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七单元 第23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三单元 第7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三单元 第7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三单元第7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11.(2012·某某耀华中学高一月考)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解析:选B。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故B项正确。

2.2011年5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访爱尔兰,受到热烈欢迎。

目前英国女王的主要职责是( )A.任命首相B.制定宪法C.代表国家参加各项重大活动D.领导政府解析:选C。

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统而不治”,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目前英国女王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参加各项重大活动。

3.(2012·某某襄阳高一检测)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七月洋(英国)酋伯麦及义律以五艘驶赴某某投书,书乃其国巴厘满衙门寄大清国宰相之词,多所要索:一、索货价[其初次来书,尚不敢显言烟价,但以货价为名;及见内地复书,不及禁烟之事,后遂显索烟价矣];二、索某某、某某、某某、定海、某某为市埠;三、欲共敌体平行……直隶总督琦善收书奏闻。

”文中的“巴厘满衙门”是( )A.内阁B.议会C.总督D.军队司令部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英国政体的理解。

英国属于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属于权力的中心,所以结合材料商讨中英之间的贸易问题应是议会。

另外Parliament (国会)的译名,有“巴厘满”“巴里满”“巴力门”“巴力门会”等多种书写形式。

故选B。

4.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

这是因为他( )①是政府首脑②掌握行政大权③不受议会监督④是国家元首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解析:选B。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七单元 第23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001]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七单元 第23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001]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七单元第2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11. (2012·山东莱州一中高一检测)《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一边倒”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D.“求同存异”解析:选A。

“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新中国要求独立自主,“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的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2.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重点发展( )A.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C.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解析:选C。

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中苏边界问题D.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解析:选D。

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4.(2012·湖北黄石二中高一调研)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说,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没有私利,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包括叙利亚政府。

我们将根据是非曲直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并决定立场。

对叙利亚人民现在遭受的人道主义苦难,我们深表同情,已经并将继续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加紧做叙利亚各方的工作,开启政治对话的进程。

这说明我国(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坚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③反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A.②③ B.①④C.③④ D.①②解析:选D。

③在材料中未体现;④“发挥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①②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七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七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2013年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专题七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使用成为工业革命序幕的原因是( )A.最早的机器B.以水力作动力C.引起棉纺织业发明的连锁反应D.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使用机器解析:选C。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部门开始,之所以把“珍妮机”的发明使用作为工业革命的序幕,是因为它带来了棉纺织部门(而不是其他部门)发生的连锁反应,故答案为C。

2.能源短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国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上推动煤大量开采的关键性科学发明是( ) 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 D.织布机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推动了煤的大量开采。

3.“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

”此段材料描述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纺纱机C.电动机 D.发电机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蒸汽机的影响。

注意材料“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的信息判断,可知材料描述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4.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等人发明的内燃机相继投入使用,其主要影响有( )①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诞生②催生了机械加工制造业③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④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C。

内燃机作为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动力机,以汽油和石油为燃料,故C项符合题意;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在19世纪初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5.观察下列图片:注:图一是正在研究蒸汽机的瓦特;图二是英国人瓦特及其改良的蒸汽机;图三是根据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实验做成的电流实验装置;图四是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请回答:(1)联系图一至图四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蒸汽机、电灯的发明研制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选修1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选修1

2013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题库专题一二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2012·某某调研)雅典公民推举梭伦为首席执政官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B.巩固贵族的既得利益C.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城邦统一D.征服其他城邦的需要解析:选C。

明确题干“公民”包括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即梭伦是被雅典社会各阶层共同推举上台的,因此可判断出A、B、D三项错误。

2.《解负令》的颁布反映了当时雅典的城邦( )A.奴隶对人身自由和权利的要求B.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C.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D.工商业奴隶主对奴隶的需求解析:选C。

结合《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限制土地兼并”这一核心措施及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背景可知C项最佳。

3.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利分配原则,主要是指( )A.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C.创立四百人会议D.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解析:选A。

财产等级制度的划分使工商业奴隶主得以参与政权,打破了贵族依靠门第和出身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故A项正确。

4.(2012·某某调研)依据财产等级制度的划分,下列哪一阶层获得的权益最多( ) A.贵族B.平民C.奴隶 D.工商业奴隶主解析:选D。

工商业奴隶主因经营工商业而获得丰厚利润,实力大增,故其获得的权益最多。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

”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2: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梭伦请回答:(1)材料1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的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一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选修3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一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选修3

2013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3电子题库专题一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媒体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如下图)。

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 )①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形势②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③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④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

刺杀斐迪南大公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重大行动,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它不可能引起欧洲人民的普遍愤怒,故③不正确。

2.(2012·威海月考)下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英国一贯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是( )图一图二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解析:选C。

要仔细体味两幅图画。

漫画中旁边站立者代表英国,坐在跷跷板上的两个人分别代表德国和法国,漫画反映出英国力图维持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即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

3.在19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至20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

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解析:选C。

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A、B、D三项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

4.“一战”前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根本原因是( )A.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和民族传统B.德国民众受到了舆论的欺骗C.德国统治者对外扩张的强烈要求D.两大军事集团的敌对和竞争解析:选C。

注意结合德国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根本原因应当从德国统治者的角度去考虑,正是德国统治者对外扩张的强烈要求,才会导致德国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四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选修3.doc

2013年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四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选修3.doc

2013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3电子题库专题四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联合国家宣言》和亚非会议决定共同推崇的原则是( )A.以集体行动消除对和平的威胁B.反对殖民主义C.维护人权和国家独立D.联合利用各国资源解析:选C。

亚非会议的原则有“反对殖民主义”和“维护人权和国家独立”,而“反对殖民主义”不是二者共有的。

2.对战后世界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和平是世界存在的唯一局势B.世界处在一片战争硝烟之中C.世界人民反战和平意识空前提高D.呼吁为各国之间的和平合作而斗争解析:选C。

战后,饱受战争伤害的世界人民掀起了反战和平运动,反战和平意识提高,C 项为正确答案。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有( )①以反核运动为中心②参与阶层主要是学生③具有全球性特征④由分散走向统一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的理解,主要考查归纳总结能力。

②“参与阶层主要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是世界各国各界人士参加,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参与阶层主要是学生的说法不合实际。

4.(2011·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

它们( )①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②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③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④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②带有绝对化的倾向,如果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人类就不会兵戎相见。

故选C项。

一、选择题1.下图为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它来源于哪位著名画家( )A.毕加索B.齐白石C.徐悲鸿D.凡·高解析:选A。

和平鸽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他本人也被称为“和平鸽之父”。

2.下列图例哪一个是联合国的标志( )解析:选C。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七单元 第19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七单元 第19课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2013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含解析)第七单元第19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2012·广州调研)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B.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解析:选C。

解题过程中应该抓住“1958年”和“原子弹”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教材明确本题立意的考点是“两弹一星”战略,然后从题干表述中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战略决策的背景:即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加了我国的国防压力。

2.烟标用于烟草各类制品的包装纸上,种类繁多,图文精美,蕴藏着社会变迁的丰富信息,是名副其实的记录历史的载体。

右面这枚烟标反映的史实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解析:选B。

正确解读图片,图片显示的是东方红卫星发射的纪念烟标。

3.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 )A.文化领域B.教育领域C.军事领域D.政治领域解析:选C。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中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或二战后初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4.电影《邓稼先》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

这体现出(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C。

作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体现出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①②③④都正确,故答案为C。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五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专题五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人民版

2013年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电子题库专题五三知能演练轻松闯关1.(2012·湛江学业水平检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A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实现,C 项本身不存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即不与任何大国结盟,故排除D 项。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主要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中国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对别国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

”这段材料直接反映了( )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解析:选B。

“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A、C、D都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其中A是任何时期都不变的根本原则,C、D是具体方针,但与材料不符。

3.正在全力推进现代化的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的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 ) A.亚太经合组织会议B.北美自由贸易区会议C.东南亚国家联盟会议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2011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阿斯塔纳出席了某组织峰会并发表讲话:“10年来,各成员国团结一致、密切协作……我们创立了新型国家关系模式,把‘世代友好,永葆和平’的思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本组织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团结协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该组织应是(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

由“10年来”可知该组织成立于或者中国参加于2001年,由此排除B、C;由“新型国家关系模式……睦邻互信和团结协作”可以排除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中历史电子题库第七单元第23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新人教版必修1
1. (2012·山东莱州一中高一检测)《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这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一边倒”
C.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D.“求同存异”
解析:选A。

“保证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映了新中国要求独立自主,“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体现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在题干的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2.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重点发展( )
A.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解析:选C。

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
C.中苏边界问题D.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解析:选D。

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4.(2012·湖北黄石二中高一调研)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时说,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没有私利,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包括叙利亚政府。

我们将根据是非曲直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并决定立场。

对叙利亚人民现在遭受的人道主义苦难,我们深表同情,已经并将继续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加紧做叙利亚各方的工作,开启政治对话的进程。

这说明我国( )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坚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③反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

③在材料中未体现;④“发挥主导作用”的说法错误;①②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一、选择题
1.(2012·北京东城区高一调研)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

”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选A。

材料强调了中苏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图,回顾历史,最值得中俄两国人民珍惜和弘扬的历史阶段是( )
A.19世纪末期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解析:选C。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友好。

最值得中俄两国人民珍惜和弘扬的历史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

3.新中国成立即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4.(2012·唐山一中高一检测)下面两图分别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份外国国书和毛泽东会见该国首位驻华大使并接受国书的情景。

这份国书来自于( )
A.苏联B.朝鲜
C.日本D.印度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新中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第一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的掌握。

1953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就西藏地方问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随后又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重申。

6.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了国际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是指(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解析:选C。

从题干中提示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

A项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只有C项符合题意。

7.(2012·江西临川一中高一调研)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50周年,中国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在新德里举行盛大招待会。

他在致词中说:“50年前的6月28日、29日……三国领导人首次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中“三国”除中国、印度外,还有( ) A.越南B.朝鲜
C.老挝D.缅甸
解析:选D。

1954年周总理先后访问印度、缅甸。

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确认并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8.万隆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的精神
B.“求同存异”的原则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精神
D.“另起炉灶”的原则
解析:选D。

万隆精神主要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之一,时间上不吻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
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2: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3: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请回答:
(1)材料1、2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依据材料2,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3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解析:第(1)问,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的内容。

第(2)问,根据材料2“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第(3)问,材料3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

”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答案:(1)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的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