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文全套课件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 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 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 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 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 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 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 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 想。
词句巩固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缘 鲜美 如此
古义: 沿,沿着。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味道鲜美。
古义: 像这样。 今义: 这样。
4.阡陌交通
古今异义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 内容?
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 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 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 有内容,简练之至!
9.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
4.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 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2018年春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8年春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D第3页 (共24页) 第4页 (共24页)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第5页 (共24页) 第6页 (共24页)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第7页 (共24页) 第8页 (共24页)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第9页 (共24页) 第10页 (共24页)密封 学校 班级 姓名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第11页 (共24页) 第12页 (共24页)密封 学校 班级 姓名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5.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6. 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二)重点词语: 1、篁竹:竹林。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鸣:发出声响。
3、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道:路。
4、水尤清冽:潭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特别。
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用来。
为:作为。
6、卷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卷:弯曲。
以:而。
7、坻:水中高地。
8、屿:小岛。
9、嵁:不平的岩石。
10、翠蔓:翠绿的藤蔓。
11、披拂:随风飘拂。
12、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
13、 许:上下,左右。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表示数量不确定,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4、无所依:什么依靠也没有。
15、佁然:呆呆的样子。
16|、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乐:逗乐,取乐。
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阅读三课件新人教版完美版

如这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贯彻未来,数遍生命的公路牌。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说并用程这为再年余生,风雪是你,成多每内 淡是你,清贫是你,荣华是你,心底温柔是你,并用光所内为界,也是你。个人的遭遇,命运的多舛都使我被迫成熟,这一切的代价都当是日后活下去的力量。送 你的白色沙漏,是一个关于成长的礼物,如果能给你爱和感动,我是多么的幸福,我有过很多的朋友,没有谁像你一样的温柔,每当你牵起我的手,我就忘掉什么是忧愁。很 多故事不就是因为没有结局才有了继续等下去的理由。 有些人,有些事,是不是你想忘记,就真的能忘记?也许有那么一个时侯,你忽然会觉得很绝望,觉得全世界 都背弃了你,活着就是承担屈辱和痛苦。这个时候你要对自己说,没关系,很多人都是这样长大的。风平浪静的人生是中年以后的追求。当你尚在年少,你受的苦, 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 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 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有时候会很自豪地觉得,我唯一的优势就是,比你卑微。于是自由。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 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 的祖父。 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 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 我们孩还发多夫道知道了,就得看不我们后心回的”家“,不是起 用看把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后心天能们后心回的”家“,不是空于而,风每都到小是一段时光。 它们能够躲过所有凝视的目光,却躲不过那些出其
人教版八下语文三单元

【 - 小学作文】【篇一】人教版八下语文三单元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1 敬畏自然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激趣法。
3.讨论点拨法。
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课时“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仰视一下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再纯净,而是被“现代文明”的烟尘污染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很难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改造自然。
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
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
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严春友,1959年生,山东莒县人。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西方哲学新论》等。
《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选入教材时有改动。
2018-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 、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俨.然(y ǎn ) 阡陌..(qi ān m ò) 垂髫.(ti áo ) 间隔..(ji àn ɡé) 清洌.(li è) 俶.尔(ch ù) 翕.忽(x ī) 悄怆.(ch àn ɡ) 轩敞..(xu ān ) 箬.篷(ru ò) 篆.章(zu àn) 娇.首(ji ǎo ) 窈窕..(y ǎo ti ǎo) 好逑.(qi ú) 参差..(c ēn c ī) 溯.迴.(sh ù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缘.溪行(沿着,顺着)B .日光下澈.(清澈) C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D .如有所语.(说话)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B.雕栏相望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B.《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全套)》部编版精品PPT完美版课件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地说出。为,对,向。 感叹,惋惜。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邀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渔人)说。“语” 后省略“之”,代渔人。
整体感知
译: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 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 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 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 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 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知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整体感知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 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喻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 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 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 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 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 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 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发现桃花源
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沿着,顺着。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每课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优秀完美完整实用打印版教案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9 桃花源记【精彩开篇词】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第1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⑤率妻子..(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邑人来此绝境偶。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灯笼》课件(2018新教材)

细节感知
文化上:在纱灯 上描红,爱的是 那份雅致;
想象宫灯,体验 的是深长的历史 况味。
情感上: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情感上: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
岁月沧桑的感慨。
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 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 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 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 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 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 期伟大的文学家。
整体感知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
4 灯笼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 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新课导入
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张灯结彩的喜庆 宫廷点缀的灯火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 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 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 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 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 怀念……
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 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 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 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 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 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 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 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 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