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的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随着国民的生活质量的不断增强,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的安全问题就更加被重视起来。
可是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却屡禁不止,并且出现问题的不仅仅是一些小企业,反而很多都是众所周知的规模很大的知名企业,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产生了疑问。
虽然现在一些比较大的食品企业已经开始有了内部控制的系统,可是频繁出现的安全问题已经暴露了食品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缺陷。
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减少企业遭遇风险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研究双汇集团发生此次事件所暴露出的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通过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也希望双汇“瘦肉精”事件能够引起广大食品加工类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介绍了食品行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描述了食品行业的经营状况,并列举了该行业在重要业务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要求。
通过对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表明了企业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并根据案列的分析,启示食品行业应该如何更好的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食品类企业想要取得长久性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推进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化,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效益,促进公司稳步、健康发展。
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

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事件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节目的曝光,河南孟州等地使用瘦肉精喂猪,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当地的动物检疫机构形同虚设。
“毒肉”不仅进了南京的菜场,还被顺利地卖到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
而双汇所宣称的“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
双汇,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上了黑名单,不啻一场行业地震。
“瘦肉精”“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如果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
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瘦肉精”9年前已被禁用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
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规定表明,只要生产或者销售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即使没有造成人身损害后果,也可要求10倍赔偿。
之前的“瘦肉精”事件2001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九个省市的23家养殖场被发现违规使用盐酸克伦特罗。
2002年,广州某饲料生产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
涉案饲料公司经理林清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00多人。
同年,江西有12人因制售使用“瘦肉精”被刑事拘留。
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存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层出不穷,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可谓不大,投入精力不可谓不大,可为什么还总是有那么多耸人听闻的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我想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原因:(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意识缺乏,有违规使用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现象;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存在无知消费、模糊消费、便宜消费三种消费理念;监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部分执法部门存在“有利”就管,“无利”不管的倾向;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浓,对发现的假冒伪劣食品或侵权事件,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XXX大学XXX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系部名称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安全问题,但是生活中瘦肉精、皮革奶等食品安全问题却仍屡见不鲜。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些食品企业为谋求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违背自己的良心道德,使广大民众对食品的安全大失所望。
而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却难以到位。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以及我们应该注意的饮食问题。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道德;食品安全法;食品行业营销AbstractWit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more and more peopl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food nutrition and safety issues, but the life of clenbuterol, leather, milk and other food safety issues are still not uncommon.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ntinue to develop in depth, people increasingly diverse food culture, food hygiene and secur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concern. Some food companies to seek their own short-term economic interests, against their conscience and morality, so tha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on food security disappointed. At the same time, our existing food safety regulatory mechanism is difficult to pla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food safet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et.Food safety is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related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related t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ntry's image, food saf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building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social management and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Keywords: Food safety;Business ethics; Food safety law; Food industry marketing引言 (1)一、食品安全的定义及其发展 (1)(一)食品安全定义 (1)(二)食品安全发展 (1)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采取的措施 (2)(一)我国食品的现状 (2)(二)国家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采取的措施 (2)三、食品行业营销风险研究 (3)(一)营销风险概念 (3)(二)食品行业营销风险研究背景 (4)四、双汇瘦肉精事件营销风险识别与应对 (4)(一)双汇瘦肉精事件 (4)(二)双汇营销风险类型 (4)(三)双汇营销风险成因分析 (4)(四)引发双汇营销风险的主观因素 (4)(五)引发双汇营销风险的客观因素 (5)五、双汇瘦肉精事件营销风险的解决方案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众所周知,2011年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却让双汇的树立几十年的名誉扫地,因为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第一篇: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xxxxx一、案例情况据央视新闻频道今日播出的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中指出,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
节目中曝光济源双汇存在“瘦肉精”猪肉问题。
河南孟州、沁阳、温县等地一些添加“瘦肉精”养殖的生猪(俗称“健美猪”),也都卖到了济源双汇。
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继新华社播出《“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后,农业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并立即派出督察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3月21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河南实地督促案件查办,查看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调查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职情况,指导责任追究工作。
二、企业基本概况及运行状况华北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现有资产1.7亿元,拥有职工1000多人,主要生产经营火腿肠产品系列、速冻产品系列、牛羊肉产品系列,年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
目前,公司拥有铁路专线4条,5000吨级冷库两座,活牛、羊屠宰线2条,现有高温火腿肠生产线,水饺生产线,肉串生产线、肉片生产线和汤圆生产线45条,年产火腿肠系列产品、牛羊肉系列产品、速冻系列产品达4万吨。
公司依托双汇集团在质量、品牌、管理、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在乌兰察布市和集宁区政府以及各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取得较大的发展,已确立了在科研开发、产品认证、环境保护、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地位。
目前已投资300多万元建立拥有20人的食研所一个,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出口质量认证、QS安全食品认证,产品质量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地区金奖。
现在公司产品已经覆盖华北市场及全国各地市场,有些产品并出口到了东南亚、中亚、港澳地区产销率达100%。
双汇瘦肉精事件分析

事件回顾
2011 年 3 月 15 日央视新闻频 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 特别节目播出了《“健美猪” 真相》,对于河南孟州等地 部分养猪场饲喂有“瘦肉精” 的生猪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 限公司进行了报道,济源双 汇分公司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双汇集团也一度被推到舆论 的风口浪尖。节目播出后, 双汇集团立即召开一系列的 会议进行积极应对,及时发 布相关公告声明,并采取 “瘦肉精”在线逐头检验的 措施,强化源头控制,保证 食品安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执法人员执法不力:部分执法人员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 受其贿赂,对其视而不见。
小结:
瘦肉精”事件给双汇造成了经济和名誉的 双重损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双汇集团内 部控制活动执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此外, 政府的监管缺失也许是导致此次事件更重 要的原因,明目张胆地饲喂“健美猪”已 经不是一个企业能够控制的问题了。政府 在养殖环节的有效监督对于保证食品安全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不能把责任 都推给处于流通环节的企业。食品质量安 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政府及社会的共 同努力。
风险的重视 程度不够, 忽视上游投 入
风险转移到 农户,农户 分散难管理
一出问题就 会牵连到企 业
对于食品安全这一问题没有进行前瞻性的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当然也就不全面
第三 控制活动分析
双汇集团的主要问题出在 控制活动执行力度不够 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 精”检测济源双汇并没有 严格执行,并且其采购主 管明知故犯的行为持续了 两年之久却没有被发现, 我们不难看出双汇集团的 在控制活动的执行上的确 有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导 致此次“瘦肉精”事件的 最关键因素。
双汇内部原因分析
双汇瘦肉精案例

双汇瘦肉精案例分析1. 背景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猪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
然而,在2011年,双汇因使用瘦肉精被曝光,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和消费者的担忧。
瘦肉精是一种生长促进剂,被用于提高猪肉产量和质量。
然而,瘦肉精在人体内会转化为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在许多国家被禁止使用。
2. 过程2.1 曝光2011年7月,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瘦肉精的调查报道,揭示了双汇使用瘦肉精的问题。
报道中展示了一些双汇产品中检测出瘦肉精残留的结果,并采访了双汇的供应商和消费者。
2.2 调查报道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监管机构和媒体开始对双汇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测和取证。
2.3 反应双汇迅速对此事做出回应,表示将全面配合调查,对涉及的产品进行召回,并承诺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
双汇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在媒体上发表了公开道歉的声明。
2.4 处理监管部门对双汇进行了严格的处罚,包括罚款和暂停生产等。
双汇还面临了巨大的声誉和品牌危机,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股价大幅下跌。
2.5 整改受到此次事件的教训,双汇加强了自身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并与供应商进行了重新评估和合作。
双汇还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了对瘦肉精的监测和检测。
3. 结果3.1 影响双汇瘦肉精案例对双汇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双汇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其次,双汇的市场份额大幅下滑,许多消费者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的肉制品。
另外,双汇的股价也大幅下跌,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2 教训双汇瘦肉精案例给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敲响了警钟。
这次事件揭示了中国食品行业在质量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对企业而言,这次事件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训,提醒企业要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3 后续措施双汇在事件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市场信任和品牌形象。
案例分析之双汇瘦肉精事件

案例分析之双汇瘦肉精事件——从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看政府公信力的危机与建设【案例梗概】2011年3月15日上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
报道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
该事件曝光后,各地超市的双汇产品纷纷下架,并立刻引起农业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
2011年3月25日,相关记者从“瘦肉精”事件国务院联合工作组获悉,河南“瘦肉精”事件所涉案件调查取得重要突破,肇事“瘦肉精”来源基本查明,并发现并捣毁了“瘦肉精”的制造窝点。
有关部门已对涉嫌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的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了强制措施,同时河南省有多名公职人员在此事件过程中涉嫌渎职犯罪,被立案侦查。
据媒体报道,双汇集团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销售额锐减,股票大跌。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以及双汇集团根都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陆续进行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
【案例正文】一、案例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项矛盾凸显,不少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激化,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每年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呈现上升趋势。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
2011至2012年以来,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数量、恶性程度以及隐蔽程度上都呈有增无减的趋势。
本文所讲述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就是一例典型的恶性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例。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
该集团的前身是漯河市冷仓,于1958年7月成立。
1994年8月,组建成立双汇集团;1997年7月该集团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1998年12月“双汇实业”5000万A股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1999年12月“双汇”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被列为国务院512家重点企业。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相关背景:2011年,双汇集团的“瘦肉精事件”再次使“瘦肉精”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据央视新闻频道记者暗访报道称,河南温县、孟州、沁阳等地一些养猪场为了增加猪肉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降低成本,都在使用“瘦肉精”喂猪,并设法摆脱检验部门的检验,获得合格的生猪检验证书,这些使用了“瘦肉精”的生猪大部分被河南当地知名企业河南双汇食品厂收购,从而将双汇推上了风口浪尖。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8个省市建设了加工基地,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在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双汇品牌价值196.52亿元。
双汇肉制品不仅是“中国名牌”,更是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质量管理卓越企业”。
另外,双汇在广告中宣称其产品“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为何没有检验出“瘦肉精”?大家知道,瘦肉精是一类药物,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是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一种饲料添加剂。
人体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因起恶心、头晕等中毒症状,长期食用会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并至人中毒死亡,在2002年,我国相关部门就发布公告严禁在动物中使用“瘦肉精”。
由此可见,此事的影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相关概念知识:危机公关是组织预防潜在危机的发生,管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使危机向组织希望的目标发展下去的一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是在组织发生公关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现实生活中,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公共关系就会有公共关系危机。
危机事件作为一种公共事件,任何组织在危机中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失当,将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
总之,组织公共关系危机一旦出现,它就会像一颗突然爆炸的炸弹,在社会中迅速扩散开来,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它就会像一根牵动社会的神经,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令社会各界密切注意。
所以,在公共关系危机爆发之后,就要及时进行危机公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内部控制的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研究作者:管俊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1期
[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内部控制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双汇集团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理应严格执行内部控制。
本文从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分析、我国食品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双汇的整改措施等角度,详细阐述基于内部控制角度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问题研究,以期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瘦肉精”;内部控制;行业监管;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7日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在控制和防范企业的风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纵贯生猪养殖、屠宰、化工包装、彩色印刷、肉制品加工、物流运输、商业连锁上下游产业链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多年来,公司秉承“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双汇品牌与形象高于一切”为食品安全理念。
然而,在2011年3月,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食品安全重担,曝光了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
据央视曝光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
双汇集团作为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双汇集团内部控制问题具备相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双汇集团内部控制分析
1、控制环境。
双汇近年来持续扩张,投资项目从未间断,与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以及迅速扩张的产能严重不协调的是其在产业链上游的资源相当有限。
近两年,双汇虽然也涉足生猪养殖业在河南济源建立生猪养殖项目,但自产生猪远远不能满足其产能飞速扩张的需求。
双汇目前生猪自养比例在1/3以下,而此次瘦肉精风波正是源自外购生猪环节,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形同虚设。
“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作为双汇在产品质量中的执行标准,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最起码是没有得到全面贯彻和实施。
2、风险评估。
在确定是否采购某个养殖户的生猪时,有无对养殖户进行诚信调查、有无预评估养殖户的饲养流程、有无进行实地考察等至关重要。
然而,双汇集团对农户的诚信状况、生产规模、饲养监管及事前评估等都没有做到位。
对于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是导致此次“瘦肉精”事件的导火索。
3、控制活动。
究其根源,此次“瘦肉精”事件是因为执行不到位造成的。
据《每周质量报道》,按照双汇公司的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一位养猪户称,2010年以来,他往济源双汇公司卖过不少这种加“瘦肉精”的猪,都是由关系熟悉的业务主管负责接收,所以一般都不会被检测出来。
济源双汇采购业务主管对暗访的记者说,他们厂的确在收购这种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而且收购价格比普通猪还要贵一些。
这种猪停喂“瘦肉精”一周后,送到他们厂里卖的时候就不容易被查出来。
对于瘦肉精的检测,双汇集团有相关规定,但济源双汇并没有严格执行,并且济源双汇采购员明知采购的是问题猪,仍然进行采购,原料采购如此重要,没有人员对采购员进行监督,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没有做到位,且明知故犯的行为持续了两年之久却没有被发现,不难看出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的执行上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此次“瘦肉精”事件的最关键因素。
4、信息与沟通。
比如,济源双汇采购主管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发现与处理就暴露出集团在信息的传递以及对内控体系的评估方面的一些漏洞。
5、监督。
由哪个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监督,职责不清,责任不明。
没有相关制度约束子公司的销售行为,或者说有但是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和监督。
二、我国食品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
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10%。
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
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
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很难监管。
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采取抽查的方法,且抽检对象也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
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
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2、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
从饲料、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
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职责不清。
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难以归口,监管效率低。
此外,主体单一,势单力薄。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然而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3、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
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
而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而政府则敷衍行事,政策执行难。
三、双汇的整改措施
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双汇集团肉制品安全控制体系》和《双汇集团屠宰业安全控制体系》,完善公司各项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控制力,提高执行力,严把产品质量关,杜绝食品安全漏洞,筑高食品安全“防火墙”,并从完善产业链做起,加快养殖业的发展,以此来提高企业对行业上游生猪资源的控制力,从源头上保证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2、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与业务合作。
公司秉承“诚信立企、德行天下”的企业文化,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按照公司相关制度,所有采购人员严格按照“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开展采购业务,推行公开招标和阳光采购,杜绝徇私舞弊、暗箱操作、商业贿赂和不正当交易情形,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在采购人员廉洁自律的基础上,公司内部审计和稽查部门定期对采购工作进行内部审计和稽查,保证业务操作公平和规范。
3、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
目前,双汇集团与产品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了食品安全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将对双汇集团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和内控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第三方监督审核和检测检验,并定期向企业和社会反馈结果。
此外,双汇集团实行开放式办厂,接受消费者、客户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全面收集市场反馈信息,取得各方对公司的理解与认同。
4、坚持不懈地狠抓产品质量。
公司在原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存放、产品出厂、产品运输、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设立了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监控,严把工艺管理,以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
5、设立企业安全日。
双汇集团将今后每年的3月15日设为“双汇食品安全日”,并同时成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邀请肉类行业、食品行业、公共媒体、政府监管部门等外部专家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奖励基金,并于每年3月15日“双汇食品安全日”期间,对坚守食品安全的供应商、销售商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举报制度,彻查、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和责任者。
针对此事件,该集团发布两次声明,因“瘦肉精”事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向消费者致歉,对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停产整顿,全面自查,要求济源双汇在市场环节的产品全部下架退回工厂,库存产品停止发货,并请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济源双汇的产品进行检测。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武器,对于企业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内控制度,从而保障自身的持续经营与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J].会计之友,2006.11.
[2]张弥.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管理观察,2012.5.
[3]董璐.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和对策[J].金田,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