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医学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4、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
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成
一、血细胞生成细胞(网状细胞);内皮细胞、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裂
正常
部分溶血 完全溶血
1
2
3
456
7
8
9
NaCl浓度 (%)
0.9
0.65 0.6 0.55 0.5 0.45 0.4 0.35 0.3
(二)红细胞的功能
三、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一)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蛋白质、维生素B12 、叶酸、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内因子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1-3min 过程 : 1.血管挛缩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3.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血液凝固)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功能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1. 构成血管内皮下结构的物质:基膜、胶原、弹性
蛋白、层粘连蛋白等 2. 抗凝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和功能 (一)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 红细胞膜的通透性:负离子易通过;低温长期 储存可使钠泵活动停止。
2. 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外膜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 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细胞外基质 造血调节因子 神经和血管
三、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 (一)造血过程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凝血过程 • • • • • • • •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血液在生理系统中地位
重要性
血液是生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接着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作用
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 素等输送到全身各部位,同时将代谢废 物和二氧化碳等排出体外。
血液生成与循环路径
生成
血液主要由造血器官(如骨髓)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循环路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泵血作用,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各部位。 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不断流动,完成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等生理功能。
凝血酶原等。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伤口 愈合、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及肿 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止血功能是血小板最为人
熟知的功能之一。
止血过程及影响因素
止血过程
止血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环节。当血管受损时,首先发生血管收缩,减小血流量; 接着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形成血小板血栓堵住伤口;最后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网 加固止血栓。
血红蛋白性质与作用机制
性质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易溶于水。 它具有氧合作用和脱氧作用,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 结合或分离。
作用机制
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是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形成 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脱氧作用是指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器官中释放氧气, 供组织细胞利用。同时,血红蛋白还能与二氧化碳 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将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 出体外。
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等调节免 疫应答,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04
血小板与止血机制
Chapter
血小板形态、结构及功能
血小板形态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系统ppt课件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无 平滑肌分布,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 质交换的场所。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中小静脉,与同级动脉 相比,其管壁薄、弹性小、易扩张,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 纳在静脉中。
血管舒缩调节机制
01 02
神经调节
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经常发放低频冲动,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血管舒张神经纤维在安静状态下无冲动发放,当刺激强度增加时发放冲 动,引起舒血管效应。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03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富含平滑肌,收缩时可明显改变血管口
径,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血管类型及特点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环绕在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其收缩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开放或关闭。
通血毛细血管
骨骼肌和心肌中的毛细血管,血管壁 上有较多小孔,有利于血管内外物质 交换。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变 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降解
纤溶酶将纤维蛋白降解为可溶性 小片段,使其失去网状结构。
纤溶抑制物
体内存在纤溶抑制物,可抑制纤 溶酶的活性,调节纤溶过程。
凝血与纤溶平衡及其意义
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既保证血管损伤时的及时止血,又避 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生理意义
凝血与纤溶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完整性、防止出血和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平衡 被打破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06
血管生理
血管类型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01
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可缓冲动脉血压。
分配血管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 血液ppt课件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精选ppt
17
思考:如大量丢失白蛋白,会出现什么情 况?
精选ppt
18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
② 影响因素: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大,易变形。 ☻胞内容物粘度: Hb浓度↑→粘度↑→变形能力↓ ☻ 红细胞膜弹性: 弹性大,变形能力大
RBC
通 过 脾 窦 的 过 程
1. 未成熟的RBC变性能力差,难以通过骨髓血窦, 不易进入血液循环。
2. 衰老和异常的RBC难以通过脾窦而被清除
诊断:甲型血友病
问题与思考:
为何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但血小板计数,出 血时间,血块收缩正常?
患儿有经常出血的现象与凝血时间延长,血浆 凝血因子VIII活性极低有何关系?
你考虑患儿患有何种血液疾病?你的诊断依据 是什么?
精选ppt
3
血液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4、参与生理性止血和机体的防御机能
精选ppt
12
3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构成: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
的Na+和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形态和
功能。
精选ppt
13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肿胀
血浆液晶渗压↑ 引起 细胞皱缩

血液循环 ppt课件

血液循环  ppt课件

A. 变形能力∝ 1/RBC内粘度 B. 变形能力∝ S/V(S:表面积;V:体积) S/V↑→变形能力↑ C.RBC膜的弹性或粘度: 弹性降低或粘度升高→变形↓
ppt课件 14
RBC挤过脾窦内皮细胞裂隙(大鼠)
ppt课件 15
悬浮稳定性
较高的红细胞血沉ESR暗示着存在炎症。
血浆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胆固醇↑
→血沉↑ 血浆白蛋白↑ 卵磷脂↑ →血沉↓
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 16 ppt课件
渗透脆性
NaCl浓度:<0.42% 部分红血胞开始破裂 <0.35% 全部红细胞发生溶血 老红细胞:脆性高 新红细胞:脆性低 疾病影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ppt课件
17
红细胞的生成
铁和蛋白质:
血红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二价铁可被利用
紫色真空管:EDTA
蓝色真空管:柠檬酸钠 绿色真空管:肝素钠 红色真空管:无抗凝剂 ppt课件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浆的组成
结晶质:电解质和糖类 pH:7.35-7.45 蛋白:6.5 - 8.5g/dL
白蛋白:60%,产生于肝脏,维持渗透压 球蛋白 :36% (盐析:1-、2-、-、-Globulin),产 于肝脏
血浆相对粘滞度:1.6-2.4 (37℃),与血浆蛋白有关
红细胞比重仅略高于血浆,导致血沉ESR很慢,表现出悬浮 稳定性。
ppt课件
12
四、红细胞生理
在红细胞存在大量的血红蛋白,一种独特的色素,由可 以结合铁原子的亚铁血红素组成 。
• 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 周边稍 厚、血红蛋白。 • 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白(g/L) 男 4~5.5×1012/L 120~160 女 3.5~5.0×1012/L 110~150 7 μm 2.5μm

血液PPT课件

血液PPT课件
血浆比重 1.025 1.030 3.血液的粘滞性
全血为水的 4 5倍 4.血浆渗透压
5.血浆pH值: 7.35 7.45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血浆渗透压
半透膜 是一种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 如: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
渗透:水分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溶液转 移的现象
思考题
1.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2.简述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3.内、外源性凝血有何不同? 4.简述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5.ABO和Rh血型分型依据 6.名词: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等渗溶液,血液凝固,凝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理化特性
等渗与等张 张力:
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的渗透压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 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0.9%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溶液 ( NaCl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
1.9% 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 (尿素能自由通过C膜进入C内,引起RBC溶血)
NaCl 0.9% 0.8% 0.7% 0.6% 0.45% 0.35%
红细胞生成调节
1、 生成场所:红骨髓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2、 生成所需物质: 铁、蛋白质、叶酸、Vit B12、AA等 缺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叶酸、Vit B12、内因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生成调节 ⑴ 爆式促进因子(BPA) ⑵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肾性贫血 ⑶ 雄性激素
百分比(%)
50~70 3~5 0.5~1
7 25~30
主要功能
吞噬病原菌 抗过敏、寄生虫免疫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血液》ppt课件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医学
9
5.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
2.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3.粘滞度: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 晚期: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erythroid, CFU-E),促红医细学 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7
EPO),其它因素。
医学
28
骨髓
红 细 胞 生 成 的 调 节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医学
29
3.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医学
11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 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②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能与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合用
17
低分子量肝素(LMWH)
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一下特点: 1.选择性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 2.抗凝作用增强,较少受PF4抑制,不易诱
导血小板减少症 3.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 4.所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一般无需监测凝
血酶时间,需监测凝血因子Xa的活性
18
常用制剂:
依诺肝素、替地肝素
临床应用
用于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血液 透析、体外循环
19
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
双香豆素、华法林、醋硝香豆素
一、抗凝作用特点
1.体外无抗凝作用
2.可口服,ViK拮抗剂
3.缓慢、持久
20
二、抗凝作用机制
ViK拮抗剂,抑制VitK由环氧型向氢醌型转
化,阻碍VitK再利用,从而抑制肝脏合成
4
第1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定义:指能通过干扰机体生理性凝血过程 的某些环节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 分类: 抗凝血过程药:肝素、香豆素类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等 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尿激酶等
5
内源性凝血途径
XII XI
IX
HMWK XIIa
XIa IX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因子III 凝
氯醛、羟基保泰松、甲磺丁脲、奎尼丁等, 水杨酸盐、甲硝唑、西咪替丁 3.合用阿司匹林、水杨酸类等抗血小板药物
26
B.减弱口服抗凝药抗凝作用的药物 1.肝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利福平、灰黄
霉素等 2.增加凝血因子合成:VitK
27
(三)、体外抗凝药 枸橼酸钠 ( sodium citrate )
抗凝作用特点: 1.与钙络合成难解离的络合物, 产生抗凝作用 2.仅用于体外抗凝:主要用于贮存和输血时的 抗凝,是血库保养液的主要成分之一 每100ml全血中加入2.5%枸橼酸钠10ml,可 使血液不凝固
三、体内过程
可口服,血浆蛋结合率90%~99%,可通过 胎盘屏障,经肝代谢,半衰期40~50小时 维持2~5天
23
四、临床应用
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发展 2.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梗辅助药
多采用序贯疗法先用肝素、再用香豆素维 持), 与抗血小板药合用可减少术后静脉血栓 发生率
8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 常注射给药 80%与血浆蛋白结合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不通过胸膜、腹膜、胎盘屏障、不经乳汁
分泌,也不透过透析膜
9
二、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a.作用机制: 依赖于抗凝血酶III(AT-III)
10
精氨酸反应中心
丝氨酸活 性中心
IIa IXa Xa XIa XIIa
AT-III
降脂:促进脂蛋白脂肪酶释放水解乳糜微粒 和VLDL
保护动脉内皮作用 抗血管内膜增生 4.其他作用:抗补体、降低血液粘稠度、抗炎
14
三、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 对已形成的血栓疗效欠佳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应用
防止因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消耗
3.体外抗凝:心血管手术、心导管及血液 透析等,防止血栓形成
15
四、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监测凝血时间或PTT(部分凝血
酶时间)
抢救:缓慢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50mg
(强碱性带正电荷蛋白)
2.血小板减少症:监测血小板计数 3.过敏反应 哮、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 4.早产及胎儿死亡 5.骨质疏松和骨折
16
禁忌症
具有出血素质、血友病、溃疡病、恶性高 血压、脑出血病史、近期外伤或手术 注意:不能与碱性药物合用
凝血因子II、VII、IX、X (含Glu)活化,
对已合成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起效慢
21
II、VII、IX、X
COOH CH2
CO2, O2 羧化酶
HOOC COOH CH2
CH2
氢醌型KH2 CH COOH
KO 环氧 化物
CH2 CH COOH
H2N Glu
香豆素类
H2N
香豆素类的作用机制
22
作用于血液及 造血器官的药物
南京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汪红仪
1
血液系统: 凝血-----抗凝 纤溶-----抗纤溶
出血性疾病、血栓栓塞、血管内凝血
2
•出血——促凝血药 •血栓——抗凝血药 •贫血——抗贫血药 •失血——血容量扩充药
3
•主要内容: 一、影响凝血过程的药物
㈠促凝血药:维生素K等 ㈡抗凝血药 二、抗贫血药 三、血容量扩充剂 四、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28
第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fibrinolytic drugs
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 纤溶酶原的激活物或抑制物
29
纤维蛋白溶解药
定义: 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溶酶原,溶解
纤维蛋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治疗 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又称溶栓药)
30
链激酶 (Streptokinase,SK)
丙组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蛋白质(多采用静 脉给药),现已用基因工程制备
溶解血栓机制
间接使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
+纤溶酶原
构型改变
SK纤溶酶复
合物
纤维蛋白表面的纤溶酶原
纤溶酶
血栓溶解
31
特点:
1.选择性差 ,呈现全身纤溶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对各种原因引起

VIIa
VII


共同途径 X
Xa
凝血酶原 II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Ca2+
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6
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ATⅢ):主要由肝细胞合 成,是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能与以 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凝血因子形成1:1复 合物,从而使上述凝血因子失活,产生 抗凝作用
7
肝 素(heparin)
猪肠粘膜和猪、牛肺脏提取粘多糖硫酸酯 一、结构特点: 1.带大量负电荷 2.强酸性
赖氨酸
肝 素
肝素的药理作用机制
11
AT-III IXa/IIa
肝素
AT-III Xa
肝素
A及 凝血因子的作用
12
b、抗凝作用特点
1. 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 2. 可逆结合,反复利用 3.口服无效:极性大,静脉注射
13
2.抑制血小板聚集 继发于抑制凝血酶的结果 3.抗动脉粥样硬化
24
五、不良反应 1.自发性出血
解救: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静脉注射VitK1(植物甲萘醌)对抗
2.胎儿出血和畸胎生成 影响胎儿骨骼和血液蛋
白质的γ-羧化作用
3.皮肤坏死、过敏等
25
六、药物相互作用 A..增强抗凝作用的药物-减量 1.VitK缺乏:广谱抗生素 2.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药和肝药酶抑制药: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