料

第3章 机械工程材料
3.2 常用金属材料
3.2.2 合金钢
3.合金工具钢 (2)刃具钢 ②高速钢 用途:主要适宜于制造切削速度较高的刃具(如车刀、钻头等)和形状复杂、负载较重的 成形刀具(如铣刀、拉刀等)。此外高速钢还可用于制造冷冲模、冷挤压模以及某些耐磨 零件。常用的高速钢有钨系高速钢,如W18Cr4V;钼系高速钢,如W6Mo5Cr4V2等。 (3)模具钢 定义:主要用来制造各种模具的钢称为模具钢。 ①冷变形模具钢 用于制造冷态金属成形的钢称为冷变形模具钢。如冷冲模、冷压模等。冷变形模具钢的性 能特点是高的硬度和高耐磨性,具有足够的强度、韧性和疲劳强度。 常用的冷变形模具钢有9SiCr、Cr12和Cr12MoV等。
第3章 机械工程材料
3.2 常用金属材料
3.2.1 碳素钢
2.碳素钢 (1)碳素结构钢 ②优质碳素结构钢 牌号:优质碳素结构钢的牌号用两位数字表示,这两位数字代表钢的平均含碳质量分数的万 之一。例如45表示平均含碳质量分数为0.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按照钢中锰的含量不同,可分为普通含锰量钢(WMn≤0.80%)和较高含锰量钢(WMn =0.7%~1.2%)两种,如果是后一种钢,则在两位数字后面加上Mn,如45Mn表示平均含碳 量分数为0.45%的较高锰优质碳素结构钢。 用途:优质碳素结构钢既保证力学性能又保证化学成分,而且钢中的有害杂质硫、磷质量分 数较低,质量较高,故广泛用于制造较重要的零件。
根据钢中含有害元素磷、硫质量分数划分。
普通碳素钢 Ws≤0.035%,Wp≤0.035%
优质钢
Ws≤0.030%,Wp≤0.030%
高级优质钢 Ws≤0.020%,Wp≤0.025%
第3章 机械工程材料
3.2 常用金属材料
《机械工程材料》教案

《机械工程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掌握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应用;(3)熟悉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分析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应用;(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材料的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 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应用;3. 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4. 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应用;(3)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2)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 实验法:观察、分析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3. 案例分析法:分析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4. 小组讨论法:探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机械工程材料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机械工程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 讲解:(1)讲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及性能;(2)讲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及应用;(3)讲解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3. 实验:(1)安排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2)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
4. 案例分析:(1)分析非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2)分析复合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机械零件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具备一定的材料鉴别和选材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1. 制作PPT课件;2. 搜集与机械工程材料相关的案例和素材;3.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机械零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零件的材料选择问题,引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和适用场合。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如不同材料制成的零件在性能、寿命、成本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零件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鉴别和选材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对机械工程材料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机械工程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选择一种机械工程材料,分析其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及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小论文。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生活和职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2.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 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材料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目标:1.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常见的机械工程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其与材料结构的关系;3.熟悉机械工程材料的重要应用和材料选择原则;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对材料科学的研究兴趣。
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1.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材料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材料的分类及其性质;-材料的常见制备方法。
2.金属材料-金属结构与性能;-常见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强化机制。
3.陶瓷材料-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分类;-陶瓷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陶瓷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4.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特点和分类;-高分子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5.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概念和分类;-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6.材料选择与设计-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材料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7.环境腐蚀与防护-环境腐蚀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常见环境腐蚀的防护措施。
教学方法:1.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2.组织学生参观机械工程材料的应用场所,加深对材料的理解;3.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等)占30%;2.期中考试占30%;3.期末考试占40%。
六、参考书目:。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元素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一门涉及材料选择、加工、应用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爱国主义情感机械工程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同时,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杰出人物和成果,让学生了解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进步和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是机械工程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材料选择和加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创新意识创新是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动力。
在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问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可以通过介绍国内外机械工程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欲望,让他们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职业素养教育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在课程中,可以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可以介绍机械工程领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让学生了解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工程材料基础》第一章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一、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机械零件在常温静载下的过量变形、在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断裂、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零件的磨损失效和腐蚀失效以及在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失效。
要求学生掌握全部内容。
二、重点内容1零件的过量变形以及性能指标,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硬度等。
2零件在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断裂及性能指标,如冲击韧性、断裂韧性等。
3零件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断裂、疲劳抗力指标及影响因素。
4零件的磨损和腐蚀失效以及防止措施。
5零件在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失效。
三、难点断裂韧性及衡量指标,影响断裂的因素。
四、基本知识点第一节零件在常温静载下的过量变形1、工程材料在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行为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状或尺寸的变化。
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可恢复变形。
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可恢复。
低碳钢,正火、退火、调质态的中碳钢或低、中碳合金钢和有些铝合金及某些高分子材料都具有图1-1所示的应力-应变行为。
即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弹性变形、屈服塑性变形、均匀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
图1-1低碳钢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图1-2三种类型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1-纯金属2-脆性材料3-高弹性材料2、静载试验材料性能指标刚度。
零构件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等于材料弹性模量与零构件截面积的乘积。
强度。
材料抵抗变形或者断裂的能力,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
弹性指标:弹性比功。
塑性指标: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硬度: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c)、维氏硬度(hv)3过量变形失效过量弹性变形抗力指标:弹性模量e或者切变模量g。
过量塑性变形抗力指标:比列极限、弹性极限或者屈服强度。
第二节零件在静载和冲击载荷下的断裂1、基本概念断裂。
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现象。
韧性断裂。
断裂前发生明显宏观塑性变形。
脆性断裂。
断裂前不发生塑性变形,断裂后其断口齐平,由无数发亮的小平面组成。
2、冲击韧性及衡量指标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下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是材料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
冲击试验与衡量指标。
冲击吸收功ak或冲击韧度ak。
工程材料的冲击吸收功通常是在室温测得,若降低试验温度,在低温下不同温度进行冲击试验(称之为低温冲击试验或系列冲击试验),可以得到冲击吸收功ak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1-3所示。
图1-3三种钢的冲击韧性随温度变化曲线示意图tk为韧脆转变温度。
ak-t曲线上冲击吸收功急剧变化的温度。
当试验温度低于tk时,冲击吸收功明显降低,材料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
3、断裂韧性及衡量指标断裂韧度kic:是评定材料抵抗脆性断裂的力学性能指标,指的是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单位:mpa·m1/2或者mn·m-3/2断裂判据:kikic构件发生脆性断裂ki=kic构件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的临界条件4、影响脆性断裂的因素决定材料断裂类型的主要因素有:加载方式、材料本质、温度、加载速度、应力集中及零件尺寸。
加载方式不同,断裂方式不同;一般降低温度和增加加载速度都会引起材料催化;应力集中改变了应力状态,σmax↑,τmax↓,α↓;单向拉伸α=0.5,而缺口拉伸试样α2、磨损的过程和机理粘着磨损:1)定义:又称咬合磨损,在滑动摩擦条件下,摩擦副的接触面发生金属粘着,在随后的相对滑动中粘着处被破坏,有金属屑粒被拉拽下来或者是金属表面被擦伤的一种磨损形式。
2)过程。
3)粘着磨损的特点。
磨损速度大;破坏严重。
4)防止措施:合理选材,摩擦副配对材料选用硬度差较大的材料;提高表面硬度;合理设计减小接触压应力;减小表面粗糙度。
磨粒磨损:1)定义。
又称磨料磨损,在滑动摩擦时零件表面存在硬质磨粒,使磨面发生局部塑性变形,磨粒嵌入、磨粒切割金属表面从而导致零件表面逐渐损耗的一种磨损。
2)过程:3)防止措施:提高表面硬度(从选材与材料表面处理方面);减少磨粒数量(从工作状况方面)。
接触疲劳(疲劳磨损,麻点磨损):1)定义:零件工作面作滚动或滚动加滑动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引起的表面疲劳剥落破坏的现象。
2)过程:类似于疲劳断裂,是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
三种主要形式:麻点剥落、浅层剥落、硬化层剥落3)主要防止措施:提高材料硬度;提高材料纯度;提高零件心部和表面强度;减小表面粗糙度。
第五节零件的腐蚀失效1、腐蚀的定义和分类腐蚀。
材料表面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电化学反应所引起的表面损伤现象。
分类。
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2、腐蚀过程及防止化学腐蚀过程(以高温氧化腐蚀为主):高温氧化过程:1)金属失去电子成为金属离子2)氧原子吸收电子成为氧离子3)金属离子和氧离子结合为金属氧化物基体金属能否继续氧化,取决于氧化物薄膜是否致密。
提高钢抗氧化能力:加入al、si、cr等元素,与氧结合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膜,防止基体金属进一步氧化。
电化学腐蚀:条件:金属间存在电极电位差,并且相互接触并处于相互联通的电介质溶液中形成微电池。
过程。
阳极:失去电子,m。
mn++ne(被腐蚀)阴极:发生析氢反应或者吸氧反应特点:速度快、选择性图1-6不同金属的电极电位常见局部腐蚀。
电偶腐蚀、小孔腐蚀、缝隙腐蚀、晶界腐蚀(不锈钢)。
应力腐蚀:定义。
零(构件)在拉应力和特定介质联合作用下产生的低应力脆断现象。
特点:拉应力小;介质腐蚀性弱;易忽视3、零件防止腐蚀的措施对于化学腐蚀。
选择抗氧化材料如耐热钢、高温合金、陶瓷材料等,零件表面涂层。
对于电化学腐蚀:选择耐腐蚀材料;表面涂层;电化学保护;加缓蚀剂。
对于应力腐蚀:减小拉应力;去应力退火;选择kiscc高的材料;改善介质条件。
第六节零件在高温下的蠕变变形和断裂失效1、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行为1)材料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高温下材料的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3)高温下材料的变形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蠕变。
材料在长时间恒应力作用下缓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为蠕变。
图1-7典型的蠕变曲线2、评价材料高温力学性能指标蠕变极限: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指标称为蠕变极限。
表示方法:在规定温度下使试样产生规定稳态蠕变速率的应力值;给定温度下,在规定时间内使试样产生一定蠕变总变形量δ的应力值持久强度。
材料在高温长期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的能力。
用给定温度和规定时间内试样发生断裂时的应力表示。
3、高温下零件的失效和防止高温下零件的失效形式。
过量塑性变形(蠕变变形)、断裂、磨损、氧化腐蚀等。
防止措施:正确选材(选熔点高、组织稳定的材料);表面镀硬铬、热喷涂铝和陶瓷等第二章碳钢一、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了纯铁的组织和性能、fe-fe3c图的分析和应用、压力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晶体结构与晶体缺陷的基本概念、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与压力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等知识。
二、重点内容1纯铁的结晶过程、纯铁的晶体结构、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2铁和碳的相互作用、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组成物。
3二元相图的杠杆定律、fe-fe3c相图分析及应用。
4压力加工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三、难点应用杠杆定律计算碳钢在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质量分数。
四、基本知识点第一节纯铁的组织和性能1、过冷现象和过冷度纯铁结晶时,实际开始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温度差△t(=-),称为过冷度。
过冷度是一切物质结晶的必要条件,液体冷速越快,过冷度越大,液体与固体间的自由能差△f(=fl-fs)越大,物质结晶的驱动力越大。
图2-1纯铁的冷却曲线(部分)图2-2液体和固体自由能随温度的变化机械工程材料基础(2).doc免费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
支付6元已有11人下载下载这篇word文档2、纯铁的结晶过程在液体中形成的稳定微小晶体称为晶核,纯铁的结晶过程是不断形成晶核与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
由一个晶核长成的晶体称作晶粒,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作多晶体。
多晶体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越大、形核数量越多、晶粒越细。
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强韧性越好。
图2-3纯铁结晶过程示意图3、晶体结构基本概念晶体:指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呈规则排列的物体。
晶体结构:指晶体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具体排列。
晶胞:是能够反映晶格中原子重复排列规律的最基本单元。
金属中常见的晶体结构有。
体心立方结构、面心立方结构和密排六方结构。
图2-4三种常见的金属晶胞a)体心立方晶胞b)面心立方晶胞c)密排六方晶胞4晶体缺陷的基本概念按照晶体中原子排列不规则区域的尺寸大小,将晶体缺陷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点缺陷:指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上尺寸都是很小的一种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见图2-8)。
线缺陷:指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外两个方向尺寸是很小的一种缺陷,如刃型位错(图2-9)。
面缺陷:指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大,而在另外一个方向尺寸是很小的一种缺陷,如晶界、亚晶界(图2-11)。
在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附近,原子都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位置,使晶格发生畸变,对晶体的性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晶体缺陷越多,金属强度越高。
细晶强化是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重要方法。
图2-5点缺陷示意图图2-6刃型位错示意图图2-7晶界a)及亚晶界b)的示意图图2-8纯铁的冷却曲线及晶体结构的变化5、纯铁的晶体结构及同素异构转变纯铁结晶完成后,固态纯铁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还会发生两次晶体结构转变(见图2-12)。
这种同一元素在固态下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晶体结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铁碳合金正是因为具有同素异构转变,所以才能通过热处理来改变其内部结构,改变其性能。
第二节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组成物1、铁和碳形成固溶体固溶体。
是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晶体。
溶质和溶剂的原子尺寸相差较小时,两者之间能够形成置换固溶体。
溶质和溶剂的原子尺寸相差很大时,两者之间能够形成间隙固溶体(见图2-15)。
图2-9置换固溶体a)及间隙固溶体b)示意图碳溶于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以或f表示。
碳溶于g-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以g或a表示。
由于形成固溶体时溶剂晶格能产生畸变,所以便会导致材料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
固溶强化。
指通过形成固溶体而导致的材料强度升高现象。
与加工硬化、细晶强化一样,固溶强化也是提高材料强度的重要方法。
2、碳和铁形成化合物当碳在和中的含量超过了碳的溶解度极限时,,碳原子便会与铁原子形成渗碳体。
渗碳体:含碳量为6.69%,具有正交晶体结构。
特点:熔点高、硬而脆,塑性几乎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