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力导入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纠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三、诵读体会启发讨论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讨论交流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背诵《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并能正确朗读。
3.能够灵活运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掌握《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2.背诵和朗读古诗。
3.能够熟练使用古诗中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整首古诗并具有感情表达。
四、教学准备1.课文《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MP3或CD播放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在黑板上板书《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内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4.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第二课时1.继续复习《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2.进行古诗背诵,分段逐句进行。
3.听音乐,配合朗诵古诗,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
4.学生分组,展开古诗朗诵比赛。
六、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的意境。
2.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作者和背景。
3.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魅力。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背诵古诗,还理解了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背诵和朗读,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情感表达和诗意浸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的情感传达。
未来可以加强诗歌创作与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美丽和诗歌的韵律。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详细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望天门山》、《望洞庭》、《题西林壁》。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把握古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2. 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望天门山》中对大自然的赞美,《望洞庭》中对友人的思念,《题西林壁》中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 领悟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天门山》2. 《望洞庭》3. 《题西林壁》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古诗配一幅画。
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图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图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图片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图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学生举手朗读。
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
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
(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
(板书:变化:岭、峰、不同)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庐山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事物全面认知的哲理思考。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诗的韵律美,还能从中领悟到观察问题要全面客观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资料查询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
2. 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 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庐山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题西林壁》的背景资料。
4. 学生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的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庐山自然风光的兴趣,导入新课《题西林壁》。
2. 初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注意语音、语调,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意:教师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4. 讨论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题西林壁》中的哲理,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古诗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鉴赏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资料查询等方式,深入理解《题西林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哲理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全面看问题。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题西林壁》- 诗人:苏轼-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 重点词语:横、侧、岭、峰- 诗意解析:全面认知的哲理作业设计1. 背诵《题西林壁》。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作者李白,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创作特点。
2.通过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感受诗人笔下的西林山水之美。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题西林壁》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古诗《题西林壁》的内容和意境。
3.领悟古诗《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题西林壁》中的隐喻和比喻。
2.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林壁的图片或描述,引导学生熟悉《西林壁》的景致,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好奇心。
2. 学习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题西林壁》的创作动机。
2.分段分析《题西林壁》的内容及意境,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山水意象和情感抒发。
3.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含义。
3. 操练1.小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课上学习内容,就《题西林壁》中的“田园晨趁女”的形象进行讨论,并畅谈自己对这个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朗读实践:让学生分组朗读《题西林壁》,并就诗歌的节奏、语气和情感进行表现。
4.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再次强调古诗《题西林壁》的主题和意义。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题西林壁》中的“壁画酒初和”象征着什么?5. 作业以《题西林壁》的意境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100字以上的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理想山水风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能够领会诗人的情感抒发及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通过与学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品味诗歌、欣赏诗歌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的内容。
希望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领悟人生哲理,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题西林壁》。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
(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
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这里山清水秀,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二)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2.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
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 ɡ”。
3.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三)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
(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四)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1.启发谈话: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
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
说明了: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3.拓展延伸: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五)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好的,一起来。
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
(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四、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
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