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试大纲范文
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研究生2015

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刘松来:如果是报考本校古代文学研究生,复习思路可能要做调整,两门专业课只要吃透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我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即可,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英语上。
注:考生答题时,请写在考点下发的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其他答题纸上的一律无效。
(本试题共 2 页)一、指出下列诗文的篇名或作者,并解释加横线的字词(每句5分,共50分)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4.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9.恰对菱花,楼上晚妆罢。
10.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二、作品分析(每题25分,共75分)1、庾信《拟咏怀》其一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①此诗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2分析“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两句在诗中的含义。
③简析该诗的艺术特点。
2、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①分析该诗的写作背景。
2诗歌表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③分析该诗的艺术特点。
3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①该词构思上有何特点?2分别概述词作上、下片大意。
③分析该词的艺术特点。
三、标点翻译并概述下列文句的大意(25分)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科目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典论·论文》钱起,唐传奇,兴趣说,元诗四大家2015简答题:1、简述辞赋文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3、《水浒传》情节结构有何特点论述题1、《楚辞》的艺术美2、杜甫为何被推崇为诗圣3、评述明清戏曲及其发展概况2016年名词解释:《沧浪诗话》《昭明文选》李白的艺术特色概述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价值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有何不同,试举一小说为例。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试卷

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A、《赵氏孤儿》B、《张生煮海》C、《墙头马上》D、《柳毅传书》2、《陈州崇米》是()。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扁小说《木寿机闲评》是()。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江西师范大学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448 英语翻译基础
适用专业:055101英语笔译、055102英语口译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 百科知识50分
第二部分应用文写作40分
第三部分命题作文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第一部分,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百科知识选择题,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第二部分,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场景写出一篇450词左右的应用文,体裁包括说明书、会议通知、商务信函、备忘录、广告等,共40分。
第三部分,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词的现代汉语短文。
体裁可
以是说明文、议论文或应用文,共60分。
第1页,共1页。
赣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文学基础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文学基础》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各占50%)1.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2.简答(4题,每题10分,共40分)3.分析论述(2题,每题15分,共30分)4.鉴赏批评(2题,每题25分,50分)三、主要参考书:1.《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袁世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2.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四、考查内容:(一)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神话及其产生,上古神话的传播、流传和记录,《山海经》。
古神话的主导精神,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上古神话的文学影响。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尚书》的汇编及存篇,《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尚书》的记言与叙事。
第三章《诗经》“风”“雅”“颂”及《诗经》的分类,采诗、献诗及《诗经》的结集。
《周颂》中的祭祖诗,《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农事牧猎诗,典礼宴饮诗,怨刺诗和讽刺诗,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的艺术特征:写实与“诗言志”,“赋”“比”“兴”。
《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春秋》与《左传》,《左传》的内容及认识价值,《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的语言。
《战国策》其书及编纂,《战国策》的内容及倾向,《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战国策》的叙述描写。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老子与《老子》,孙武与《孙子》,孔子与《论语》,墨子与《墨子》,孟子及《孟子》,庄周与《庄子》,荀子与《荀子》,韩非与《韩非子》。
第六章屈原与楚辞赋屈原的生平,屈原的创作,“楚辞”的涵义。
《九歌》《九章》。
《离骚》的创作,《离骚》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离骚》的象征艺术,《离骚》的神奇想象。
(古代汉语)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小学语文考试大纲(古代汉语部分)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主要包括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隶变、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繁简字、本字、借字、本义、借义、通假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
(二)古代汉语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主要包括:字形结构与汉字本义的关系;隶书产生的原因和时代;古今字形成的原因;繁简字的对应关系;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无定代词“或”“莫”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宾语前置的各种格式和语法条件;判断句、被动句的特点及常见格式;否定句、疑问句的特点及构成等。
(三)考试内容要点1.了解汉语的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的概念。
2.了解汉语字(词)典排列汉字的主要方法,熟练掌握按音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两种方法。
3.了解汉语字(词)典在古代的几种注音方法。
掌握现代拼音专母注音法。
4.理解字典辞书的几种主要释义方式。
5.了解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六书”的概念及其造字、用字方法。
6.能用“六书”理论分析常见字,尤其是对形声字进行结构分析7.理解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的相关知识,并能在读古文时辨认、归纳。
8.了解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及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9.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的概念,学习掌握词的本义的方法和分析词的引申义的方法。
10.了解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掌握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1.掌握判断句的特点和基本形式,了解其表达功能。
12.理解被动句的概念和类型,掌握“于”字句、“为”字句、“见”字I句、“被”字句和“为……所……”句的句式特点。
13.了解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掌握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掌握动量表示法和句子成份省略的几种情况。
14.了解词类活用的情况,掌握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名词活用的几种情况,能准确识别词类的活用。
15.了解代词的分类,掌握各类代词尤其是重点代词,的基本用法。
16.了解副词的分类,掌握各类副词的不同用法。
17.了解介词的语法特点,掌握于(乎)、以、因、为、与等介词的主要用法。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专升本”课程考试大纲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专升本”文史、艺术类考生《大学语文》统考课程考试大纲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分为语文知识、课文阅读分析和作文三部分。
(一)语文知识部分语文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和文体知识两个方面。
1、作家作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的作者介绍为依据①记忆56篇课文作者的姓名及其所处时代。
②识记议论文、记叙文两部分28篇课文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
2、文体知识文体知识的考核,以教材中的说明文和诗词两部分28篇课文的文体属性。
说明文: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
诗词:古体诗、近体诗、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乐府古题、新乐府(二)课文阅读分析部分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两部分28篇课文为考核范围。
议论文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划分重要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
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或驳论方法。
识别文中所采用的常用修辞手法。
2、记叙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
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认知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别。
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作文部分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说明:教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专科《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专升本”理工类考生《高等数学》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函数(一)考试范围1、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表示方法;分段函数;陷函数。
2、函数的简单性质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有界性和周期性。
3、反函数反函数的定义,反函数的图像;反函数的基本性质。
4、函数的四则运算与复合函数5、基本初等函数6、初等函数(二)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函数的定义域、表达式及函数值;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并会作简单分段函数的图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中国语言文学 现当代文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4
学院名称:文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620文学理论 813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文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导论约10分
第二部分文学活动约30分
第三部分文学创造约40分
第四部分文学作品约50分
第五部分文学消费与接受约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简述题):二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辨析题(分析比较):二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论述题(分析综合题):二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分值与题型或有变化)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系统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能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念来解决文学领域的现实问题,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名称: 819中国古代文学适用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第一部分约52分第二部分约52分第三部分约46分(四)试卷题型结构解释题(概念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史”等1门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学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部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本部分重点:第二、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章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第二节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重点:国风。
第一节有关《诗经》的几个问题一、《诗经》的分类二、《诗经》的编订与传布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一、艺术成就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形式上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多采用隔句押韵的方法,也有句句韵及其它押韵法。
在结构上,大都采用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左传》《战国策》。
第一节《尚书》《春秋》第二节《左传》《国语》一、《左传》“春秋三传”。
文学价值。
二、《国语》(国别体史书)第三节《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经汉刘向重加编校。
民本思想。
文学价值。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重点:第一节之第一,第二节,第三节之《庄子》第一节《论语》《墨子》一、孔丘和《论语》二、墨翟和《墨子》第二节孟轲和《孟子》第三节《老子》《庄子》第四节《荀子》《韩非子》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重点:《离骚》《九歌》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及来源第二节屈原的生平第三节《离骚》和屈原的其它作品一、《离骚》2《离骚》的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楚辞体”。
二、《九歌》;三、《九章》;四、《天问》;五、《招魂》第四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五节宋玉第六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秦代文学第二节贾谊的骚体赋与政论文第三节枚乘《七发》与《谏吴王书》第四节司马相如与汉大赋第五节刘向的故事散文第六节扬雄《法言》及其文学批评第七章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重点: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塑造了丰富多采的人物形象。
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三、悲慨激扬,富有强烈的抒情性。
四、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章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桓宽、刘向、扬雄第二节班固及其《汉书》第三节王充的文学批评第四节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第九章汉代乐府民歌重点:第二、三节。
第一节关于乐府第二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第四节孔雀东南飞第十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重点:《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二节东汉文人的五言诗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和艺术艺术性最突出的是:(一)长于抒情。
(二) “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第3页,共13页第十一章建安文学重点:建安诗歌。
第一节建安文学总说“建安风骨”。
三曹。
七子。
第二节曹操曹丕第三节曹植“骨气奇高”与“词采华茂”的统一。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第十二章正始西晋文学重点:阮籍、嵇康、左思第一节正始文学一、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旨遥深”。
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送秀才入军》,风格清峻。
第二节西晋文学太康文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末期永嘉文学:玄言诗风。
西晋末的刘琨和郭璞。
第十三章陶渊明重点:陶渊明田园诗作及其艺术成就。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一、田园诗。
二、咏怀诗。
三、散文和辞赋。
第三节陶照明作品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
含意深远,精炼简洁。
情、景、理的统一。
第四节陶渊明的影响第十四章南北朝诗文重点“二谢”、鲍照、庾信。
第一节谢灵运和山水诗第二节鲍照和七言诗第三节谢朓和新体诗第四节梁陈诗人和宫体诗第五节庾信和北朝诗人第六节南北朝骈文和散文第十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4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第一节古代小说溯源第二节《搜神记》等志怪小说第三节《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和《文赋》第二节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三节《诗品》和《文选》第二部分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唐宋文学概说第一节唐代时代精神第二节唐代文学面貌唐诗分期。
唐文发展轨迹。
唐代传奇与变文。
第三节宋代社会与宋人的精神风貌、宋学趋向第四节宋代诗文词分体总说第五节宋代新兴俗文学及其他宋人笔记。
宋代文赋与四六第六节辽金文学第一章隋与初唐诗歌重点:第三、四节。
第一节隋至初唐与南北文学的交融第二节初唐近体诗的定型近体诗发展过程。
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
第三节初唐四杰与张若虚初唐四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四节陈子昂复兴汉魏诗风的意义。
陈子昂。
第二章盛唐诗歌重点:第一节之二,第二节之一、三。
第一节王孟与山水田园诗一、盛唐诗题材与王孟创作概况二、“诗中有画”与“诗中有禅”第5页,共13页第二节高岑与边塞诗一、盛唐时代精神与边塞诗主题二、王昌龄、王之涣(略)三、高适、岑参第三章李白与杜甫重点:第二节之一、三和第三节之一、三。
第一节李白与杜甫的人生一、李杜的文学史地位二、李杜与时代三、李杜的人生经历第二节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二、李白诗的体式选择三、李白诗的浪漫风格第三节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一、杜诗深广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二、杜甫乐府诗的写实倾向三、杜甫律诗的沉郁顿挫第四章中晚唐诗歌重点:第二、三、四节。
第一节大历诗与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
韦柳。
第二节元白诗派与新乐府新乐府与讽喻诗。
张王。
元白。
感伤诗。
第三节韩孟诗派意象生新。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
韩孟。
李贺。
第四节李商隐无题诗与咏史诗。
婉曲细密的诗风。
第五节杜牧、许浑咏史怀古题材。
第六节晚唐诗第五章唐代文风改革重点:韩柳的古文成就。
第一节唐代骈文与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古文古文理论。
古文成就。
第六章唐五代与北宋前期词6重点:第三、四节。
第一节词体概说词体的产生。
诗词分界。
唐代敦煌词。
第二节中晚唐与温韦花间词文人习词。
花间集。
温韦。
第三节二主与南唐词第四节晏欧与北宋前期词小词观念。
小令词的雅化。
第七章北宋中后期词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突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和重要名家。
重点:第一、三节。
第一节柳永与苏轼柳永俗词对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的以诗为词。
第二节晏几道与秦观小晏的苦恋。
少游的伤怀。
第三节周邦彦一、关于“词中老杜”;二、富艳精工的词境第八章从李清照到辛弃疾重点:第一节之三,第二节之一、二。
第一节李清照与两宋之交的词一、李清照的词论;二、李清照词的分期;三、易安词的雅洁与俗语四、同时期其他词人第二节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末路英雄的辛弃疾;二、刚肠似火、色笑如花;三、辛派词人及其评价第九章南宋中后期骚雅词重点:第一节之一,第二节之二。
第一节词艺的演进与骚雅词一、骚雅词概念;二、骚雅词在艺术上的演进;三、南宋中后期词人的人生第二节姜吴与张王第十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重点:第二节之一、三,第三节之一、二。
第一节宋初三体与古文倡导者一、白体、晚唐体与西昆体;二、晚唐五代文风颓势与宋初古文倡导者第二节梅尧臣、欧阳修与诗文革新一、北宋诗文革新的内涵;二、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苏舜钦及其在诗文革新中的贡献(详于梅,略于苏);三、欧阳修的诗文成就及其变革意义第三节王安石与曾巩第7页,共13页一、王安石精拔而闲婉的诗;二、简峭犀利的王安石古文;三、平稳雅洁的曾巩古文第十一章苏轼诗文重点:第一节。
第一节苏轼人生与思想性格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二、儒释道兼容并包的思想;三、认真执着的性格和旷达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第二节苏轼诗歌一、多样态的士大夫精神生活;二、痛快淋漓、着手生春的艺术境界第三节苏轼散文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奇正相生、变化无端。
第十二章江西诗派与黄陈重点:第一节与第二节之一、二。
第一节江西诗派及其发展过程一、江西诗派的名称及其与江西的关系;二、江西诗派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二节黄庭坚一、求新自立的诗歌理念与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法主张;二、兀傲生新、瘦硬峭拔的艺术风格;三、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进境第三节陈师道一、寒士的品节与闭门觅句的创作方式;二、朴拙简淡的诗风第四节吕本中与陈与义一、靖康之难与学杜的新路;二、“活法”理论第十三章中兴四大诗人与南宋诗重点:第一、三、四节为本章重点。
第一节南宋中期诗人的创作道路中兴四大诗人。
学江西而能跳出江西窠臼。
宋诗向唐诗的回归第二节范成大的田园诗第三节杨万里与诚斋体诚斋体的含义。
诚斋体诗读解。
第四节陆游一、陆游的人生抱负及其诗歌创作;二、“以杜甫为体、李白为用”第五节四灵与江湖派第三部分元明清及近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说一、元代社会与文化特点二、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四大家;杨维桢与“铁崖体”8第一章元代戏曲纲要要求:(1)了解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2)了解元代戏曲的概貌与元曲四大家;(3)理解《西厢记》等元代名剧的思想与艺术风貌重点:西厢记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过程第二节元代杂剧与南戏的形式一、杂剧形式二、南戏的形式第三节《西厢记》和元杂剧一、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二、元杂剧的题材类型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第四节《琵琶记》与元代南戏一、南戏在元代的发展二、《琵琶记》的成就与地位第二章散曲要求:了解散曲的体制及文体特点。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体制特点名称。
产生。
音乐形式。
体制。
文体特点第二节元散曲的发展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第三章三国演义重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章回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三国故事的流传与《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版本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主旨;拥刘反曹的倾向性;仁政思想;对“义”的思考;悲剧意蕴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虚与实的结合;叙事的艺术;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塑造的艺术典型第四节《三国演义》的影响历史演义的繁荣;列国系统的小说;隋唐系统的小说;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第四章水浒传重点:《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水浒故事的流传与成书;作者与版本系统第二节《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宋江与忠义;忠义观的形成及其复杂性;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与批判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第9页,共13页传奇性英雄群像的塑造;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连环勾锁的结构;极具表现力的白话语体第四节《水浒传》的影响第五章明代诗文第一节宋濂、刘基、高启第二节台阁体和茶陵诗派第三节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第四节归有光等唐宋派第五节袁宏道与公安派第六节公安派后的明末文坛第六章明代戏曲第一节明初到中叶的戏曲明初到中叶的杂剧创作;明初到中叶的传奇创作第二节昆腔的兴起和明中叶三大传奇《宝剑记》;四大声腔与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浣纱记》;《鸣凤记》第三节沈璟和吴江派沈璟的戏剧创作及其与汤显祖之争;吴江派的戏剧创作第四节徐渭与《四声猿》、《歌代啸》第七章汤显祖与玉茗堂派重点:《牡丹亭》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生平与思想;人生的“至情”论第二节《牡丹亭》题材渊源;人物性格的冲突;浪漫主义的风格第三节汤显祖的其他剧作、《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第四节玉茗堂派及其他戏剧创作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阅读作品《牡丹亭》第八章《西游记》重点: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意义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取经故事的流变与孙悟空形象的演化;作者问题及版本;第二节《西游记》的主题修心与成佛;孙悟空形象的意义;整体性的寓意与局部性的象征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幻与真的统一;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结合;非凡的幽默性第四节《西游记》影响下的神魔小说的创作10《封神演义》;《西游补》与《西游记》的续书;《西游记》在国外的影响第九章《金瓶梅》第一节《金瓶梅》的成书时代与作者书名与成书时代;作者与版本第二节《金瓶梅》的主题社会世情的深刻展示;西门庆一家的典型意义;剖析扭曲的人性;性描写第三节《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人物性格的立体化;客观性的叙事:由讲述到展现;网状结构;家常口语的运用艺术第十章明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第一节“灯话”三种及其他瞿佑与《剪灯新话》;李昌祺与《剪灯馀话》;邵景詹与《觅灯因话》;《钟情丽集》等文言小说集与小说丛书第二节三言二拍冯梦龙与“三言”;凌蒙初与“二拍”;“三言”“二拍”的思想性;“三言”“二拍”的艺术性第三节话本小说的刊行、搜集与整理《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型世言》等其他白话小说集第十一章清代诗文重点:第二节第一节清初诗文一、遗民文人:钱谦益、吴伟业与梅村体、侯方域与清初三大家二、遗民学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第二节清中叶诗文一、王士禛与神韵说二、沈德潜三、才人之诗文:郑燮、袁枚、汪中四、桐城派:桐城三祖五、阳湖派第三节清后期诗文一、龚自珍二、魏源第十二章清词的发展重点:陈维崧、纳兰性德、浙派、常州派第一节清初词的复兴明遗民词人;陈维崧与阳羡词派;朱彝尊与前期浙西词派;纳兰性德与京华三绝第二节清中叶词坛格局浙派词之嬗变;常州派:张惠言、周济第11页,共13页第十三章清代戏曲第一节清初戏曲概况;苏州派剧作家与《清忠谱》;李渔的风情趣味剧及其戏曲理论第二节洪昇与《长生殿》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