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与破坏规律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考试试题重点

1、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分区(p70、182):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程度,分为“三带”:(1)跨落带。
破断后的岩块呈不规则跨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
但经重新压实后,碎胀系数可降到左右。
此区域与所开采的煤层相毗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直接顶岩层冒落后形成的.(2)裂缝带。
岩层破断后,岩块仍然排列整齐的区域即为裂缝带。
它位于冒落带之上,由于排列比较整齐,因此碎胀系数较小。
关键层破断块体有可能形成“砌体梁”结构。
跨落带与裂隙带合称“两带”,又称为“导水裂缝带”,指上覆层含水层位于“两带”范围内,将会导致岩体水通过岩体破断裂缝流入采空区和回采工作面。
(3)弯曲带。
自裂缝带顶界到地表的所有岩层称为弯曲带。
弯曲带内岩层移动的显著特点是,岩层移动过程的连续和整体性,即裂缝带顶界以上至地表的岩层移动是成层地、整体性地发生,在垂直剖面上,其上下各部分的下沉量很小。
若存在厚硬的关键层,则可能在弯曲带内出现离层区。
A区域(煤臂支撑影响区):一般在回采工作面前方30~40m处就开始变形。
其特点是水平移动较为剧烈,但垂直移动甚微。
甚至出现负位移。
B区域(离层区):回采工作推过钻孔4~8m后,垂直位移急剧增加,各层位移越向上越缓慢,形成离层,易发生顶板事故。
C区域(重新压实区):已断裂的岩层重新受到已冒落矸石支撑时,邻近煤层岩层的运动速度要缓于其上覆岩层,各岩层又进入互相压合的过程。
2、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P-△L曲线)(p151):顶板条件不同,曲线斜率不同,但都为近似双曲线关系。
①支架的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
②在一定工作阻力以上,支架工作阻力增加对顶板下沉量影响较低,但低于此值则影响极大。
③采场支架的工作阻力并不能改变上覆岩层的总体活动规律。
④事实上只能在工作阻力偏低的情况下,提高工作阻力才有可能对顶板下沉有显著的影响。
⑤并未给出顶板下沉量与顶板完整情况的关系,事实上,各类岩层的允许下沉量也是不一样的。
经典杨森散体压力理论应用于拓展及采矿工程中的研究

经典杨森散体压力理论应用于拓展及采矿工程中的研究摘要:基于经典的杨森垂直假设,对于给定的倾角,得出了一个新的空间压力模型,将经典杨森理论的描述扩展到新模型中90°倾角的特殊情况。
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在薄水开采的背景下,通过模拟实验对新模型进行修改,通过对新模型的实验修改,得出了部分理论和部分经验的公式来描述薄水开采的底压。
研究结果将对经典杨森理论的发展以及采矿技术的应用产生实际影响。
关键词:散体压力;基本假设;采矿工程;实验模拟引言从工程实践中可以得出结论,储层力学的经典杨森压力理论由于其形式简单,计算简单,在筒仓界壁和底部压力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类似的筒仓情况下,如建筑工程中的基础井、采矿工程中的矿井(或废石)等填充区、采石区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典杨森理论源于三个假设,即体积的重量在垂直方向上是恒定的,垂直压力沿水平截面均匀分布,以及体积中任何一点的水平压力与沙坑或类似的有垂直侧壁的沙坑中的垂直压力成正比。
该理论基本上反映了质量的垂直压力的变化是其深度和容器或类似容器的几何形状的函数。
在理论的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倾角给定的情况,通常用经典杨森理论描述。
由于经典杨森理论只涉及垂直侧壁,而不涉及倾斜,显然,进一步使用该理论已不可能。
一、经典杨森体压理论的延伸反映俯仰角规律变化所产生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研究人员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前苏联研究人员索科洛夫斯基等人对陡峭的坦克进行了划分,对法兰克福坦克的压力侧壁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过程比较复杂。
随着这一理论范围的扩大,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为理论分析开发一个更简单的公式。
(一)新模式的发展及其解决方案采用上述经典杨森理论的三个假设:1.体积重量在垂直方向上是恒定的;2.垂直压力沿水平截面均匀分布;3.体积内各点的水平压力与垂直压力成正比。
上述假设是基于以下几点:1.机械部件如图1所示:从图 1 模型料仓中取一水平的散体的微元片体进行受力分析。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之7.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主讲:李成伟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C ONTENTS 第七章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1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2上覆岩层移动规律3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4岩层移动控制技术5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我国煤矿90%以上是井工垮落法开采。
垮落法采煤,开采以后必然引起岩体向采空区移动,将造成采动损害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为:(1)形成矿山压力显现,引起采场和巷道围岩变形、垮落和来压,需对采取支护措施维护采场与巷道的生产安全。
(2)形成采动裂隙,引起周围煤岩体中的水和瓦斯的流动,导致井下瓦斯与突水事故,需要对此进行控制和利用。
1.煤层开采产生的相关问题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毁坏,当地面潜水位较高时,地表沉陷盆地内大量积水,农田无法耕种村庄被迫搬迁,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
(4)由于开采对围岩的破坏,为了保护矿井生产安全,需要留设大量的煤柱,我国煤炭采出率低。
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2.煤矿绿色开采理念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2016-2030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在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方面提出绿色开发与生态矿山建设,重点在绿色高效充填开采、绿色高效分选、采动损伤监测与控制、采动塌陷区治理与利用、保水开采、矿井水综合利用及深度净化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开展研发与攻关。
煤炭开采岩层移动排 放 水地表塌陷土地与建筑物损害瓦斯事故排放瓦斯污染环境地下水资源流失与突水事故煤与瓦斯共 采保水开采充填开采排放矸石煤巷支护矸石井下处 理煤炭地下气 化占用农田污染环境绿色开采●“高效安全、高采出率、环境协调”绿色开采技术体系膏体材料充填超高水材料充填矸石干式充填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被保护层组保护层地面钻井071421283504080120160200时间/d 抽采量/m 3/m i n20406080100抽采浓度/%抽采瓦斯量抽采瓦斯浓度远距离保护层开采(100~110m )地面钻井抽采法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瓦斯抽采与利用压缩转运✓瓦斯发电✓瓦斯罐装利用一、岩层移动引起的采动损害概述●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其不将煤炭采出地面,而将其在地下直接气化,即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地转化为可燃气体的技术。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立志当早,存高远
有关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的假说
自从采用长壁工作面开采以来,上覆岩层中是否存在着大结构,以及此结构是什么形式,一直是采矿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什么形式,一直是采矿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压力拱假说
它是由德国人哈克和吉里策尔于1928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长壁采煤工作面自开切眼起就形成压力拱,此后,拱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扩大,直至拱顶达到地表为止。
在工作面前后煤体中形成的前拱脚a,后方跨落岩石则形成后拱脚b,a、b 均为应力增高区,工作面则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架承受的载荷仅为上覆压力拱内的岩石重量。
优点:能解释围岩卸载的原因;
缺点:未能说明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的发展过程以及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
2.悬臂梁假说
它是德国的施托克于1916 年提出的。
该假说认为:
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的顶板可视为梁,它一端固定于岩体内,另一端则处于悬伸状态,当悬伸长度很大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靠近煤壁处顶板下沉量最小,表现的顶板压力也小。
3.预成裂隙假说
由比利时学者A-拉巴斯于1850 年提出的。
大采深条件下采煤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研究

大采深条件下采煤活动引起的覆岩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研究发表时间:2018-07-25T16:37:40.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张瑞[导读] 摘要:随采深增大工作面顶板覆岩的运动规律与浅部有很大不同,本文从大采深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工程实践出发,研究了工作面顶板在纵向方向的破坏范围和推进方向的运动规律,给出了该条件下顶板的垮落步距及其对放顶煤的影响。
新疆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0025摘要:随采深增大工作面顶板覆岩的运动规律与浅部有很大不同,本文从大采深条件下综放工作面工程实践出发,研究了工作面顶板在纵向方向的破坏范围和推进方向的运动规律,给出了该条件下顶板的垮落步距及其对放顶煤的影响。
实践表明,在研究顶煤及煤层顶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合理开采技术,可提高采出率,减少资源浪费。
对实现矿井高产高效,以及指导类似条件下煤炭开采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放顶煤;覆岩移动;顶板来压规律;垮落步距1 顶板沿纵向方向运动规律1.1 直接顶厚度4306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如果按统一的放顶煤工艺及参数来操作,必然使得采出率在某些地段高,在某些地段低,这种情况难免会导致直接顶的厚度(即冒高)产生相应的变化。
考虑到割煤和放煤的采出率不同,总采出率按85%计,取冒落顶煤碎胀系数为1.3,岩石碎胀系数为1.4。
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直接顶的厚度,然后再求得直接顶厚度的平均值:(1)按煤层最大厚度5.20m计算。
丢失煤炭的充填高度△1=1.014m,此时直接顶可能的最大厚度mz1为10.5m。
(2)按煤层平均厚度4.1m计算。
丢失煤炭的充填高度△2=0.80m,此时直接顶可能的最大厚度mz2为5.75m。
(3)按煤层最小厚度0.8m计算。
丢失煤炭的充填高度△3=0.16m,此时直接顶可能的最大厚度mz3为1.6m。
由以上可知,直接顶的变化厚度应是比较大的,其平均值为5.95m。
这是可能的最大冒高,即采空区完全被充满。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第三章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第一节概述一、煤层顶底板岩层的构成煤层处于各种岩层的包围之中。
处于煤层之上的岩层称为煤层的顶扳;处于煤层之下的岩层称为煤层的底板。
依据顶、底板岩层离煤层的距离及对开采工作的影响程度不同,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可分为:(l)伪顶。
紧贴在煤层之上,极易垮落的薄岩层称为伪顶。
通常由炭质页岩等脆弱岩层组成,厚度一般小于0.5m,随采随冒。
(2)直接顶。
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具有肯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通常由泥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等不稳定岩层组成,具有随回柱放顶而垮落的特征。
直接顶的厚度一般相当于冒落带内的岩层的厚度。
(3)老顶。
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坚硬而难垮落的岩层称为老顶。
常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坚硬岩石组成。
(4)直接底。
直接位于煤层下面的岩层。
如为较坚硬的岩石时,可作为采煤工作面支柱的良好支座;如为泥质页岩等松软岩层时,则常造成底臌和支柱插入底板等现象。
二、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破坏在承受长壁采煤法时,随着采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动,暴露出来的上覆岩层在矿山压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变形、移动和破坏。
依据破坏状态不同,上覆岩层可划分为三个带(图3-l)。
冒落带。
指承受全部垮落法治理顶板时,采煤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的煤层直接顶的破坏范围(图3-l,Ⅰ)。
该局部岩层在采空区内已经垮落,而且越靠近煤层的岩石就越紊乱、裂开。
在采煤工作面内这局部岩层由支架临时支撑。
裂隙带。
指位于冒落带之上、弯曲带之下的岩层。
这局部岩层的特点是岩层产生垂直于层面的裂缝或断开,但仍能整齐排列(图3-l,Ⅱ)。
弯曲下沉带。
一般是指位于裂隙带之上的岩层,向上可进展到地表。
此带内的岩层将保持其整体性和层状构造(图3-l,Ⅲ)。
生产实践和争论说明,采煤工作面支架上受到的力远远小于其上覆岩层的重量。
只有接近煤层的一局部岩层的运动才会对工作面四周的支承压力和工作面支架产生明显的影响。
所谓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掌握,也就是对这局部岩层的掌握。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科技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矿山压力控制是指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
()A:改变B:减轻C:调节D:利用答案:ABCD2.冲击地压就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的以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A:错B:对答案:B3.矿井建设和开采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煤层冲击地压或岩层冲击地压就称该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A:错B:对答案:B4.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属性与特色包括。
( )A:采矿工程的移动特性B:采矿工程中围岩的大变形和支护体的可缩特征C:采矿工程中的能量原理和动力现象D:采矿工程岩体结构的本质(复杂性)答案:ABCD5.岩石的主要特征包括矿物成份、结构、构造三个方面。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岩石一般分为三大类。
()A:砂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岩浆岩答案:BCD2.岩体定义为自然界中由各种岩性和各种结构特征的岩石所组成的集合体。
()A:对B:错答案:A3.未受开采影响的岩体内,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应力。
()A:对B:错答案:A4.原岩应力的分布规律有。
()A: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比值相差较大B: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C: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D: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答案:ABCD5.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回采空间顶板管理方法(支撑状态)、回采空间尺寸及形状、顶板岩层及煤层岩性、采深、周围回采空间分布。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悬臂梁假说是下列哪位学者提出的。
()A:Gillitzer)B:吉里策尔C:施托克(K.Stoke)D:阿·拉巴斯E:哈克(W.Hack)答案:B2.直接顶初次垮落的标志是直接顶垮落高度超过1~1.5m,范围超过全工作面长度的一半。
()A:错B:对答案:B3.老顶梁式结构形成O—X型破断。
()A:对B:错答案:B4.老顶梁砌体梁结构失稳形式包括和。
一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

柴里矿301工作面地表裂缝实测图
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地表移动特征
3. 塌陷坑
煤层开采时(尤其是急倾斜),煤层露头 处附近地表呈现出严重的非连续性破坏,往 往会出现漏斗状塌陷坑,北票矿区地表塌陷 漏斗如图。
地表塌陷漏斗
在缓倾斜或中倾斜煤层浅部开采条件下,地 表出现非连续性破坏时,也可能出现塌陷坑。 鹤岗富力矿浅部开采引起的地表漏斗状塌陷 坑如图。
垮落带及断裂带高度计算
• 1、影响因素:顶板岩性、煤层倾角、采厚、 采煤方法、采空区尺寸、采空区处理 • 2、统计回归公式(重点) • 3、其他方法(类比、实测) • 4、近距离煤层
垮落带高度 (P7)
• a.若煤层顶板覆岩内有极坚硬岩层,开采后能形成悬 顶,垮落带最大高度Hk按(1-1)式计算。
图1-17 近水平煤层非充分采动时的地表移动盆地示意图
图1-15 槽形盆地示意图
3. 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 为了研究方便,常选取地表移动盆地主断 面进行研究,主断面是指通过盆地内最大下沉 点沿煤层倾向或走向的垂直剖面,地表移动盆 地在主断面内表现为通过最大下沉点的地表下 沉曲线。主断面具有以下特点:(1)主断面上 地表移动盆地范围最大;(2)主断面上地表移 动值最大。 • 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总是比采空区的面积 大,它的形状取决于采空区的形状及煤层倾角 大小。当采空区为长方形时,移动盆地大致呈 椭圆形,它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取决于煤层倾
• 式中Mz—上下煤层综合开采厚度,m; M2—下煤层厚度, m; M1—上煤层厚度,m; h—上下煤层层间距,m; y2—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与采厚之比。 • 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很小时,综合开采厚度取上下煤层厚 度之和,即 M Z M 1 M 2 (1-4) • 求出综合开采厚度后,可按单一煤层开采的条件计算垮落 带和断裂带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 ( k − 1) cos α
H
k
M −w Hk = ( k − 1) cos α
w —垮落过程中顶板下沉值
H
H
°∼90° (3)α=55°∼ ° ) °∼
岩块滚动下滑, 岩块滚动下滑,迅速充填 下部 上部:边界煤柱片帮、 上部:边界煤柱片帮、碎 抽冒, 裂、抽冒, 垮落带和断裂带上边缘急 剧向上发展, 剧向上发展,大大超出上 边界 垮落带、 垮落带、断裂带呈耳形或 上大下小的不对称拱形
m
li
H H
H
三、垮落带与断裂带的高度
煤层倾角对两带的影响
倾角小于35° 岩块就地堆积。 倾角小于 °时,岩块就地堆积。垮落带和 断裂带上边界离煤层的高度基本上是相 等 倾角35° 垮落岩块下滑。 倾角 ° ∼ 54°时,垮落岩块下滑。 ° 倾角大于 大于54° 岩块下滚, 倾角大于 °时,岩块下滚,下部垮落的发 展很小, 展很小,上部发展很高
(2)断裂带 )
断裂带特点: 断裂带特点: 左右断裂,上下离层 左右断裂,上下离层 一般导水,又称导水裂 隙带。 隙带。
厚煤层第一分层以后的分层开采时, 厚煤层第一分层以后的分层开采时,断裂带高度上 升,但上升的幅度较初次采动大为减小
1
2
3
(3)弯曲带 )
断裂带之上至地表 又称: 又称:弯曲下沉带或整体 移动带
采空区处理方法对两带的影响 采空区处理方法对两带的影响
全部垮落法:上覆岩层破坏发展最充分, 全部垮落法:上覆岩层破坏发展最充分,弯 离层、断裂、垮落, 曲、离层、断裂、垮落,达到一定高度 充填法:无垮落带, 充填法:无垮落带,断裂带高度也明显降低 煤柱支撑法: 煤柱支撑法:两带高度介于之间
垮落带高度的计算公式
一、岩层移动和变形分区
1 M Ⅱ K 3
o
N Ⅱ′ 3 L Ⅲ
Ⅲ
Ⅰ
′
2
β
G Ⅳ 3
ψ
0
1
4 Ⅵ
2 ψ2 γ0 Ⅳ′ H V′D
பைடு நூலகம்
C
V
3
E F
充分采动区; 最大弯曲区; 顶板压缩区; Ⅰ—充分采动区;Ⅱ—最大弯曲区; Ⅲ顶板压缩区; 充分采动区 最大弯曲区 底板压缩区; 不均匀隆起区; Ⅳ底板压缩区;Ⅴ不均匀隆起区;Ⅵ均匀隆起区
1
2
二、三带的空间轮廓形状
(1)0≤ α ≤35° ) ≤ ° 垮落带 开采期间, 开采期间,垮落带的高度 基本上是相同 开采完毕,中间较低, 开采完毕,中间较低,两 端较高的枕形轮廓 断裂带 两端边界超出,呈马鞍形, 两端边界超出,呈马鞍形, 最高点位于采空区斜上 方。
li
(a)
m
H H
H
(2)36°≤ α ≤54° °≤ °
特点: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 特点: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不存在或极少存 在离层裂隙。 在离层裂隙。 隔水,岩性较软时,隔水性能更好。 隔水,岩性较软时,隔水性能更好。 采深较大, 采深较大,弯曲带的高度可能大大超过垮落带和断 裂带高度之和
3 1 2
不出现三带的可能性
3
浅部无弯曲下沉带 充填开采无垮落带
垮落带与断裂带的高度 (1)主要影响因素 ) 顶板岩性 顶板岩性 煤层倾角 煤层倾角 采高及厚煤层分层次数 采高及厚煤层分层次数 采空区范围 采空区范围 采空区处理方法 采空区处理方法
顶板岩性对两带的影响
顶板坚硬,两带高度较大,之和可达18 ∼ 顶板坚硬 , 两带高度较大 ,之和可达 28倍采高 倍采高 顶板中硬,两带高度达12 顶板中硬,两带高度达 ∼ 18倍采高 倍采高 顶板松软破碎时 两带高度较低,采厚的9 松软破碎时, 顶板松软破碎时,两带高度较低,采厚的 ∼ 12倍。 倍
Hk=(0.4∼0.5) Hd
H
d
=
100 Mh ± 8 .4 4 . 1 h + 133
中硬、软 弱
Hk=(0.4∼0.5) Hd
Hd
100 Mh = ± 7 .3 7 . 5 h + 293
注: h—区段或分段垂高,m;M—煤层法线厚度,m。
近距离煤层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
层间距大于下煤层 开采形成的垮落带 高度 上下煤层的垮落带 高度不重合, 高度不重合,而断 裂带高度可能重合
层间距小于下煤层 开采形成的垮落带 高度 上下煤层的垮落带 高度重合
d
H 1k
H 2k
h
上煤层的断裂带高度按该层的厚度计算, 上煤层的断裂带高度按该层的厚度计算,下煤层 断裂带最大高度按综合开采厚度计算, 综合开采厚度计算 断裂带最大高度按综合开采厚度计算,取其中标 高最大值作为两层煤的断裂带最大高度。 高最大值作为两层煤的断裂带最大高度。
°∼35° °∼54° (倾角为0°∼ °及36°∼ °) 倾角为 °∼ °∼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或厚煤层分层开采)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或厚煤层分层开采) 岩性 坚硬 中硬 软弱 极软弱
H li = H li =
计算公式之一(m)
100 ∑ M 1 .2 ∑ M + 2 .0 100 ∑ M 1 .6 ∑ M + 3 .6 100 ∑ M 3 .1∑ M + 5 .0 100∑ M 5.0∑ M + 8.0 ± 8.9 ± 5 .6 ± 4 .0
2 采动岩层移动与破坏规律
2-1 开采引起的岩层破坏基本规律 2-2 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基本规律 2-3 关键层运动对岩层移动与破坏的影响
2-1 开采引起的岩层破坏基本规律
一、岩层移动和变形分区 二、垮落带与断裂带的形状 三、垮落带与断裂带的高度 四、底板破坏深度
2-1 开采引起的岩层破坏基本规律 煤层开采后, 煤层开采后, 岩层移动是如何由下往上发展直至 地表的? 地表的? 岩层移动过程中内部岩体的应力、 岩层移动过程中内部岩体的应力 、 裂隙、位移是如何分布的? 裂隙、位移是如何分布的?
Hd M1 h H 2k M2
上下煤层的断裂带最大高度可按近距离上下煤层的 厚度分别计算, 厚度分别计算,取其中标高值大者作为两层煤的断 裂带高度; 裂带高度; 垮落带高度则取上煤层的垮落带高度。 上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则取上煤层的垮落带高度 上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则取上煤层的垮落带高度。
近距离煤层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
垮落带 上部岩块下滑或滚动 上部岩块下滑或滚动 上部继续离层、 断裂、 上部继续离层 、 断裂 、 破碎和垮落, 破碎和垮落, 下部垮落带高度较小。 下部垮落带高度较小。 断裂带 上大下小,上部的轮廓大致呈抛物线, 上大下小,上部的轮廓大致呈抛物线,与采空 区边界齐或略偏外。 区边界齐或略偏外。
m
li
M
z
= M
2
h + M1 − y2
y2=H2k/M2
Mz = M1 + M2
H M1 M2
垮落带高度公式
°∼35° °∼54° 厚煤层分层开采) (倾角为0°∼ °及36°∼ °,厚煤层分层开采) 倾角为 °∼ °∼ 覆岩岩性(单向抗压强度及主要 覆岩岩性( 岩石名称) 岩石名称) 坚硬(40∼ 坚硬 ∼80 MPa,石英砂岩、石 ,石英砂岩、 灰岩、砂质页岩、砾岩) 灰岩、砂质页岩、砾岩 中硬(20∼ 中硬 ∼40 MPa,砂岩、泥质灰 ,砂岩、 砂质页岩、页岩) 岩、砂质页岩、页岩 软弱(10∼ 软弱 ∼20 MPa、泥岩,泥质砂 、泥岩, 岩 极软弱(< 极软弱 <10 MPa,铝土岩、风化 ,铝土岩、 泥岩,粘土,砂质粘土) 泥岩,粘土,砂质粘土
计算公式之二(m)
H li = 30 H li = 20
H = 10
∑M ∑M
∑
M
+ 10 + 10
+ 5
H li = H li =
li
± 3 .0
急斜煤层
m
li
H H
H
h
垮落带及导水断裂带高度
(倾角为 °∼ °) 倾角为55°∼ 倾角为 °∼90°
岩性 坚硬
垮落带高度计算( ) 导水断裂带高度计算( ) 垮落带高度计算(m) 导水断裂带高度计算(m)
采场覆岩移动的“横三区”与“竖三带”
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C-重新压实区 Ⅰ-垮落带; Ⅱ -断裂带;Ⅲ-弯曲带 Ⅲ
(1)垮落带 )
垮落带 不规则垮落带 呈杂乱堆积。 垮落带, 不规则垮落带,呈杂乱堆积。 规则垮落带 垮落带, 规则垮落带,岩块堆积排列较整齐 碎胀性: 碎胀性:1.3 ∼ 1.5,体积增大 导水: 导水:水、水砂和泥浆容易通过
采高及厚煤层分层次数对两带的影响 采高及厚煤层分层次数对两带的影响
一次采全高或分层初次开采时, 一次采全高或分层初次开采时 , 两带高度 与采高呈近似直线关系 分层或近距离煤层群重复开采, 分层或近距离煤层群重复开采,两带高度 随分层次数增加而递减
采空区范围对两带的影响
采空区范围大时,两带充分发展, 采空区范围大时 , 两带充分发展 , 反之受 到限制
Hm
Hm
计算公式(m)
100∑ M = ± 2.5 2.1∑ M + 16
100 ∑ M = ± 2 .2 4 .7 ∑ M + 19
100 ∑ M ± 1 .5 6 . 2 ∑ M + 32
100 ∑ M ± 1 .2 7 . 0 ∑ M + 63
Hm =
Hm =
导水断裂带高度计算公式 导水断裂带高度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