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行路难》教学设计

13 《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出示: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
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初读诗歌,感受诗意1.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谗言纷纷而至;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三、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1. 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2. 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1

三、【听读朗读】
1、听读朗读诗歌
2、读准字音
丙辰(chén)宫阙(què)琼楼(qióng)无眠(mián)绮户(qǐ)婵娟(chán)
3、读出节奏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优质教学设计
课题
《水调歌头》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做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难点)
3.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做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重点)
教学流程
《水调歌头》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猜猜看:他是谁?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 诗词三首教案带教学反思

行路难(其一)
本诗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诗。诗歌反映了李白愁苦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诗中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行路难(其一)》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诗中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因长期被贬异地而抑郁不平的心情,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此,而是笔锋一转,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3.学生练读,全班齐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再读诗词,梳理诗句内容。
行路难(其一)
前四句:设宴;五六句:象征仕途的艰难;七八句: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后四句:抒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4篇】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资料超市: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由千古唐诗引入二、品读诗歌《行路难》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有反思

赏析: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探究写法。
步步设疑,借月抒情。
四、默读成诵。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在文学史上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曾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擅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水调歌头》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心情如何?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从“停”“投”“拔”“顾”等动词可以看出他极度苦闷、抑郁的心情,以乐景写哀,衬托出仕途艰难。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单元诗词三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单元诗词三首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感受作者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意,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作者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资料,诗词的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教师朗读“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出示课件1)今天,让我们一起这三首千古名篇——《诗词三首》,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价值。
板书课题:14 诗词三首(出示课件2)教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诗与酒联系在一起。
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
(出示课件3)板书课题:行路难(其一)(出示课件4)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诗歌学习,你们应该知道唐代的那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了吧?预设:李白(出示课件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阙(què)琼楼(qiónɡ)婵娟(chán)
理解
词语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两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云帆:高高的帆。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2.请两位同学播放课前自行制作的配乐朗诵带,其余学生听读并点评。
3.学生练读,全班齐读。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再读诗词,梳理诗句内容。
行路难(其一)
前四句:设宴;五六句:象征仕途的艰难;七八句: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后四句:抒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水调歌头
上片:月下饮酒;下片:对月怀人。
【品味亮点词语】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有什么表达效果?
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感悟精彩语句】
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多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代表作有《蜀道难》《渡荆门送别》《行路难》等。
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归去:回到天上去。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玩弄;欣赏。
何:为什么。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出自名家之手的三首古诗词,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
《水调歌头》通过写望月问天、对月怀人,既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行路难(其一)
1.用典精当自然。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姜尚年老垂钓渭水边后遇周文王得到重用和伊尹在被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这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了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行路难(其一)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2.理解诗中引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典故的意义。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
本诗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受到权臣排挤,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友人为他设宴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此诗。诗歌反映了李白愁苦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诗中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著有《刘梦得文集》。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手法。所作《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并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在散文、赋、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
示例: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思绪万千,我的思绪飞过千山万水,来到了宝岛台湾,那里的亲人们是不是也在欢度中秋呢,他们是不是也在仰望着中秋月思念大陆的亲人呢?我的思绪又飞到了城市的角落里,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也在吃着月饼,话着中秋吧!可是他们的心里又是那么的孤寂,毕竟没和亲人们在一起共赏一轮圆月……
3.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水调歌头
1.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朗读方法: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行路难(其一)》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诗中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因长期被贬异地而抑郁不平的心情,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此,而是笔锋一转,表现出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1.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13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课题
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诵读、感悟、品味”是最重要的,所以古诗词教学最大的心得就是正确指导了学生诵读、背读;让学生在联想中感受诗词的意境和主旨,通过反复诵读名句,品味名句中包含的所有信息,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用典恰当,寓理于景。
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诗人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含义十分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水调歌头
寓理于景,借景抒情。
全篇着眼于中秋问月,把“天”“月”人格化,亲切动人,并借月抒情,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寓哲理于景物之中,从而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出词人胸怀的超脱开阔,使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祝愿?
祝愿离别之人都能身体健康,共同欣赏月光。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水调歌头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离京“游宦”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七年未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词就是他为思念亲人而作。
读准
字音
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塞川(sè)
2.虚实结合,
想象雄奇。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坚冰阻塞的黄河,一会儿飞到大雪弥漫的太行山,一会儿想到垂钓碧溪、乘舟日边,一会儿回到四顾茫然的现实,一会儿又乘风破浪、挂帆远渡沧海。诗人从现实写到幻境,从上古写到未来,虚实结合,想象雄奇。诗人的幻想是现实的折射,诗中的想象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