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课件 专题11 生物进化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遗传变异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遗传变异进化

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
一定吗?
变异变
_改_变_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
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基因重组
不改变 基因的质,一般_不_改_变_基因的量, 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及改变基因型。 (注:转基因会改变基因的量)
染色体变异 不_改_变_基因的质,__改_变__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 的排列顺序。
D.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乙图所 示的复制方式是否为半保留复制
图乙的复制起点在哪里? 有几个复制叉?
真、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
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 体上进行,两者不同时进行。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过程。 转录和翻译两者同时进行。
辨析:真核细胞中,以上两种过程可以同时发生。(✔ )
5.(2022·河南百校联盟)如图是DNA复制过程的相关示意图,其中甲图是复制时
形成的复制叉,丙图是复制时形成的复制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由丙图可知,DNA复制起点的两 侧都能形成复制叉
B.由丙图可以推知复制环越大,复 制启动的时间越早
C.丙图有一个解旋酶参与催化DNA 分子中氢键的断裂
豌豆的圆粒性状是由R基因控制的,当R基因中插入一段 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控制皱粒性状的r基因。豌豆 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b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b过程中,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C. R基因中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D. 该事实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
A、均不含有35S,部分含有15N B、均不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C、部分含有32P,全部含有15N D、部分含有35S,全部含有15N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大专题讲座_(上)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大专题讲座_(上)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大专题讲座 (上)第一讲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工程)第二讲生物的新陈代谢(酶、ATP 、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微生物及发酵工程)第三讲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稳态及调节、免疫)第四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生物的个体发育)第一讲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工程)【命题趋向】一、直击考点[知识点]Ⅰ.理解能力要求:由于该部分知识涉及较多的有机化学知识,极易命制跨学科综合题。

命题既考查生化知识,又考查空间结构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部分数学运算能力。

不同有机物的特有元素和共有元素及代谢产物间的关系;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吸收、运输及应用。

Ⅱ.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掌握“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的原理、生物材料的选择、相关药品的使用、实验步骤和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合理改进措施等。

同时,能将学习的实验原理进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及分析。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运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关的知识。

能用文字、图表、曲线等形式准确描述本专题的内容。

能对与本专题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进行分析、讨论。

[高考热点]本专题在高考中的热点问题有:细胞的化学成分;物质出入生物膜的方式及其原理;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特别是细胞生物膜系统及其功能)、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细胞分裂、分化、癌变和衰老;动植物细胞工程、方法、步骤、特点,尤其是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二、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Ⅰ.以探究性实验为题型考查此部分知识。

如探究细胞中某元素或化合物在胞中的存在形式、重要功能、在细胞中的吸收、运输及应用。

2013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考点(含答案)12 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2013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题库考点(含答案)12  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2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3•北京高考•T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理解以下两点:(1)生物的特殊的性状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A项,只有长舌蝠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避开了和其他蝙蝠的竞争;B项,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生物为长筒花传粉,所以不能确定长筒花是否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C项,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由于只有长舌蝠才能取食长筒花的花蜜,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2.(2013•四川高考•T4)下列实验所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D.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理解题意: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是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即题目实际问的是哪项不是催化剂所起的作用。

【解析】选D。

本题以催化剂的作用原理为主线,考查酶及无机催化剂有关知识。

A项,果胶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故正确;B项,肝脏研磨液中有过氧化氢酶,其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故正确;C项,FeCl3溶液是催化剂,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故正确;D项,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则是利用温度升高能提高胡萝卜素的溶解度的原理,与催化剂无关,故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题:生物的进化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1.下列事件涉及新物种形成的是()A.与S型菌的DNA共同培养后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滥用抗生素使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化成抗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C.减数分裂失败形成二倍体配子,随后自花授粉形成四倍体合子并发育成熟D.因长时间地理隔离形成遗传和表型上有很大差别的两个亚种2.甲地兔子种群的毛色有灰、白、黑三种,分别由基因A1、A2和a控制(A1对A2为显性)。

为寻找更丰富的食物,一小群兔子于某年冬天迁往遥远的乙地。

由于天敌的捕食,在到达乙地前只有白色个体幸存。

由于地理障碍,两地的兔子不再进行基因交流,且两地的气候差异较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刚到达乙地的兔子种群基因库中不再含有A1基因B.去往乙地途中,毛色为白色更利于兔子在雪地中保护自己C.留在甲地生活的兔子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两地兔群已形成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3.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

现有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假设该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80%,b基因的频率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大熊猫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B、b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该大熊猫种群中B基因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C.大熊猫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环境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D.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变异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在一海岛中,某海龟种群中有连趾和分趾两种趾型,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趾(B)对连趾(b)为显性,在食物缺乏时,连趾更有利于海龟从海中获取食物。

研究初始时基因型为BB、Bb、bb的海龟分别占25%、50%、25%,若分趾海龟每代数量减少10%、连趾海龟每代数量增加10%,不考虑突变、迁入和迁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连趾海龟与分趾海龟之间、海龟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B.海龟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即表明海龟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若海龟种群自由交配,子一代中B基因频率约为47%D.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发生了定向变异和适应5.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高考二轮复习生物的进化课件(20张)浙江版

高考二轮复习生物的进化课件(20张)浙江版

(1)异地的物种形成 种群 两个种群 遗传组成出现差异 新物种。 (2)同地的物种形成 如:二倍体植物 二倍体配子 四倍体(新物种)。
三、生物进化理论有关概念的辨析
物种
种群
区 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

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部个体
范围 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
较小范围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判断 标准
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不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障碍,长 期发展下去可能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形成多个新物种
内容 标志 变化后与原 生物关系 两者联系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素养提升
提升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素养体现 科学思维——运用演绎与推理要素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方法诠释 1.基因频率: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 数的比例。
某种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 控制 ×1同 0种 0%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如,从某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10个。那 么A、a基因的频率求解如下: A基因的频率为 2 ×3 010 06%0 =60%
100 2
a基因的频率为 2 1×01006 %0 =40%
2 100
2.基因型频率:指每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 基因型频率= 某种×1基总 0因 0个 %型体的数个体数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的种群中,已知基因型AA或aa的频率,求A或a的频率经常用开平方的方 法。即: A(a)= A (对A(a于a)X的 Y基 型因 性型 别频决率定的生物,雄性的伴性遗传除外) 例如,在某一个人群中,经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控制该显性性状的基因频率求解如下: 由于题中告知隐性性状者为16%,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16%,也就是a和a同时出现的概率为16%, 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0%,故知A的基因频率为1-40%=60%。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的进化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解释物种形成的主流观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不可能含有相同的基因B.共同进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改变D.生物体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就增加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隔离定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B.只要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生物进化C.人为干预和外来物种入侵,可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群落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相互选择而进化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多样性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4.某生态小组向某地区引入某外来物种,引入时该外来物种仅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引入该外来物种后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所示,已知该外来物种通过随机交配产生后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环境作用下,A基因会定向突变为a基因B.引入后五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a基因的C.在调查期间,含有A基因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D.十五年后,该种群中的a基因会彻底消失5.某岛屿上,生活着田鼠和狐狸,田鼠的皮毛颜色有黑色、灰色、黄色等多种变异,因为黄色等变异较为显眼,易被狐狸捕食,长此以往,该岛屿上田鼠几乎全为黑色和灰色。

下列分析错误是()A.田鼠皮毛的变异是多方向的且可遗传B.狐狸在田鼠皮毛颜色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C.该岛屿田鼠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D.田鼠皮毛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6.某种生活在南美的动物。

无意中带到温带。

因无天敌等,很快变成了入侵物种。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 专题4小专题13生物的进化课件

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 专题4小专题13生物的进化课件

.
18
4.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 设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其频率分别为
p与q(p+q=1)。亲代AA和aa自然交配后F1具有 AA、Aa、aa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如下列公式 :p(A)+q(a)=p2(AA)+2pq(Aa)+q2(aa),即AA 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 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产生A配子频率为: p2+ 1 / 2 × 2pq=p2+pq=p(p+q)=p,产生a配子频 率为:q2+1/2×2pq=q2+pq=q(p+q)=q。可知F1 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接使用价值
.
23
【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
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影响种
群密度的生态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
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的种内斗争
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
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
同的;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 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择对遗传
和变异的作用机理
①变异是不定向的,是进化的原材料
两者共 同点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
13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
14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 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 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 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物种
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 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 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课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课件—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二、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
1、提出: 十九世纪中期 提出:
——《物种起源》(1859年) 《物种起源》 1859年
2、内容: 内容:
鳕鱼的年产卵量 500万粒 万粒。 是500万粒。如果 鳕鱼所产的卵全 部能孵化长大成 那么不出6 鱼,那么不出6年, 整个大西洋就会 被鳕鱼塞满。 被鳕鱼塞满。
种群的基 因频率发 生定向改 变
生物朝一定方 向缓慢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种群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 突变和基因重组 材料。 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第1年 10% 基因 SS 10% 型频 Ss 20% 20% 率 ss 70% 70% 20% 20% 基因 S 频率 s 80% 80%
第2年 11. 11.5% 22. 22.9% 65.6% 65. 23% 23% 77% 77%
3年 4年 第 3年 第 4年
13.1% 26% 14.7% 29.2% 60.9% 56.1% 26.1% 29.3% 73.9% 70.7%
物种A 种群) 物种A(种群)
地理隔离
小种群(亚种)(出现突变和基因重组) 小种群(亚种)(出现突变和基因重组) )(出现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基因频率继续改变、积累、 基因频率继续改变、积累、加强
生殖隔离
新物种(物种A 新物种(物种A、B、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立意]
[知识依托]
考查基因频率的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一个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基因型频率
+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②子代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等于 等位基因频率乘积的2倍。
[解析] 选 D
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
自由交配时,产生A配子的基因频率=55%+30%×1/2=
70%,a配子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
(AA)数目为60+60×10%=66,浅褐色个体(Aa)数目为30,
褐色个体(aa)数目为10-10×10%=9,所以第二年该种群中
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66×2+30)/[(66+30+
9)×2]×100%≈77.1%。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 进化 理论 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 群”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 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使双方共同进化。②生物环境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
向都会发生改变,因为自然选择方向发生变化。③化石是 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可靠证据。
[解析] 选 D
A项,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
淘汰,故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B项,化石是研究 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C项,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 当地有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抗药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下述几种策略中,
可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是________(多选)。
A.机械除草 B.除草剂交替使用 C.人工除草 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知识依托] ①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②生物抗药性增强是由于药物定向选择的结 果。③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的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___。 A.气候变化 C.耕作措施变化 B.化肥使用 D.除草剂使用
(3)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 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 (4)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 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 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____。 A.无敏感性个体 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 C.无抗药性个体 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
3.变异的利害性由环境决定,适应环境的是有利变异, 不适应环境的是有害变异。
4.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选择。 5.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 6.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直接原因是 蛋白质多样性。 7.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 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2012· 上海高考)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
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
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 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C.70%,21% B.30%,42% D.70%,42% ( )
[答案] (1)C (2)D (3)B (4)D (5)ABC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生物进化的实质、物 种形成过程及自然选择的作用的考查。 2.从考查角度上看,多以具体的生物进化案例为背景对
生物进化、物种形成进行命题;也常以图表为知识载体考查
生物进化及其多样性形成。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3年高考命题仍趋于联系生 物进化实例,以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过程为背景信息进行综 合命题考查。
表现型。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 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 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 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 A.62.9% C.76.8% B.78.6% D.77.1% )
解析:选 D
假设第一年总数目为100,则第二年绿色个体
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不都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有些物种间交配也可以产生后代,如骡子,但其是不可育
的,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自
然选择是定向的,后者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A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图解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物种形成:
(2)爆发式物种形成:
(3)人工创造新物种: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远源杂交
解析:选 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 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
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 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解析]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不断减少,a的
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判断该生 物发生了进化。由于a基因频率不断增加,则a基因控制的隐性
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1970年A的基因频率为0.10,a的基因频
率为0.90,若按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得出Aa的基因频率为2Aa =2×0.10×0.90=0.18,如果不遵循平衡定律就不是0.18。
解析:选 D
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自然选择过程中保
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 定发生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共同 组成一个种群。
生物进化与基因频率
[例2]
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 ( )
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
的频率 基因a 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1.(2012· 海南高考)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
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群落
[命题立意] 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
[例1]
法正确的是
(2012· 广州一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
( )
A.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
[答案]
C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基因频率的计算 (1)定义法: 某基因总数 基因频率= ×100%。 某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 (2)基因位置法: ①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 某基因总数 基因频率= ×100%。 种群个体数×2 ②若某基因只出现在 X 染色体上,则 某基因总数 基因频率= ×100%。 2×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
配得到F1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Aa∶aa=
49%∶42%∶9%,统计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
=70%。
3.(2012· 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命题立意] [知识依托] 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①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相互选择过程,
(2)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
以下五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
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动态平 衡的。这五个条件是:种群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 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3.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
晨背关键语句
导练感悟高考
专 题 11 热点 透析 高考 考点一 考点二
拾遗自主补给 冲刺直击高考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 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知识依托]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的变异是不 定向的,突变频率低,但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解析] 选 D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却是生物变异的 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 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可能表现型相同,对环境 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 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 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 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 因频率不变。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