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939年3月的世界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1卷》] 1952本卷规划第一编政治概览第一章世界大国第二章日本及其侵略范围第三章德国及其侵略范围(上)第三章德国及其侵略范围(中)第三章德国及其侵略范围(下)第二编强国的力量对比第一章导言第二章强国的地缘政治地位第三章强国的工业力量对比第四章战争的经济准备第五章结论附录一各大国制造业总产量中资本货物的份额附录二德国的军备支出附录三按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可动用的国民生产净值的组成附录四(一) 德国政府当局的支出附录四(二) 德国的投资总额第三编力量均势力量均势大战前夕1939年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2卷》] 1955前言第一编导论第一章1939年希特勒的机会第二章法国和英国对于捷克斯洛伐克覆灭的反应第二编西方国家试图组织对轴心国进一步侵略的抵抗第一章西方国家对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应第二章对罗马尼亚的明显威胁第三章建立和平阵线的初次尝试,3月17-23日第四章对波兰的威胁和英国的保证第五章英法两国对希腊和罗马尼亚的保证第六章英法两国与土耳其的谈判以及巩固并扩大巴尔干协约的问题第七章英法两国在宣布给予保证后同被保证国家的关系第八章英国政府希望墨索里尼会约束希特勒第九章英国对德政策的双重路线第三编意大利第一章1939年3月15日之后意大利的反应第二章阿尔巴尼亚的被兼并第三章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第四章意大利同德、法、英以外各欧洲国家的关系,1939年4-8月第四编德国第一章布拉格的后果,1939年3月第二章下一个目标:同波兰的一种“还可以容忍的关系”,3月21日-4月16日第三章悬而未决的一段时间,4月6日-5月23日第四章从5月23日开始的反波兰潮流第五编苏联第一章1939年初苏联的经济计划及其军事上的意义第二章斯大林3月10日的演说第三章莫洛托夫取代李维诺夫第四章俄德两国和解的背景第五章4月14日至5月31日的英法俄三国谈判:互惠问题第六章莫洛托夫5月31日的演说第七章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6月1日至8月4日第八章德苏谈判,6月8日至8月12日第九章派赴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团,8月1日至25日第十章德苏互不侵犯公约及一项秘密议定书的签订,8月14日至24日第十一章苏联批准公约第六编欧洲和平的最后十天第一章伦敦:柏林第二章巴黎第三章华沙第四章罗马第五章中立国的立场第六章最后的和平呼吁第七编美利坚合众国第一章美国外交政策的目的和局限性第二章对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反应第三章围绕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立法进行的斗争第四章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第五章重整军备计划和西半球的防务第六章最后一个月第八编远东第一章中日战争的继续第二章日本人对外国租界施加压力第三章苏联与日本的关系第四章日本和轴心国家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的夭折第九编从慕尼黑危机到战争爆发这一期间英法两国的重整军备第一章1938年9月30日和1939年9月3日的军备和防务措施平衡表第二章重整军备进展缓慢的政治原因第三章工艺技术的落后轴心国的初期胜利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3卷》] 1955第一编陆海空战概况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第一章德国征服波兰1939年9月1日至30日第二章英法的部署1939年9月3日至11月30日第三章俄国征服芬兰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第四章挪威战役1940年4月9日至6月10日第五章德国的西线攻势和法兰西之战1940年5月10日至6月25日第六章不列颠之战1940年8月8日至10月31日第七章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1940年6月至1941年4月第八章解放阿比西尼亚1941年1月至5月第九章巴尔干战役和德军占领克里特岛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5月31日第十章德军入侵俄国1941年6月22日至12月5日第二编瓜分东北欧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第一章波兰第二章波罗的海国家第三章芬兰第四章1939年秋季希特勒的“和平攻势”附录:关于苏管区和德管区之间人口迁移的俄德协定第三编法国崩溃以前的西欧第一章丹麦: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第二章挪威:德国入侵以前的政治情况第三章荷兰: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第四章比利时:德国进犯以前的政治情况第五章(上篇) 法国的政治背景1939年9月3日至1940年5月10日第五章(下篇) 法国的覆灭第六章意大利:从不交战到介入战争附录:沙斯少校关于1940年5月9日柏林事件的证词第四编英国和英联邦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第一章联合王国的国内战线第二章英国的经济背景第三章英联邦第五编征服东南欧1940年6月至1941年6月第一章德国以外交手段迫使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参加轴心国集团第二章意大利进攻希腊导致南斯拉夫革命和轴心国占领希、南两国第六编德国和苏联的破裂第一章德苏关系的恶化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第二章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12月31日附录一:俄-德的经济交易1939年8月23日至1941年6月22日附录二:共产国际及其在各国的支部采取的有利于德国的行动附录三: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经济援助1941年6月至12月附录四:苏联与英美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系1941年6月至12月第七编美国和欧洲战争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第一章法国沦陷前第二章从法国沦陷到罗斯福重新当选第三章非交战状态的后期第八编日本第一章日本“不卷入”欧洲战事1939年9月至1940年7月第二章日本不由自主地陷入轴心国阵营1940年6月至9月第三章日本:有条件的轴心国伙伴1940年9月至1941年12月(上) 第三章日本:有条件的轴心国伙伴1940年9月至1941年12月(下)希特勒的欧洲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4卷》] 1954序第一编希特勒的欧洲的政治结构第一章1939-1945年的德国第二章新秩序的概念第三章党卫队与新秩序第四章行政管理第五章法律概况第六章德国人如何对待犹太人第二编希特勒的欧洲的经济结构第一章1940年新秩序的规划第二章欧洲经济管制的结构第三章工业和原料第四章粮食和农业第五章劳动力第六章运输第七章财政第八章结论第三编意大利第一章1940年6月至1943年7月的意大利第二章德国和意大利的经济关系,1940-1943年第三章德国占领意大利和新法西斯政权第四章意大利的抵抗运动第四编法国第一章维希法国(上)第一章维希法国(下)第二章自由法国运动1940-1942年附录:英国和自由法国远征达喀尔1940年9月第五编西欧被占领国家第一章比利时第二章荷兰第三章卢森堡第四章丹麦第五章挪威第六编东欧的被占领国家和卫星国第一章波兰第二章奥斯兰第三章芬兰第四章被瓜分了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五章1941-1944年的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第六章德国占领下的乌克兰1941-1944年第七章被瓜分了的南斯拉夫第八章阿尔巴尼亚1939-1945年第九章希腊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年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5卷》] 1953前言作者序言第一编协同作战1941年12月-1943年12月第一章美国参战第二章退却并适应全球性战争1941年12月-1942年11月(上)第二章退却并适应全球性战争1941年12月-1942年11月(下)第三章从“火炬”到德黑兰:盟国夺取战略主动权1942年11月-1943年11月(上) 第三章从“火炬”到德黑兰:盟国夺取战略主动权1942年11月-1943年11月(中) 第三章从“火炬”到德黑兰:盟国夺取战略主动权1942年11月-1943年11月(下) 第二编和平临近时期的合作1943年12月-1945年2月第一章从德黑兰到诺曼底:准备赢得胜利1943年12月-1944年8月第二章从诺曼底到雅尔塔1944年8月-1945年2月(上)第二章从诺曼底到雅尔塔1944年8月-1945年2月(下)第三编盟国合作的瓦解1945年2月-1946年12月第一章胜利的问题1945年2-9月第二章为和平的争吵1945年9月-1946年12月(上)第二章为和平的争吵1945年9月-1946年12月(下)第四编感想和总论感想和总论附录附录一盟国间的主要会议1941年12月7日-1946年12月31日附录二租借法第6卷战时中东乔治·柯克、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6卷》] 1954序言导言第一编角逐中东的各种政治动机1939-1945年第一章阿拉伯民族主义第二章犹太复国主义第三章法国的利益和政策第四章英国的政策第五章美国第六章苏联第二编阿拉曼大捷之前1939-1942年第一章埃及的独立要求1940年6月第二章征服非洲的意大利帝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复国第三章伊拉克的独立要求1940-1941年第四章近东各国的“解放”1941年第五章英法在近东国家中的关系1941-1942年第六章英苏对波斯的干涉第七章从阿富汗驱逐轴心国侨民第八章北方战线(波斯和伊拉克)第九章协调问题:国务大臣办公室第十章经济问题:中东补给中心第十一章埃及的独立要求1942年1-2月第十二章轴心国入侵埃及第十三章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独立要求1939-1942年第十四章法属索马里兰的解放第三编大战的低潮1943-1945年第一章埃及的独立要求1943-1945年;苏丹第二章近东国家的独立要求1943-1945年第三章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独立要求1943-1945年第四章阿拉伯统一和阿拉伯联盟的形成第五章阿拉伯半岛与大战;阿拉伯石油第六章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要求1942-1945年第七章前意属殖民地第八章马格里布的独立要求第四编苏联与中东1939-1945年第一章土耳其第二章波斯第三章阿拉伯世界和埃塞俄比亚大战和中立国阿诺德·托因比[英国]维罗尼卡·M·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7卷》] 1956第一编经济战第一章英国的努力(1939-1941年)第二章英美的努力(1942年1月-1945年6月)第二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拉丁美洲第一章袭击珍珠港以前泛美主义的发展第二章战火蔓延到西半球,里约热内卢会议(1942年1月15-28日) 第三章履行里约热内卢协定(1942-1943年)第四章紧张与压力(1943-1944年)第五章墨西哥城会议和旧金山会议第六章大战的结束及其后果(1945-1946年)第三编中立国与非交战盟国第一章瑞典第二章瑞士(1939-1946年)第三章爱尔兰第四章介于盟国和轴心国间的西班牙第五章葡萄牙第六章土耳其1942-1946年的远东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8卷》] 1954导言第一编战时的远东第一章大东亚(上)第一章大东亚(下)第二章1942-1945年的日本外交第三章中国、西方列强和苏联第二编战后的远东第一章在中国的和平努力的失败(1945年8月-1947年1月)第二章1945年8月15日至1946年12月31日的东南亚(上)第二章1945年8月15日至1946年12月31日的东南亚(中)第二章1945年8月15日至1946年12月31日的东南亚(下)第三章1945-1947年间盟国对日本的占领(上)第三章1945-1947年间盟国对日本的占领(中)第三章1945-1947年间盟国对日本的占领(下)第四章1945-1947年间美苏占领下的朝鲜第五章太平洋地区的领土:从委任统治到托管附录:主要文件日本朝鲜太平洋地区领土第9卷欧洲的重组阿诺德·托因比[英国]维罗尼卡·M·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9卷》] 1955导言第一编走向经济复兴的最初步骤第一章战争的经济后果第二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上)第二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下)第二编东欧第一章波兰(上)第一章波兰(下)第二章波罗的海国家第三章芬兰第四章罗马尼亚第五章保加利亚第六章匈牙利第七章东欧各国和约的缔结第八章南斯拉夫第九章阿尔巴尼亚第十章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春至1947年2月和约的签订第三编希腊希腊1944-1946年第四编意大利第一章解放了的意大利1943年9月至1947年2月第二章对意和约的领土条款第五编西欧第一章法国第二章比利时第三章荷兰第四章丹麦第五章挪威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10卷》] 1955前言第一编四国对德国的管制(1945-1946年)作者序第一章投降时的德国第二章各占领国的态度第三章德国人的态度第四章急救,1945年5月至8月第五章波茨坦第六章管制机构第七章德国状祝第八章难民问题第九章经济事务第十章财产的管制第十一章解除武装、归还和赔偿第十二章非纳粹化第十三章行政和政治第十四章宣传工具第十五章教育第十六章两种积极的影响第十七章结束语第二编四国对奥地利的管制(1945-1946年)作者序第一章盟国政策的形成第二章解放第三章占领第四章结束语附录盟国对奥委员会:四国代表成员,1945-1946年1945-1950年的中东阿诺德·托因比[英国][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11卷》] 1955第一编综论各国政策的相互作用,1945-1950年第二编土耳其、波斯和苏联第一章土耳其第二章波斯第三编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列强第一章欧洲人在列万特各国的优势的结束第二章英国-埃及关系第三章英国-伊拉克关系第四章英国在塞浦路斯的统治第五章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1945-1948年第六章巴勒斯坦战争及其后果,1948-1950年。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编者:潘美月杜洁祥出版发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2月(初编)4月(二编)9月(三编)开本:16开精装册数:初编40册;二编20册;三编30册;四编30册;五编30册;六编30册。
定价(新台币): 初编:62000元;二编:31000元;三编:46500元;四编:46500元;五编:46500元;六编:46500元。
适用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古籍整理、古文字、出土文献、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专业的机构与学者以及国内外图书馆。
出版物目录:初编书目四库学研究专辑第一册龚诗尧:《四库全书总目》之文学批评研究第二册庄清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研究第三册曾纪刚:《四库全书》之纂修与清初崇实思潮之关系研究─以经史二部为主的观察丛书研究专辑第四册徐小燕: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研究类书研究专辑第五册张围东:宋代类书之研究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藏书史研究专辑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第八册严倚帆:祁承?澹生堂藏书研究第九册赵飞鹏:黄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赋注》研究第十册赵飞鹏:观海堂藏书研究蔡芳定: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研究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十一册吴瑞秀:清末各省官书局之研究第十二册刘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为中心之研究(1902-1932)韩锦勤:王云五与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1979)古代印刷研究专辑第十三册李贵丰: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图像版印技术之演变(1600-1900)历代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四册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第十五册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上)第十七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下)第十八册王鹏凯:历代《论语》着述综录第十九册陈文采:两宋《诗经》着述考辨伪学研究专辑第二十册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第二一册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考据学研究专辑第二二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第二三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版本学研究专辑第二四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第二五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第二六册薛雅文:莫友芝之目录版本学研究传注学研究专辑第二七册吕珍玉:高本汉《诗经注释》研究方志学研究专辑第二八册宋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与「方志学」刘廷祥:我国方志地图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金石学研究专辑第二九册蔡清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之研究─以书学、佛老学、史学为主熊道麟:罗振玉金文学着述第三十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上)第三一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中)第三二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下)第三三册李伯华:正史源流考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文学文献研究专辑第三四册吕光华:今存十种唐人选唐诗考专题文献研究专辑第三五册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第三六册林珊妏:《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研究第三七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上)第三八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下)第三九册徐世珍:张岱《夜航船》研究─兼论晚明文人知识体系与审美意识第四十册陈淑卿:《徐霞客游记》研究─以文献观察为重点二编书目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一册《二编》总目宋建成:清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二册黄韵静:南宋出版家陈起研究第三册张琏:明代中央政府出版与文化政策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四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上)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下)辑佚学研究专辑第六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上)第七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下)传注学研究专辑第八册简逸光:《谷梁传》解经方法研究第九册刘文清:《墨子闲诂》训诂研究经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册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史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一册林珊湘:《史记》「太史公曰」之义法研究第十二册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第十三册戴美芝:老子学考第十四册黄圣旻:王先谦《荀子集解》的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五册陈绍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上)第十七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下)第十八册萧文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研究道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九册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辑第二十册邹濬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三编书目第一册《三编》总目周彦文毛晋汲古阁刻书考第二册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第三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上)第四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中)第五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下)第六册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上)第八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中)第九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下)第十册杨菁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第十一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上)第十二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中)第十三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下)第十四册张成秋《诗序》阐微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第十五册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第十六册郝至祥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辟佛删史第十七册吴宗儒清儒与元史第十八册潘秀玲《诗经》存古史考辨─《诗经》与《史记》所载史事之比较第十九册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第二十册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第二一册周淑媚刘熙载《艺概》研究李四珍明清文话叙录第二二册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江惜美《乌台诗案》研究第二三册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第二四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上)第二五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下)第二六册徐燕玲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第二七册黄志盛刘邵及其《人物志》研究第二八册吴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第二九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上)第三十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下)《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三十册书目辨伪学研究第一册林清科宋代伪撰别集考辨丛书研究第二册黄庆雄阮元辑书刻书考类书研究第三册孙永忠类书渊源与体例形成之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冠志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专题书目研究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第六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中)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辑佚学研究第八册康世昌孔衍《春秋后语》研究专注学研究第九册车行健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方志学研究第十册曾鼎甲论《台湾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学艺、人物三志为例经学文献研究第十一册黄复山汉代《尚书》谶纬学述第十二册周少豪《汉书》引《尚书》研究第十三册蔡根祥《后汉书》引《尚书》考辨第十四册赖温如清代《论语》述何学考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五册张立平司马温公《通鉴》臣光曰研究第十六册黄文荣论清代《三国志》之研究——以校勘、评论、补注为例第十七册康全诚《史记·五帝本纪》辑证曾庆生荀悦《汉纪》之研究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张博动魏源《老子本义》研究第十九册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第二十册张蜀蕙文学观念的因袭与转变——从《文苑英华》到《唐文粹》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第二一册游秀云元明短篇传奇小说研究第二二册游秀云宋代传奇小说研究陈大道《梼杌简评》研究——魏忠贤时事小说第二三册张继光《霓裳续编》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柯明杰《说文解字释意》析论第二五册巫俊动《字丛》编纂理论研究第二六册叶纯芳孙诒让《名原》研究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七册黄怡婷释智旭及其《阅藏知津》之研究第二八册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吕乃基何良俊《四友齐丛说》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说体着作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五编三十册书目专题书目研究第一册李文琪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丛书研究第二册林照君郡邑丛书之研究类书研究第三册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惠美徐乾学及其藏书刻书辑佚学研究第五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上)第六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中)第七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下)版本学研究第八册张翠云《说文系传》板本源流考辨传注学研究第九册张忠贞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十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上)第十一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中)第十二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下)文献学史研究第十三册谢莺兴胡应麟及其图书目录学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十四册赖贵三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第十五册陈明义苏辙《诗集传》研究第十六册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第十七册吴连堂《春秋榖梁经传补注》研究第十八册高荻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研究吴伯曜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韩学宏黄宗义《明儒学案》之研究第二十册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二一册徐志平《续玄怪録》研究第二二册张火庆典《说岳全传》研究第二三册沈惠如常尤侗《西堂乐府》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张意霞《说文系传》研究第二五册陈清仙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研究第二六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上)第二七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下)佛教文献研究第二八册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施又文《神农本草经》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三十册书目藏书史研究第一册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第二册张家荣孙丛添《藏书记要》研究专题书目研究第三册许秋碧欧阳修着述考赵国雄两宋《孟子》着述考版本学研究第四册刘卫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传注学研究第五册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六册陈昀昀王质《诗总闻》研究成玲《春秋公羊传》称谓例释第七册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第八册张清泉清代《论语》学第九册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第十册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第十一册林慧修陈奂之《诗经》训诂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二册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十三册廖吉郎两晋史部遗籍考第十四册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第十五册余志挺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第十六册张世昌《华阳国志》研究第十七册陈识仁《水经注》与北魏史学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刘荣贤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郑婷尹《文选》五臣注诗之比于思维第二十册颜智英《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第二一册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第二二册陈文璇邱心如《笔生花》研究第二三册赖淑娟《龙阳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第二四册陈怡君《跻春台》研究第二五册邵长瑛《娱目醒心编》研究林文玉《玉麟梦》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第二六册林良如邵晋涵之文献学探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二七册林礽乾陈书本纪校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八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上)第二九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下)第三十册郑玉姗《上博(一)·孔子诗论》研究出版说明:古典文献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础工作。
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文献编纂学<一>简答:第一编档案编纂理论第一章档案编纂的基础概念1、了解以下几个概念的含义:编纂、档案编纂、编辑、档案编研编纂:以社会已积累的文献为基本条件,对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再积累再加工,从而形成新的文献的活动。
档案编纂:指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审核、加工、整序和评价,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工作。
编辑: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
档案编研:利用原文来撰写论文、著作和编史修志;将档案原文编纂成专题性资料;编制各种参考资料和检索工具。
2、档案编纂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信息传播功能:1)提供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准确性、易用性的档案信息。
2)提供系统完整的档案信息。
3)提供增值信息。
4)长久地保存和传播档案内容。
3、档案编纂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遵循政治性与科学性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政治性原则——以国家出版方针及相关法律为依据。
1、利害原则,强调政治倾向性和学术倾向性。
2、授权原则3、审批原则,4、时限原则,5、保密性原则。
维护国家安全和机密,6、防止侵权原则:不得侵犯他人商业机密,不能侵犯隐私权。
(二)科学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尊重历史和事实,保证所公布的档案都是真实可靠的,忠实转录的;对档案内容的考证、释议等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主观臆断,简单拼凑和组织。
4、档案编研信息的传播方式?答:传统和现代两种方式:传统的:图书,报刊,光盘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以数据流的方式提供在线下载服务(1)传统的传播方式:用图书、报刊等纸质印刷品形式公开发行。
(2)现代的传播方式:网络出版、咨询服务5、档案编研中的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是指著作所有者或作者依法对自己创作或拥有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1)未受保护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的决议,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司法等行政性质的文件,或公布的译文、报刊、大众传播发布的信息、历法、数表、公式等都不受著作权的保护。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今存篇目为()A.10篇B.8篇C.7篇D.4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刻石文。
秦刻石文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赞杨秦朝的统治和业绩的,今存7篇。
分值:1.02.下列汉代诸散文家中,文章带有纵横风气的是()A.董仲舒B.刘向C.贾谊D.桓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散文家的文风。
西汉初期,散文家受战国策士影响,其文章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A、B、D三项都是西汉中后期散文家。
分值:1.03.《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将其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汉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刘向编校的书籍。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分值:1.05.《报孙会宗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刘向C.杨恽D.晁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
杨恽因得罪太仆戴长乐而遭谗入狱,罢为庶人,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遂复此信。
分值:1.06.《盐铁论》采用的是()A.对话体B.语录体C.论辩体D.书信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分值:1.07.桓谭的代表作是()A.《新论》B.《论衡》C.《新序》D.《盐铁论》答案:A解析:无分值:1.08.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脾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名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无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特点是()A.四言为句B.多三句为韵C.铺叙颂夸E.韵律谐和解析:无分值:2.02.董仲舒散文的特点有()A.推衍阴阳灾异思想B.辽辑严密C.推衍《春秋》天人相感D.有纵横排宕之气E。
第二编、投标文件-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编、环境保护措施第一节、环保管理措施我公司将严格按照ISO14001环保标准实施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严格执行与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为此我们制定环保管理措施如下。
一、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处理(一)废水处理1、完善围挡、大门、洗车槽、三级沉淀池等设施。
根据施工场地特点配齐环保设备设施。
通过修建洗车槽、排水设施、污水沉淀池、泥浆净化设备,切实采用泥浆净化设备对泥浆中的土、渣进行有效分离,提高泥浆重复使用率,减少泥浆排放外运量;设置连续、密闭、稳固围挡,施工工地出入口设置牢固大门,实现全封闭施工。
施工废水、泥浆应经预处理和三级沉淀后排放,采用专用运输车辆进行废水、泥浆的运输;生活污水要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入指定地点。
实现生产废水100%达标排放。
2、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分开使用。
3、现场交通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地统一规划排水沟,控制污水流向,设置沉淀池,将污水经沉淀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制定泥浆和废碴的处理处置方案,废泥浆和淤泥使用专门的车辆运输,防止遗洒污染路面。
4、对场地及周围的地下水及自然水体的水质进行保护,减少施工活动负面影响。
5、施工期间产生的高浊度废水(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各施工点设置集水井、沉沙池、化粪池和排水沟(管)网,对废弃油料化学溶剂实行集中处理,不允许直接将工地泥浆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或者河道。
6、现场雨水和基坑降水收集、储存并利用。
用于冲洗现场机具、设备、车辆用、喷洒路面、绿化浇灌。
降水井抽水有效利用中水回收系统。
(二)废气处理1、使用清洁能源,炉灶符合烟尘排放规定,现场使用电茶炉烧水,炉灶使用液化石油气。
食堂油烟安装静电油烟净化器,达标排放。
2、严禁在场地内燃烧各种垃圾及废弃物。
燃料、燃油必须采用专用车辆运输,并要有专人负责保护。
3、推广绿色施工电动设备、自动化机械设备,如电动挖掘机、电动叉车、自动化扫地车、钢筋加工设备的使用,减少废气污染,提升周边环境质量。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3版)学习辅导书-第一~二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答: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分别为:(1)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这一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①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②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③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性质。
(3)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2.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的特点?答: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1)公共性“公共政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其政策行动的公共性。
“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策主体的公共性、政策对象的公共性、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和政策过程的公共性。
(2)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①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②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一旦做出,就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
公共政策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在政策主体的管辖范围内,所有有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都应该遵循其行事。
(3)价值性公共政策的价值性是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①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制定和实施的某些公共政策有时能够得到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一致欢迎,具有社会一致性的一面。
2021年如法网普法考试答案(最新)

2021年如法网普法考试答案(最新)
普法必修题参考答案60分
八五普法读本
第一编一 1.A 2.B 二 C 三 1.A 2. C 四 B 五 C 六B 七C 八B 九B 十ABCD 十一C
第二编一 C 二ABC 三ABCD 四1.B 2.B五1.A2.B 六1.B2.A 七A
第三编一A 二B 三C 四ABCD 五A六AB 七B
第四编一C 二C 三C 四C 五AB六B 七B 八A 九C 十AB
Dang nei 政策法规
一C/B/A 二A/AC三B/C/C四A/C/B
五ABCD/ C/A六C/ABC/B七C/B/A
行业选修内容省司法厅社区矫正法(40分)
第一章 1.ABCD 2.B 3.ACD 第二章 1.C 2.B 第三章 1.D 2.ABCDE 3.D 第四章 1.C 2.ABCD 3.B 4.ABCDE 5.ABCD 6.A 第五章 1.ABC 2.ABD 第六章 1.ABCD 2.ABCD 第七章BCD 第八章 1.B 2.ABCD 第九章 1.A 2.ABCD 3.A 4ABC 最后1.B 2.BD 3.B 4.A 5.ABCD 6.ABC 7.AC 8.AB 9.A 10 .C 11.B 12.AB 13.AC 14.D 15.B
区域选修常德市长江保护法(20分)
第一章1.ABCD 2.ABCD 3.ABCD
第二章1.B 2.D 3.B 第三章 1.ABCD 2.B第四章 1.A 2.B 第五章1.AC 2.C 第六章1.BC 2.AD 3.B
第七章1.ABC 2.ACD 第八章 1.ABCD 2.ABCD
第九章1.B。
《国家间的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读后笔记 第一二编

《国家间的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读后感第一、二编我很荣幸的考入我厦门大学国家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在进入我院后,应当代国际政治黄飞老师的要求,阅读了汉斯·摩根索的著作《国家间的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通览全文,发现该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
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
摩根索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汉斯·摩根索将现实主义确立为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
他把国家追求权利的政策分为三种类型:维持现状的政策、帝国主义的政策和追求国家威望的政策。
并由此提出政治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2、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主要路标3、以权力所界定的利益这一关键概念是普遍使用的客观范畴,但是它并不赋予这个概念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
4、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也清楚在道德要求和成功的政治行动的需要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紧张状态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天之下适用的道德法则。
6、政治现实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异是真是的、深刻的该书第二章讲述了什么是国际政治,并且提出了研究国际政治的方法,以对不同国际问题的看法,重点讲到了对国际和平问题的看法。
该书第二编首先讲述了什么是政治权力,很精辟的道出“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摩根索并且由此得出两条结论:第一,并非一国对另一国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含有政治性质。
第二,并非所有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同等程度的参与了国际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八路军115师司令部进驻莒南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及山东党政领导机关,于1941年3月从沂蒙山区转移到滨海区莒南县,莒南即成为山东及滨海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罗荣桓、朱瑞、黎玉、肖华、谷牧等党政军领导人在这里指挥全省的革命工作和战斗。
1941年1月至3月,115师一部在郯马、苍马地区作战,曾6次渡过沂河,往返于鲁南与滨海两区战斗,打通了两区的联系。
1941年3月19日,115师发起青口战役,经6天激战,解放了从赣榆到柘汪的沿海大片地区。
青口战役后,115师在滨海区东海县羽山、磨山一带发起战斗,消灭了十几股土匪,打开了陇海路北东海县的局面。
1941年4月,115师民运部和省各救会组成联合工作团,由王韬和王照华带领,到赣榆县开展工作,很快建立了赣榆行署和区乡民主政权。
1943年1月19日,115师运用翻边战术,发起郯城战役,全歼守敌。
1943年罗荣桓指挥了第三次甲子山反顽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滨海区被动的局面。
1943年3月,根据中央决定,八路军新的山东军区在莒南县崖子村成立,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15师代师长兼政委。
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及山东党政领导机关在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指挥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渡过了最困难时期,进而进行了战略反攻,直到抗战胜利。
在长达四年半的时间,莒南一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一、三战甲子山,清理顽军1942年8月、10月、12月,驻滨海区的八路军连续发起三次甲子山战役,给顽军孙焕彩部以沉重打击,收复了甲子山这一战略要地,打通了滨海区的南北联系,巩固发展了滨海区抗日根据地。
巍峨的甲子山,耸立在滨海中部莒(莒南)、日(日照)两县之间,莒(县)、日(照)公路以南。
它东扼滨海,北依五莲山,西据鲁中,南面是滨海之平原,地势非常险要。
1940年夏,甲子山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春,国民党五十七军百十一师抢占了我甲子山区。
该师顽固分子三三一旅旅长孙焕彩、师参谋长陶景奎,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乘师长、中共特别党员常恩多病重之机,把持了该师的部分权力,秘密关押了三三三旅旅长、中共特别党员万毅同志,疯狂地迫害在百十一师的我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及爱国官兵。
并公开的多次袭击八路军部队和地方机关,捕杀我军政人员和共产党员,他们还策反了我二支队独立营叛变(即朱信斋部叛变),支持地方顽固派李延修、许树声、朱信斋等,制造了一次次磨擦事件,使莒南、莒中、日照等县处于敌、伪、顽夹击的困难局面,根据地日渐缩小。
1942年4月中旬,刘少奇同志来到滨海区中共山东分局驻地(7月离开)。
对扭转山东局面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在和国民党统一战线问题土,刘少奇同志指示中共山东分局,要改变对顽固派斗争的不利局面,坚持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要占据有战略地位的山区。
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领导发起了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
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由分局书记朱瑞和八路军山纵二旅旅长孙继先同志、政委江华同志统一指挥。
第三次由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同志统一指挥。
第一次甲子山战役1942年8月3日,百十一师师长常恩多,在苏鲁战区总指挥部政务处长郭维城协助下,宣布起义,并于8月8日率起义部队转移至王家坊前。
百十一师中的顽固派孙焕彩即重整残部。
勾结土顽李延修、朱信斋等共2000余人。
从8月6日至13日,先后占领了黄墩、浮棚山、址坊、东上涧及甲子山诸阵地,并加修原有工事,企图恢复原百十一师阵地,长期与我顽抗。
为支援起义部队,讨伐叛逆,夺回我甲子山,我军于8月15日打响了第一次甲子山讨顽战役。
参加这次作战的有一一五师教二旅六团、山纵二旅四团和六团一部、五十七军独立旅一团、军分区独立团和抗大一分校等部队。
战争开始后,山纵二旅四团首先攻占了大小青山。
四团六营攻占大青山后,七、九连在李副教导员率领下,多次打退顽敌反击,坚守了阵地。
二旅六团和独立旅一团迅速攻占了蒲汪、滩井,打开了攻打甲子山的缺口。
我教二旅六团从一百多里外,冒着滂沱大雨赶来,在分局书记朱瑞同志亲自动员后,迅速投入战斗,一鼓作气攻占了东上涧、草岭前两村。
歼朱信斋一个连。
天刚破晓,该团利用浓雾隐蔽接敌,乘势突破了三皇山和陡山河一线高地。
至此,我军已形成了攻占甲子山的有力态势。
我攻击部队经过周密计划与准备之后,于17日夜分别从西北、西南向甲子山之敌发起攻击。
六八六团三营担任正面强攻,他们从蒲汪后山直取甲子山主峰北垛。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当部队快靠近主峰时,八连突击排(三排)在冲击中被敌人火力压制,抬不起头来,红军战士刘振友中弹牺牲,隋焕初冒着弹雨上去抢救,亦臂部负伤。
“朱德将军的狙击手”侯殿全一看,端起三八大盖,一枪把敌机枪手打死,接着又将敌机枪副射手撂倒。
三排乘敌火力间隙,在副连长陈朝山指挥下,“冲啊!”一拥而上,终于攻占了甲子山主峰。
18日叛军不支,分路向北逃窜。
我部分头展开拦阻与追击。
山纵二旅六团在蒲汪一带,将叛军一个营截击。
激战数小时,除少数顽敌逃窜外,大部就歼。
19日8时,教二旅六团及独立旅一团追击至莒日公路边一高处山头附近,与叛军孙焕彩两营兵力激战两小时,顽敌不支逃往路北,战斗遂告结束。
此次战役,毙伤顽敌500余人,俘650余人,缴获轻机枪5挺、平射炮一门,其他军用物品一部。
收复了甲子山区,鼓舞了起义部队和根据地人民。
战斗中,我亦伤亡400余人。
第二次甲子山战役1942年10月初,我滨海区军民紧张准备反“扫荡”。
叛军孙焕彩又重整其残部,纠集顽匪李延修、朱信斋等共4000余人,于8日越过莒日公路,向南进犯,企图重新占领甲子山区。
当时我军驻守在甲子山地区周围的部队,除山纵二旅六团全部,四团、五团各一部分,尚有抗大一分校、军分区独立团和师特务营一连,以及莒中县大队等部,当即奋起抗击。
10月11日,叛军以钳形攻势,进袭我甲子山区。
一路由孙焕彩顽军一部,伙同顽匪朱信斋部由西向东攻击,占领我薛庆、文疃、草岭前、草岭后村,进逼浮棚山我山纵二旅六团三个连的阵地,遭我顽强抗击,未能前进。
另一路,由顽军刘晋武部为主,伙同顽匪李延修部,由北向南进击,占领了我官庄、黄墩、崔家沟、滩井一带,逼近我甲子山阵地。
12日顽军以一团的兵力,在密集炮火掩护下,向我浮棚山阵地轮番攻击,我守备部队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用步枪、手榴弹抗击敌人,一天打退敌人三次进攻。
后因弹药补给不上,于夜晚撤出阵地,转移甲子山主峰固守。
当夜,顽军进占浮棚山,并于次日早晨与其北路配合,向我蒲汪阵地合击,使我守军受到两面夹击,战斗十分激烈。
此时,我二旅四团两个营在副团长赖广东同志率领下,从三皇山、东上涧等地,连续发起反击,予敌以重创,掩护六团三个连队撤出蒲汪阵地。
15日晚,我山纵二旅四、五、六团紧密配合,同时向薛庆、草岭前、草岭后之敌发起攻击,并占领了薛庆,消灭敌人一部,其余敌人向北败退。
15日拂晓,接军区电令,因日寇扫荡滨海区,为避免两面作战,讨顽战役即停止。
我部分主力随即奉命往海陵执行反“扫荡”任务。
顽敌自蒲汪进犯李家官庄,并由此向甲子山实施进攻。
但在我独立团、抗大一分校顽强的节节抗击下,顽军伤亡残重。
17日顽军又集中兵力从东上涧一带进攻,我山纵二旅一部迎头阻击,激战竟日。
此时,滨海区反扫荡形势日趋紧张,我坚守甲子山阵地部队于18日夜主动撤出阵地。
至此,第二次反顽战役结束。
此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毙伤顽敌500余人,我军伤亡100余人。
四团副团长赖广东同志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甲子山地区又为叛军占领。
第三次甲子山战役叛军孙焕彩重占甲子山区之后,急忙调整部署,在所占村庄,日夜抢修工事,挖壕沟,设鹿砦和明碉暗堡,并在莒日公路北和驻地大量抓兵,补充实力,企图长期霸占甲子山区这一战略要地,与我军对抗。
他们不断派小部兵力,向我根据地边沿地区偷袭,摧残抗日民主政府,捕杀我地方工作人员,抢劫粮食、财物,破坏我根据地建设,为了铲除我滨海区抗日根据地的心腹之患,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在反扫荡结束后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发起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
1942年12月上旬,一一五师教五旅奉命由苏北调回莒南壮岗一带。
12月16日下午,中共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山东军区在驻地坪上,召开了有参战部队指挥员参加的第三次甲子山战役作战会议,分局书记朱瑞和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出席了会议。
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同志分析了国际、国内和山东的形势,指出此次战役是改变滨海、山东局面的重要一仗,一定要打好。
并作了战斗部署。
参加这次战役的有一一五师教五旅全部、教二旅六团,八路军山纵二旅,百十一师(起义部队)、滨海军分区独立团、抗大一分校等共10000余人,组成了左、中、右和迂回4路纵队,计划从东南和西面两侧实施主要突击,在战术上采取中心开花,首先歼灭石场顽军指挥部机关,乘敌混乱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如不奏效,则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其具体部署是:右路纵队由教五旅、师特务营及抗大一分校二大队组成。
由教五旅长梁兴初指挥。
主攻石场、刘家东山、朱芦等顽敌;中路纵队由教二旅六团、山纵二旅五团组成,由教二旅长曾国华指挥。
首先占领和控制三皇山,以切断址坊与草岭前、蒲汪间顽军之联系,而后攻击土旋子和址坊之敌;左路纵队以山纵二旅六团、百十一师独立旅及地方武装一部组成,控制浮棚山,柱子山及北店、石城等,阻击北窜、南援之敌;迁回纵队以百十一师为主力、军分区独立团及抗大一分校一大队组成,由万毅、刘涌指挥,首先以主力军夺取甲子山,控制南北垛及四五0高地,与浮棚山我军取得密切联系,打击北窜南援之敌。
17日晚6时,各部队分别向指定位置运动。
22时,一串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激烈的枪声划破了山区的沉寂,改变滨海、山东局面的一仗打响了。
教二旅六团以英勇的动作迅速攻占了东土旋子,俘敌80余人,缴步枪六十余支,接着向址坊和灯笼山进攻。
山纵二旅五团迅速攻占了三皇山,实现了切断顽敌间联系和向北突围的预定道路。
山纵二旅六团捷足先登,控制了浮棚山、蒲汪等阵地,击退了企图南援的朱信斋部,迂回部队以突然动作,直取甲子山南北垛,再克赵家村、刘家彩,俘敌40余人,残敌逃往张家石汪、刘家东山固守。
教五旅十三团,在团长卢迪、政委谭士冕率领下,迅速占领了石场村东大碉堡,二营攻击朱芦,并击退了由朱芦增援石场之敌。
孙焕彩顽军突然遭我军四面攻击,开始有些晕头转向。
尤其我十三团,像一把尖刀直插敌心脏,更使敌人惊恐万状。
可是孙焕彩很快清醒过来,一面命令顽军收缩兵力,控制要点;一面立刻纠集了1300多人,亲自指挥,向我十三团拼命反扑,枪弹、炮弹、手榴弹像疾风、冰雹似的泻向我方阵地,战场情况突然恶化。
我十三团与顽敌搏斗,反复冲杀五次,毙伤敌300余人,我军亦伤亡100余人。
18日,山纵二旅五团(一部)攻占了茅墩朱芦河西部分碉堡,歼敌二百余人,教二旅六团、教五旅十四团等部,分别向址坊和樟山(今英雄山)发起强攻,均未奏效,我军与顽军处于对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