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叙事角度的选择和运用

合集下载

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3-03T05:24:07.09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0月第20期作者:许伟峰[导读] 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当下新课改的要求。

许伟峰沭阳县正德中学江苏宿迁 223600摘要: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当下新课改的要求。

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往往会有很多小说体裁贯穿在里面,由于小说的人物比较多、情节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小说和语文教学完美的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叙事学理论;小说教学;应用引言:相对于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来说,高中语文涉及的方面更加的全面,这是由于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以及培养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大都是节选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学生对小说的历史背景、框架结构、人物性格了解的都不十分透彻,造成学习困难。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叙事学理论,教师通过对小说进行叙事学理论分析,促使学生对小说作者的写作背景及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理解能力。

1叙事学研究内容叙事学是对所要叙事的文本进行的一种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对文本结构框架、叙事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科学理解叙事文本提供理论依据。

大多数的叙事作品都可以按照研究者对叙事作品的归类,从三个相互依存的层面进行分析,即“文本、故事情节和事件缘由”。

从研究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叙事文本”入手,对叙事的功能、语法、时间、情境和视角等方面来研究,这也是叙事学的基本基础。

2叙事学理论的作用2.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高中阶段,虽然学生们已经接触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品,古今中外的都有,也积累了许多的好词好句,知识面也得到了提高,但由于作者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中的独创性与精心布置,使的学生往往不是很理解。

高中语文 小说鉴赏方略之六 叙述角度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高二《中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小说鉴赏方略之六 叙述角度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高二《中国小说欣赏》

叙述角度小说是作者讲给读者的故事,叙事则可视为小说生成的过程,如何叙事自然是小说优劣的关键。

讲述角度是叙述技巧的要素之一。

1.叙述视角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有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其他人称叙述角度小说的叙述人称与叙述角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视角变换就很常见,《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写李小二看陆谦一段,开始仅有小二一人,两位来客“闪将进来”和“军官打扮”“走卒模样” 也只有小二才能看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阅读专题4】叙述视角:欣赏小说讲故事的艺术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阅读专题4】叙述视角:欣赏小说讲故事的艺术

赏析:
通过“童年”大卫这一内聚焦视角的细致观察,描写了米考伯 先生的外貌、动作。“脑袋又大又亮”“光秃得像个鸡蛋”“颇为 神气的衬衣硬领”等,既展示了米考伯先生的滑稽形象,也表现出 “我”的童真心态。“我后来发现”这一句,由第一人称体验性视 角转为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通过“我”的回顾交代,强调了单片 眼镜的“装饰”作用,进一步刻画出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不切实 际、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客观记录人物的言行。 第一人称叙述者从自己目前的角度观察往事。
1.搭建叙述视角的“脚手架”。
续表
视角模式
第一人称叙述中 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模式特点
第一人称叙述者只是旁观者。 用故事内一个固定人物的视角来观察。
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采用不同的人物来聚焦不同的事件。
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
《老人与 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
海(节
选)》
“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对我介绍道。
“啊哈!”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姓。”
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
全知视角
戏剧式或 摄像式视角
固定式人物 有限视角
小结: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叙述视角不但建 立在主人公的回忆之上,而且还以孩子的视角来感知 周围的世界,呈现出从儿童视角向成人叙述的发展过 程。《老人与海(节选)》主要采用了全知视角和摄 像式视角,其间适时穿插老人这一固定式人物的有限 感知,使自由叙述的全知视角呈现选择性聚焦。
小结:
诚如热奈特所言,“视角的本质,是对信 息的限制”。不同的叙述视角,影响着事件的 展示与隐藏,从而创造了情节的突转、冲突、 悬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跌宕等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转换叙述视角,突破个体局限

高中语文转换叙述视角,突破个体局限

轻,健康,有活力,和现在的他完全不同。从胸口的口袋中摸出了药丸和一张照片,他突然笑 着将药丸顺着风扔了出去。药丸落在了水面上,溅出一朵小小的水花。
药丸是医生给的,但他觉得自己不需要了。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只要自己的心还年轻, 他就无所畏惧。
静静地,风再次起了,他最后看了眼自己当年从水中爬出时的照片,然后猛地跳了出去。 风吹到了最大,将他的身子拉出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在那一刻他脸上的皱纹彻底绽放,宛 如夏花。“就是这样。”他想到,“人至死都是少年!”
[技法点睛] 既然文章中的“我”并不等于现实中的“我”,考生写作时就要时时摆脱个人的影子,充分进 入文中的“我”这个角色中去,在文中说符合角色定位的话语,做符合角色性格的事情,唯其如此 才能做到天衣无缝,否则,就会有穿帮的危险。 [范例展示] 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并不宽敞的屋里堆着些祭祀用的物什,堂屋中央摆放着一口黑得发亮的棺木。老何静静地躺在 里面。他的面色黄中透着青——就像他对我们发怒的模样。我觉得我可以抓住点什么,一伸出手, 眼睛上涌一股热气,把我的眼镜也弄得模糊不清了。 我抬起头,竟看到满屋子的人。 老何你看到了吗?他们都回来看你了。他们的眼里还写满了和当年一样的热烈,那热烈如今也
爱心牛奶·香 寂静的深夜,我独自埋头于一大堆作业之中,不能抽身。我的内心被一道道难题压抑着。忽 然,我想起妈妈突发奇想在我房门上挂的一块小白板。转身望去,只见一块洁白的白板上留着妈 妈娟秀的字迹:“囡囡,饭桌上有牛奶,你喝了牛奶再做功课吧。” 我欣喜地放下笔,来到饭厅,果然,桌上放着一只保温盒。我打开盒盖,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牛奶还是热的!我小心地尝了一口,嗯,甜甜的,香香的。我慢慢地喝着牛奶,不再去想那些 令人心烦的作业,内心渐渐平静下来。
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为“神奇的书签”,“神奇”二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引爆了很多高考记叙文佳作,但归其本质,佳作的涌现还是在于命题中的“神奇”二字放飞了 学生的想象,而并不在于学生本身艺术处理能力的大面积提升。在考生笔下,书签各有其“神

高中语文必修下 写作任务指导——精巧构思,让叙事引人入胜

高中语文必修下 写作任务指导——精巧构思,让叙事引人入胜

写作任务指导——精巧构思,让叙事引人入胜【相关知识】叙事,是记叙文的主要功能。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描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要想把一件难忘的事生动地描述出来,做到引人入胜,需要注意如下方面:1.一锤定音的开头即开篇两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

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开头,堪称一锤定音的典范。

首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代写作缘由,次句先以“我爱我母亲”定下感情基调,再用“特别是她勤劳一生”点明主旨。

短短两句,即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十分清晰的总枢纽。

2.一线串珠的结构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串起表现主旨的材料。

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

如写作《我的视线》,可以以一把蓝色雨伞作为穿越时空的线索,文章构思时截取这一代表亲情之爱的雨伞,从母爱和对母亲的爱的角度落笔,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情,感人至深。

3.一波三折的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具体写作时,可以使用抑扬法、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突转法,等等。

比如下面的文字:我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竹鸡笼,开始收拾我的“战利品”,共有28只。

我窃喜不已,这么多麻雀,该怎么办呢?“专烤鸟腿,蘸盐巴吃准香,或者去皮毛剁碎,加香葱爆炒味道岂不更好?”想到这儿,我禁不住垂涎三尺。

心动不如行动,我抱着鸡笼就往厨房跑。

“你干什么?快放了它们!”身后传来爸爸厉声的呵斥声,吓得我赶忙放下了手中的鸡笼。

本段用的是突转法,本来已经想好怎么吃鸟了,却因爸爸的到来显现转机。

这样写,使文章的主题变得积极向上,给人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值得称道。

4.一字传神的细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

细节描写,即抓住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的某一局部特征和细小环节展开具体而又深入的描写。

高中语文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及应用参考

高中语文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及应用参考

高中语文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及应用参考小说作为高中语文试卷的一大考题,需要对小说的叙事艺术作必要的介绍和掌握。

小说试题不仅仅掌握情节、人物、主题、环境四大方面的知识点,还要对小说的结构知识进行梳理掌握。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知识框架二、小说叙事艺术知识应用参考1.【问题】作为一篇“另类”的小说,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观摩答案】①文体新颖,“旧瓶装新酒”,采用小学生命题作文式的幼稚文体,将小学生黄博浩的日常,以碎片方式展示出来。

后面加上评语,让读者玩味。

以最“蹩脚”的写作方式取得最佳叙事效果。

②全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以“我”为写作对象和叙述主体,通过平凡的小人物视角,少年内心的天真澄明也与成人世界的暗淡复杂形成了对照,更加耐人寻味。

③用儿童口吻叙事,小说幽默生动,充满童趣。

爱用成语,为练写作刻意增添文采造成的褒贬错位,造成似是而非的幽默效果。

2.【问题】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

(4分)【观摩答案】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

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每写出一点给2分,共4分。

若从叙述的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3.【问题】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观摩答案】本文采用了智能机器人这一有限视角叙事。

(1分)作用:①增添小说情节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分)②便于直接表现智能机器人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等,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机器人的智能化和先进性;(2分)③利于读者反思人类自身的种种表现,从而表现小说主题。

(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4.【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完全按时间顺序来叙述?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观摩答案】文章先交代邹习祥的志愿军狙击手的战斗英雄身份,接着叙述他的战后的普通人生活,再叙述他的战斗事迹。

高中语文 小说叙事特点(含答案)

高中语文 小说叙事特点(含答案)

小说叙事特点练习题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作品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学会辨别:题干中有“人称”“叙述”“手法”等字样一.叙事人称和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更真实自然亲切。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叙述角度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真实生动之感。

(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或突出……的情感。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叙述人所闻和感觉的限制,更灵活、自由、广泛地表现生活。

因而也称为“万能人称”。

二.叙述顺序叙述方式作用: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或者是对比鲜明,突出中心;或者是使叙述有波澜,结构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插叙:通过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充分,使形象更丰满。

补叙: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先藏后亮,前面故意藏起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平叙:又叫分叙,指的是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件。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双线结构)①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路遗刘怀远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叙补叙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叙补叙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叙补叙我理解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叙补叙"的题目是一篇有关插叙和补叙的教材分析文章,我将按照教材分析的格式来进行撰写: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叙补叙1.概述插叙和补叙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插入附加的叙述来丰富故事情节和展示细节,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插叙和补叙被广泛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经验。

2.插叙插叙是指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加入额外的叙述,通常是对主要叙事线的支持或补充。

这种叙述往往以旁观者的角度出现,并且常常具备评论性质。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在叙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时,插入了一连串的诗词和音乐描写,用以衬托两人深情的爱意。

这种插叙既增加了故事的情感表达,又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小说中的艺术美感。

另外一个例子是《水浒传》中的第十回,作者施耐庵在叙述武松杀嫂的故事时,插入了敦煌州知州与武松母亲的对话,以突出武松正当的正义行为。

这种插叙扩展了故事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对于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3.补叙补叙是指在叙事过程中对某个事件或人物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以弥补主线叙事的不足。

补叙既可以是向前补叙,即对前面发生的事件进行补充,也可以是向后补叙,即对后面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

在诗歌中,补叙常常用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捕捉瞬间的美景。

比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他以一段补叙来描述夜晚树叶纷纷落下的细腻感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补叙营造出了一种安静而幽美的夜晚氛围,加深了读者对于诗中感情的共鸣。

补叙也经常出现在小说中,用于解释主要情节之外的背景和细节。

比如,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补叙对阿Q个性的描绘,让人对阿Q的背景和心理更加了解,从而对于故事的悲剧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教材中的插叙补叙案例分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叙和补叙的经典案例值得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叙事启示二
❖儿童视角的创新和使用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 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 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叙述调子、姿态、结构 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的儿童的 叙事角度。
效果
使读者的感觉更接近自然天性与潜意识本源 使作品世界更趋感觉化与奇异化
课堂训练
运用儿童视角,从书 包的角度写一段以“减负” 为主题的文字。
❖人称视角的选择和运用 第一人称
人 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A、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
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 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选自《红高粱》开篇
B、我奶奶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
根裹脚布,长一丈余。我外曾祖父用它,勒断了奶奶的 脚骨,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我奶奶刚满十六 岁时,就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 主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莫言创作历程和主要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 角度结合在一起。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启示 ——从莫言小说中获得的
九江市庐山区一中 丁永明
上述两个文段在叙事角度选择上有何特点?有何效果?
莫言叙事启示二
❖儿童视角的创新和使用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 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 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叙述调子、 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 者所选的儿童的叙事角度。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 砧子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 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 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 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 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 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 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沉重的书包
残阳染红了西天,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拖着 步子在回家的路上。二年级时,他精心挑选了 一个印有奥特曼的书包。自从上了高小后, “奥特曼”变得面目狰狞。每天它像一只吃不 饱的怪兽,要吃进各科教材、辅导书、作业本 和其他上课用具,它的体积一天天变大,重量 一天天增长。它的下端拖着两条长长的触须, 背上它以后,就像毒蛇一样缠绕着自己,一点 一点的往肉里扣,似乎要将自己塞到地球中一 样。
——选自《红高粱》开篇
B、我奶奶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根 裹脚布,长一丈余。我外曾祖父用它,勒断了奶奶的脚 骨,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我奶奶刚满十六岁 时,就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主 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选自《红高粱》
这两段文字在叙述视角上有何特点?
莫言叙事启示一
——《透明的红萝卜》
注:“他”指黑孩,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这是他极度饥饿和疲劳 时看到的情景。
D、他感到自己的心像只水耗子一样在身体内哧 溜哧溜地跑着,有时在喉咙里,有时在肚子里,有时 又跑到四肢上去,体内仿佛有四通八达的鼠洞,像耗 子一样的心脏,可以随便又轻松地滑动。
——《枯河》
注:“他”名叫虎子,这是他遭到父亲母亲、 哥哥打骂时的感受。
——选自《红高粱》
莫言叙事启示一
❖人称视角选择和运用
“我父亲” “我奶奶” “我爷爷”
莫言创造
“复我人称”
将下面文段换改写成成奶奶(戴凤莲)的视角。
我奶奶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根裹 脚布,长一丈余。我外曾祖父用它,勒断了奶奶的脚 骨,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我奶奶刚满十六 岁时,就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 财主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关于叙事视角和角度
“视角” 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
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 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
“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
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 是更好的表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 意义。
A、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 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 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戴凤莲不到六岁就开始缠脚,日日加紧。一
根裹脚布,长一丈余。她父亲用它,勒断了脚骨, 把八个脚趾折断在脚底,真惨!戴凤莲刚满十六岁
时,就由她的父亲做主,嫁给了高密东北乡有名的财 主单廷秀的独生子单扁郎。
莫言叙事启示一
❖人称视角选择和运用
莫言对世界文 “复我人称” 学的倾情贡献
C、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 砧子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 都象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 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 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 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 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 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