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

⼯程地质分析原理总结第⼀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个基本问题⼀、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程地质分析(5分)1、岩体、结构⾯、结构体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它处于⼀定的应⼒状态,被各种结构⾯所分割。

结构⾯:指岩体中具有⼀定⽅向、⼒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或带。

结构体:结构⾯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可将岩体分割成形状、⼤⼩不同的块体,称为结构体2、结构⾯的主要类型(按照成因、规模分类)及特征(如何描述结构⾯)按成因:原⽣结构⾯、构造结构⾯、浅表⽣结构⾯按规模:A类(贯通)、B类(显现)、C(隐微)3、岩体的分类:岩体结构分类(哪5类?);岩体的⼯程分类(考虑三⽅⾯因素?)按结构特征分类: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三⽅⾯因素:⼒学性质、岩体结构、赋存条件4、岩体的变形随深度有何变化特点?剪切或拉裂拉裂与弯曲弯曲弯曲与压扁压扁压扁与流动流动。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状态(10分)1、岩体应⼒:天然应⼒和初始应⼒⾃重应⼒:指在重⼒场作⽤下⽣成的应⼒。

σv=γh(µ为岩体的泊松⽐,N。

称为岩体的侧压⼒系数。

)构造应⼒:指岩⽯圈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

⼜可分为活动构造应⼒和剩余构造应⼒。

变异及残余应⼒变异应⼒:指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的侵⼊等引起的应⼒。

残余应⼒:承载岩体遭受卸荷或部分卸荷后,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他组分的约束,于是就在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相平衡的应⼒系统感⽣应⼒2、岩体天然应⼒状态类型(1)σx=σy=σv=rh 注:越往地壳的深部,存在静⽔应⼒式的可能性越⼤。

(2)垂直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以⾃重应⼒为主,主要存在于地表(3)⽔平应⼒为主的观点地壳岩体内的应⼒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最⼤主应⼒近于⽔平。

3、影响岩体天然应⼒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1)地区地质条件及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天然状态的影响: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决定着岩体的容重和泊松⽐,从⽽影响⾃重应⼒场的特征;统⼀区域构造应⼒作⽤下,岩体内应⼒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结构特征及其⾮均⼀性;决定着岩体的强度及蠕变特性,因⽽决定了岩体承受及传递应⼒的能⼒。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考试复习题绪论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岩石和土的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是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它影响建筑物修建的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如建筑物所处地质环境的区域构造稳定问题、地基岩体稳定问题、地下硐室围岩稳定问题和边坡岩体稳定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淤积问题、浸没问题、边岸再造及坝下游冲刷问题,以及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对人类工程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作出预测和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

工程地质学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地基问题、边坡问题、洞室问题、渗透问题。

第一章⒈岩体:通常指地质体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部分岩石,它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三个要点:工程影响范围内;被各种界面切割;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

⒉结构面: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或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地质界面(或带),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等。

⒊岩体结构: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

• 世界上地面沉降问题的发现,约始于20世纪初。 有关上海地面沉降的报导最早见于1921年,到 1965年在市区已形成了一个碟形洼地,其中心 处的最大沉降量达2.63米。 • 然而,无论是媒体的统计,还是民间的地陷地 图都难以真正对未来可能的地陷以及生命的消 逝起到足够的预防作用。这些统计和地图只是 一种民间的记忆,表达一种事后的或怀念,或 愤怒的复杂情感。铭记灾难,讲述灾难是为了 明天活得更好,更安全,然而应对莫名其妙的 地陷,有心的民间人士亦感乏力,除了记录, 他们对于明天的地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为区域性地面标高的 损失而引起环境恶化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造成危害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具体环境灾害表现如下: 在滨江或滨海区域易受河水或海水的侵袭,引起潮水、江水倒灌, 给城市、农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地面沉降也使内陆平原城市或地区 遭受洪水灾害的频率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尤其那些新构造盆地如江 汉盆地、洞庭湖盆地、汾渭盆地及辽河盆地等。 对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港口码头及水利设施的损害。例如 城市中下水管道变形排水能力下降,河道桥下净空减小通航能力降低, 既有河、海堤坝或防洪墙防洪、潮的能力降低,道路设施破坏,港口 码头失效货物装卸能力下降等。 地面沉降的不均匀往往使地面和地下建筑遭受巨大的破坏,危及 稳定、安全。如建筑物墙壁开裂、高楼脱空并使桩基产生负摩阻力, 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桥墩不均匀下沉、自来水管弯裂漏水等。
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72—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毫米, 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处。1983年后,西安市 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到1988年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围达200平方 公里。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2: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微课题目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P2]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

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P3]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如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P4]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是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5]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6]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

累计沉降量达2米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米~2米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米~1.0米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小于0.5米或沉降量不详的有54个城市[P7]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

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带)。

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

属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

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

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滩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盾构法施工引起地面沉降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盾构法施工引起地面沉降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盾构法施工引起地面沉降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城市化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速。

目前,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使城市人口和建筑的密集度快速上升,造成能被利用的地面空间越来越少,因此,当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开发地下空间,为人类创造价值。

但各种用途的管线被布置在地下,这便产生了在地下工程施工背景下的一种最佳方法——盾构法。

盾构法施工虽然优点颇多,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就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寻找控制方法。

一,地面沉降产生原因1、地层隆沉的发展过程盾构推进引起的地面沉降包括五个阶段:最初的沉降、开挖面前方的沉降、盾构机经过时沉降、盾尾空隙的沉降以及最终固结沉降,如图l所示。

第一阶段:最初的沉降。

该压缩、固结沉降是因为地基有效上覆土层厚度增加而产生的沉降,也是盾构机向前掘进时因为地下水水位降低造成的。

指从盾构开挖面距地面沉降观测点还有一定距离(约3~12m)的时候开始,直至开挖面到达观测点这段时间内所产生的沉降。

第二阶段:开挖面前方的沉降(或隆起)。

这种地基塑性变形是由土体应力释放、开挖面的反向土压力、或机身周围的摩擦力等作用而产生的。

它是从开挖面距观测点约几米时开始至观测点处于开挖面正上方这段时间所产生的沉降(或隆起)。

第三阶段:盾构机经过时沉降。

该沉降是在土体的扰动下,从盾构机的开挖面到达测点的正下方开始到盾构机尾部通过沉降观测点该段时期产生的沉降(或隆起)。

第四阶段:盾尾空隙沉降。

该沉降产生于盾尾经过沉降观测点正下方之后。

土的密实度下降,应力释放是其土力学上的表现。

第五阶段:固结沉降,它是一种由地基扰动所产生的残余变形沉降。

经前人研究发现,第一阶段沉降占总沉降的0~4.5%,第二阶段沉降占总沉降的0~44%,第三阶段沉降占总沉降的15~20%,第四阶段沉降占总沉降的20~30%,第5阶段沉降占总沉降的5~30%。

2、地表沉降的因素影响分析该因素影响分析的平台是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大型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盾构开挖面掘进引起的地表沉降的客观因素包括盾构直径、土体刚度、隧道埋深、施工状况等设计条件;而其主观因素包含施工管理、盾构机的选用形式、盾尾注浆、辅助施工方法等。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

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摘要关键词1.引言地面沉降在世界各地非常普遍,在城市地区尤为显著。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经济与工程活动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成为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地面沉降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的环境地质问题和重要的城市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阐述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现状与原因,全面的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以及以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为例,分析了制约影响因素及其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2.地面沉降的原因分析2.1地面沉降发展与现状地面沉降是指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面高程降低的现象。

自然因素包括地壳的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及土体自然固结等;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地下固体矿产(金属矿、煤、岩盐等)、工程施工、灌溉(尤指黄土或泥炭土壤灌溉区)以及地表的静动荷载等。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大规模持续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和石油等资源,导致区域性的地面沉降迅速发展,成为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19世纪末期,地面沉降现象已开始显露,而在20世纪初中期急速发展,并在世界各地逐步蔓延。

地面沉降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危害日渐突出且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

自从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以来, 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城市或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

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上海地区发现地面沉降以来, 天津、西安、太原、苏州以及内蒙等地相继出现了地面沉降现象。

2.2地面沉降的原因2.2.1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地下水资源由五个组成部分,水资源各组份的性质及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所有的地面沉降,都是从地层中抽汲流体的结果。

因此,进一步探讨水资源各组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第一部分,即因压力水头下降,水体积膨胀而增加的水量。

地面沉降的工程地质研究

地面沉降的工程地质研究

01
02
如果抽水前土层不同深度处的固结程度都与土中现有的天然有效应力此相适应,那么这种土层就称为正常固结的土层,此时该土层内的天然孔隙水压力线(即静水压力线)与预固结应力线相重合。这里所谓的预固结应力线,是指在不同深度上,从总应力线向左方截取该深度土的预固结应力值所得各点的连续。倘若当前土层内不同深度处的固结程度不与现有的天然有效应力此相适应,
在一些地面沉降强烈的地区,伴随地面垂直沉陷而发生的较大水平位移,往往会对许多地面和地下构筑物造成巨大危害;
在地面沉降区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现象,如深井管上升、井台破坏,高摆脱空,桥墩的不均匀下沉等,这些现象虽然不致于造成大的危害,但也会给市政建设的各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天津市地面沉降
西安市地面沉降
加州
圣克拉拉流域
600
21
3.90
1915-1967
圣华金流域
9000
46.0
8.55
1935-1968
洛斯贝诺斯 -开脱尔曼市
2330
40
4.88
-1955
邱拉里华兹科
>30
3.96
1926-1954
长滩市威明顿油田
32
71
9
1926-1968
开采石油
内华达州
拉斯维加斯
500
1
1935-1963
抽 取 地 下 水
北京供水三分之二来自地下水。近年来,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北京平原地面沉降呈快速增加趋势。到目前为止,在东郊八里庄—大郊亭、东北郊来广营、昌平沙河—八仙庄、大兴榆垡—礼贤、顺义平各庄等地已经形成了五个较大的沉降区,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分别达到722毫米、565毫米、688毫米、661毫米、250毫米。最严重的地方,地表还在以每年20至30毫米的速度下沉。由于地面沉降,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在部分沉降区发现工厂、居民区楼房墙壁开裂、地基下沉、地下管道工程损坏等50余处险情,一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使用寿命也受到影响。

《地面沉降》课件

《地面沉降》课件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理方法
注浆加固
通过注浆技术向地层注入浆 液,增强地层强度,提高地 层的承载能力,防止地面沉 降进一步发展。
回填土方
对于已经发生沉降的区域, 通过回填土方、夯实等方法 ,增加地表的承载能力,防 止沉降继续扩大。
排水固结
通过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 ,使土层固结压密,提高土 层的承载能力,减缓地面沉 降。
定性,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地质结构
土壤和岩石的分布、厚度、层理等 地质结构因素,影响土壤的应力分 布和传递,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的含 水量和承载能力,进而影响土壤的 稳定性,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2023
PART 03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评估
REPORTING
监测方法
水准测量法
2023
《地面沉降》PPT课 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地面沉降概述 • 地面沉降的原因 •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评估 • 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 地面沉降的案例分析
2023
PART 01
地面沉降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地面沉降是指地表在自然或人为 因素作用下,发生地面高程下降 的现象。
评估指标
沉降速率
衡量地面沉降变化快慢的指标,通常 以每年沉降多少毫米或厘米来表示。
累计沉降量
地面沉降发生以来累计沉降的大小, 是衡量地面沉降程度的重要指标。
沉降范围
地面沉降发生的区域范围,通常以面 积或长度、宽度表示。
地面稳定性评估
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地面的稳定性,判 断是否可能发生进一步沉降或对地面 设施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条带开采岩层与地表移动机理与规律
为研究条带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采用 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此进行研究。通过条 带开采的实测资料,认为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 与全采相似。但是普遍认为,条带开采的岩层与地表移 动机理截然不同于长壁式全采。
1.煤柱的压缩与压入说
煤柱的压缩与压入说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法而提出的, 认为条带开采上覆岩层与地表的沉陷是由煤柱的压缩、 煤柱压入底板和煤柱压入顶板三部分组成。
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煤炭采出
岩层移动
排放矸石
关 键
地下水流失 及突水事故
瓦斯卸压流动、 瓦斯事故、
排放瓦斯污染环境
地表塌陷、 土地与建筑物
损坏
占用土地污 染环境

理 论
保护水资源
煤与煤层气 共采
条带开采、 少出矸石与 煤炭 充填开采 煤巷支护 地下 (土地复垦) (矸石利用) 气化
绿色开采技术体系
二、条带开采的类型
§ 8.2 条带开采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条带开采设计的原则 (1)地表允许变形原则:即条带采出后,地表能够形
成单一均匀的下沉盆地,而不出波浪式下沉。地表产生 的变形值要小于保护地面建筑物允许的变形值。 (2)煤柱稳定性原则:即保证留设条带煤柱有足够的 强度支撑覆岩的载荷,并且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3)回采率原则:即在满足地表允许变形原则和煤柱 稳定性原则前提下,回采率应尽量大,采出条带尽量宽。
煤柱的压缩量按单向弹性压缩处理,其作用的应力为 煤柱平均应力。
煤柱压入顶底量假定煤柱的平均应力作用与半无限
2.岩梁假说
岩梁假说是根据一些矿井的地质条件,在条带开采区 域上覆岩层中存在一层或几层厚度较大、强度较高的岩 层(即关键层)。
在条带开采时该岩层为起控制作用的岩梁,或者如同 一个受煤柱和冒落拱局部支撑而弯曲下沉的弹性地基梁, 然后按线弹性理论给出了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4)水体下采煤以及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煤层开采;
(5)地面排水困难;
(6)煤层埋藏深度在400~500m以内,单一煤层,厚度比 较稳定,顶底板岩层和煤层较硬,断层少;
四、条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 (1)地表下沉系数(q)很小。 一般情况,q =0.03~0.15。 (2)水平移动系数(b)较小。 一般情况,b=0.2~0.3。 (3)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较小。 一般情况, tanβ =1.2~2.0。 (4)地表移动期较短。
五、条带开采的应用
我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每年有近十几亿吨煤炭从地下采 出,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陷及其环境灾害问题日益突出。 而这些矿区的地表多属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农田、 公路、桥涵等设施的分布区。例如,我国村庄下压煤量超 过亿吨的省份就有9个,见表8-1。
全国“三下”压煤量达140亿吨,仅全国建筑物下压煤量 就达87.6亿吨,占“三下”压煤总量的63.5%,居“三下” 压煤量之首。
条带开采与一般长壁式采煤法相比,有采出率低、掘进率 高、采煤工作面搬家次数多等缺点。但它的突出优点是开采 后引起的围岩移动量小、地表沉陷小。条带开采法适合于 以下条件的采煤:
(1)地面为密集建筑群、结构复杂建筑物或纪念性建筑物 下采煤;
(2)难以搬迁或无处搬迁的村庄压煤;
(3)铁路桥梁、隧道、或铁路干线下采煤;
精品课程教学组
§8 条带开采技术
§8.1 概 述 §8.2 条带开采基本理论与方法 §8.3 条带开采实例
§ 8.1 概 述
一、条带开采的基本概念 条带开采是一种部分开采方法,它是将要开采的煤层区
域划分为比较正规的条带形状,采一条、留一条,使留 下的条带煤柱足以支撑上覆岩层的重量,而地表只产生 较小的移动和变形。 与全部跨落法开采不同,条带开采的资源回收率偏低, 一般仅在保护地表建(构)筑物、水体及铁路的情况下 才应用,是煤矿绿色开采技术(Green Mining Technology)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建筑物下压煤开采已成为矿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筑物下 采煤问题的关键是控制地表沉陷,控制地表沉陷的方法主 要有充填开采、条带开采、离层注浆等。
由于充填开采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少。离层 注浆是近年来发展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新方法,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在国内应用也不广泛。
条带开采由于能有效地控制上覆岩层和地表沉陷,保护 地表建筑物和生态环境,在我国煤矿被广泛采用。
我国条带开采多采用冒落法管理顶板,采深一般小于 400m,开采厚度在6m以下,采出率一般在40%-78.6%之 间。
除少数由于重复采动、煤体强度低、采出率偏大等特殊 原因影响,使下沉系数偏大之外,我国条带开采地表下 沉系数一般小于0.2。
另外,我国已对包括急倾斜煤层在内的各种倾角的煤 层、大采深煤层进行了条带开采试验研究。
(3)伪斜条带开采即条带长轴方向与煤层走向斜交,多 用于倾角大于35º的煤层。
近水平煤层条件下,既可以沿走向划分条带,也可以沿 倾向划分条带,条带工作面既可以沿走向推进,也可以 沿倾斜推进,在这种条件下条带划分主要考虑如何有利 于生产和利用原有生产系统以及减少工作面的搬家次数, 以提高生产效率。
三、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目前已成为我国村庄下、城镇建筑物下及不宜搬迁建筑 物下等压煤开采的有效途径。
因此,利用条带开采解放“三下”压煤,充分合理利用 深部煤炭资源,提高深部资源采出率、减轻采动损害、 保护地表建(构)筑物及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条带开采在“三下“压煤开采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 景。
我国在条带开采生产实践方面,先后在全国10多个省、 100多个条带工作面进行了条带开采,取得了丰富研究 成果和实际观测资料。国内外条带开采的部分实例,见 表8-2,表8-3。
根据条带开采的布置方式,条带开采可分为走向条带开采、 倾斜条带开采和伪斜条带开采三种。
(1)走向条带开采的条带长轴方向沿煤层走向布置,多 用于水平或缓倾斜煤层,当煤层倾角较大时,走向条带煤 柱稳定性差,但它的优点是工作面搬家次数少,工作面推 进长度大;
(2)倾斜条带开采的条带长轴方向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 多用于倾斜煤层,煤柱的稳定性较好,其适应性强,应用 较广泛,它的缺点是工作面搬家次数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