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林木测量与计算

合集下载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第十章-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林木育种学:第九章-林木抗逆性育种-第十章-木材品质遗传改良

一、抗逆性育种的基本意义与方法
2、逆境的种类
3、抗逆性育种的方法
二、抗旱性育种
树木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生 命周期和年周期两个生长发 育周期,对干旱的抵抗能力 主要通过忍耐干旱和提高水 分利用效率来实现。
1、抗旱性的含义
逃避干旱
生长在干燥地区的一年生植物, 雨季来临时种子即发芽、生长, 在数星期内开花、结果,在干季 来临前种子已成熟,而以种子度 过干季,逃避旱季的危害。
寡基因抗病性:由少数基因控制的抗病性,其作用 方式分为基因独立遗传、复等位基因和基因连锁遗 传;
树木抗病性分类(遗传方式)
多基因抗病性:由众多微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
七、抗虫性育种
林木的抗虫性:是树木与昆虫 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可 以遗传的特性,它使树木不受 虫害或受害较轻。
1、林木对虫害的防卫反应
抗病性测定的指标
发病率:指包括叶、果、梢,乃至整株的发病 率。系统性病害用发病率表示,局部性病害用 病情指数统计;
潜育期:与寄主抗病性成正比; 过敏反应; 病斑扩展速度。
3、抗虫性测定
林木生长周期长,抗虫鉴定所需时间长。人工接虫能 够早期测定林木的抗虫性,有助于缩短育种周期。
人工接虫材料有卵、幼虫和成虫,成虫雌雄比例要恰 当。
间接测定:主要根据林木抗虫性引起害虫产生一系 列异常的行为和生理上的反应的程度,来估测抗虫 性的强弱。通过测定各虫态害虫死亡率、幼虫生长 量(平均体重)、幼虫发育进度(进入各虫龄的数 量)、产卵率等来评价其抗虫性。
间接测定
九、林木抗逆育种途径与策略
(一)选择育种
2、抗旱性
3、耐盐性
4、抗病性
抗虫性个体选择
(二)杂交育种
1、抗寒性

林业测量实施方案

林业测量实施方案

林业测量实施方案概述林业测量是对林木资源进行调查、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准确性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非常重要。

这份文档将介绍林业测量的实施方案,以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测量前准备在进行林业测量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测量目的在进行林业测量前,首先需要明确测量的目的,例如为森林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制定合理的林业经营计划等。

2.确定测量区域和范围根据测量目的,确定需要测量的区域和范围,例如国有林区或者私人林地。

同时还需要确定测量的精度和分辨率等要求。

3.编制测量计划根据测量目的和测量区域,编制详细的测量计划,包括测量时间、设备和人员等。

4.准备测量设备按照测量计划,准备好必要的测量设备,例如GPS定位仪、激光测距仪等,并对其进行校准和测试。

5.培训测量人员对于参与测量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能训练,以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测量实施1.现场准备在进行测量前,需要对现场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测量点位置和数量,制定测量路线和步骤;•清理测量路径,确保路径畅通;•标识测量点位置,铺设参考控制,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测量数据采集在测量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测量计划进行测量数据采集,采用合适的测量方法和设备,例如用GPS定位仪测量地理位置、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树高等。

同时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存储,以备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3.现场数据处理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计算出各种指标和参数,例如树高、树冠面积等,以便进行质量控制。

4.数据标准化和验证完成测量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验证,例如根据测量结果对数据进行清理和重新计算。

同时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性和精度的验证,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处理对测量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标准化、清洗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例如林木的分布情况、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等,以为决策提供参考。

林木测绘教学设计方案

林木测绘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林木测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掌握林木测绘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熟悉林木资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2. 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林木测绘仪器进行实地测量。

(2)能够独立完成林木资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任务。

(3)具备一定的林业生产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林业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林木测绘基本概念及原理2. 林木测绘仪器及使用方法3. 林木资源调查方法4. 数据采集与处理5. 林木资源分析与应用三、教学过程1. 理论教学(1)讲解林木测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林木测绘的基本知识。

(2)介绍林木测绘仪器及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仪器操作技能。

(3)分析林木资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践教学(1)组织学生进行林木测绘实地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和操作方法。

(2)开展林木资源调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林木测绘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与考核(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进行阶段性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林木测绘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和操作方法。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性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价。

第九章林木测量与计算

第九章林木测量与计算
❖ 1、林分算术平均高 ❖ 主要是在对树高进行比较以及计算优势木平均高时
使用。计算公式为: ❖ H=(h1+h2+······+hn)/n ❖ H为林分平均直径;h1······hn为林木单株树高;n为
林木株数。
积和材积时使用,一般常用图解法和数 式法进行计算。
林分蓄积指林分中全部林木材积的总和,简 ❖ V圆柱体=πD2h/4;
在坡地上时,先观测树梢,求得h1;
称蓄积,是鉴定森林数量的指标。将林分蓄 为提高蓄积测算精度,可先将标准地全部林木分为若干个径级(每个径级包括几个径阶),在各径级中按平均标准木法测算蓄积,而
后相加得总蓄积。
积除以该林分面积即得林分单位面积蓄积。 将林分蓄积除以该林分面积即得林分单位面积蓄积。
3、林分加权平均高
❖ 用于林分平均高的精确计算或复层混交林等林分平 均树高需分林层、树种的计算。依林分各径阶林木 的算术平均高与其径阶(或树种)林木胸高断面积 加权平均数为林分的加权平均高。计算公式为:
❖ H=∑hiGi/∑Gi ❖ 上式中,H为加权平均高; hi为各径阶(或树种)
林木的算术平均高;Gi为各径阶(或树种)林木的 胸高断面积和。
❖ (1)图解法 ❖ 在林分调查中,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测25-30株林木的胸径和树高,一
般每个径阶内应量测3-5株林木,分径阶计算出(算术)平均胸径、(算 术)平均高及株数。在方格纸上以横坐株表示胸径,纵坐株表示树高, 将各径阶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点绘在方格纸上,根据散点分布趋势随手 绘制一条均匀圆滑的曲线,要求所有点尽可能分布在曲线的两边,该曲 线即为树高曲线(也可由所有实测树高、胸径点直接在方格纸上绘出, 而不用平均数点)。然后,依据林分(平方)平均胸径在树高曲线上查 出对应的树高,即为林分条件平均高。 ❖ (2)数式法 ❖ 图解法简便易行,但对绘制技术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否则难以保证绘 制质量,因此也可选用适当的回归曲线方程拟合树高曲线。采用数式法 拟合树高时,因树高变化很大,一般要选择多个方程进行比较,且需要 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不常使用。

林木蓄积的测算 PPT

林木蓄积的测算 PPT

(3)线性回归方程式求解举例
线性回归方程 y=a+bx a 、b 称为回归系数
a=y)
b i 1 n
(x i x )2
i 1
x
(xi x)( yi y)
(xi x)2
y)
2、以择伐方式盗伐林木
(1)外业调查
A、首先采用地形图(1:10000)对盗伐区进行现场周界调
C、根据样木标准地各树种林木的胸径与地径的线性方程式、树高与 地径的线性方程式、 分树种蓄积与地径的线性方程式、分树种材积与地 径的线性方程式及盗伐区标准地中每木地径;分别计算盗伐区标准地中 每木胸径、树高、蓄积和材积,统计出盗伐区标准地中分树种的林木蓄 积和材积;
D、用网格法、求积仪或电脑求算盗伐区面积,单位用亩; E、盗伐区分树种林木蓄积(材积)=盗伐区面积*标准地中各树 种每亩蓄积(材积); F、盗伐区林木蓄积(材积)=盗伐区分树种林木蓄积(材积)之 和。
3、标准地林木调查记录及蓄积计算表
三、盗伐林木调查
1、以皆伐方式盗伐林木 (1)外业调查
A、首先采用地形图(1:10000)对盗伐区进行现场周界调绘,求算 盗伐区面积;
B、在盗伐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打一个1亩(666.7平方米)的标 准地;
C、对标准地范围内的林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每株林木的地径,并 进行编号、现场记录(序号、地径、树种);少于1亩(666.7平方米)的 进行全区调查;
树种);少于1亩(666.7平方米)的进行全区调查;
(2)内业计算
A、根据标准地保留木每木测定的树高、胸径分树种查得每 木蓄积、材积,并记录入表;
B、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式,利用标准地的保留木每木地径、 胸径、树高、蓄积、材积,求得标准地中分树种林木的胸径与地 径的线性方程式、树高与地径的线性方程式、 分树种蓄积与地 径的线性方程式、分树种材积与地径的线性方程式;

测树学第九章

测树学第九章


第1节 一次调查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胸径的过去定期生长量间接推算 蓄积生长量,并用来预估未来林分蓄积生长量。适 用于生长缓慢的林分。 一次调查法要求:预估期不宜太长、林分林木株数 不变。 一次调查法不能估计林分枯损量和采伐量。



包括:材积差法、林分表法、一元材积指数法、双 因素法、近似生长率法和单木生长率法。

(4)以各径阶上限生长与径阶原有累积株数百分数绘制散点 图(在原图上作“点”)、并用折线连成未来林分累积频率 分布曲线。 (5)从未来林分累积频率分布曲线上查出各径阶上限所对应 的累积株数百分数。 (6)根据未来林分的累积株数百分数,计算出未来林分的直 径分布
2.2 用林分表法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1)用过去的直径定期生长量资料;
(2)用过去的n年生长量代替未来n年生长量;
(3)假设间隔期内树高曲线无明显变化;
(4)利用现在的直径分布; (5)要有验证过的一元材积表(材积式); (6)用现在的净增量代替将来的毛生长量,不 能对枯损量、采伐量和进界生长量等进行估计。
4 双因素法

概念:在一次测定的条件下,根据 M f (G, H ) , 通过测定林分断面积生长量和平均高生长量两个因 子来估计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方法,又称二向法,此 法适用于测定生长速度快的人工林蓄积生长量。

由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和未来n年的林分直径分布,查一 元材积表可求得Mt和Mt+n。 计算n林分蓄积生长量:ZM= Mt+n-Mt 。 计算连年生长量:Z= ZM /n 生长率:

Va Va n 200 PM= Va Va n n
2.3 林分表法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存预估。由于 林木直径的生长,使林分的直径分布逐年发生变 化,即所谓林分直径状态结构的转移。通常表现 林木由下径级向上径级转移,故林分表法又称为 进级法。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精度高低为:牛顿式精度最高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比,即: f1.3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较好的反映不同的干形。

3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 )加3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林政专业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

林政专业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

林政专业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第⼀章、绪论1、测树学的概念: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株⽊、林分、⼤⾯积森林以及原⽊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法的⼀门学科。

2、测树学的⽬的:在分析树⽊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长量的测定理论、⽅法和技术。

3、测树学发展简史:(1)测树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早中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完成适⽤伐倒⽊和⽊材材积测定公式的理论推导和检验,确定了形数的概念和测定⽴⽊的材积公式,并且进⾏⼀些简单的测仪器的研制。

(3)成熟和稳定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数理统计、遥感技术、抽样技术和电算技术的发展及⼴为应⽤,以及⾓规测树学理论技术陆续发展起来。

(4)新技术应⽤阶段:近10-20年来,随着电⼦计算机处理数据、航天遥感、动态预测、⾓规测树等新技术在森林调查中应⽤越来越⼴泛,这预⽰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4、测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树⽊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材种出材量⽣长量及其⽣物量的测定理论、⽅法和技术。

5、测树学中的误差:从误差的来源分,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6、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运算规则:①加减乘除运算:结果保留位数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相同。

②乘⽅或开⽅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③对数运算:对数尾数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④表⽰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时,误差和偏差只取⼀位或者两位有效数字。

⑤计算中涉及到常数π、e以及⾮测量值,如⾃然数、分数时,不考虑其有效数字的位数,视为准确数值。

⑥为提⾼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可暂时多保留⼀位有效数字,计算完后在修约。

运⽤电⼦计算器运算时,要对其运算结果进⾏修约,保留适当的位数,不可将显⽰的全部数字作为结果。

7、测树学所使⽤的符号和单位:第⼆章、单株树⽊材积测定1、基本测树因⼦:树⽊直径、树⾼、树⼲横断⾯积、树⼲材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分级标准木法
❖ 为提高蓄积测算精度,可先将标准地全部林木分为若干个径级(每个径 级包括几个径阶),在各径级中按平均标准木法测算蓄积,而后相加得 总蓄积。
3、材积表法
❖ 经过调查取得每个径阶的株数及树高曲线,根据每个径阶的中值和从树 高曲线上查出的该径阶的平均高值,就可从二元材积表中查出各径阶的 单株平均材积,乘以株数,可得出该径阶的林木材积,各径阶材积相加, 得林分蓄积。
❖ (1)图解法 ❖ 在林分调查中,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测25-30株林木的胸径和树高,一
般每个径阶内应量测3-5株林木,分径阶计算出(算术)平均胸径、(算 术)平均高及株数。在方格纸上以横坐株表示胸径,纵坐株表示树高, 将各径阶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点绘在方格纸上,根据散点分布趋势随手 绘制一条均匀圆滑的曲线,要求所有点尽可能分布在曲线的两边,该曲 线即为树高曲线(也可由所有实测树高、胸径点直接在方格纸上绘出, 而不用平均数点)。然后,依据林分(平方)平均胸径在树高曲线上查 出对应的树高,即为林分条件平均高。 ❖ (2)数式法 ❖ 图解法简便易行,但对绘制技术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否则难以保证绘 制质量,因此也可选用适当的回归曲线方程拟合树高曲线。采用数式法 拟合树高时,因树高变化很大,一般要选择多个方程进行比较,且需要 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不常使用。
❖ V=分段体积+梢头体积= V圆柱体+ V圆锥体 ❖ V圆柱体=πD2h/4;V圆锥体= V圆柱体/3; ❖ D为区分段中央直径或梢头底部直径,h为分区段长度和梢头
长度。
2、经验公式
❖ V=πD2hf/4 ❖ D为胸径;h为树高;f为形数,阔叶树常取
0.42,针叶树常取0.40。
四、林分平均胸径的计算
1、平均标准法
❖ (1)测设标准地,标准地选择要有代表性,且应离开林缘,标准地设 置需用罗盘和皮尺进行定位,测线周界的闭合差不得超过1/200。标准地 个数和面积根据林地实际情况,测量所需精度来确定,一般说来,标准 地个数越多,面积越大,所得结果也越可靠。
❖ (2)标准地每木检尺,将标准地所有活立木、枯立木按径阶进行统计, 要特别注意标准地四周边界木的处理,一般取一半或只计算东面与南面 的边界木,其它则不计算,否则会引起数据偏高。
三、单株材积的计算
❖ 单株材积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区分求积法与 经验公式。区分求积法主要用在科学计算中, 经验公式则主要用来目测树木材积。
1、区分求积法
❖ 区分求积法常用伐倒木的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即将树干按 一定长度(通常1或2m)分段,量出每段中央直径和最后不 足一个区分段梢头底端直径,将每个区分段当成圆柱体计算 体积(每段中央直径作为圆柱体底圆直径),梢头则按圆锥 体计算体积。整个单株材积则为:
六、林分蓄积的计算
❖ 林分蓄积指林分中全部林木材积的总和,简 称蓄积,是鉴定森林数量的指标。将林分蓄 积除以该林分面积即得林分单位面积蓄积。 林分蓄积测定方法主要分为实测法与目测法 两类,实测法以可分为标准木法、数表法等, 目测法则用角规等仪器和数表作辅助手段进 行估算林分蓄积或根据经验直接目测。
均胸径断面积所对应的林分平均直径,可由下式求得: ❖ Dg=√∑di2/n (胸径平方和的平均数再开方) ❖ 上式中,Dg为林分平均直径;di为林木单株胸径;n为林木
株数。
五、林分平均高的计算
❖ 林木的高度是反映了林木生长状况的数量指标,同 时也是反映林分立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林分平 均高有算术平均数、条件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三种。
❖ 林分平均胸径反映了林分粗度,林分平均胸径有算术平均数 与平方平均数两种。
1、林分算术平均胸径 ❖ 主要是对胸径生长进行比较等时使用。计算公式为: ❖ Dg=(d1+d2+······+ dn)/n ❖ Dg为林分平均直径;di······dn为林木单株胸径;n为林木株
数。 2、林分平方平均胸径 ❖ 在计算林分蓄积时使用,林分平方平均胸径实际上指林分平
3、林分加权平均高
❖ 用于林分平均高的精确计算或复层混交林等林分平 均树高需分林层、树种的计算。依林分各径阶林木 的算术平均高与其径阶(或树种)林木胸高断面积 加权平均数为林分的加权平均高。计算公式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H=∑hiGi/∑Gi ❖ 上式中,H为加权平均高; hi为各径阶(或树种)
林木的算术平均高;Gi为各径阶(或树种)林木的 胸高断面积和。
❖ 1、林分算术平均高 ❖ 主要是在对树高进行比较以及计算优势木平均高时
使用。计算公式为: ❖ H=(h1+h2+······+hn)/n ❖ H为林分平均直径;h1······hn为林木单株树高;n为
林木株数。
2、林分条件平均高
❖ 主要用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求蓄积和材积时使用,一般常用图解法和数 式法进行计算。
4、角规测树
❖ 角规是为测定林分单位面积总胸高断面积设计的,常用在森林资源二类 调查(森林经理调查)中,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应知:
1、用经验公式求林木单株材积。 2、林分蓄积的概念 3、林分蓄积的计算方法
应会: 1、树高、胸径的测量方法。
图中AB为水平距,h= AE为眼高,BD=AE,因此全树高H为:H= CB+BD (眼高)。
(2)在坡地上时观测树高
图5-2 在坡地上测树高 (符号相反)H=h1+h2
图5-3 在坡地上测树高 (符号相同)H=h1-h2
在坡地上时,先观测树梢,求得h1;再观测数基,求得h2。若两次观测 符号(仰视为正,俯视为负)相反,则树木全高H=h1+h2;若两次观测 值符号相同,则H=h1-h2。如上图5-2及5-3所示(身高被抵消)。
第九章、林木测量与计算
一、胸径测量方法
❖ 1、测量部位 测量上坡根际1.3m处;林木胸高位置 不规则时,应换方向多测几次取平均数当胸径值;
❖ 2、测量工具 测树围尺; ❖ 3、起测胸径 树高大于1.3m的树即可测量胸径; ❖ 4、特殊树木测量方法 ❖ 分叉木:1.3m及1.3m以下分叉,在1.3m处分株检
❖ (3)根据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林分平均直径,并在树高曲线上查定 林分平均高。
❖ (4)寻找1-3株与林分平均直径和平均高接近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 均标准木,按前面所讲的区分求积方法计算材积,将标准木平均材积乘 以标准地林木株数就得林分蓄积。
❖ (5)将标准地蓄积换算成单位面积蓄积,即标准地蓄积除以标准地面 积。
尺计数,反之,作单株记数。 ❖ 断梢木:残留部分高于同林分同径阶正常林木树高
的一半,做活立木检尺,反之,作枯立木计数。
二、树高测量方法
❖ 对5m以下的树木,直接用直杆(钓鱼杆或标尺)测量; ❖ 对5m以上的树木,可用皮尺与测高器一起测量,具体测量
方法是: ❖ 在布鲁莱斯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水平距离的
高度刻度。使用时,先要测出测点至树木水平距离,且要等 于整数10,15,20,30m,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制动按钮, 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即按下制动钮,固 定指针,在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再加 上测者眼高AE即为树木全高H。
(1)在水平面上测树高
图5-1 在水平地表测树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