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送东阳马生序》想到的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15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15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
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
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
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
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
《送东阳马生序》的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的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给出的启示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到底。
这是一篇古诗,讲述了作者送别朋友时给出的一些建议。
作者建议朋友在前进的路上要坚定不移,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敢去面对,不断努力,直到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篇诗歌表明了人们应该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取得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的启示对我们今天仍然是有用的,它鼓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直至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不要随波逐流、轻言放弃,当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断奋斗,坚持到底。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11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11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11篇)导语:《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上个星期,老师讲完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我对宋廉的印象十分深刻。
文章描写了宋濂求学之艰辛,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用心刻苦,不怕艰辛,勤奋好学的高尚品质。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当时学习条件是多么的恶劣,然而,宋廉克服了重重困难困难,无论条件多么的恶劣,都不放弃读书。
最终饱含知识,成为了饱学之士!相比之下当今我们的学习条件是多么的优越啊!可是,当今像宋濂这样勤学苦读,不怕艰辛的人还有几个呢?难道是因为当今的学习条件太过优越,造成我们没有体会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夫皲裂而不知”的艰辛吗?难道是优越的学习条件,让我们忘记了,刻苦学习、不怕艰辛、勤奋学习,好好读书的吗?我认为不是,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看他专心与否,因为宋濂专心致志,所以不受恶劣的环境影响,最终成为的饱学之士。
我们不该因当今的学习条件优越而忘记了刻苦专研、刻苦学习、刻苦努力!我们要学习宋濂,学习他那不怕艰辛,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的可贵精神!我们从文章中也可以了解到宋濂对老师的尊敬,想要学有所成,靠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最重要的还要有道德修养,我们应该学习宋濂尊敬师长的好品质!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能明白,提高一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促成一个人的成功,靠的是刻苦、勤奋、不畏艰辛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
不仅如此,我们想要学有所成,还应该重视道德修养!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他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他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辛酸,生活环境的恶劣。
送东阳马生序给我们的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给我们的启示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得到的启示有:应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刻苦读书学习。
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心致志,不辞辛劳才能取得好成绩。
学业的精通,良好品质的形成,主要在于主观努力。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
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扩展资料:作品赏析: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内中又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
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
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
百里求师,恭谨小心。
虽遇叱咄,终有所获。
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
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
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
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3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1《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的著名学士宋濂写给后生马君则的一封赠序。
宋濂在序中自己现身说法,描述了自己当年求学读书道路上的艰难与险阻,想要勉励同乡后生努力学习,将来学有所成。
我想《送东阳马生序》勉励的不仅仅是马生,更是如今一遍遍诵读这篇经典的我们。
首先宋濂所写的是无书之艰。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却因为家贫没有书看,只好向他人借书,然后亲手抄录,誊抄完还书后再细细品读。
与宋濂形成截然不同对比的我,手边上有从四大名著到《复活》、《简·爱》,从四书五经到近代诗文,全都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而我却往往是拿着手机、抱着电脑浏览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娱乐、或是碎片化的知识。
书在手旁而不读,与宋濂无书读而需要抄书读之间的差距,恐怕是我与宋濂以后的差距了。
为了缩小差距,我赶忙从书架中抽出了一本《战国策》压了压惊。
宋濂求学难的第二点体现在无师之惑。
因为担心没有老师交往所以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对待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师,他言和色夷立侍左右,不敢出一言一复地虚心请教。
反观我们自己,上下学家人车接车送不说,单是我们豪华的老师阵容就令人眼羡。
我们的老师们每天都是上赶着教我们知识,几乎都是老师主动找我们询问、谈心聊天,真正自己有不懂的问题主动找老师解惑的寥寥无几。
我不禁回想初中三年,自己主动去办公室找老师解惑的次数双手都能数得过来。
有人说他的老师不如他了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是连问题的入口都尚未摸索到了。
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宋濂求学的条件恶劣。
路途遥远、道路坎坷,穿不暖、吃不饱、住不好,就是这种在我们眼中连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环境,宋濂就这样“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的学了下来。
那我们如今抱怨的那些教室太冷了、到校时间太早了等等又算得上什么呢?不过是为自己学习的不出色,以及所谓学习的劳累找到种种借口吧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5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精选5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1)一个人若是有非凡的成就,必定从小就可以看出他的与众不同,就算条件再怎么贫苦,也阻止不住他强烈的求学的心,他就是宋濂。
宋濂所写的《送东阳马生序》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他求学的艰辛,但他用超出常人的毅力战胜了这些常人无法承受的苦难,和她相比我们简直是太幸福了! 宋濂小时候家境贫寒,连一本书都买不起,要想读书只能去有书的人家借来抄还要定时的还回去,冬天天气寒冷连墨都冻成了冰,可还是坚持按时抄完,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呀!现在的许多学生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咎在家境上,说是没得到最昂贵的教育才不会有好成绩,可是你和宋濂比简直就是一个天堂一个地域,不用你和父母要,父母就把所有课外书全都买好,可你能看几眼?就算一个新华书店摆在你的眼前,你一样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
现在许多中学生都追求时尚潮流要展现个性,每天执着于穿衣打扮不思学习进取,只要比周围同学稍差一点就回家吵着买新衣服,但是宋濂每天短褐穿结、缊袍敝衣和富家子弟待在一起,但是一点也不羡慕别人更不自卑,因为他一心只想着学习,再也容不下其它事了,这样的境界岂是普通人能达到的。
宋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他尽自己最大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老师经常和我们说,只有风雨过后才会见到彩虹,少年苦不是真的苦,老年苦才是真正的苦以勉励我们,读完《送东阳马生序》我还明白了一点要想成就非凡的大业,就要经历克服常人所不能的,宋濂就是这样,宋濂经历克服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苦,但他从未放弃,所以一切顺风顺水的我们更要努力,努力向宋濂看齐。
学成后为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篇2)我很是服气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服气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
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可是他们度不会感想厌恶,他们以为想要为国家做孝敬,做这点全力是必需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历程。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篇现在的生活,虽然每天都好像是忙忙碌碌,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过的真的很不充实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这周我们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很大。
宋濂从小就家境贫寒,没有钱来买书,只有借书来抄录,他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了一本又一本的书。
难道他不怕冷吗?他很冷,但他为了读书从未因为寒冷而放弃过。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多么恶劣的环境,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条件不知道比那时的条件好多少倍,不仅有很多书籍可以免费阅读,而且还有温暖的教室。
可是,这一切我们还不懂得珍惜,不知道书籍的珍贵,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还不努力学习。
宋濂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呵责时,他的态度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先生高兴了,才请教问题。
当时的老师很少,宋濂要到百里之外去请教问题。
而我们呢?老师就在面前也不去问问题,和宋濂向比,我羞愧之极。
宋濂对老师的尊敬,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能够做到,我们不但不听老师的教诲,而且还与老师顶嘴,经常惹老师生气,我们的态度与宋濂相差很大。
宋濂在读书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从未羡慕过别人,他这种知足者常乐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而我们呢?我们似乎失去了目标,只知道天天与同学攀比,“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衣服。
”“今天我买了某某牌的鞋。
”我们只知道与同学比这个比那个,似乎忘了我们来学校是为了读书的,而不是攀比。
宋濂他与同舍的学生的生活条件差距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但他却并没有应此而失去了目标、方向,而我们却泡在蜜罐里不知道了自己的目标,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宋濂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宋濂那样在冬日的大雪里抄书,但我认为他那种读书的专心、对老师的尊敬以及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个好的学习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讲述了宋濂为激励后生马君则而现身说法自己年幼时求学的经历与环境。
我看到文中的宋濂有很多美好的品质,比如尊师重道,即使面对老师的训斥,并没有感到难堪,而是表现的更加尊重老师,礼节更加周到;信守承诺,借了别人的书,就算是冬天,砚台里的墨汁冻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仍不放松,抄录完后就赶紧给人家还回去,不敢稍有越过约定的期限。
在文中我特别注意到一点,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衣着破旧而同学者衣着华丽就感到自己低人一等。
相反,他并不觉得吃穿享受不如别人,丝毫也没有表现出羡慕的意思。
我觉得这在现代社会是很珍贵的品质。
快节奏时代中,人人都讲究时尚,要跟随潮流,甚至稍有一点落后,就会被别人所耻笑。
社会上充斥着攀比的坏风气,这在学生之间尤为突出。
所以学校才会统一制做校服,从而杜绝了攀比的坏风气,但是在同学之间并不能够彻底杜绝。
有的学生甚至为了一条小小的发带不吃不喝几天,只为买到和别人相同的一款,只为满足自己的那点虚荣心。
甚至在某些同学眼里,这居然是一种常态。
长此以往,就算有的同学并不攀比,但当自己没有和他人相同的东西时心中不免也会有一种自卑感,甚至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循环反复,这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也形成了社会上的攀比风气。
面对物质上的匮乏,宋濂却没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而不是物质上的攀比。
我觉得现代人更应该学学古代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吧!物质的确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却也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们不应将目光全部着重于物质生活,还要去追求我们的精神方面的满足,去做一个知世俗而不世俗的人吧!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至今我都没有真正读懂勤苦的真实含义,我自诩聪明绝顶,任何老师讲的东西,只需稍稍意会就能学透,于是乎对学习很不用心,幸得遇到了几位良师,成绩才没有下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送东阳马生序》想到的
发表时间:2018-01-04T11:35:52.2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作者:曹小梅
[导读] 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亦是素质教育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曹小梅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小710089
摘要:封建社会里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唯命是从。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素质教育开展。
因而,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亦是素质教育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平等民主和谐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封建社会里的师生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唯命是从。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可能给学生在生理上造成伤害,而且可能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进行了冷酷的摧残。
特别是在以高考和中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功利性目标更加明确:升学,进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考重点大学等等。
这些功利性的行为会对教育造成极大的伤害,形成一种学校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仍占较大比重的“异化”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个性被压抑,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素质教育开展,跟不上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
因而,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而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相继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没有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体现不出现代教育的进步,也就不能实现素质教育。
所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
一、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1.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教学能力。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
”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
2.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
只有当老师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品质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坐标点。
培养自尊而不自负、自爱而不自封、自强而不蛮干、自信而不盲动,举止得体、儒雅可亲、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新时代学子。
3.要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
4.要有健康的身体,整洁的仪表,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
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待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让爱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我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三、教师要学会尊重与欣赏学生
现代中学生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
如果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学生,而是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要秉持宽容的心态,耐心疏导。
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个人认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个人的魅力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来感染学生,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刚刚过去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其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就更加强调了具有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准确性和必然性。
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交流者、促进者;学生则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
以达到师生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碰撞,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一段教学相长的美好历程。
我想,如果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学生由衷地崇敬教师,这种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势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