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图

合集下载

中国绘画全集目录

中国绘画全集目录

《中国绘画全集目录》一、先秦绘画1. 岩画贺兰山岩画阿尔泰山岩画2. 陶画仰韶文化彩陶画马家窑文化彩陶画3. 帛画湖南长沙楚墓帛画二、秦汉绘画1. 壁画河北满城汉墓壁画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2. 画像石山东嘉祥武氏石祠画像石江苏徐州茅山画像石3. 画像砖四川成都东汉画像砖河南邓县画像砖三、魏晋南北朝绘画1. 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壁画2. 卷轴画顾恺之《洛神赋图》陆探微《归去来兮辞图》四、隋唐绘画1. 壁画陕西西安唐代墓室壁画甘肃敦煌唐代壁画2. 卷轴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3. 画像石陕西咸阳顺陵石刻画五、五代绘画1. 卷轴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黄筌《写生珍禽图》六、宋元绘画1. 壁画山西太原晋祠壁画河北正定隆兴寺壁画2. 卷轴画赵佶《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马远《溪山行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七、明清绘画1. 壁画北京故宫博物院壁画山西大同明代壁画2. 卷轴画沈周《庐山高图》唐寅《秋风纨扇图》石涛《山水清音图》郑板桥《竹石图》八、近现代绘画1. 卷轴画齐白石《虾》徐悲鸿《奔马》潘天寿《雁荡山花》李可染《万山红遍》此目录仅为概览,具体作品及作者信息可能有所遗漏,敬请谅解。

后续将继续完善,为广大绘画爱好者提供更全面、详细的信息。

《中国绘画全集目录》续篇九、民间绘画与版画1. 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2. 剪纸陕西安塞剪纸浙江浦江剪纸3. 版画陈洪绶《九歌图》版画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作品十、绘画理论著作1. 东晋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2.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3.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范宽《山水诀》4. 元代汤垕《画鉴》5.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李日华《六砚斋笔记》6. 清代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郑板桥《题画》十一、绘画流派与团体1. 宋代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文人画派(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2. 元代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3. 明代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华亭派(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4. 清代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弘仁)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黄慎、李方膺等)5. 近现代海派(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十二、绘画教育与机构1. 古代画院制度(宋代翰林图画院、明代画院)2. 近现代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徐悲鸿等曾任教)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后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曾任校长)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潘天寿等曾任教)《中国绘画全集目录》补充篇十三、中国绘画的材料与工具1. 纸张宣纸棉纸高丽纸2. 墨松烟墨漆烟墨珍珠墨3. 颜料石青、石绿朱砂、银朱赭石、藤黄4. 毛笔狼毫羊毫兼毫5. 砚台端砚歙砚洮河砚十四、中国绘画的装裱与保存1. 装裱形式立轴扇面手卷册页2. 装裱工艺宣和装绫绢装纸本装3. 保存与修复防潮、防虫温度、湿度控制专业修复技术十五、中国绘画的海外传播与影响1. 丝绸之路绘画交流中亚绘画风格的影响佛教绘画的传入与融合2. 近现代海外交流中国绘画在西方艺术馆的展览中国画家在国际艺术舞台的成就3. 海外收藏与研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绘画藏品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绘画藏品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绘画藏品十六、中国绘画的数字化与网络传播1. 数字化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上海博物馆数字展览2. 网络平台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艺术类社交媒体与论坛3. 数字化教育在线绘画课程虚拟现实绘画体验通过这些补充内容,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中国绘画视角,不仅涵盖作品本身,还包括了绘画的材料、工艺、传播和现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北宋名画家李公麟简介

北宋名画家李公麟简介
所不惜。绍圣末年,朝廷得一玉玺,由礼部诸儒鉴定,言人人
殊,莫衷一是,后经李公麟鉴定,方得定论。
李公麟还经常去皇家马苑观看各地进贡的骏马,以丰富自己
的笔墨形象。据说有次他画御马“满川花”,肥瘦得体,神韵生
动,不久马死,人们传说马的丰采被李公麟摄去,因而夭折,以
致马苑圉人纷纷请求他不要再画御马。苏轼亦赋诗云:“龙眠胸
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对他的精湛画艺大加赞颂。
李公麟有时载酒出京城,访名园荫林,坐石临水,观赏终日;
他从仕30年来,没有一天忘怀山林美景,故而胸中积蕴丰厚,笔
底波澜壮阔,所绘山水,如《村田乐图》、《竹溪隐居图》、《龙
眠山庄图》等,笔法草ຫໍສະໝຸດ ,而天机盎然。 元符三年(1100),李公麟因病致仕,归休龙眠山庄。他无
笃志艺文。他在元丰初年,即30岁时,就在龙眠山买地筑堂,作
好归休的准备。他钦慕陶渊明、王羲之、李太白的潇洒旷达,虽
任职京中,却淡然轩冕,与米芾、王诜等诗画之友雅集林泉,陶
情丹青笔墨,赏玩古今字画,鉴识秦晋彝器,怡然自得。李公麟
精通金文,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锺鼎尊彝,皆能考定其年代
世次,辨测款识题跋,闻一妙品,必购得之而后快,虽千金也在
官一身轻,徜徉于归来宅、清心亭、读书馆、璇渊宫,愈加放情
山水,诗画自娱,“风流不减古人”。此时受佛教思想影响,他
很少画马,而好画人物、释氏,他吸取顾恺之、吴道子诸家之
长,自创“白描”法,用笔简洁明快,线条流畅,俊健贴括,多
不敷色彩,如《维摩居士像》、《释迦佛像》、《观音图》、
《九老图》、《华严经像图》等,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不
一临摹,必得副本而后已。经过刻苦努力,李公麟年青时就奠下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21篇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21篇

屈原文学成就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二十五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二十三篇。

其中《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

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

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

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

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楚辞·九歌》文字意象的图像化研究及设计应用

《楚辞·九歌》文字意象的图像化研究及设计应用

包 装 工 程 第43卷 第12期392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年6月收稿日期:2022–01–16基金项目:2019年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教师教学发展专题研究(413200076);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FY-2021-15);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化设计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基金(HBCY2101)作者简介:黄敏(1977—),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设计研究、非遗活化与传承、交互设计。

《楚辞·九歌》文字意象的图像化研究及设计应用黄敏,张佳薇,孙蓝蝶(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72)摘要:目的 将代表楚文化精髓的《楚辞·九歌》从文字意象转换为图像,探索其图像化方法,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有助于增加楚辞图像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楚文化研究。

方法 使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楚辞·九歌》相关文献,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捕捉文字意象;归纳法,将《楚辞·九歌》中的意象分类,归纳为精神意象和物质意象,分析各类意象的转化方式。

精神意象主要包括各神代表的美好愿景;物质意象包括人物意象、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器物意象、景物意象。

结论 将《楚辞·九歌》的文字意象图像化,并应用于“年礼”设计之中。

总结出在图像化精神意象时要先确定画面情节,再使用情绪版对每一章进行详细分析与转化,在图像化物质意象时则要形神兼备,古为今用,虚实结合。

关键词:楚辞;九歌;意象;图像化中图分类号:J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2)12-0392-11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2.12.051Research and Design Application of Pictorial Imagery in the Text of "Chu Ci-Jiu Ge"HUANG Min , ZHANG Jia-wei , SUN Lan-die(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ABSTRACT: "Chu Ci-Jiu Ge"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Chu culture. Converting it from textual imagery to images, exploring its pictorial approach and applying it to modern design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elp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the study of images of Chu, and enrich the study of Chu culture. Us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 Chu Ci-Jiu G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xt and capture the textual imagery. Using the inductive method, we classify the imagery in the " Chu Ci-Jiu Ge" into spiritual imagery and material imagery,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s of each type of imagery. The spiritual imagery mainly includes the beautiful visions repre-sented by the gods; the material imagery includes character imagery, animal imagery, plant imagery, artifact imagery and scenery imagery. The textual imagery of " Chu Ci-Jiu Ge" was pictorialized and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the "New Year's Gif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when visualizing the spiritual imagery, we should first determine the plot of the picture, and then use the mood board to analyze and transform each chapter in detail, while when visualizing the material imagery, we should use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both form and spirit, using the ancient for the present, and combining the real and the imaginary.KEY WORDS: Chu Ci; Jiu Ge; image; graphical楚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优秀分支之一,历史悠久,博采众长,浸浴于神话、宗教、巫术等富有神秘浪漫气质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厚底蕴,散发着独特魅力[1]。

描写屈原的诗句

描写屈原的诗句

描写屈原的诗句描写屈原的诗句101夜坐弹《离骚》〔元〕耶律楚材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

02屈原卜居图〔元〕王恽用舍行藏圣有余,却从詹尹卜攸居。

乾坤许大无容处,正在先生见道疎。

03屈原对渔父〔元〕王恽国既无人不知我,秋风泽畔一湘累。

君臣大义明如镜,抵用渔翁辩歠醨。

04读《离骚》〔元〕王旭诗到东周雅颂亡,词兴南国自流芳。

天门日暮灵修远,瑶草春深佩服香。

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

呼儿掩卷还倚枕,风雨无边夜正长。

05吊屈原〔元〕侯克中怀襄为主子兰卿,何必逢人话独醒。

长恨忠良多坎坷,颇伤辞语太丁宁。

致君自合宗三代,作法谁能过六经。

千载英魂招不得,楚江如练楚山青。

06题《离骚.九歌图》〔元〕柳贯紫贝东皇席,青霓北斗旗。

究观神保意,皇恤放臣悲。

有客传芭舞,何人执籥吹。

楚巫千载恨,凭向画中窥。

07屈子行吟图〔元〕黄溍丈夫生不遇明时,故尔行吟楚水湄。

今喜太平歌既醉,不须多和独醒辞。

08题《屈原渔父图》〔元〕王沂屈原水之仙,妙在远游赋。

餐霞饮沆瀣,所述非虚语。

孰云葬鱼腹,聊以辞渔父。

眷眷乡国心,靳尚终莫语。

沅湘流不极,鼓枻竟何处。

日暮悲风多,萧萧满枫树。

09端午漫题〔元〕胡助老罢离骚读,青铜雪鬓双。

久贫交易绝,多病酒难降。

节物薰风馆,归心夜雨窗。

当时萧艾盛,吾欲驾涛江。

10读《离骚经》〔元〕张昱三闾楚同姓,怨生于所爱。

谗人在君侧,绳墨日偭背。

虞兹宗社陨,繁辞冀收采。

反复三致忠,九死犹未悔。

灵修终不察,遂投汨罗内。

斯文幸未丧,风雅接三代。

岂惟南国士,汲汲仰沾溉。

11小重山端午(元·舒頔)押阳韵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12双调拨不断(元马致远)酒杯深,故人心。

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

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13江城子嵩山中作(金末元初·元好问)众人皆醉屈原醒。

元张渥《九歌图》三作辨伪 (下)

元张渥《九歌图》三作辨伪 (下)

元张渥《九歌图》三作辨伪(下)作者:肖燕翼来源:《中国收藏》2017年第05期在上一期《中国收藏》杂志中,肖燕翼先生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元张渥绘《九歌图》互相对比进行考鉴,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再作谈论的问题。

仔细分析这三卷的书款时间、位置,钤印的内容、形式等均能发现不合常规之处,且画者与书写《九歌》文辞者在配合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些疑问确实让人对三作产生了怀疑。

本期肖先生将进一步对三作提出疑问,结果将会怎样?由此又会引出哪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呢?| 问题之六 |在上博本的卷后有元张雨、明姚汝循、詹景凤等人题。

姑不论张雨题书为真、为伪,其文字内容,根本没有提到张渥画、吴叡书,并且也不提他画得如何,单指出:“笔精妙墨之小篆,今人奚愧古人。

”联系之前所说书者之“强势”,内中是否有些蹊跷呢?也就是说张雨题的不是上博本,应是拆配而来的。

在张雨题跋的同纸上的姚汝循一题,同样也没有提及张、吴二人,而是为“汪子象此卷”所题。

在其后的明末人詹景凤题中,表明汪子象为詹氏婿,曾临学过张渥所画“九歌”,吴叡书小篆。

詹景凤以为汪子象所临学的一卷堪称“信世真传”,而“此卷(指上博本)值弁髦耳。

”弁髦一词指无用之物。

上博本曾为詹景凤之婿汪子象所藏,其《东图玄览》一书有记录,但詹氏评为:“元人张叔厚临龙眠居士(李公麟)《九歌图》,吴孟思(叡)以小篆书‘九歌’皆能品,无意致。

”能品指书画功力尚佳,但缺乏艺术韵致的作品。

张渥、吴睿都是兼有文人身份的书画家,怎能如此评价呢?检清初吴其贞《书画记·卷四》记“张贞期(渥)白描九歌图一卷”评为:“纸墨尚佳,画法乏韵,识四字‘淮南张渥’。

”吴氏记的也应是上博本,其评价与詹景凤相同。

顺此提及,与吴其贞同时的高士奇,在其《江村书画目》一书,即其收藏“秘账”的“送字号”中有“元张叔厚(渥)九歌图一卷”,注“纸本,不真,五两。

”高士奇记的不知是哪本,但这些明末清初的收藏鉴赏家,均未看好所谓张渥《九歌图》,对我们重新认识这类作品也是颇有启示的。

明清美术简介ppt课件

明清美术简介ppt课件
广,诗文书画皆精。
ppt课件
6
师从沈周的文徵明(1470—1559),苏州 人。小的时候不是很聪明,但他学习很刻苦, 终于成为一位诗、文、书、画皆能的全才。 他还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 四才子”
ppt课件
7
• 唐寅(1470—1525),
与文徵明是好友,但寿
命比文徵明短得多,只
活了54岁。唐寅号称

而 出进《马画饰一(戴 行 狂却风(。被次今进 的 风画雨远戴扔,杭( 渔 大得归)进进他州 夫 雨更舟、山炉在) , ,见图夏水里一人 充 又气》(、熔个。 分 简势这圭人掉熔早
。描 绘 了 狂 风 暴 雨 的 运 动 感 括地勾出逆风而行的小船、顺风,他成功地运用浅设色,阔笔扫类题材是宋人常画的题材,但戴)一路,用笔豪放,水墨淋漓。物、花卉皆工。他的山水主要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改学绘金铺里看见自己精心制作的银首年是个制作金银首饰的工匠。有),字文进,号静庵,浙江钱塘3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在江南可谓是妇孺皆知,
民间故事《唐伯虎三笑
点秋香》里的“伯虎”
就是他的字。他年轻时
参加科举考试,因无辜
牵涉到一场考场舞弊案
而入狱,出狱后,断了
求功名的念头,从此放
荡不羁、玩世不恭,成
为靠卖画为生的职业画
家。
ppt课件
8
❖ 唐寅的山水画多学李唐、刘松年, 兼及元四家,又曾远游名山,故其 画用笔豪放中见风雅情致,自创一 派。唐寅亦擅长仕女人物画,多用 “院体”工细着色之法描绘。他笔 下的仕女多是下层社会的妓女,他 以同情的态度描绘她们。
• 2 吴伟;受戴进影响最大,有浙派盟主之称,作品《溪山鱼艇图》,《松风 高士图》。
• 3 蓝瑛;活动在明末清初,在画史上被称为浙派殿军,与吴伟,戴进并称浙 派三家。传世作品《白云红树图》,《岳华秋高图》

宋元时期的楚辞绘画——以李公麟《九歌图》和张渥《九歌图》为例

宋元时期的楚辞绘画——以李公麟《九歌图》和张渥《九歌图》为例

宋元是文人画全面兴盛的时期。

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张渥都是文人画家,而画家与文人之间的交游酬唱,其他文人的楚辞观与学术思想,会对他们的楚辞绘画产生影响。

他们的楚辞绘画,也与同时期的楚辞体文学创作以及诗文中的楚骚咏叹,共同表达着一种精神寄寓和士夫情怀。

一、李公麟《九歌图》《楚辞》在楚文化中孕育生成,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楚地其它艺术形式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有学者把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视作《山鬼图》①,或认为马王堆汉墓绯衣帛画与《楚辞·九歌》皆表现引魂升天的同一主题②。

它们的确含有共同的楚文化的神秘因子,但真正依《楚辞》文本创作的主题性绘画,有文字可考察者,当属李公麟《九歌图》。

李公麟《九歌图》于宋代即有记载。

张澂 在《画录广遗》记载:“李伯时人品如宋晋间人物……博古善画,尤长于佛神人物。

率不入色,而精微润澈,六法该畅,世谓王右丞后身。

有《离骚九歌图》传于世。

”③姜亮夫谓此为李公麟《九歌图》最早材料。

但就著书编撰年计,比它早的应有宋徽宗时期《宣和画谱》和黄伯思《东观馀论》的记载④。

宣和御府藏李公麟画目一百有七,其中“《九歌图》一”⑤。

黄伯思《跋李龙眠九歌图后》曰:“《楚辞·九歌》,凡十一篇,九神。

而梁昭明取六章载于《文选》。

故是图贝阙珠宫,乘鼋逐鱼,亦可施于绘素,后人或能补之,当尽灵均之清致也。

”⑥以后历代皆有文字载录。

从历代著录看,李公麟《九歌图》不止一本,有明王穉登题云:“李伯时作《九歌图》,余所见非一。

”⑦且后世传本至多,书中著录真伪杂呈。

明代以前记载简略,张丑《清河书画舫》则考录详尽,虽所著本子(曹纬书词六段本)已佚,亦可从中见一般流传之情形。

记明初蓍山道者识云:“伯时画传世颇多,大率意态相类,真伪亦莫之辨也。

”⑧张丑亦云李公麟画:“流传日久,真迹罕存,以故赝鼎满天下。

”及今《九歌图》“模仿不下千百,翻成恶道,令人起厌”⑨。

对名画作的摹写并非一定是为充当赝品,如谢奕修题云:“是岁首夏五日,谢奕修借临于青屿,且躬自模写,皆仅得其一二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歌图
【名称】九歌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元代【材质】纸本【风格】水墨九歌图(局部)【纵】29厘米【横】523.5厘米【作者】张渥【文物现状】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九歌图》卷共十一段,每段一图,画屈原像及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十章内容。

秀劲宛转,线条纤细飞扬,体现了元代的白描风格。

图中吴睿所书《九歌》亦改用篆书,并识云“至正六年九月既望吴睿书”。

至正六年为公元1346年。

图有“淮南张渥”款,有专家认为此系后添伪款。

上有元代书法家隶书《九歌》歌词全文及倪瓒题观款。

张渥《九歌图》传世有多卷,此图系清皇宫内府旧藏,后被溥仪携至天津,伪满时运长春,尔后流散民间,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张渥(?—1356),元代画家。

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今浙江杭州)人。

工人物,尤长白描画法。

博学多艺,累考科举不中,遂致力于诗画。

擅绘人物,学李公麟白描,也有人说他学南宋梁楷。

笔法细劲,形象生动。

能山水,“尽自然之性”,擅长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丽流畅之风;擅“铁线描”,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

亦尝作弥勒佛像。

所画线条刚劲飘逸,人物形神刻画生动,兼画梅竹亦潇洒有致。

传世作品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瑶池仙庆图》等。

九歌:《楚辞》篇名。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

《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

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

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辞海》1989年版)
《九歌图》木版画集。

明末画家陈洪绶据屈原《九歌》所绘,黄建中刻。

初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重刊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

共二十幅。

有东皇太乙、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及屈子行吟等。

每图后面绘者手书题名。

所画想象力丰富,《屈子行吟》一图,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庄严形象,为画史上重要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