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西省书法家家地理分布成因探析-精品
浅谈江西文化

浅谈江西文化历史学类151班王芸清学号:5000415016一、江西概况1.地理位置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简称赣(gàn),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属于江南地带,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境内主要河流赣江而得简称(赣)。
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
2.组成江西辖11设区市:南昌(江西省省、城市)、九江(江港口城市)、赣州(江西南门、世界钨都)、饶(旅游胜优秀旅游城市)、宜春(赣西城市)、景德镇(世界瓷都)、抚州(才乡)、吉安(革命圣)、新余(钢城)、鹰潭(道都)、萍乡(江南煤都),省会南昌市。
3.人口与面积人口4456.75万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4.文化简况古时江西属移民之地,故方言较多,有赣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徽语和官话。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綦毋潜、来鹄、林士弘、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朱熹、陆九渊、京镗、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缙、汪大渊、宋应星、魏良辅、汤显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蒋士铨、魏禧、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胡先骕、梅汝璈、程懋筠、罗隆基、黄秋园、欧阳竟无、古龙、袁隆平、李安、刘颁、刘敞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二、文化总览文化,赣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赣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赣文化。
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
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江西省任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九江市彭泽县东升镇桃红村古坂组;
九江市瑞昌市武蛟乡大桥村、横港镇先锋村、横港镇风景村任家山、范镇九源上源村
江西省吉安市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荷浦乡埃头村:
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塘陂村委会任家村、值夏镇马埠村;吉安市泰和县上田镇月池村、乳朝镇社下村;
吉安市万安县涧田乡涧田村
江西省鹰潭市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四青乡杏树园村;鹰潭市贵溪市罗河镇太阳村任家组
江西省宜春市
一、江西宜春奉新任氏源流系“燕山公子”之后
祖派衍乐安受姓之始德行增辉光前人而裕后述事祖宗功之庆也兴,谨遵始祖燕山公子发脉以来,而生翼华为第一世,居于江南龙钓巷,传至七世德元公,迁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回龙后,今改名麻圆背,德元公生子有三,成一成二成三兄弟三人俱各迁居择处。成二公居龙南,成三公居赣州府信丰县良下,成一居于献雄府保昌县崇仁都崇化牛头坑,迨至十八世迪贵公。康熙三十年间,迪保昌迁至奉邑自新安择处于泥洋,地名号日谢家边(现江西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上泥洋组)。约解放初期迁至现奉新县仰山乡坛下村北沿组。
江西省赣州市
一、吾姓族谱至康熙戊申年起派行如后:(第十三世起)国正天开运,昌隆启桂兰英贤承世泽,俊秀佩恩光绍述其宏远,荣华定永长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立潮村梁下组、吉埠镇石含村;箍州市于都县贡江镇白口村上坝组;
赣州市信丰县嘉定镇黄峰村仓下小组;
家修诗礼裕,廷献庆明良伦理肇有序,纲常葆吉祥翰武显艳彩,福禄展辉煌以上内容选摘赣州《任氏族谱》二、龙南县杨村镇潮商公下字派如下:定南房:
源流:
一世翼华二世贻春三世谋道四世迪远五世祖武六世积万七世德元八世成一七世起派学名一世取一字以序联支:
德成志朝仕福万雍荣华富贵光爵胜文庆任奇良嘉贤相继述世显永为芳二、江西丰城市任氏字辈
阅历自成风格,笔墨传承传统——访赣萍画院创办人、书画家李福广

阅历自成风格,笔墨传承传统——访赣萍画院创办人、书画家李福广世纪人物2017-08-01李福广李福广,1977年生于江西萍乡一个小山村,在读书期间,因热衷于画画儿刻印,高中未读完便缀学了。
原本是想缀学后学习美术,更多的接触书画,可是家里条件不允许,父母也一直认为学画画是不务正业。
他做过很多工作:建筑小工、煤矿工、伐木工、木匠、漆匠……后来又在电影院里做海报宣传,进工艺品厂临摹名画。
直到2005年成了一名职业画者。
因为之前在电影院画宣传海报及工艺厂临摹名画使其接触的画种宽泛、题材丰富,这反而让他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画的很好,山水、人物、花鸟均可信手拈来。
2012年进入石晋老师艺术工作室,画艺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质的提升。
2014年石晋先生到广州美院山水专修班开班授课,他也是全程助理,帮忙辅导国画课程直至学员结业。
2015年创建赣萍画院,现心无旁骛,潜心冶艺。
笃定书画界恩师引入门李老师自幼热爱书画,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早地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但这并不能成为他停止学习进步的理由。
即使当年从事的职业与美术毫不相干,但是笔墨纸砚却从未离开他的生活,因为在他心里最割舍不下、最想做的,还是画画。
在那些年月的工作之余,别人都是吃喝玩乐谈恋爱,而他,却躲在宿舍里,在那张凹凸不平的小台上写写画画。
而那张铁架子单人床上的枕头旁、床底下塞满了画集画册。
各路大师的作画风格和经验技巧,这一切关乎书画的痴爱逐渐成为他的精神食粮。
书店也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有时一待一整天,经常是饿的难受了才出来找吃的,就这样一直工厂,宿舍,书店三点一线,始终坚持,从未放弃。
直到2005年成为一个职业画家之后,他想要找到一位老师给他的画作进行点评,给予他绘画技法思路方向上的点拔,他想到了石晋老师。
“当时我在东莞,我就打电话石老师,老师说他在广西写生,问我要不要去,当时我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去广西找他了。
”李老师说道。
写生回来后,也就成了石老师工作室中众弟子之一了。
江西省青年书法家扫描

江西省青年书法家扫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赞美江西的名句。
江西自古人才辈出,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均为江西人士。
宋代涌现出了杨万里、晏殊、晏几道、文天祥、姜夔等诗人,朱熹、陆九渊等哲学家……在书法史上,江西更是涌现出了举不胜举的书法家。
在当代,又出现了王克敌、胡献雅、黄秋园、傅抱石、柳子谷、胡润芝、陶博吾、李瑞清、舒同等书法家。
如今的江西省书协,继续发扬着先贤们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进取。
毛国典自担任江西省书协秘书长以来,为了提升江西书坛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把一些其他省市书协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思考,并身体力行,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他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一方面通过举办展览推介江西省书法作者,另一方面,经常邀请全国知名书家到江西开展书法讲座、点评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江西省书法作者的创作水平和江西书坛在全国的地位,并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人才。
回想前几年江西省书坛在全国的地位,对比今日的江西省书协,我们就会有一个明晰的脉络,能清晰地看到江西省书坛的不断成长。
从过去到现在,总结江西省书坛在这几年的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书坛值得期待……毛国典认识国典不知不觉已经十几年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国典相识,时常见面,渐渐熟悉,在交往中,感觉其为人厚道,谦和中有一种耿直与执著,在朋友中口碑甚好。
他对艺术极为投入,时常为之废寝忘食,十几年间,国典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成就,使人震惊。
国典是书画篆刻多方涉猎的全才,其书法早年学艺于河南书坛名宿李逸野先生,真、行、草、隶、篆五体皆能,其中以简牍为本的隶书最为书界所熟知和称道。
国典隶书,在汉碑《曹全》、《礼器》、《孔宙》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糅合了汉简,深得《武威医药简》、《马王堆帛书》的精髓,其作品点画精到,既有汉碑的严谨整饬,又有简书的灵动飘逸。
熔汉碑、汉简帛书于一炉,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汉人书风应显雄强厚重的,国典笔下的隶书却写得轻灵雅致,使人耳目一新,观国典书作,古、雅、趣三者自然融和,使人感到一种既大气清新又典雅蕴藉的审美境界。
哪些省份出文学家多?从中国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看文学的地域性

哪些省份出文学家多?从中国历代文学家地理分布看文学的地域性一、文学的地域性问题的提出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在谈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时,提到了“地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
该书指出:“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总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尽管该书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显得非常简略,但我还是为此感到高兴。
因为自从1905年刘师培先生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注: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3至第10期)、1906年王国维先生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注:王国维:《屈于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总第140号),直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极少数专家(如金克木先生1986年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外,八十多年间,似乎很少有人就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
八十多年的时间不能说短。
为什么没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既费时,又费力;二是受不正常的学术空气的影响。
我们知道,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域性、地理环境这一类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谈地域性,谈地理环境,便有“地理环境决定”之嫌;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被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
只有在今天,在社会的学术文化空气相对自由的时候,在学术研究开始走向理性和成熟、开始出现个性的时候,才会有人重提这个问题。
这正是我在读到袁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上述内容时,为之高兴的原因。
二、文学史的未解之谜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大多只注重史的探索,而不注意其空间组合规律;只注重编年,而不注意系地;只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阐述,而不注意地域性或地域风格的考察。
地域文化生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探究

地域文化生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探究作者:苏侃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8期摘要:书法作为传统艺术,与中国文字、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其形质、气势、神韵、意境等特质,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与地域文化生态存在共通之处。
以中原与江浙两地书风为例,两者在书法艺术及风格表现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中原的,书风雄厚;江浙的,书风淡雅。
前者重“势”,后者尚“韵”。
同时,书法与书法者自身的主观性格,客观的地域自然、环境、文化、民俗等因素也有关。
可见,地域文化生态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书法艺术;地域性;文化生态梳理书法艺术,其形质构成与汉字符号紧密关联,具备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魅力。
书法是传统文化哲学观、美学观、艺术创作等相互渗透的一项传统艺术。
受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影响,我国的书法艺术在形式表达上又存在较强的地域性书风。
不同地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表现,既承载了书法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又呈现了其精神诉求的满足。
所谓的书法艺术的地域性,与其地域自然环境、文化及民俗等客观因素有关,在书法者的文化气质、代表书法作品的形式表达中,又融入了书法者的主观价值情感。
事实上,一个地域的文化生态是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地域性文化生态必然影响书法者的性格、情感、思想与艺术观念,从而在书风形式上存在迥异的外在表现。
一、书法艺术的传统特质审视书法艺术,重人本、崇自然、突整体、尚和谐的辩证观,让书法艺术在历经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散发出璀璨的文化光芒。
从艺术审美视角来看,书法艺术与文学、中医学、中国绘画等具有紧密的关联和共通之处,其传统特质表现在形质、气势、气韵、意境四方面。
(一)形质:严谨精湛所谓的形质,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生成技巧。
如点画形态,笔画可以有粗细、长短、轻重、曲直之分,这些变化多端的形态技巧,让书法艺术彰显精湛。
同样,在字形结构上,部首与笔画之间可以有高低、疏密、离合、向背之分,这些不同的组合,彰显出书法艺术的严谨。
文学家地域分特点及成因(修改稿)

我国文学家地域分布特点及成因初探段学会永川职业教育中心,重庆永川 402160;[摘要]我国文学发展从空间的角度看是不平衡的。
由于受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战争﹑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从古到今,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有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致使我国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出现了此盛彼衰、此衰彼盛以及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地域孕育发展的状况,文学发展在空间上最终也呈现出了相对集中和不断转移的特点,同时为人们去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解释文学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学家;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不断变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表明,人才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的特点。
从当代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绝大部分集中在温带地区,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地区也是人才集聚的地区,全球的绝大部分人才自然也集中在这里。
我国从古到今的人才分布也是这样,如现代(1920-1949)湖南人才辈出,在全国各省中,人数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湘中、湘东地区。
同样,我国文学家在地域分布上也有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的特点。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就谈到我国文学发展地域不平衡这一现象。
他说:“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①我国文学发展地域的不平衡现象,首先是由文学家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和不断变化所决定的。
要深入探讨我国文学发展地域的不平衡现象,首先就要弄清楚我国文学家地域分布的规律及成因。
对文学家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家生平研究、文学家心理研究、文学家文学活动研究、文学家群体研究,本文涉及只文学家生平研究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文学家地域分布,不是指他们的文学活动区域,而是指他们的出生地。
艺术浸染好家风——江西四方书画院的家道传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盛唐岑参一首《逢入京使》,情绪虽显低沉忧伤,却让诗人绵柔的家国情怀和豪迈的开阔胸襟跃然纸上,与方学晓、方学奇、方学良、方云四兄弟的人生经历和绘画艺术特质堪称殊途同归。
30余年的潜心求索,以“四方”为主体的方氏画家群既有执着的共同艺术追求,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
2000年,方学晓等四位兄弟画家共同创建了全国第一座家族型书画院——江西四方书画院。
迄今,四方书画院已走出12位家族画家,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5人,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8人,副高职称2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正高职称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从一个家门走出如此数量且卓有成就的画家,为当世所罕见,形成当今绘画界一道独特而靓丽的景观。
尤为可贵的是,这个世家书画院所传递出的忠信、孝悌、坚韧、和谐的家族之风,深深浸染于艺术的气质里,历久弥新,被人广为传颂。
忠信家风开启艺术大门方氏祖籍云南省曲靖市,父亲方光汉老先生少年时便立志报国,十七岁即投笔从戎,在抗日烽火中投身军旅,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所在连队役后仅存三人,自己也身负重伤,幸存一命;伤愈后方光汉进入黄埔军校十六期,后担任一八三师五四七团警卫连中尉连长,参加过著名的上高战役,后又转战于江西宜春、九江、南昌等地,屡建奇功。
抗战结束后,方光汉毅然离开部队,转而从商。
几经周折,饱经沧桑的他携贤妻稚子来到南昌市郊贤士湖畔沙洲蛮芜之地,开始了垦荒种菜植树养禽的田园生活。
惨无人道的侵略者、历尽苦难的同胞,还有每一个浴血奋战顽强捍卫民族尊严的中国军民……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使得方老先生对祖国和民族有着深入骨髓的疼痛和爱恋,对和平安宁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与无尽的向往和珍惜。
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忠诚信实遗风和家国情怀深深影响到方氏后代,也绵延融进了每一个方氏子孙的血脉,成为后代们绘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正如著名美术评论家朱留心所言,方学晓为代表的方氏山水画充满着“山川精神、大丈夫精神和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江西省书法家家地理分布成因探析-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方法、成绩、基层、机制、大力、密切、深入、充分、现代、良好、举行、召开、提升、发展、出台、发现、掌握、研究、特点、关键、力量、需要、氛围、环境、政策、职能、能力、作用、办法、水平、关系、分析、衔接、倡导、形成、丰富、开展、引导、鼓励、指导、带动、发挥、宣传、扶持、促进、提高、推动、积极性
摘要: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文化艺术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和人文、历史、经济关
系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分析江西省书法家的地理分布,探讨江西书法发展所需要
的软、硬环境,以此为我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献计献
策。
关键词:
江西省;书法家;地市;区域;成因
自唐以来,江西书法家就人才辈出,如钟绍京、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
朱熹、八大山人等等,可谓渊源久远、代有人出。
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分会于1986年6月6日正式成立。
并在江西省文联第
五次文代会期间,同时召开江西省第一届书法家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书协领导机
构,至此全省的书法创作和研究才有组织的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江西省书
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广泛开展艺术活动,大力培养书法人才,书法队伍不断壮
大。
截止至2012年8月,已经有省级会员有2656人,全国会员190人。
其中各
纵观当代江西省书法家的地理分布,结合区域特点,影响书法家成长的原因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展览与培训。
书法有“法”,不是闭门造车、各自为战能成的。
有很大一部分作者,都没有人指导,不临习任何碑帖,或者临习当代人的作品,即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方法不对,也不会有任何成绩。
所以,多参观展览,参加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省书协在2012年举办了一系列重大展览,主要有江西省第七届青年书法展、江西省第四届楹联书法展、江西省首届篆刻现代刻字艺术展、江西省首届妇女书法展、江西——新疆书法联展、中国中部六省书法联展、江西省第六届书法临帖展、吉林、海南、江西三省书法联展。
在省书协展览活动的推动下, 全省各地市书协也积极举办了许多丰富多采的书法展览, 各种行业、年龄段的展览亦频频举行,如南昌市书协六年来,举办各类书法展览共计50余次,展出作品近2000件;都昌县仅2012年就举办了鄱湖之春——南山雅集书法笔会、鹿鸣匡阜——“鄱湖三友”书法艺术返校汇报展、青海湟中——江西都昌书法交流活动、喜迎党的十八大老年书画展等多个展览,对于提高作者书法创作水平,发现书法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学书方法,提升书法水平,近年来,江西省书协已经开展了不少短期、长期的培训班,2012年、江西省书协举办了第二届篆刻培训班、首届书法高级研修班、国展看稿会、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看稿会等等一系列的培训。
通过培训,我省不少书法作者开始在国展中崭露头角,屡入国展的作者开始逐年增多,如省书协于2012年举办了刻字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在全国九届刻字展中,有17名入展,1名获得全国奖。
从历次的培训报名情况也可以看出,各个地市参加培训的人数,与当地的会员人数也是成正比的。
其次,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
有些地市的书法学习氛围非常好,从各家各户的春联,到店铺招牌、家居装饰,都洋溢着书法的气息,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书香墨韵。
这些地市的书协非常注重书法队伍新老衔接,着重培养一批中青年书法作者。
如靖安县文联的蔡长远老师和德安书画院的冯德良老师,作为当地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积极开展书法学习的普及、宣传工作,使小圈子变成大群体,义务开办书法培训班,并免费为学员提供笔墨纸砚。
书法爱好者在这种良好的文艺氛围影响下,虚心学习,勤奋耕耘,加上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几年有一大批有创作能力的书法爱好者相继加入了国家、省市各级书法家协会,逐渐成长为我省书法的中坚力量,很多作者在全国级各类重
大书法展览中都取得过好成绩,书法队伍也不断壮大,形成了我省书法创作的阶梯队伍群体。
第三,政府的重视与激励机制。
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否,政策的指导对于文化的发展有导向作用,如果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就会为书法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而且在书法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就有优势,如抚州的东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书法文化,硬件上成立了舒同书法艺术研究院,软件上从河南引进了李贵阳、杜思吾两位老师,极大的带动了当地书法的发展,广大作者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书协的组织、领导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
南昌市书协妥善处理好与各团体会员的关系,几年来,市书协应各县书协的邀请或要求,深入各县同他们一起开展书法活动,参加他们组织的书法展览、书法培训、作品观摩、创作点评等,或下县、下基层、下厂矿给他们开展书法讲座,或为他们举办的展览义务提供作品。
一定的激励机制可以鼓励作者的创作热情,如新余市市政府出台了《新余市文艺奖励办法》,在书法创作方面,奖励范围涵盖了国家级所有展览及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联、江西省书法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厅的书法篆刻展及论文的一、二等奖,其中最高兰亭奖获得者奖励40000元,最低省级二等奖奖励600元。
南昌市也于2012年出台了《南昌市文艺创作扶持及奖励办法》,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的奖励金额为30万元。
这些激励机制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鼓舞作者的书法艺术创作热情。
江西书法曾经辉煌过,却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一度停滞。
随着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开展了许多展览活动,出现了大批书坛新秀,江西书法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望未来,前景更为广阔,江西书法就像生生不息的笔墨线条,将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