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名词解释
"二元" 这个词在经济领域中通常指的是两个或由两个组成的。
以下是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二元名词及其解释:
1.二元市场:指一个市场中存在两个主要参与者或两个主要的市
场力量。
例如,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市场关系,或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市
场力量。
2.二元货币制度: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货
币。
这可能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或经济原因,导致两种货币在同一
地区同时存在和流通。
3.二元经济体系: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
经济的情况。
在这种体系中,部分经济活动受到中央计划或政府干预,
而另一部分则由市场力量决定。
4.二元利率体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利率水
平。
这可能是由于政府设定的官方利率和市场决定的市场利率之间存在
差异。
5.二元劳动市场:指一个劳动市场中存在两类或两种性质的工
作,可能是正式就业和非正式就业,或者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之间
的差异。
6.二元税制: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税收水平或
税收制度。
这可能包括不同的税率、税收政策或税收优惠。
请注意,具体的解释可能根据上下文而有所不同。
这些术语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国家和行业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涵义。
二元经济的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的名词解释二元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两极化的现象,即在经济的各个领域、行业或阶层中形成两个极端。
这两个极端之间经常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悬殊,表现为贫富分化、城乡差距、发展水平差异等。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解释二元经济的概念及其原因,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层面上的二元经济在经济结构方面,二元经济体现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并存。
传统产业通常指农业、工业中的重化工业等,其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利用率不高,创造的经济价值有限。
而现代产业则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等,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更高,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这种产业结构上的二元经济使得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等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难以实现全面而快速的发展。
二、收入分配层面上的二元经济二元经济在收入分配方面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
其中贫富差距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
这种收入差距的存在导致一些人拥有极高的收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和资源,而另一些人则陷入贫困,面临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
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的稳定性和公平感受受到了威胁,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化。
三、教育与技能层面上的二元经济在教育和技能层面上,二元经济表现为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化。
在发达地区,人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高级的技能和知识,能够适应更加复杂、高效的经济运作方式。
而在相对落后或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缺乏追求高级技能的机会,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适应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
在这种情况下,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四、社会保障与福利层面上的二元经济二元经济在社会保障和福利领域表现为城乡差异和社会保障制度不足。
在城市地区,由于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相对贫困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薄弱,农民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什么是二元经济

什么是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元经济是在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引入货币经济,其发展取决于货币经济的扩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二元结构,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有其特性,所以经济一元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二元经济模型也称作“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
模型内容“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
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模型结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
二元经济

什么是二元经济“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
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
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的产业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
生产方式: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
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
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简介“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
二元经济特征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
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
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
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
二元经济模型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模型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模型是一种经济分析框架,用于研究和解释经济系统
中的两个主要要素、变量或决策。
这个模型假设经济系统中的各个
方面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并且这两个部分之间存在
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二元经济模型中,通常会涉及两个主要的变量或要素,例如
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投资和储蓄、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等。
这些变量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图表或者描述性分析来进行研究。
二元经济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现象和经济行为。
通过这种模型,经济学家可以研究和预测价格变动、市场均衡、资源配置、经
济增长、就业和失业等经济现象。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简化了复杂的经济系统,使经济问题更易于
理解和分析。
它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变量之
间的相互关系,并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然而,二元经济模型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过于简化了现实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变量和因素。
此外,它假设经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是相互独立的,而实际上经济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通常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总之,二元经济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用于研究和解释经济系统中的两个主要要素、变量或决策。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提供政策制定和决策支持。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经济理论和模型进行综合分析。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摘要:1.引言2.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概念3.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4.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5.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应用与局限性6.结论正文: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A.G.Lewis)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
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
现代部门以制造业为主,技术进步快,生产率高,工资水平也较高;传统部门以农业为主,技术进步慢,生产率低,工资水平较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现代部门逐渐取代传统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劳动力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2)劳动力无限供给,即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充足,可以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3)不存在资本转移,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受到限制。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这些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部门,推动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随着劳动力转移的完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需求不再无限,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具有很大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该模型过于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忽略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劳动力价格的变化。
其次,模型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与现实中劳动力资源的有限性相矛盾。
最后,模型没有考虑到资本、技术、教育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之,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是一种描述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二元经济结构名词解释

二元经济结构名词解释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构,即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之间的统一关系。
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是由自由企业家主导的一种经济系统,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自由市场的活力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全民的经济生活。
政府经济,又称国家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经济系统。
政府可以采取机制和政策,限制市场上价格的变动范围,确定市场上产品价格的发展趋势,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控制总体物价的波动,促进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帮助企业家克服经济困难,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者之间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补充。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自由市场和政府经济是两个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们可以运用于不同程度上,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经济运行,促进国家的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都是重要的经济结构,但它们的功能不尽相同。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自主性强,反应灵敏,有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作用,但也容易受到垄断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政府经济的特点是可以采取有效的调控政策,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抑制市场垄断、促进消费者利益,但缺乏市场机制创新的充分发挥。
二元经济结构的实施需要正确的宏观调控,合理的调节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保证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国家机构应该制定积极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发展和刺激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要确保政府经济的参与,防止企业受到垄断,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它鼓励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相结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应对各种市场变化而发展出不同的调节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以二元经济结构为基础,完善宏观经济管理,调整政府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所需要追求的目标。
二元经济、城市化与发展

在农业部门中是劳动力 的边际报酬递减率,假 定不变,则
农业部门的产出决定于 技术进步速率和人口增 长速率
在工业部门 Q (C, L, t ) Q : totalindustrialoutput C : capital;L : labor Q A(t )C L1 Let : A , Then A q c q c 工业部门的产出速率取 决于技术进步速率和人 均资本积累速率, 劳动力增速低于资本增 速,则人均资本增加, 产出速率增加。
第三阶段:农业现代化阶段
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后,农业劳动力 按起边际产出取得报酬; 农业工资低于工业工资之前,劳动力仍将向工业 部门转移; 当工资和工业部门相当后,不再转移,进入动态 平衡阶段; 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过渡,进入新古典经 济增长模型描述轨道
• Rains & Fei模型的意义 强调农业部门不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者,也 是农业剩余的供给者; 农业剩余不能满足新增工业劳动力对粮食 的需求时,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就受到 阻碍
对刘易斯模型的批判
• 假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为零。在 收成很好的季节,农业部门劳动力的需求 的大幅度增加会使该机会成本变为正值。 刘易斯模型没有考虑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 的季节特征 • 实证研究将刘易斯模型应用于印度、埃及、 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与理论不吻合。
• 根本性缺陷: 刘易斯模型认为农业部门中农产品价格提 高和农民购买力提高都不是对工业化刺激, 而是阻碍。 --没有把农业部门作为需求侧考虑,仅 作为劳动力供给方。
2、任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政策都将 加重城市失业状况; 3、高等教育过渡膨胀会导致知识失业,社 会资源大量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是减少失业的根本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
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第三世界劳动剩余国家发展过程的“普遍真理”。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三个假设前提:
一)不发达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即城市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农村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二)劳动无限供给。
三)工资水平不变。
刘易斯划分了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
这就是所谓二元结构问题。
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的劳动者从自给农业部门吸收到城市工业部门中来。
当剩余劳动完全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这时二元结构变成了一元结构,也就完成了不发达经济的发展问题。
刘易斯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同一方向的,二者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资本积累。
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中,很显然地将农业视为一个被动的过程。
在模型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看不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的增加。
费景汉和拉尼斯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修正意见。
他们认为刘易斯的模型存在着两点缺陷:第一,不重视农业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这会造成农业的停滞。
第二,忽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对二元结构模型的评价:
(1)推理过程所建立的三个假设前提与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相去甚远。
(2)刘易斯片面夸大了城市资本主义部门吸收剩余劳动的能力。
(3)忽视农村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收入提高的可能性,将城市工业部们当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惟一出路,必然会导致城市化,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弊端。
(4)刘易斯的模型当然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型,他回避了城市资本主义部门扩大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小农之间,城乡,工农之间生产关系的分析。
新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二元结构部门的演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掠夺农民,进行原始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