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传热可使换热器的体积减小

合集下载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考研化工原理3、4章复习a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考研化工原理3、4章复习a

B、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果
12.下列几类物质中,导热性能最好的是(
C、液体 C、热导率 D、蛇管式
D、气体 D、蓄热系数
14.套管换热器的换热方式为(
15.在换热器的传热量及总传热系数 K 值相同的情况下,采用( D、层流
)操作,可节省传热面积。 )。 D、λ2<λ 3<λ1
16.空气、水、固体金属导热系数分别是λ 1、λ 2、λ3,其大小顺序为( A、 λ 1>λ2>λ 3 B、 λ 1<λ 2<λ3 17.w/m .k是下列(
A、传热面积;B、流体流动状态;C、污垢热阻;D、传热间壁壁厚 A、过滤速率与过滤面积平方 A 2 成正比; C、过滤速率与所得滤液体积 V 成正比; 37.欲提高降尘室的生产能力,主要的措施是( 38.现有一乳浊液要进行分离操作,可采用: ( A、沉降器; B、三足式离心机; ) 。 C、过滤介质和滤饼阻力之和; D、无法确定 B、滤饼阻力; 39.过滤操作中滤液流动遇到阻力是( A、过滤介质阻力; 40.多层降尘室是根据( ) 。 ) C、碟式离心机; D、旋液分离机 B、过滤速率与过滤面积 A 成正比; D、过滤速率与虚拟滤液体积 Ve 成反比
第 1 页 共 4 页
22. 某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 T1=400K,T2=300K,t 1=200K,t2=230K,逆流时,Δtm=( 23. 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式为 Q=αAΔt,方程式中Δt 是指( A 冷热两液体间的平均温差 C 液体进出口温度差 24. 化工厂常见的间壁式换热器是( A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57.在管壳式换热器中,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内,因为管内( C、流通面积小;
58.在套管换热器中,用热流体加热冷流体。操作条件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管壁结垢,则 K( B、不变; C、变小; D、不确定 )时传热平均温度差最大。 ) 。 59.在稳定变温传热中,流体的流向选择( A、并流;B、逆流;C、错流;D、折流 60.在间壁式换热器中,冷、热两流体换热的特点是( 61.总传热系数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 。 A、直接接触换热; B、间接接触换热; C、间歇换热; D、连续换热 A、传热面积;B、流体流动状态;C、污垢热阻;D、传热间壁壁厚 62.有一种 30℃流体需加热到 80℃,下列三种热流体的热量都能满足要求,应选( A、400℃的蒸汽; B、300℃的蒸汽; C、200℃的蒸汽;D、150℃的热流体。 63.在管壳式换热器中,被冷却的流体宜走管间,可利用外壳向外的散热作用( A、以增强冷却效果; A、粘度; B、密度; B、以免流速过快; C、速度; ) B、定期更换两流体的流动途径; D、定期排放不凝性气体,定期清洗 ) 。 C、换热器结垢严重; C、以免流通面积过小; 64.在管壳式换热器中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 D、高度 65.在换热器的操作中,不需做的是( A、投产时,先预热,后加热; C、定期分析流体的成分,以确定有无内漏; 66.在列管式换热器操作中,不需停车的事故有( A、换热器部分管堵; B、自控系统失灵; ) 。 67.夏天电风扇之所以能解热是因为( C、增强了自然对流; A、α小的一侧; ) 。

(完整word版)强化传热技术

(完整word版)强化传热技术

1、强化传热的目的是什么?(1)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2)提高现有换热器的能力;(3)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4)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2、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传热技术的选用问题?(1)在给定工质温度、热负荷以及总流动阻力的条件下,先用简明方法对拟采用的强化传热技术从使换热器尺寸大小、质轻的角度进行比较。

这一方法虽不全面,但分析表明,按此法进行比较得出的最佳强化传热技术一般在改变固定换热器三个主要性能参数(换热器尺寸、总阻力和热负荷)中的其他两个,再从第三个性能参数最佳角度进行比较时也是最好的。

(2)分析需要强化传热处的工质流动结构、热负荷分布特点以及温度场分布工况,以定出有效的强化传热技术,使流动阻力最小而传热系数最大。

(3)比较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后的换热器制造工艺、安全运行工况以及经济性问题。

3、表面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途径有哪些?(1)增大平均传热温差以强化传热;(2)增加换热面积以强化传热;(3)提高传热系数以强化传热。

4、何为有功和无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哪些方法?从提高传热系数的各种强化传热技术分,则可分为有功强化传热技术和无功强化传热技术两类。

前者也称主动强化传热技术、有源强化技术、后者也称为被动强化技术、无源强化技术。

有功强化传热技术需要应用外部能量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无功传热强化技术则无需应用外部能量即能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有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机械强化法、震动强化、静电场法和抽压法等;无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表面特殊处理法、粗糙表面法、扩展表面法、装设强化元件法、加入扰动流体法等。

5、单项流体管内强制对流换热时,层流和紊流的强化有何不同?当流体做层流运动时,流体沿相互平行的流线分层流动,各层流体间互不掺混,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只能依靠流体内部的导热进行,因而换热强度较低。

因此,对于强化层流流动的换热,应以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为主要手段。

强化传热技术及高效节能设备(华谊交流)

强化传热技术及高效节能设备(华谊交流)

一、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技术
2
1 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
近20年来,石油、化工等过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各工业部门都在大力发展大容量、高性能设备,因此要求 提供尺寸小、重量轻、换热能力大的换热设备。 特别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能源危机,加速了当 代先进换热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发展。强化传热已发展成为 第二代传热技术,并已成为现代热科学中一个十分引人注 目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主要介绍工业化应用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管壳式换热 器无功强化传热技术。
×100
表面多孔管结构图
18
表面多孔管
强化传热机制
性能曲线对比
19
3.1 强化传热管元件
9) T形翅片管 T型翅片管是由光管经过滚轧加工成型的一种高效换热 管。其结构特点是在管外表面形成一系列螺旋环状T型隧道 。管外介质受热时在隧道中形成一系列的气泡核,由于在 隧道腔内处于四周受热状态,气泡核迅速膨大充满内腔, 持续受热使气泡内压力快速增大,促使气泡从管表面细缝 中急速喷出。气泡喷出时带有较大的冲刷力量,并产生一 定的局部负压,使周围较低温度液体涌入T型隧道,形成持 续不断的沸腾。
8
3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强化研究包括管程和壳程两侧的传 热强化研究。通过强化传热管元件与优化壳程结构实现。 3.1 强化传热管元件 改变传热面的形状和在传热面上或传热流路径内设置各 种形状的插入物。改变传热面的形状有多种,其中用于强化 管程传热的有:螺旋槽纹管、横纹管、螺纹管、缩放管、旋 流管和螺旋扁管等。 另外,也可采用扰流元件,在管内装入麻花铁,螺旋圈 或金属丝片等填加物,亦可增强湍动,且有破坏层流底层的 作用。
菱形翅片管结构图
15
3.1 强化传热管元件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化工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装置的根本功能和特点本实验装置是以空气和水蒸汽为介质,对流换热的简单套管换热器和强化内管的套管换热器。

通过对本换热器的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 i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p 方法,确定关联式 Nu=ARemPr0.4 中常数A 、 m 的值。

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其准数关联式 Nu=BRem 中常数B 、 m 的值和强化比Nu/Nu0 ,理解强化传热的根本理论和根本方式。

实验装置的主要特点如下:1.实验操作方便,平安可靠。

2.数据稳定,强化效果明显,用图解法求得的回归式与经历公式很接近。

3.水,电的耗用小,实验费用低。

4.传热管路采用管道法兰联接,不但密封性能好,•而且拆装也很方便。

5.箱式构造,外观整洁,挪动方便。

二、强化套管换热器实验简介强化传热又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进步现有换热器的换热才能;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可以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地利用能和资金。

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是采用在换热器内管插入螺旋线圈的方法来强化传热的。

螺旋线圈的构造图如图 1 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 3mm 以下的铜丝和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

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此可以使传热强化。

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

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 H 与管内径 d 的比值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形式为mB Nu Re 的经历公式,其中 B 和 m 的值因螺旋丝尺寸不同而不同。

简述强化传热的方法

简述强化传热的方法

简述强化传热的方法
强化传热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传热效率,使热量能够更快速地传递到目标物体上。

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强化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等。

下面我们来简述几种常见的强化传热方法:
1. 换热器: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强化传热设备,它通过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实现热量的转移。

换热器的传热效率高,可以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2. 换热管:换热管是一种常见的强化传热设备,它通过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实现热量的转移。

换热管的传热效率高,可以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3. 换热介质:换热介质是一种常见的强化传热方法,它通过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实现热量的转移。

换热介质的传热效率高,可以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4. 换热表面:换热表面是一种常见的强化传热方法,它通过增加换热表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换热表面的传热效率高,可以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5. 换热流体:换热流体是一种常见的强化传热方法,它通过改变流
体的流动状态,提高传热效率。

换热流体的传热效率高,可以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

强化传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强化传热方法,为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强化传热

强化传热

杜明照10116117 化机研10管壳式换热器无源强化传热技术杜明照(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16)摘要:管壳式换热器是在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器,对其强化传热的研究对节能减排、缓解能源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强化途径,其次具体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无源强化传热技术实现方法及其各种换热元件。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节能减排The Passiv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Du Mingzhao(Cha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zhou Jiangsu, 213016) Abstract: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is a kind of heat exchanger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The research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energy conservation、emission reduction, and relieve the energy cri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ology of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and the way of strengthens, then gives a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passiv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and its various components.Keywords: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0 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工业部门都在大力发展大容量、高性能设备,并且随着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大,对换热器的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换热器向着尺寸小、重量轻、换热能力大、换热效率高的方向发展,因此强化传热技术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管理]强化传热三个方法

[管理]强化传热三个方法

强化传热三个方法所谓换热器传热强化或增强传热是指通过对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与计算,采取某些技术措施以进步换热设备的传热量或者在知足原有传热量前提下,使它的体积缩小。

板式换热器传热强化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三类:扩展传热面积;加大传热温差;进步传热系数。

1、扩展传热面积扩展传热面积是增加传热效果使用最多、最简朴的一种方法。

在扩展换热器传热面积的过程中,假如简朴的通过单一地扩大设备体积来增加传热面积或增加设备台数来增强传热量,不光需要增加设备投资,设备占地面积大、同时,对传热效果的增强作用也不显著,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淘汰。

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通过公道地进步设备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来达到增强传热效果的目的,如在换热器上大量使用单位体积传热面积比较大的翅片管、波纹管、板翅传热面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单台设备的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会显著进步,充分达到换热设备高效、紧凑的目的。

2、加大螺旋板换热器传热温差是加强换热器换热效果常用的措施之一。

在换热器使用过程中,进步辐射采暖板管内蒸汽的压力,进步热水采暖的热水温度,冷凝器冷却水用温度较低的深井水代替自来水,空气冷却器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等,都可以直接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

但是如国,我们在进步辐射采暖板的蒸汽温渡过程中,不能超过辐射采暖答应的辐射强度,辐射采暖板蒸汽温度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受限制的增加,依赖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只能有限度的进步换热器换热效果;同时,我们应该熟悉到,传热温差的增大将使整个热力系统的不可逆性增加,降低了热力系统的可用性。

所以,不能一味追求传热温差的增加,而应兼顾整个热力系统的能量公道使用。

3、增强传热系数增强换热器传热效果最积极的措施就是想法进步设备的传热系数。

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大小实际上是由传热过程总热阻的大小来决定,换热器传热过程中的总热阻越大,换热器传热系数值也就越低;换热器传热系数值越低,换热器传热效果也就越差。

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总热阻是各项分热阻的叠加,所以要改变传热系数就必需分析传热过程的每一项分热阻。

换热器的强化传热三因素

换热器的强化传热三因素

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所谓换热器传热强化或增强传热是指通过对影响传热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与计算,采取某些技术措施以提高换热设备的传热量或者在满足原有传热量条件下,使它的体积缩小。

换热器传热强化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三类:扩展传热面积(F );加大传热温差;提高传热系数(K )。

1 换热器强化传热的方式1.1 扩展传热面积F扩展传热面积是增加传热效果使用最多、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在扩展换热器传热面积的过程中,如果简单的通过单一地扩大设备体积来增加传热面积或增加设备台数来增强传热量,不光需要增加设备投资,设备占地面积大、同时,对传热效果的增强作用也不明显,这种方法现在已经淘汰。

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通过合理地提高设备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来达到增强传热效果的目的,如在换热器上大量使用单位体积传热面积比较大的翅片管、波纹管、板翅传热面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单台设备的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会明显提高,充分达到换热设备高效、紧凑的目的。

1.2 加大传热温差Δt加大换热器传热温差Δt是加强换热器换热效果常用的措施之一。

在换热器使用过程中,提高辐射采暖板管内蒸汽的压力,提高热水采暖的热水温度,冷凝器冷却水用温度较低的深井水代替自来水,空气冷却器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等,都可以直接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Δt。

但是,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Δt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增强换热器传热效果最主要的手段,使用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工艺或设备条件上是否允许。

例如,我们在提高辐射采暖板的蒸汽温度过程中,不能超过辐射采暖允许的辐射强度,辐射采暖板蒸汽温度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受限制的增加,依靠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Δt只能有限度的提高换热器换热效果;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热温差的增大将使整个热力系统的不可逆性增加,降低了热力系统的可用性。

所以,不能一味追求传热温差的增加,而应兼顾整个热力系统的能量合理使用。

1.3 增强传热系数(K)增强换热器传热效果最积极的措施就是设法提高设备的传热系数(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传热可使换热器的体积减小,节约金属材料的消耗;或使现有的换热器的热功率提高,降低了换热器的能耗;或可在热功率和体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换热器的传热温差,提高换热器和热力循环的效率和能源的利用率。

强化传热还可以用于降低(或提高)换热器壁面的温度,使得换热器可以安全可靠的运行。

由于本人是从事强化换热方面工作的,对这方面资料有所收集。

有兴趣大家可以交流一下,目前国内市场上这些强化换热的换热器其性能及制造、价格:对于不同工况各类强化换热器是有其适用性的。

以下本人就所接触的各类工况就强化换热方面小结一下,希望可以和大家交流交流。

对于非相变的换热工况,抛开液液换热(个人认为板式类的较为适合),对于气液,气气两换热工况而言,各种强化换热的异形管都在从增大有效换热面积,以及破坏层流底层着手,以增强紊流换热。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对于低(常)压气体与液体换热工况,采用外翅表冷器虽然相对其他异形管设备体积可能较大,但鉴于制造成本等因素,还是可取的。

对于负压及2公斤以上气体与液体换热采用高效内翅比较合适,无论是考虑到工艺气体的物性,强化换热性能,及压降都是合理(本人可以提供以上工况下,设备改造后,相对于列管及外翅等换热器的运行参数比较作为佐证)。

另一方面在各种内翅及异形管方面,常见的类似波纹管,扁管,T形翅片管,以及波纹形内展翅片换热管等,在强化换热方面,就气液换热而言,微流通道强化紊流换热,达到增大有效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器给热系数。

所以各类异形管在结构设计,制造加工方面都决定了换热元件的换热性能。

本人曾将所做的内展翅片换热器与列管换热器进行比较统计,就其传热系数范围进行比较,现提供给大家。

大家可以从中与其他异形管相关换热性能的文章进行比较,得出传热性能的高低。

以下是附件的书目。

欢迎大家交流!影响流体换热得因素很多如:流动起因、流体有为相变、流体的运动状态、换热表面的几何形、状流体的物理性质工业上为了强化流体之间的换热通常采用提高流速和改变换热表面的形状来实现换热的强化.强化传热的途径:一,增加传热推动力二,增加传热面积三,增大总传热系数K增大K值可采用:(1)加大流体的流速.(2)改变流动条件.(3)减小垢层的热阻R 垢摘要:从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管束支撑方式和强化传热的角度,综述了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杆式换热器到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特别介绍了一种适合正三角形布管的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新型结构,并指出非连续折流板螺旋换热器中相邻折流板形成的三角区的泄漏是方向指向上游的有益流动,而目前常用的螺旋折流板轴向搭接方案则开启了一条指向下游的旁通捷径,将影响绕行主流正常流动和传热。

关键词:管壳式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强化;三分螺旋折流板中图分类号:TK124,TQ 051.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948(2009)03-0017-04引言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凸显,节能减排日益成为各国能源与环境战略制定和能源相关行业研发应用的重要考虑因素。

换热器强化传热作为有效的节能措施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换热器是一种普遍使用于各行业的过程设备,其中管壳式换热器约占换热器总量的70%,作为最常用的一类换热器,特别适合于高温高压的应用场合,并且能够适合各种传热传质过程,最具灵活性。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分为管内和管外两方面,其中壳侧流动与换热越来越成为这种换热器革新、完善的重点[1-2]。

1.不同换热器管束支撑方案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折流板同时起着支撑管束和约束壳侧流体介质的流动通道的作用。

最初的折流板形式为弓形,后来又衍生出其他类型。

1. 1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流体在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流动是沿反复曲折通道前行的,流动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反复以横掠的姿态冲刷管束,提高流速,增大壳侧的换热系数[3]。

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流动状况如图1所示。

由于弓型折流板结构简单,制造、安装比较容易,因而应用最普遍,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有流动死区,沿程压降较大,容易积垢。

由于在弓形折流板窗口处管束的支撑距离是中部管束的两倍,该区域流体在完成180度转向过程中对管束产生更多的扰动力,在较高的质量流速下易诱导换热管的振动,从而成为换热管破坏的主要原因,缩短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4]。

1. 2 折流杆换热器折流杆换热器是一种对换热管支撑方案改进的管壳式换热器。

20世纪70年代,美国某炼油厂几台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因流体诱导管束振动,造成管子在折流板管孔处发生裂断,导致装置多次紧急停车。

后采用杆条来替代折流板,结果在实际运行中换热器的性能大为改善。

从此,折流杆换热器便逐渐风行于石油化工等行业。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折流杆换热器的研究工作,并已在一些生产实践中应用[5-6]。

折流杆除了有对管束的支撑作用外,还具有消减流体对管束的横向冲刷和诱导振动,有效增加流场均匀性,减少流动阻力及减轻污垢形成等作用,在设计合理时,传热系数也可提高。

但是,由于此类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比较复杂,特别是若采用正三角形布管则尤其困难,目前多以正方形布管方案为主(见图2)。

当换热器壳体直径较大,纵向流动速度偏低时,传热性能将受影响;此外,由于折流圈占去一些布管区域,使得在某些场合下,改造后的换热器要达到或超过原有换热器的性能比较困难,因而限制了此类换热器的广泛应用。

1. 3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1. 3. 1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研究现状涡旋或螺旋流动一直是强化传热的有效手段, 从壳侧流体由纵向或蛇形横向流动方向改变为螺旋状流动的角度产生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构想,但由于连续螺旋曲面的加工及安装难度很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捷克科学家发明了非连续的1/4螺旋形折流板换热器[7],采用一系列1/4扇形折流平板来代替螺旋曲面(见图3)。

此项技术后被美国AB 公司买断[8],后又转让给CB& I公司,据ABB Lum musHeat transfer公司公布,自1994~2007年3月该公司共完成349个项目,共计1350台(套)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和制造。

我国大庆石油化工机械厂等单位也参与了应用ABB公司技术的部分制造和应用实践。

其他另有一些单位则选择自主开发,近几年也得到了一些发展。

不少研究者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手段,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单位压降的换热系数性能要优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并大致确定性能最佳时的螺旋角或倾斜角为40度左右[8-14]。

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有下列一些因素:流体在壳侧的螺旋流动更接近柱塞流动,提高了传热温差;螺旋流动使壳侧流体存在径向的速度梯度并破坏了边界层;由于螺旋流动带来的二次流现象,可增大各层流体之间的能量与动量交换。

螺旋折流板按照裁剪方法可分为椭圆和扇形, 其中扇形裁剪方案以对称和在相同倾斜角下螺距较大的特点被广泛应用。

按流道又可分为单螺旋和双螺旋。

文献[13]中进行了单和双螺旋通道的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双螺旋通道的性能较单螺旋通道并未有明显提高。

双螺旋通道主要应用于大型换热器采用较大的倾斜角,而又希望缩小管束支撑距离的场合。

管壳式换热器的布管方式分为三角形排列和正方形排列。

1/4螺旋折流板通常采用正方形排列管束方案,又分为正方位排列和转角排列。

由于三角形布管在管间距相同时较紧凑且呈现叉流流动,因而更受用户青睐,其应用比例占到管壳式换热器总数的90%以上。

而1/4螺旋折流板上采用三角形排列布管方式会造成至少在一条边上有半个孔的情况,给折流板倾斜管孔的加工造成困难,且折流板零件数目也较多。

1. 3. 2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1/4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问世后的近20年里, 未见有国内外同行就1/4螺旋折流板方案不适合正三角形排列布管之事进行质疑,几乎无人考虑布管方式与折流板结构设计的关联。

针对以上问题,陈亚平[15]提出了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方案,其结构如图4所示,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图5(a)显示了三分螺旋折流板的1/3分区布管方案。

该方案的优点是由于区域内部布管对称, 折流板设计比较方便,并可利用相邻分隔区域之间的间隔在两端封头中布置分隔板,形成三管程管内流动。

而壳侧为单程的换热器采用三管程流动时可比目前常用的偶数管程更接近逆流传热。

图5(b 为管板中心布管相邻折流板直边重叠的三分螺旋折流板方案,其特点是相邻折流板的两条直边周向重叠穿过一排管子。

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除秉承了1/4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诸多优势外,还特别适合于正三角形布管方案,且可减少折流板零件。

该项创新将使原先很难大规模应用的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具有了普及应用的可能。

2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两个共性问题2. 1三角区泄漏问题非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相邻折流板形成的三角区通常被认为是造成泄漏及降低效率的有害因素。

陈亚平[15]分析认为三角区的存在并不一定是负面的。

由图6[16]可见,在三角区的流动方向是朝向上游通道,第k个螺旋通道的流体进入第k-1级螺旋通道后,流体绕行一周后又会流回到k级的通道,最终可使各通道的流量和速度增加,这是有益的;另一方面,非连续性折流板可以更加有效地破坏边界层的生长,使得主流区流体与附着在折流板壁面上的流体交换位置,从而强化传热。

宋小平等[17]进行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应用研究表明,壳程采用螺旋折流板比采用弓形折流板确实具有减少壳程流体压力降的效果,但对于壳程换热效率的提高却不十分明显,某些换热器,尤其是大直径换热器采用螺旋折流板后,其换热效率甚至不如弓形折流板。

宋小平等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归咎于非连续折流板三角区的泄漏。

文献[19] 设计出一种防短路的折流板结构,如图7所示。

新型防短路螺旋折流板在原扇形折流板的基础上将两侧直边同时加宽1排或2排管距宽度,相邻2块扇形板的直边以交叉重叠方式连接。

在三角区,由于第k个螺旋通道的流体是携速度动能从低压进入高压的第k-1级螺旋通道,上述将折流板的直边加宽,形成较大的周向重叠的方法有助于正向流动,防止上游螺旋通道内的流体通过三角区向下游通道逆向泄漏,因而这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对于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方案。

由上述可知三角区无害甚至可进一步上升为非连续螺旋折流板可能优于连续折流板。

此观点还可从以下方面得到支持:文献[16]中对在相邻折流板的三角区加上阻流板的方案与不加阻流板的方案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是后者性能更好;文献[18]中得出了连续折流板换热器方案的综合性能反而不如非连续折流板换热器的实验结果;文献[14]中比较了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方案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方案的传热效果,结果表明前者单位压降的换热系数仅高出后者数值约10%。

与其他文献提供的非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增大 50% ~80%的数值差距甚大,使人不禁感到连续螺旋折流板的强化效果很有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