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移动通信系统A
移动通信系统原理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数字传输技术
数字调制技术
通过改变载波的振幅、频 率或相位来传输数字信号, 如ASK、FSK、PSK等。
数字复用技术
将多个低速数字信号合并 成一个高速数字信号进行 传输,如TDM、WDM等。
数字编码技术
通过编码提高数字信号的 抗干扰能力和传输效率, 如线性编码、卷积编码等。
扩频传输技术
直接序列扩频
信道
在移动通信中,信道是传输信息的媒介,包括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物理信道 是实际传输信息的通道,而逻辑信道则是用于描述和控制物理信道的信息通道。
02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多址技术
01
频分多址(FDMA)
将通信系统的总频段划分成若干等间隔的频道,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02 03
时分多址(TDMA)
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然后根据一定 的时隙分配原则,使各个移动台在每帧内只能按指定的时隙向基站发送 信号。
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 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 (AUC)和设备识别寄存器 (EIR)。
包括操作维护中心(OMC)。
CDMA网络架构
移动台(MS) 基站收发信系统(BTS)
基站控制器(BSC)
CDMA网络架构
移动交换中心(MSC) 访问位置寄存器(VLR)
移动通信系统原理ppt课件
目 录
• 移动通信概述 • 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 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 • 移动通信中的传输技术 • 移动通信中的无线资源管理
01
移动通信概述
移动通信的定义与发展
定义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 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 式。
移动通信2章

移动通信2章在当今社会,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这一章,让我们深入探讨移动通信的奥秘。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
早期的移动通信,仅仅能够实现简单的语音通话,信号不稳定,覆盖范围有限。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迎来了数字通信时代,通话质量大幅提升,短信功能也应运而生,让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多样。
进入 21 世纪,移动通信更是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出现,使得数据传输速度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下载文件,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就此敞开。
紧接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让高清视频通话、在线直播等成为现实,移动支付、在线游戏等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如今,我们正站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时代前沿。
5G 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快的网速,更是超低的延迟和海量的连接。
这意味着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工厂等前沿领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之间能够实时通信,从而避免交通事故;医生可以通过远程手术为千里之外的患者解除病痛;工厂里的设备能够高效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
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是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基石。
其中,频谱资源的管理和分配至关重要。
频谱就像是移动通信的“高速公路”,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传输能力。
合理地规划和分配频谱资源,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多址技术则是实现多个用户在同一频段上同时通信的关键。
时分多址、频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等技术,让有限的频谱资源能够为更多的用户服务。
调制解调技术则决定了信号的传输效率和质量。
先进的调制解调算法能够在相同的带宽下传输更多的数据,同时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天线技术的创新也是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传统的单天线到如今的多天线阵列,天线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范围和传输质量,还为波束成形、空间复用等高级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移动通信系统概念

移动通信系统概念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随时随地的语音通话到高速流畅的视频播放,从便捷的移动支付到实时的导航服务,移动通信系统的身影无处不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移动通信系统呢?移动通信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允许用户在移动中进行通信的一套技术和设备的组合。
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无论用户身处何地,都能够保持与他人的通信联系,并获取所需的信息。
要理解移动通信系统,首先得从它的组成部分说起。
一个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通常包括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以及传输网络等几个主要部分。
移动台,也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是用户与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交互的接口。
它不仅具备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功能,还能够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转换,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通信需求,比如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等。
基站则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设施。
它就像一个大型的信号收发站,负责接收和发送来自移动台的信号。
基站的覆盖范围决定了移动通信系统的服务区域。
为了实现更广的覆盖,通常需要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设置大量的基站,形成一个基站网络。
移动交换中心则扮演着“指挥中心”的角色。
它负责管理和控制整个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通信连接,包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等。
当用户发起呼叫时,移动交换中心会根据用户的位置和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为其建立合适的通信链路。
传输网络则是连接各个组成部分的“桥梁”,负责传输各种信号和数据。
它可以是有线的,比如光纤网络;也可以是无线的,比如微波链路。
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无线电波的传播和信号处理技术。
当用户通过移动台发送信息时,信息会被转换成无线电信号,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这些无线电信号会在空间中传播,直到被附近的基站接收。
基站接收到信号后,会对其进行放大、解调等处理,然后通过传输网络将信号传输到移动交换中心。
移动交换中心再根据目标用户的位置和网络情况,将信号转发到相应的基站,最后由基站将信号发送到目标移动台,从而完成一次通信过程。
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⒈引言⑴编写目的⑵文档范围本文档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⑶读者对象本文档主要面向项目经理、系统工程师、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等相关人员。
⒉系统概述⑴业务需求描述该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业务需求,例如方式通信、短信服务、数据传输等。
⑵功能需求列出系统需要实现的各种功能,如呼叫控制、用户管理、呼叫转移、数据压缩等。
⑶非功能需求详细描述系统对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
⒊系统架构⑴整体架构描述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各个主要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子系统架构详细描述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介绍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⑶系统接口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或组件之间的接口规范和通信协议。
⒋数据库设计⑴数据模型描述系统使用的数据库的各个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数据库管理描述数据库的创建、初始化、备份和恢复等管理操作。
⒌系统功能描述⑴用户注册和登录描述用户注册和登录功能的需求和设计。
⑵呼叫控制描述呼叫控制功能的需求和设计。
⑶短信服务描述短信服务功能的需求和设计。
⑷数据传输描述数据传输功能的需求和设计。
⒍性能要求⑴延迟描述系统各个功能的响应时间要求。
⑵吞吐量描述系统每秒处理的呼叫数、短信数或数据传输量。
⑶扩展性描述系统可扩展性要求,如支持的用户数、基站数等。
⒎安全性要求⑴用户认证描述系统对用户身份的认证要求。
⑵数据加密描述系统对敏感数据的加密要求。
⑶访问控制描述系统对各种资源的访问控制要求。
⒏故障管理⑴系统监控描述系统的监控功能和要求。
⑵故障诊断描述系统故障发生时的诊断和排查方法。
⑶故障恢复描述系统故障恢复的方法和要求。
附件:●附件1:数据库设计文档●附件2:系统架构图法律名词及注释:●名词1:注释1●名词2:注释2。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移动通信是一门涵盖了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架构、无线传输等多个领域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原理、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对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的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什么?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由移动终端设备、无线接入网络、传输网和核心网组成。
2. 什么是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移动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指的是网络服务可以提供的区域范围,包括室内、室外、城市、农村等不同区域的覆盖。
3. 列举几个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包括GSM、CDMA2000、WCDMA、LTE 等。
第二章:无线传输基础知识1. 什么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小区?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小区是指将整个通信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小区由一个或多个基站负责信号的接收和发送。
2. 什么是频率复用?频率复用是指将一定范围的频谱资源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划分和分配,使得不同小区的信号能够在同一时间、相同频段内进行传输。
3. 请解释下面几个常见的无线传输技术的缩写:CDMA、TDMA、FDMA。
- CDMA:码分多址技术,是一种采用不同的码型来对用户信号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技术。
- TDMA:时分多址技术,是一种将时间划分为若干个时隙的技术,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隙里进行通信。
- FDMA:频分多址技术,是一种将频率划分为不同的信道的技术,不同用户在不同频道上进行通信。
第三章:移动通信网络架构1. 简述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的作用。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是连接无线接入网络和传输网的重要环节,它负责处理用户的信号传输、用户鉴权和计费等功能。
2. 什么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漫游?漫游指的是移动用户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切换网络,并且能够正常通信和使用相关服务的能力。
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位置管理是什么?位置管理是指对移动用户的位置进行管理和跟踪的过程,以确保用户在不同位置能够接收到信号并进行通信。
移动通信原理-整理(第二章)

第二章 蜂窝组网技术● 说明大区制和小区制的概念,指出小区制的主要优点。
小容量的大区制一个基站覆盖整个服务区,发射功率要大利用分集接收等技术来保证上行链路的通信质量只能适用于小容量的通信网大容量的小区制将覆盖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区 ,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服务于本小区,但各小区可重复使用频率 带来同频干扰的问题● 简述越区切换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MAHO ?当正在通话的移动台进入相邻无线小区时,业务信道自动切换到相邻小区基站,从而不中断通信过程。
移动台辅助切换(MAHO):每个移动台检测从周围基站中接收信号能量,并且将这些检测数据连续地回送给当前为它服务的基站。
● 什么是同频干扰?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所谓同频干扰,即指无用信号的载频与有用信号的载频相同,并对接收同频有用信号的接收机造成的干扰一般采用频率复用的技术以增加频谱效率。
当小区不断分裂使基站服务区不断缩小,同频复用系数增加时,大量的同频干扰将取代人为噪声和其它干扰,成为对小区制的主要约束。
这时移动无线电环境将由噪声受限环境变为干扰受限环境。
了减小同频干扰,同频小区必须在物理上隔开一个最小的距离,为传播提供充分的隔离。
● 另外,可以采用定向天线减小同频干扰采用六边形的原因用最小的小区数就能覆盖整个地理区域最接近于全向的基站天线和自由空间传播的全向辐射模式● 中心激励(center-excited):基站设在小区的中央,用全向天线形成圆形覆盖区。
顶点激励 (edge-excited) :基站设在每个小区六边形的三个顶点上,每个基站采用三副120度扇形辐射的定向天线,分别覆盖三个相邻小区的各三分之一区域。
● 绘出单位无线小区簇的小区个数N=4时,三个簇彼此邻接时的结构图形。
小区半径为R 时,相邻簇同频小区的中心距离如何确定?D=根号(3*N )*R● 用六边形表示一个小区,使相邻小区无空隙,则每一簇的小区数量N 满足什么关系式? j ij i N 22++=N=4,7,12.J=2,I=0.1.2● 说明改善蜂窝系统容量的三种方法以及各自的原理。
大话移动通信-第二章

大话移动通信-第二章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移动通信网络是由多个不同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们共同协作以提供无线通信服务。
本章将介绍移动通信网络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2·1 基站子系统(BSS)基站子系统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基站子系统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TS)两部分组成。
2·1·1 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控制器是基站子系统的核心设备,它负责控制一定数量的基站,并处理数据和信令的传输。
BSC与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建立信道,以便控制和管理基站的运行。
2·1·2 基站(BTS)基站是用于无线信号传输的设备,它位于基站子系统中,并与移动终端建立无线连接。
每个基站由一个或多个天线组成,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
基站与BSC之间通过电缆或无线链路相连。
2·2 移动交换中心(MSC)移动交换中心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它负责不同基站间的信号交换和通信。
MSC还负责与其他网络进行连接,例如固定方式网络和互联网。
2·3 具有数据功能的移动通信网(GPRS/EDGE)具有数据功能的移动通信网是基于GSM网络的扩展,它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互联网接入。
GPRS/EDGE网络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式来传输文本、图像和音频等数据。
2·4 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它允许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方式访问互联网和其他局域网。
WLAN通常基于IEEE 802·11标准,具有较高的速度和较小的范围。
2·5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是用户使用的设备,例如方式、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络进行通信,并访问各种服务和应用程序。
2·6 本地接入网(Local Access Network)本地接入网是将移动通信网络与用户连接起来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固定方式线路、光纤和无线接入网络等。
移动通信系统第2章(电子科大课件)

① 同频干扰与同频复用比
DR 在蜂房系统中: C / I 40 lg R
C / I 40 lgQ 1 (dB)
I:主要取决于同频干扰。
① 同频干扰与同频复用比
推导:
DS DI
D D I DS R DS
① 同频干扰与同频复用比
C PT L S (传输损耗)dBw
④ 蜂窝系统的同频干扰
C C m I IK
k 1
m:干扰源的总数
I k :相互独立的第 k 个干扰源对移动接收机的干扰功率
④ 蜂窝系统的同频干扰
可设各小区干扰功率一样:
C R m I n D K
k 1
n
1 DK k 1 R
m n
④ 蜂窝系统的同频干扰
2012/4/5
5
① 话音质量和信噪比要求
公网一般要求≥4级,专网≥3级 对于不同的移动业务,各国对S/N或C/N 的规定不一样。 中国:模拟通信,移动用户与固定市话、 长话用户通话时,要求S/N为大于29dB 或C/N为17dB,相当于4级话音。 美国AMPS网要求C/N大于18dB,日本要 求20dB,
(3)系统信道数的设计
在多信道共用中,存在两种中继方式: ① 不对呼叫请求进行排队
阻塞呼叫清除,如果有空闲信道则立即进入, 如果已没有空闲信道,则呼叫阻塞,拒绝进入。
② 对呼叫请求进行排队
根据排队论可得到在第一种中继方式下 服务等级B的公式为:
AN B Pr阻塞 N N ! k A k 0 k!
(2)信道的自动选择方法
多信道技术的主要问题是怎样自动选择 信道 传统方法(人工选择→老式电话机) 自动选择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2、电离层 电离层的形成 电离层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出不 同的特性
波长短于10m的微波能穿过电离层,波长超 过3000km的长波,几乎会被电离层全部吸 收。 对于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长越短,电离 层对它吸收得越少而反射得越多。 电离层是不稳定的,白天受阳光照射时电离 程度高,夜晚电离程度低。因此夜间它对中 波和中短波的吸收减弱,这时中波和中短波 也能以天波的形式传播。
2 p(r ) 2 2 0
(2-1-5)
2.1.4 移动无线信道参数分析
1、快衰落(多径衰落)
由多径传播和移动台运动引起; 多径衰落瞬时值的变化,用瑞利(Rayleigh)分布密度
函数描述。 多径传播假设: N个多径信道 彼此相互独立且没有一个信道的信号占支配地位 即没有直射波信号,仅有许多反射波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包络的衰落变化服从瑞利分布 r r2 其概率密度函数 exp (0 r )
1.传播环境复杂
移动通信系统工作在VHF和UHF两个频段 (30~3000MHz),电波以直射方式在低层大气中传播。 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会产生折射和吸收现象,而 且在传输路径上遇到各种障碍物还可能产生反射、 绕射和散射等。 衰减
吸收 反射 散射 反射
直射 绕射 散射 折射
反射
图2.1.4 移动通信环境示意
式中λ为工作波长,D为天线的方向性系数, 对于各向同性的天线D=1,则接收机输入功率为
Pr S Ar
2 Ar D 4
4
Pt 2
2
d2
(2-1-2)
传播损耗 通常定义为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的比值
15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2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可表示为
22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4 移动无线信道参数分析
信号衰落的产生
在任何一点接收到的信号是由大量的 直射、反射、折射、散射等电波叠加 构成,这些电波虽然都是从一个天线 辐射出来的,但由于到达接收天线的 路径不同,故其相位是随机的,从而 导致合成信号的幅度急剧变化,即产 生了衰落 短期(快)衰落——场强特性曲线的 瞬时值呈快速变化; 长期(慢)衰落——场强特性曲线的 中值呈慢速变化。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2A)
孙友伟 张晓燕 畅志贤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大纲要领
2.1 无线电波传播理论与特征 2.2 抗衰落技术
2.3 调制技术 2.4 语音编码技术 2.5 多址技术 2.6 蜂窝覆盖技术
2.7 信道配置
2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 无线电波传播理论与特征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2.1.2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 2.1.3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 2.1.4 移动无线信道参数分析 2.1.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微波(SHF、EHF)
主要利用空间直接传播,视距内点到点通信。主要用于 LAN声音和视频广播、移动通信、个人通信、卫星通信等。
12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 无线电波传播理论与特征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2.1.2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 2.1.3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 2.1.4 移动无线信道参数分析 2.1.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8
甚 高 频 ( VHF)
30~300MHz
空间波对流层 散射绕射
几百公里以内
米波
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动通信,LAN声音 和视频广播个人通信
9
特 高 频 ( UHF)
300~3000MHz
空间波对流层 散射绕射祝距
100公里以内
分米波
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动通信,LAN声音 和视频广播个人通信卫星通信
传播距离在300km以内,主要依靠地表波。传播距离在2000km,主要靠天波传播。 用长波通信时,在接收点的场强稳定,但由于表面波衰减慢,对其他收信台干扰 大。长波受天电干扰的影响亦很严重。此外由于发射天线非常庞大,所以利用长 波作为通信和广播的不多,仅在越洋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方面采用。
3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1、定义 通常指无线电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一些 典型方式 2、地球无线电波的传播介质
高空电离层, 按高度由内而外 分为D、E、F1 和F2几个主要层 次
地球
地壳表面导电层 大气对流层
地壳高温电离层
地壳介质岩层
4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d O
Pt
2 A 4
图2.1.3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示意
14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2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
前提
在图2.1.3中,设在原点O有一辐射源,均匀地向各方向辐射,辐射 功率为Pt
距辐射源d处的能流密度为
Pt S 4 d 2
(2-1-1)
设接收天线有效面积为
6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二、天波 1、定义 依靠电离层的反射来传播的无线电波
2、电离层 电离层的形成
地面上空50千米到几百千米的范围内,大气 中一部分气体分子由于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 丢失电子,即发生电离,产生带正电的离子 和自由电子。
7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3.环境被电磁噪声污染
这些电波传播特点都会在实际中增加移 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的难度。
21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 无线电波传播理论与特征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2.1.2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 2.1.3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 2.1.4 移动无线信道参数分析 2.1.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超 高 频 ( SHF )
3~30GHz
视距
30公里左右
厘米波
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动通信,LAN声音 和视频广播移动通信/个人通信卫星通信
11
极 高 频 ( EHF )
30~3000GHz
视距
20公里
毫米波
短和中距离点到点移动通信,LAN个人 通信卫星通信
表2 通信业无线电波划分波段表
10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自由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地表波
天波 电离层反射
空间波 直射波、反射波
5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一、地表波 1、定义
沿地球表面附近的空间传播的无线电波
2、地表波特性
障碍物影响:据无线电波的衍射特性,当 波长大于或相当于障碍物的尺寸时,波才 能明显地绕到障碍物的后面。 不同波长地表波:地面上的障碍物一般不 太大,长波可以很好地绕过它们。中波和 中短波也能较好地绕过,短波和微波由于 波长过短,绕过障碍物相当困难。
中波(MF)
中波为地表波和天波,白天主要靠地表波传播,传播距离相对夜晚近。夜晚天波参 加传播,传播距离较地波远,它主要用于船舶导航通信和波长为100~1000米的中 波广播。
短波(HF)
有地表波也有天波。但由于短波的频率较中波高,地面吸收强烈,地表波衰减很快, 实际通信距离只有几十公里。短波的天波在电离层中可被大量反射回地面,常利 用天波进行远距离通信和广播。但由于电离层不稳定,通信质量不佳。短波主要 用于广播及业余电台
16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 无线电波传播理论与特征
2.1.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频段划分 2.1.2 自由空间无线电波传播 2.1.3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 2.1.4 移动无线信道参数分析 2.1.5 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17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3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
典型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电波传播的主 要特点
19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散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 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大时,就会发生散射。散 射波产生于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他不规则物体。在实 际的通信系统中,树叶、街道标志和灯柱等都会引发散 射。 建筑物和频率——一台位于建筑物外面的发射机发射的 无线电波,在建筑物内接收时,会遇到复杂得环境影响。 测试报告显示随着频率或建筑物高度以及群落的增加, 信号的多径衰落增加,即接收信号的干扰进一步加强。 地形、地物、地球的曲率半径——我国地域辽阔,地形 复杂、多样,其中五分之四为山区和半山区,即使在平 原地区的大城市中,由于高楼林立也使电波传播变得十 分复杂,必须认真对待。
11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各波段传播的特点
超短波(VHF、UHF)
由于超短波频率很高,而地波的衰减很大,电波穿入电离 层很深乃至穿出电离层,使电波不能反射回来,所以不能 利用地表波和天波的传播方式,主要利用空间直接传播, 视距内通信。超短波主要用于调频广播、电视,雷达、导 航传真、中继、移动通信等。
18
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
2.1.3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
典型的移动通信环境中,电波传播的主 要特点
1.传播环境复杂
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就会发生反射, 反射发生于地球表面、建筑物和墙壁表面等光滑界面处。 绕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传播路径被尖利的边缘阻挡 时,电磁波就会发生绕射。由于绕射,电磁波可越过障碍物到 达接收天线。即使收发天线间不存在视线路径,接收天线仍然 可以接收到电磁信号。
实测场强变化曲线如图2.1.5所示
信号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