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以下将从建筑形式、构造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解释,并通过标题中心扩展的方式进行描述。

一、建筑形式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殿、寺庙、园林、佛塔、城墙等。

其中,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其特点是宏伟壮丽、庄严肃穆。

例如,紫禁城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

此外,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也是一大特色,其以庙宇为主体,常常建在山水之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寺庙建筑注重平衡和谐的布局,以及宗教信仰的表达。

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构造技术独具特色,主要包括榫卯结构、斗拱结构和木结构等。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构造方式之一,它通过将木材的榫头和卯榫相嵌结合,形成牢固的连接,使整个建筑能够承受重力和抗震。

斗拱结构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拱形结构,通过多个石块或砖块互相叠加,形成圆拱形,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而木结构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造形式,通过悬挑、檐口、斗拱等技术手法,使建筑更加灵活、轻盈。

三、装饰艺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彩绘、雕刻和瓷砖等。

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常见方式,通过绘制花鸟、人物、山水等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美观。

雕刻则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精华,通过在建筑的柱子、梁头、门窗等部位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细和考究。

此外,瓷砖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瓷砖拼贴在墙面上,形成各种图案和花纹,增加了建筑的色彩和质感。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构造技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创造,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深入了解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古建筑常识

古建筑常识

古建筑常识
中国古建筑常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容:
1.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常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2)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3)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主要起支撑屋顶、连接柱子和梁的作用。

(4)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1)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

(2)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

(3)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

(4)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

3.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
(1)彩画: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位。

(2)雕刻: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门窗、栏杆等部位。

(3)琉璃瓦: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顶。

(4)石雕: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基座、栏杆等部位。

4.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2)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礼制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一、古代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村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建筑逐渐由简单的茅草屋演变为复杂而精美的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

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建筑、古代城邦建筑、封建建筑和宫殿建筑等阶段。

二、古代建筑的特点1. 结构稳固: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结构稳固,能够抵御地震和风雨侵袭。

2. 巧妙设计:古代建筑注重设计的巧妙和精细,通过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的精心设计,使建筑具有美感和实用性。

3. 丰富装饰:古代建筑注重细节的装饰,采用雕刻、彩绘等工艺,使建筑更加美观华丽。

4. 尊重自然: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借鉴自然景观,融入山水、湖泊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三、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1. 明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及其皇后的陵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一。

2.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广阔,建筑气势宏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3.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修建的皇家园林,以其精致的建筑和美丽的景色闻名于世。

4.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佛教寺庙大慈恩寺的塔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唐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四、古代建筑的分类1. 宫殿建筑: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有故宫、颐和园等。

2. 庙宇建筑:古代庙宇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形式,代表有承德避暑山庄、嵩山少林寺等。

3. 园林建筑: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式,代表有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4. 城墙建筑:古代城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有西安城墙、南京城墙等。

五、古代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为了传承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中国政府和各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开展古建筑的考古研究和保护修复工程,推动古建筑的利用和开放,提高公众对古建筑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原始社会到清代,分别介绍每个时代的建筑特点。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建筑主要是简陋的各类住宅和祭祀用建筑。

住宅一般以竹木为结构,覆盖着草、树皮等材料。

祭祀用建筑则以土坑、石头等简单的方式搭建,用于举行祭祀仪式。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和城墙方面。

夏朝宫殿以方形建筑为主,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城墙则采用土坯砌筑,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商朝:商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祭祀用建筑和城墙方面。

商朝宫殿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瓦片。

祭祀用建筑主要是祭祀神灵的祭坛,多为方形或圆形,以土坯或石头砌筑。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西周:西周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庄重和规整。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屋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丰富,彩绘壁画和雕刻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

城墙则采用石头砌筑,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于宏伟和雄伟。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宫殿内部装饰更加精美,墙壁上常见彩绘壁画。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秦朝:秦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城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城墙则采用砖石砌筑,高大厚实,以加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汉朝:汉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陵墓和寺庙方面。

宫殿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结构更加复杂,屋顶采用斜坡状,覆盖着琉璃瓦。

陵墓则规模宏大,采用山体开挖的方式,墓室内设有大量陪葬品。

寺庙则多为木结构,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内部供奉佛像或神像。

唐朝:唐朝的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宫殿、寺庙和园林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类别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类别和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类别和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类别:一、庙宇建筑1、正殿:位于中轴线上的正方形建筑,大多数殿宇的正面有半径的围墙,门口有高墙,是朝拜宗主神的地方。

2、内殿:位于正殿半径方内的建筑,最常见的是楼观,主要用于存放神像或祭祀宗主神。

3、侧殿:正殿两侧平行所建的殿宇,有时也设有楼观以供朝拜。

4、塔:是庙宇中非常普遍的建筑,主要用于存放神像或文物。

二、宫殿建筑1、城墙:有城楼,可以容纳守栅士兵,防御外敌入侵,有高大的墙则为主要建筑,有高大的墙则为主要建筑。

2、宫殿:主要用来供祭祀各诸侯和帝王,当时的宫殿有大朝宫门、宫殿考、宫殿厅,建筑布局严谨、周全,多有院落围起周围,宫殿建筑中非常普遍。

3、官署:以政治当局为主,是宫殿中常见的建筑,如朝廷等。

4、炉心亭:分布在宫殿的内外,是皇室休息的地方,火炉的位置一般在正中央,主要用于接待来宾。

三、古典寺院建筑1、大雄宝殿:大型的宫殿,比较靠近萨迦神的宫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

2、藏经楼:位于庙后的楼阁,用于存放佛经碑帖等珍贵文物,主要用来接待客僧来访。

3、斋堂:佛寺中常建有告示台,用于诵读佛经,还有供持僧众朝拜香的地方。

4、礼堂:位于佛寺中央,主要用于宗教仪式,仪式有开礼、大会等,有时还用于训练僧众。

四、宗教典礼建筑1、纪念碑:为纪念英雄战士,建立纪念碑,也可以用来纪念重大勋劳或大事件。

2、祭坛: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也可以拜诸侯、祭天、神等,也是传统的宗教活动的主要建筑。

3、青铜器:用来取水、捧礼,是宗教仪式都必备的工具,古式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特点。

4、灯塔:用来照明路,古代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宗教建筑,也是礼仪上特有的建筑形式。

五、私人住宅建筑1、封地院落:靠近土司府旧址而建,主要用于本土司或下贱人家住宅,有时也用来院中会面,讨论公事。

2、民宅:这是普通民众的住宅,多为木结构的屋舍,也有砖木结构的,朝内外两面开阔。

三面围墙,有院子作休闲。

3、山庄:主要建造在山上,很多都建在了悬崖上,以免耕种,考虑冬暖夏凉,储藏家产。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类型和作用。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类型和作用。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类型和作用。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古建筑的特点、类型和作用一、特点中国古建筑在结构、材料和艺术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及特点。

1. 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等。

这些屋顶形式各有特点,如硬山顶稳健扎实,悬山顶轮廓曲折,歇山顶则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

屋顶的装饰和细部处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琉璃瓦、吻兽、屋脊等。

2.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结构形式,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木组成,可以增加梁的跨度,同时也能承托屋顶的重量。

斗拱的种类繁多,如品字斗拱、菊花斗拱等,其形状和结构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结构价值。

3. 墙体中国古代建筑的墙体一般采用砖石或土坯材料,具有较强的防火和保温性能。

墙体除了具有防护作用外,还具有装饰作用,如砖雕、石雕等。

墙体的装饰图案多种多样,如龙、凤、狮子、麒麟等,寓意着吉祥和威严。

4. 门窗中国古代建筑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门窗的形式多样,如格子门、扇面窗、花格窗等,其图案和形状各具特色。

门窗的装饰材料也多种多样,如樟木、楠木、松木等,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5. 色彩与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红、黄、蓝、绿等为主,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装饰方面,除了上述的墙体和门窗雕刻外,还包括彩绘、漆器等。

彩绘多用于梁枋、天花等处,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漆器则多用于室内装饰,如屏风、壁柜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6. 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多采用对称式,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

同时,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内部空间布局也各有特色,如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强调佛法的庄严和神圣,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则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

7.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因时代、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异。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追求建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年级: 2010级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姓名:刘朝学号: 1137时间: 2012年6月10日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

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

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创造斗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

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

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

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唯有园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

庭院一方面与室内空间组成统一体,另一方面又为建筑创造了小自然的环境,其中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彩色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和彩画。

常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加上着色的浮雕贴花和木条拼镶成的各种菱花格子,是实用兼装饰的杰作。

北魏以后出现的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顶、牌坊、照壁等,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根据建筑形制的不同,可以分为殿堂、楼阁、亭、廊、台榭、寺、庙、坛、塔、影壁和阙坊表十一类。

1、殿堂殿堂,即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

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

“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对外敞开的部分。

堂的左右有序、有夹,室的两旁有房、有厢。

这样的一组建筑又统称为堂,泛指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居处建筑。

“殿”字出现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建筑物,表示其形体高大、地位显著。

自汉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宅第中的主要建筑,但宫殿、寺观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称堂,如南北朝宫殿中的“东西堂”、佛寺中的讲堂、斋堂等。

殿和堂都可分为台阶、屋身、屋顶三个基本部分。

其中台阶和屋顶形成了中国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

因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殿和堂在形式、构造上都有区别。

殿和堂在台阶做法上的区别出现较早:堂只有阶;殿不仅有阶,还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还有一个高大的台子作为底座,由长长的陛级联系上下。

殿一般位于宫室、庙宇、皇家园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轴线上,其平面多为矩形,也有方形、圆形、工字形等。

殿的空间和构件的尺度往往较大,装修做法比较讲究。

堂一般作为府邸、衙署、宅院、园林中的主体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样,体量比较适中,结构做法和装饰材料等也比较简洁,且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2、楼阁楼阁,即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

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

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

阁一般平面近方形,两层,有平坐,在建筑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阁为主体的,天津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即为一例。

楼则多狭而修曲,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经楼、王府中的后楼、厢楼等,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

后世楼阁二字互通,无严格区分。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

城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

阙楼、市楼、望楼等都是汉代应用较多的楼阁形式。

汉代皇帝崇信神仙方术之说,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会仙人。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种楼阁。

北魏洛阳永宁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建于辽代的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高米,仍是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可以登高望远的风景游览建筑往往也用楼阁为名,如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阁等。

中国古代楼阁多为木结构,有多种构架形式。

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所构成的高楼,这种形式称为井栏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整座建筑,这种形式称为重屋式;唐宋以来,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称为密檐式;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这种形式称为通柱式。

此外,尚有其他变异的楼阁构架形式。

3、亭亭,即中国传统建筑中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停留、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

“亭”又指古代基层行政机构,兼设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设置在可供停息、观眺的形胜之地,如山冈、水边、城头、桥上以及园林中。

还有专门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钟亭等。

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圆形、多边形外,还有十字、连环、梅花、扇形等多种形式。

亭的屋顶有攒尖、歇山、锥形及其它形式复合体。

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厦。

陵墓、宗庙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庄重,如明长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伟壮观,如北京景山的万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轻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

亭的不同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的结构以木构为最多,也有用砖石砌造的。

亭多做攒尖顶和圆锥形顶。

四角攒尖顶在汉代已出现,八角攒尖顶和圆锥形顶在唐代明器中已有发现。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亭榭斗尖”,是类似伞架的结构。

这种做法可以从清代南方的园林中见到。

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攒尖亭多用扒梁,逐层叠起。

矩形亭的构造则基本与房屋建筑相同。

4、廊廊,即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

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

园林中的游廊则主要起着划分景区、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变化、增加景深、引导最佳观赏路线等作用。

在廊的细部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又称美人靠或吴王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性建筑构件。

5、台榭台榭,即中国古代建筑中地面上夯土高墩和台上木构房屋的总称。

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

有时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

台榭遗址颇多,著名的有春秋晋都新田遗址、战国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国故城遗址、秦咸阳宫遗址等,这些遗址中都保留有巨大的阶梯状夯土台。

榭还指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

唐以后又将临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称为水榭,但已经不同于台榭这一建筑类型。

6、寺寺,即宗教建筑。

以佛寺为例。

最初将朝廷官署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称“鸿胪寺”。

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

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7、庙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2)奉祀圣贤的庙。

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庙,又称文庙,孔丘被奉为儒家之祖,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儒学,孔庙中以山东省曲阜市孔庙规模最大。

奉祀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有些地方建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

许多地方还奉祀名臣、先贤、义士、节烈等,如河南省南阳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奉祀三国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武侯祠”,河南省汤阴县和浙江省杭州市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岳飞庙”和“岳王庙”。

(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中国从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设庙奉祀,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嵩山、泰山、华山、衡山、恒山的神庙,其中中岳嵩山的中岳庙和东岳泰山的岱庙规模最为宏大。

还有大量源于各种宗教和民间习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

8、坛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