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合集下载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

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

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读后感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读后感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读后感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读后感杜牧被誉为唐代“豪放派”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深情厚意、含蓄细腻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当属《秋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这些诗篇表达了对家国、自然和爱情的独特感悟,引人思索。

在细细品味杜牧的诗作后,我不禁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以下是我对杜牧诗篇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杜牧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他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杜牧对祖国秋夜的热切思念和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他以独特的诗意,展现了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使得我们在阅读时不禁心生感慨,体味到家国情怀之美。

其次,杜牧作为一位优秀的文人,对自然界的表现也令人赞叹不已。

他的诗作中融合了自然景色的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使得作品更具魅力。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写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曹家沟溢西风浪,尚为椒房满夕声。

”诗中的景象极富生动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通过对秋夜的描写,他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凸显了人文主题。

这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生活中的智慧和情感的韵味。

最后,杜牧的爱情诗亦是他诗篇中的一大亮点。

他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绘十分细腻动人,以其纯真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令人动容。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描绘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白发数茎插头上,青丝犹系两肩傍。

落井无声千尺雨,病树先枯五更霜。

”这些真挚的感受与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共鸣于其中,感受到真爱的力量和情感的纯净。

通过阅读杜牧的诗作,我深深感受到他深情厚意的文字表达和对家国、自然和爱情的独到感悟。

他的诗篇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细腻且深思熟虑,引人入胜。

不仅如此,他优美的诗句和精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

古诗词点评杜牧的诗作风格与主题思想

古诗词点评杜牧的诗作风格与主题思想

古诗词点评杜牧的诗作风格与主题思想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主题思想丰富多样。

本文将对杜牧的诗作风格和主题思想进行点评。

杜牧的诗作风格具有清新、细腻之美。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写道:“古木阴中系短篷,杨花雪落覆白装。

车辕月明胡雁过,高楼花乱小区将。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杜牧展示了秋夜的美丽和宁静。

他使用“古木阴中系短篷”和“杨花雪落覆白装”两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秋夜的凉爽和景色的幽美。

同时,他以“胡雁过”,“高楼花乱小区将”两句便于形成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的诗作主题思想深沉并且多样化。

他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个人情感体验,也涉及到了人生哲理和对政治的思考。

他的诗作常常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秋夜将晓入室闻钟》中,他写道:“钟鸣鼎食之家,衣冠简朴何足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他通过对古人的回忆和今人的对比,表达了对当下社会浮华和功利之风的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很多人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虚名,而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此外,杜牧的诗作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追问。

在《秋夕》一诗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牵女郎。

”这首诗通过对秋夕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爱情和生命的思索。

他通过“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牵牛牵女郎”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凉爽氛围和对美好时刻的珍惜。

他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传递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杜牧的诗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在唐代文学中独具一格。

他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批判和思考的态度揭示社会问题,并通过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展示了智慧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杜牧的诗作风格和主题思想的点评,使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诗歌之美。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杜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激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激发了无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中国的千年悲剧。

在杜牧的诗作中,他记录了那段时期中国遭受着分裂、被侵略、人民遭受着苦难的历史,同时他也通过他的诗作表达了对故国的爱国之情。

杜牧的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首诗作叫做《怀古》,这首诗写的是中国的悲剧和灾难,也是杜牧关于爱国的一个最精辟的宣言。

这首诗以很震撼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中国,他以一种深切的情感从一个民族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悲哀。

这首诗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是“乱世凋零乱离散,愁眉垂垂聚不起”。

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中国陷入极度混乱之中,人们因为政治和经济上的困境,无法聚集起来,而只能逃离苦难。

另外,杜牧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叫《惜分飞》,这首诗描述的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在饱受苦难之中,他痛苦的感受到中国乱世的悲剧,有着深沉的悲伤之情。

在这首诗中,杜牧苦叹着大雕塔已然破碎,曾经冉冉升起的明朝也已灰飞烟灭,他用了一种引人泪水的美丽语句诉说出了他深切的爱国之情。

此外,杜牧也有一首名为《登楼》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杜牧在登高观望时所发自内心的苦恼之情,他对中国的历史悲剧和灾难表达出了强烈的怨恨和痛苦,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他的爱国忧民之情。

他认为中国的国力已经衰落,而中国人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他试图从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

总之,从杜牧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他的国家充满了爱国之情,也有著对故国的深深怨恨,他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早日振兴复兴。

他的诗作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爱国之心,他试图从他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的千年悲剧,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杜牧关于爱国之情的最终体现。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杜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清婉爽逸,含蓄精致”,其中表达了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怀着深深的挚爱和关注,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于国家振兴和人民疾苦的呼吁和忧虑。

杜牧的诗歌中,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对于国家动荡、战乱的担忧和忧虑。

他的《赤壁》中有“华夏正气信陵恭,烽火狼烟辽北宫”一句,意味着虽然从前信陵君有国家之政,但此时国家却陷入一片动荡,烽火遍地。

他的《気赋》中也有“战若蹉跎,几成东去矣”一句,表达了对于国家战乱的忧虑。

在《宋华阁序》中,他更是对五代时期的国家动荡和统治者的腐败大加批评,倡导国家要“求贤访贤”,才能振兴国家。

另外,他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表现了爱国忧民之情。

他的《题西林壁》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意味着在乱世中,应当更加珍惜现在的欢聚时光,并在这个时候守护他人。

在《江南春怀古》中,他更是将个人的悲苦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直言这个春天和他的人生一般的短暂,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的、太平盛世的环境,“以待岁月静好”。

在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罗判官》中,更是展现了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他对于国家文化的热爱与关注。

他在诗中写到:“灵芝仙洞,土木未殊,茫茫大海图南海,梦入江湖听暮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示了由衷的热爱,更呼吁人们要突破传统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待未来,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诗歌中透露出的爱国忧民之情非常深沉,他不仅探讨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之间的联系,更关切于国家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如今时代在变,然而,杜牧的爱国精神和爱民情怀,早已经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关注社会动态,勇往直前,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唐诗之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诗之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诗之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中,尤以山水田园和思乡离愁之作为代表。

其中,有一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更是深刻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与思想,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首诗。

诗歌背景《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写于唐德宗天宝八年(749年),当时,杜牧已经在长安当了几年官,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对于离家乡也十分思念。

另外,在当时,塞北的战乱依然没有结束,在边疆当兵的人们仍然面临着生死考验。

因此,杜牧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思乡爱国的情感。

诗歌内容从全诗来看,杜牧通过描绘大自然和人的关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全诗分别描述了秋田、荡秋千、登高看远望、起身离去等情节,让读者对乐游原的风景和人文伦理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首句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方面,绿茵茵的荷叶和不远处的村庄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另一方面,黄昏的气息和杜牧的客愁则让人不由自主地延伸出其他的连想。

第二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句则表现了乐游原的另一面。

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只有彼此凝望,极目远望,把周围的一切欣赏于若无其事,好像所有的神奇景色只属于他们的世界,别人无法侵入。

第三节“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这句则描绘了杜牧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受。

杜牧说常常担心,秋天来临后这绿树成荒岛,这花草变芰荷,目之所及,只有一片凄凉之景。

诗歌思想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杜牧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不耐政治腐败、官场生活的悲观情绪。

他认为忠诚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最高尚的境界,而政治和商业的腐败是导致人类道德沦丧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杜牧的诗歌中,难免存在一些离愁别绪的情感,比如在这首诗中的思乡之情。

诗歌影响《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代表了杜牧的乡土情感与,反映了广大士人思想感情的内涵。

因此,这首诗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不仅是在唐代,更是在后世的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是被收录其中的。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杜牧,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与诗人,被誉为"豪放诗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情与抒情,表达出他对生活与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通过对杜牧的豪情诗歌进行分析,探讨他的人生态度。

一、豪情澎湃的杜牧诗歌杜牧的诗歌充满了豪情与激情的表达,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壮丽的景色和挑战命运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中,笔触犹如大海翻腾,激起阵阵涟漪。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不盈门,绕树月疑霜。

"这些形象的描绘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享受,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豪情的奔涌。

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他以豪放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挫折。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阑干曲渺渺。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豪情和乐观态度,传达出了杜牧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理。

三、诗意与人生态度的融合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态度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诗歌中的豪情和人生态度之间的融合。

通过他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将诗意和人生态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寒凉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塑造。

这种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诗意和深度。

四、杜牧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杜牧的豪情诗歌和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情激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许多后来文学家和诗人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倡导。

五、结语伟大的诗人杜牧以其豪情诗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灵魂,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浪漫情怀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浪漫情怀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浪漫情怀唐代诗人杜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浪漫情怀和优美的诗词作品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杜牧的生平背景、他的浪漫主题和表达方式以及他的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鉴赏他的浪漫情怀。

一、杜牧的生平背景杜牧,字牧之,号牧童,唐代文学家。

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年),卒于唐宪宗开元二十四年(786年),享年45岁。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世显赫。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学家,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游学于各地,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这也为他的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杜牧的浪漫主题和表达方式杜牧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浪漫情怀,他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感悟。

1. 自然景观的浪漫描写杜牧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比如他描绘了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向往。

他还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江河,表现了他对宁静和美好的向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 爱情的浪漫表达杜牧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对爱情的表达,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他用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追逐,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

他的爱情诗词多情动人,给人以浪漫的感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柔情。

3. 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杜牧的诗词中还有不少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的作品。

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人生,用深刻的言辞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他的诗词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认识,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杜牧的代表作品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杜牧亲身经历的秋夜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人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杜牧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秋雨叹二首》这两首诗以秋雨为题材,表达了杜牧对秋雨的喜爱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秋雨的情景,反映了他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
●中国文学研究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郭艺丁
(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杜牧是晚唐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济世经邦的抱负,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关心世事,爱国忧民;品评历史,借古讽今;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疾苦。

关键词:杜牧;诗;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87-02
收稿日期:2012-08-21
作者简介:郭艺丁,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师,硕士。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在读书时非常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1]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

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2]45。

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

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

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

他的曾祖杜希望是唐玄宗时守边的名将,酷爱文学。

祖父杜佑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经出任宰相之职。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含报国之志的诗作。

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动荡和不安,赞扬唐太宗顺从民意的开明思想、以文德治天下的英明举措,肯定唐宪宗用武力削藩平叛的功绩,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

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该诗抒发了作者对朝政混乱、国力衰微的悲愤心情。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不甘隐居山林而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哀鸿的惊飞四散则象征着遭受回纥蹂躏之下逃向祖国的边民。

回纥南侵,驱虐人口,杜牧忧念北方人民凄婉逃难,借雁以寄慨。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用笔爽健,如飞鸟之出山林,而以“仙掌”、“长门”、“孤影”、“数声”的凄凉可悯,尤为警策。

诗歌中既暗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漠不关心,也表达出诗人对难民的体贴与同情。

这一类作品是杜牧爱国忧民之心的最直接表现。

第二类作品是借古讽今之作。

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且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题乌江亭》一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
78
知。


开篇直接点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常识,然后对那位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予以批判之意,接下来的议论不落俗套,让人想象一个“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再如《赤壁》一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不禁起了“怀古之幽情”。

诗把赤壁之战胜利归于东风,看似难以想象,恐怕其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抑郁不平之气罢了。

此外,诗人还针对晚唐政治的腐朽、黑暗、没落的社会现实,讽劝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

《过勤政楼》一诗云: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

这首诗是诗人极度感伤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

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

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诗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诗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

一衰一盛,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第三类诗,关注下层民众,大多为女性而歌。

《杜秋娘》是杜牧早年的一首名作。

太和七年春间,杜牧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儒,路过润州,听到杜秋娘的故事,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诗。

杜秋娘曾得宠于宪宗,穆宗时,放还故乡。

杜牧“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杜秋娘诗序》)[3]71。

这首诗用叹唱的笔调、对照的手法,叙写杜秋娘一生遭遇的变化,篇终阐发议论。

诗中写杜秋娘入宫得宠一段,词采极为华丽: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景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下面写她被放后的凄凉情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归来邻人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诗的末段就人生升沉难定、命运无常发了一大段议论,并举出许多古人事例作证,说明人不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归结说“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此诗在张祜、李商隐赠杜牧诗中都曾提到。

《张好好诗》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大约在太和九年(835)八月中,杜牧在洛阳东城遇到歌女张好好。

张好好在宣州时嫁给沈述师为妾,与杜牧熟识,后来又被遗弃,流落在洛阳,当垆卖酒。

杜牧与张好好谈起别后的情况,一直谈到天晚。

他一方面同情张好好的身世遭遇,一方面怀念故交,尤其是沈传师的逝世,于是“感旧伤怀”,作了首描写旧时妇女悲惨命运的长篇五古《张好好诗》。

此诗以舒徐委婉、韵致馨逸见长。

篇中写张好好在江西幕中能歌善舞的一段,词采华艳,结尾变为疏淡,抚今感旧,情韵绵邈,有不尽之味: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卓卓为酒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阳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矜泪,短歌聊一书。

读罢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

此外,杜牧的其他类诗作中也还有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的范例,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杜牧.上李中承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郭庆林]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