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与特点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教案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教案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卡伽夫法则:。
思考: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18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10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小组动手:把四种脱氧核苷酸组合在一起
4.DNA与其作为遗传物质相适应的特点:(如何体现的)
(1)稳定性:
(2)多样性:
思考:一个具有3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能携带多少遗传信息?
(3)特异性:
小组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在生活中积累的的相关知识,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是DNA的分子组成,及DNA作为遗传物质与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
提问学生
仔细阅读教材p58-59和发的阅读材料
教材p55-56
仔细观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思考
2.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有几种,每个基本单位由几部分组成?
3.组成DNA的基本单位与RNA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小组动手:组合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二)DNA分子结构及特点
1.DNA分子结构方的发现
小组讨论:
2.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中涉及到那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2.从DNA的角度欣赏生物内在的统一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1.DNAFra bibliotek子双螺旋结构的组成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
理解DNA的分子结构与其作为遗传物质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引入: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应该有什么特点?
(一)DNA分子化学组成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以及脱 氧 核糖 与含 氮 碱基 的 连接 信息 ,参照大屏上 显示 的两个相 邻 扫清障碍。
位置 。最后 ,让学 生依据含氮 碱基 的脱氧核苷酸排 列状 况,在相应 位
学生在继续制作模型的过程中
的种类 与名称 的不 同,分别 表述 4 置 上用短 线连接 ,进 而向学生 阐明 会提出疑问,两条DNA长链上 的脱
本步骤 。
的顺序是让前后座位的两组合拼为 之间通过氢键连接的方式。
第一步,每组的2名学生参照脱 一 组,将他们粘贴的两条多核苷酸
学生一旦明确DNA分子结构中
氧核苷 酸的结 构式,利用实验 台上 单链 ,并列摆 放在 同一 张白纸 上 , 4种含氮碱基 的数量 关系为A=T,
的三种不 同形状的纸片各 l5张 (如 两条DNA单链呈平行状 。教师巡视 C=G及AT之间通 过2个 氢键相连,
AUG 2016 NO.15-16 83
z z z PsgiolePfrp
课程整合 I tougao3@chinaitedu.cn
为了化解 上述难点 ,教师 先用 酸模型。
系,③明确由磷酸一脱氧核糖交互排
电子 白板呈现脱氧核苷酸分 子式,
第二步 ,由点连线,引导学生构 列而成的主链排列在外侧 ,含氮碱
z z z PsgiolePfrp
了进一步探索DNA双螺旋结构的特 点 ,教 师组 织学生 阅读课文 ,边 识 图边思考如何 解释 “规则地盘绕成 双螺旋结构”的命题 。最后 ,师生共 同以表格形式概括DNA双螺旋结构 (物理 )模型的基本要点。
4.模型分析 ,理解特性 结构是 功能的基础 ,功 能是结 构的运动形式。学生初识DNA分子 结构 以后 ,应鼓励他们运 用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对其稳定性、 多样 I生和特异性做出尝试 陛解释。 教学时 ,教 师首先 引导学 生先 从主链 构成方式、排列位 置及其动 态特征人手 ,理解DNA主链的牢 固 性对 其结构稳定具有 重要 作用。然 后 ,利用学生 已有 的化学 知识,说 明 碱基对之间的大量氢键维系着DNA 空 间构象 ,碱 基对 平面之间的范德 华力对 空间构象具有 加固作 用。接 着 ,帮助学生理 解蛋 白质分子 的多 样性 和特异性 ,并引导学 生以蛋 白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2课《DNA分子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2课《DNA分子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2课《DNA分子的结构》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DNA分子基本组成单位的化学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DNA分子直观结构模型的观察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培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DNA的结构学习,探索生物界丰富多彩的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望。

2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其推理能力也在进一步发展,能够通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的细胞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DNA 的复制现象等内容为DNA分子的结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3重点难点
1.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其碱基数目规律的计算
2.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4教学过程
新设计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中关村的建筑标志,萨达姆真实身份的鉴定,提问DNA分子为什么能起遗传作用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DNA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那么我们今天就首先来学习DNA分子的结构。

(二)、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DNA的相关内容。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浙科版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浙科版
2.在评价学生设计的DNA复制过程模型时,除了检查学生对复制过程的理解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够用直观方式展示复制过程的作业,应给予积极评价;对于存在误解或描述不准确的作业,应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导学生修正。
3.对于学生关于DNA实际案例的介绍作业,应重点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能够准确描述案例原理和应用、并提出独到见解的作业,应给予较高评价;对于描述不清晰或缺乏深度的作业,应提供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情感升华:
结合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例题5:请解释DNA分子的突变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答案:DNA分子的突变是指DNA分子的结构或序列发生变化,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DNA分子的突变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以下影响:1.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DNA分子的突变可能导致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异常,如某些遗传病;2.影响生物体的抗病能力:DNA分子的突变可能导致生物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3.影响生物体的适应能力:DNA分子的突变可能导致生物体的适应能力减弱,难以适应环境变化;4.影响生物体的进化:DNA分子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有利于生物种群的适应和进化。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一、学案完成情况检查二、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三、归纳整理1.核酸的概述教师活动:之前我们在学习中了解到核酸是遗传物质,而核酸分成DNA和RNA两类。

DNA是高等生物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但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内也有少量存在。

RNA则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DNA和RNA不仅在细胞内存在的部位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化学成分上也有区别。

那么,同学们看看下表中核酸分子的组成,通过对表格的观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核苷酸由哪两部分组成?2.核苷由哪两部分组成?3.DNA和RNA在核酸分子组成成分上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总结如下:核苷和磷酸组成核苷酸;核苷由碱基和戊糖组成;DNA和RNA的戊糖组成不一样,有一种碱基不一样......教师活动:核苷和磷酸组成核苷酸,而其中的核苷由碱基和戊糖组成;DNA和RNA的戊糖组成不一样,DNA和RNA由四种种碱基组成,其中有一种碱基不同。

下面,我们着重讲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2.DNA的分子结构其实,DNA分子是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它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苷和磷酸组成脱氧核苷酸,而其中的脱氧核苷由脱氧核糖和4种碱基组成。

这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每个碱基都对应有字母表示,大家要注意一一对应。

【提问】根据刚才的知识,大家觉得人体的DNA中有几种脱氧核苷酸,由脱氧核苷酸的哪个组成成分决定脱氧核苷酸的种类?谁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由于碱基的不同,将会得到四种不同类型的脱氧核苷酸。

【教师回应】这位同学讲出了最本质的内容。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核酸的分子组成,然后分析DNA分子结构的特点,并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认识和理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这节内容是这个章节的基础内容,对后续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四、教学难点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分析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五、教学设计思路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一致。

基于这个理念,我再设计这堂课时,大胆放弃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先介绍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再概述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建构DNA双螺旋结构,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而是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推导出DNA的结构层次,然后提出3个问题:1、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2、基本组成单位怎么连接成长链?3、长链怎么构成DNA的空间结构?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通过探究构建模型的过程,自然的了解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内容。

同时还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然后以构建好的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模型、主动探究得出DNA结构的有关知识,再由学生总结出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由于考虑到这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解答遗传信息多样性,所以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组构建的DNA模型,分析探究得出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做中学’。

”本节课中,学生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学习模型构建的一般方法并感悟所蕴含的科学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动手构建DNA的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所有知识的建构都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教学设计正符合了“生本位”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节是新课标浙科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构成。

理解DNA的分子结构,既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理解基因的本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生物的进化……”等内容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生物学科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他们自然会产生“DNA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怎样的结构?"这样的疑问,而这正是促成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奋点。

此外,学生通过必修一已掌握了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也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学习的障碍:错误!尽管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加以引导;错误!学生更擅长于形象直观思维,其空间想象力不足,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模型构建,以增强其理解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DNA的双螺旋结构,理解DNA分子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四、教学模式与手段:在本节教学运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1课时)一、教学理念本节内容的知识较为基础,又是分析讲解结构及特点,因此运用数学中常用的“点、线、面、体”的方法来逐步进入,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认识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后在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中水到渠成地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再辅以物理模型的展示,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核酸的元素组成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在上节课中也懂得了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些都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之后,自然会产生类似“DNA凭什么可以成为遗传物质?”的疑问,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甚至学习生物的兴趣。

然而高二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还不完善,因此需要教师正确适时地加以引导;其次,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其空间想象力不足,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是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模型构建或辅以动画、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

群体特征:异质程度高,规模为一个班级,整体印象积极好表现。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二《生物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DNA的分子结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DNA的特性。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进一步阐述DNA分子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到底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引发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

虽然学生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没有过多接触,但知识结构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接下去了解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举例说出DNA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2、能力目标:通过对DNA双螺旋模型建立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能够独立自主地建立模型,提高观察、探索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养成看图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认识到多学科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案
教学目标:
1.描述核酸的分子组成
2.说明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熟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按教材资料,了解DNA分子结构的发现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以落实“DNA分子结构与特点”为目标,首先阐述核苷酸的组成与类型,其次描述DNA分子的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最后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揭秘DNA分子结构的历史重要事件。

联系教材上下文分析可知,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二》谨遵科学发展史,展现给学生的是一幅科学发展蓝图。

学情分析:
已学过染色体与遗传定律等相关内容,但未明确究竟何为“遗传物质”,留至这一章慢慢学习相关分子知识,进入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阶段。

在悬念中深入探秘。

教学重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组成(核苷酸、平面结构、空间结构)
2.DNA与其作为遗传物质相适应的分子特点
3.DNA结构发现史,体会科学研究的思路与价值
教学任务单:
1.师:提出核苷酸的组成结构、阐明戊糖与碱基的种类及匹配关系。

生:掌握DNA与RNA的单体构成,了解几种核苷酸分子的平面结构;辨析戊糖、碱基、核苷酸种类。

2.师:简要讲述分子生物学科学史上几项重大事件——从四核苷酸假说、卡加夫法则、鲍林小组提出三股螺旋、威尔金斯小组提出双股螺旋、以及碱基固定配对的发现,到最终沃森、克里克成功搭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生:不仅理解了教材素材即设计意图,更在教师引导下逐渐进入“问题发现-解决-再提问”的科学研究思维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素养。

3.师:分析DNA分子的平面构成。

生:掌握核苷酸链的聚合方式、双链螺旋结构的形成机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及相应的DNA分子碱基数量计算的解决方法。

4.师:引导学生根据DNA分子结构,总结DNA的结构特点。

生:纵观DNA结构组成,解释其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原理,继而理解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3.1章节)。

5.师:板书上给出T、T、G等几种脱氧核苷酸,和U、A等几种核糖核苷酸,由学生画图补充完整DNA、RNA片段。

生:DNA片段中应画出磷酸二酯键、另一条反向互补链;RNA片段中应画出磷酸二酯键。

板书设计: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一、核酸元素:CHONP
基本单位——核苷酸磷酸基团
(8种)戊糖(2种)
碱基(5种)
核酸(2种)——DNA、RNA
二、DNA的分子结构模型
1、平面结构双链反向平行
外侧:糖—磷酸基团交替(基本骨架)
内侧:碱基对(A T G C)
2、空间结构:双螺旋模型
3、DNA分子的特性
相对稳定性(结构稳定、复制精确)
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数量
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