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建 企业伦理学1 导论
企业伦理学第1章案例讨论

然而,即使已经为法律正名,依然无法不从心底感到悲凉。医患关系已经脆弱到何种程度, 以至于肖志云执拗到奉献出自己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卫生部在例会上,提到“签字制度并不意 味着责任的转移,患方的签字也不意味着要承担所有不利的后果”。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只意味着同意接受医生治疗,并了解手术所具有的风险,并不因签字而豁免 了医生作为专业人士所具有的特殊责任。在手术过程中,因医生的失误等原因而导致的医疗事 故,医院及医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我不知道,在现场有没有人曾经告诉过肖志云, 他的签名所代表的含义。即便有,他信不信,这个拷问更为深刻。(完)
在手术签字方面,各国的制度不尽相同。在美国,遇到紧急救治时,病人的手术决定权掌握在医 生手里。3个以上主治医生会诊,就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医生会诊后,只需把病人的病情和急 救措施告知家属即可。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因家属不同意手术,最终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医院将负连 带责任。即使病人的家属不起诉医院,美国联邦政府也会对医院提起公诉,追究医院责任。
一名孕妇难产,其丈夫竟然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北京朝阳医院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 宣布孕妇死亡。日前,孕妇的母亲准备起诉其女婿。由此,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悲剧发 生后,人们都在追问:究竟是谁让两条生命陨落?从法律上看,医院“不签字不手术”的做法没 有过错。当医生明确告知了可能发生的风险后,患者家属依然拒绝签字,医生只能尊重患者的选 择权。但是,从伦理上看,医生尽管遵守了制度,但却眼睁睁看着生命凋亡,其做法显得冷酷无 情。
这一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网民认为,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此时医院却把“制 度”、“签字”放在首位,导致失去抢救机会,母子双亡,医院的行为太让人寒心了。但更多的人认 为,医院已做到家属同意手术签字前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不应再受到舆论的谴责。
企业伦理学教案1

企业伦理学教案1企业伦理学教案1教案主题:企业伦理学教学目标:1.了解企业伦理学的定义、意义以及发展背景;2.了解企业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3.掌握企业伦理学的实践方式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企业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伦理学的概念及意义1.企业伦理学的定义和背景介绍;2.解释企业伦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3.探讨企业伦理学与企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企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1.研究企业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诚信、公平、责任等;2.探讨企业伦理的基本价值观,如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等。
第三节:企业伦理的实践方式和方法1.分析企业伦理实践的途径和策略,如建立伦理准则、培训员工等;2.研究企业伦理实践的方法和工具,如道德决策模型、道德审计等。
第四节:培养企业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1.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伦理意识和价值观;2.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现实工作环境中的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企业伦理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企业伦理学的概念及意义有深入的理解。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企业伦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伦理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
教学资源:1.企业伦理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企业伦理实践案例;3.视频素材:相关企业伦理实践案例的视频。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表现评估:根据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企业伦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案例分析作业评估:评估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体现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观念。
教学安排:本教案的教学时长为三个学时,按照每个学时45分钟的安排进行。
第一学时:1.介绍企业伦理学的概念和意义,向学生展示企业伦理实践案例;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企业伦理学的理解和思考;3.分组汇报,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企业概论导论

第一要有與時代同進步之優良知識,稱之「良 知」(Good Knowledge)。
第二要有轉化知識為行動力之優良能力,稱之 「良能」(Good Capability)。
第三要有謹言慎行、造福眾生、建立品德典範 之善心,稱之「良心」(Good Conscience)。
國際環境
企業經營的環境
產業與競爭環境 總體環境 國際環境
國家或社會經濟環境之外的全球環境 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科技環境、社會環境
利潤與社會責任
企業的本質在追求利潤,利潤是企業生存 的根本
利潤=收入-成本 企業的利潤可能與社會大眾的福祉相抵觸 企業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成為一股重
企業家被要求「做好事」之八大壓力
「企業家」面對社會要求「做好事」的正面壓力很 多,越大越有名的企業家,其壓力更大,包括大眾 對其要求:
(1)持續經營成功; (2)持續創新及創造就業機會; (3)保護消費者權益; (4)保護綠色地球環境; (5)保護員工工作安全; (6)持續貢獻社會慈善事業; (7)遵守國家法令; (8)奉行社會善良風俗及提昇品行道德水準。
企業家被要求「不做壞事」之七大壓力
企業家不僅要面對被要求「做好事」的正面壓力,也要 面對被要求「不做壞事」的反面壓力,譬如:
(1)不可作假帳,「五鬼搬運」,掏空國家、公司財產 及股東權益;
(2)不可購買假、劣原料及進行違法、欺騙製造生產; (3)不可銷售不良品質、短欠斤兩、假包裝、誇大廣告、
假冒品牌及標示等等,傷害顧客利益; (4)不可欺騙、虐待員工精神及危害員工安全; (5)不可欺騙、脅迫供應商及經銷商; (6)不可對競爭者作威脅、欺騙、不公平之競爭行為 (7)不可剝削員工應有之薪酬、晉昇、訓練發展、生涯
徐大建企业伦理学参考答案

徐大建企业伦理学参考答案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伦理问题?徐大建企业伦理学参考答案:正确。
正确的原则是指“人的理性活动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在企业中处于地位的根本在于:人的理性活动是否受到伦理的制约。
企业内部不能有不受这种约束的规范。
正确答案:错误。
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者应按规定履行下列义务:(1)支付破产费用;(2)保护债权;(3)承担债务;(4)承担连带责任;(5)依法履行职责;(6)有权提起诉讼。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受这些伦理规范限制的原因主要有()。
【解析】在伦理学关系上,最重要的是()关系。
1、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人们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关系的总和。
法律关系的实质是社会主体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形成的相互关系。
通过这样的关系,人们之间就形成了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既是主体之间(自然人与法人、公民与非公民)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关系,也是主体与客体(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就法律关系作出的承诺,包括义务与责任。
法律关系可以分为:契约法律关系、契约以外的其他法律关系、人身法律关系。
这些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
它既是民事法律关系所特有的基本形式,又是一切社会关系中人们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甚至是基本道德要求的依据和标准之一(参见下文)。
A.(契约) B.(人身) C.(经济) D.(社会)[1]。
【解析】企业要发展成为现代企业,就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来管理企业、进行管理活动。
C.(劳动) D.(劳动报酬) S.(企业利润) E.(企业资源) G.(社会财富) J.(企业行为) Y.(企业道德) C.(道德) D.(行为) E.(责任) A.(契约) B.(行为) C.(法律) D.(规范)①所谓“合同法律关系”是指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而形成的特定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包括契约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委托代理法律关系等;同时也包括法律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类型,如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其他社会关系关系等也属于法律关系范围内。
企业伦理学

企业伦理学引言企业伦理学是研究和探讨企业行为和决策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
它涉及到企业组织内外的道德问题,包括与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的关系等。
企业伦理学在企业管理和商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企业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赢得客户和社会的信任,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企业伦理的重要性企业伦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企业伦理的几个重要方面:1.赢得客户信任:企业伦理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因素。
企业必须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诚实守信地与客户交流和交易。
客户的信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2.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责任对社会和环境负责。
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员工福利:企业伦理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公平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
通过关注员工的福利和发展,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4.供应链管理:企业伦理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建立公平和透明的合作关系。
企业应该确保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遵守道德和环境标准,避免使用不公平的商业手段。
实践企业伦理的方法为了实践企业伦理,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建立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明确员工在业务决策和行为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这些准则和价值观应该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利益驱动。
2.培训和教育:企业应该向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了解企业伦理的重要性,并具备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培训和教育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资源来实施。
3.监督和反馈机制: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用于检查员工的行为,并向员工提供反馈和奖惩措施。
这样可以确保员工按照企业伦理准则行事,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4.社会参与: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或物资,参与环保活动等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伦理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企业伦理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企业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企业伦理导论课件

貳、企業與自然相含相攝
人類是為了地球而被製造的,為此我們有力量與義 務,在行動上繼續適應這個地球 ── 即生命的實質與 維繫者。「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代表企業與 自然都是獨一無二、尊貴無比、無可替代的,每一物種 、生態、個人、企業都存在於相含相攝的網絡之多元、 異質、開放系統中相互依存及成長,互相要尊重與包容 。
一、視生態系為已證實的、有效率的經濟系統,而加以 尊重
二、越稀罕的環境,應越加謹慎對待,自然的棲地分佈 得並不均勻
三、越美麗的環境,應越加謹慎對待
四、越脆弱的環境,越應加謹慎的對待
五、尊重生命,越是有感生物,越應給予尊重 六、尊重生物之物種甚於其個體 七、先把自然看成群落,再將它看成商品 八、愛社區 (Neighborhood) 如愛己
1.守法途徑:在此途徑下企業只是最基本的做到法律的 要求,他們遵守法律、規則和規範,而不會去挑戰法律 ,換言之,企業對環保的議題是不敏感的。
2.市場途徑:當企業對環保議題更瞭解與敏感時,他們 可能會採取市場途徑。市場途徑指的是組織對顧客的環 境偏好有所回應,例如社會大眾覺得塑膠材料不易腐化 ,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希望企業不要使用塑膠類的產品 包裝。因此企業就配合顧客的期望,改為較環保的紙類 來包裝產品,如此即做到了市場途徑。
3.企業活動如果從自然主義的環境倫理反思時,有那些 行為準則要考慮?
4.企業與環境的互動產生倫理複雜性,但從責任的觀點 反思時,有那些行為準則要考慮?
5.假定有一天環境破壞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階段,如果 再過一天地球就要毀滅,也就是「世界末日」,您會 去做什麼事呢?
美國的環境權史演進至今,可由三位自然學者為代 表:亨利‧梭羅 (1817~1862) 其名著為《湖濱散記 》(1854);約翰‧繆爾 (1838~1914) 為保育運動之 父,二位都停留在人本中心的環境倫理;李奧帕德 (1887~1948) 其名著為《沙郡年記》建立了生態平等主 義的環境權。
企业伦理学基础

企业伦理学基础第1章概论第2章企业社会责任第3章企业道德推理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您应该能够:·理解伦理、道德的含义·解释企业是道德行为主体的理由·阐述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的内涵·解释伦理缄默现象·描述企业伦理学的任务·理解学习企业伦理学的意义1.1伦理与道德企业伦理学是研究企业道德现象的科学,而要认识企业道德,有必要首先了解更基础的两个概念——伦理、道德。
“伦”是指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群体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
“理”即道理、规则和原则。
“伦”与“理”合起来就是处理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者,路也”,“道”的本来含义是道路,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
“德”是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
”焦竑.老子冀·卷七引。
朱熹:“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四书集注·论语注。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所谓“外得于人”就是“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得其益”。
所谓“内得于己”,就是“以善念存储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
可见,“道”是指规范,“德”则是对该种规范的认识、情感、意志、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和一贯的行为。
[1]企业伦理学第1章概论[3]“道”是“德”的前提,没有“人所共由”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对规范的内心感悟;而“德”则是“道”的归宿,规范只有通过“内得于心”才能接受并发挥作用,即只有认识了道,内得于心,又外施于人,才能被称为“有德之人”。
张应杭.伦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2。
而要把外部的规范转化成自觉要求的,并体现在行动中的规范,需要包括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等活动在内的长期努力。
MBA企业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MBA企业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企业伦理学教学是当今国际MBA教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在商学院要为毕业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规定中,第一条规定就是要提供履历伦理和法律责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国际一流商学院纷纷把企业伦理学相关课程作为MBA核心课程之一,如哈佛商学院把“领导和企业责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把“伦理与责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把“伦理与管理”列为MBA必修课。
在我国,MBA企业伦理学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2006年12月,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三届第五次会议暨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发表的《中国MBA教育西湖宣言》指出:“我国MBA 教育承担着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管理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我国MBA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管理学院(商学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倡导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MBA教育全过程。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校MBA教学合格评估方案(2009年版)》中明确规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或教育环节包含有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国际视野、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明确要求。
企业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形成时间短,学科跨度大,发展还很不成熟。
在MBA课程中开展企业伦理学教学时间更短,面临的挑战更大,如何面向MBA有效地开展企业伦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仍需要有志于该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同仁的不断探索。
下面关于原则、目标、内容、方法的讨论仅供参考。
一、课程设计指导原则确定企业伦理学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服务于社会期望原则企业伦理学教学是社会期望的产物,因而,企业伦理学教学必须为满足社会期望做出贡献,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书架构
• 第一部分 企业伦理学基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伦理分析工具 – 第三章 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与道德评价 – 第四章 企业目的与社会责任 – 第五章 不道德工商活动的伦理分析
• 第二部分 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 第六章 市场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准则 – 第七章 产品的安全和厂商的社会责任 – 第八章 财务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 第九章 员工的基本权利和职业生活质量 – 第十章 知识、信息与公平竞争 –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问题
假(作假帐,卖假货),非法的政治捐 款,空难事件,有瑕疵的轮胎、车辆及其他 产品的销售而得到重视。
• 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对企 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
• 同年,威廉·洛德在美国商学院联合会发起有 关开设《企业伦理学》课程必要性的调查。
• 1963年,T.M.加瑞特等人编写了《企业伦理案 例》
• 此外,两者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 方面,伦理对道德建设指明方向;反过 来,道德实践会对伦理提出新问题、新 要求。两者在作用和反作用中相互促进。
2.广泛性道德要求与先进性道德要求
• 伦理上可接受的行为 ——广泛性的道德要求
利己不损人、利己利人、为己利人
• 伦理上值得赞赏的行为 ——先进性的道德要求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变化。 4、层次性——人们在处理“人”与“己”的关系时,有以下几
种不同的情况: (1)极端利己主义——损人利己 (2)个人主义——利己不损人 (3)为己利他——利己是目的,利他是手段 (4)集体主义——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谋取个人正当利益 (5)忘我——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
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年等等
导论
• 主要内容
• 一 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二 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三 企业伦理学的任务 • 四 学习企业伦理学的意义
• 学习目标
– 理解伦理、道德的含义
– 理解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的内涵 – 了解企业伦理学的任务 – 认识学习企业伦理学的意义
道德的三个方面内容
• 道德规范:是一套以“好、坏、善、 恶、对、错”为核心概念的行为规范 体系。
• 道德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内 心信念形成的认识、情感、意志、信 仰和习惯。
• 道德活动:由“道”转化为“德”的 途径与方法,即(道德)评价、教育、 修养等。
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一般不作 严格的区分,经常可以互换使用,但在一些 日常生活和特定场合又有一些细微差别。
先人后己、无私利他
法律的含义与特点
•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 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法律三要素:假定、处理、制裁 • 法律的几大特点: • 1、强制性 • 2、权威性 • 3、客观性 • 4、唯一性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区别
• 1、两者的调节方式不同。 • 法律是依靠国家机器等强制力量执行的,体现了强制性和外在性;
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5、双向性——利益相关者都应该维护彼此的利益。
伦理与道德
道者,路也
原则、规范、规律
道Hale Waihona Puke 德者,得也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坚 持“道”所形成的品质
和境界
德
把外部的规范转化成自觉要求并体现在行 动中,需要经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道德教 育和自身修养等活动在内的长期努力。
什么是道德
“伦理”更具客观、 客体、社会、 团体的意味
“道德”更具主观、 主体、个人、 个体的意味
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 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道德”一词
伦理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联系
• 伦理与道德都是讲规范,都是关于“善 与恶”和“应该不应该”的规范,只不 过伦理是外界要求必须做到的,而道德 是自身奉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伦 理与道德常常互用而不加区分,或者合 在一起。
道德的基本特性
• 1、用善恶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 • 老子: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唐律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判;恶逆;不道; 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 2、依靠舆论、信念和习俗来维持
论善与道德
• 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 “利润先于伦理” 与“伦理先于利润”之争。
• 日本的企业伦理模式受到关注。 • 把日本传统的伦理观念融入企业经营活动
之中,使伦理道德成了日本企业调节企业 内外关系、处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主要 手段。美国人对这种企业伦理模式很感兴 趣,并视其为日本企业的成功之道而加以 借鉴。
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道德生成 运动”。
•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企业伦理学进 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 第一,企业伦理学从美国和日本扩展到了加拿 大、西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
– 第二,企业伦理学开始进入大学的课堂。 – 第三,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构建了企业决策
道理、规则 和原则
伦理
处理人、群体、社会、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
什么是伦理
• 什么是伦? • 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意“辈”,
引申出群、类、比、序等涵义。
• 孟子: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什么是理? • 理即道理和规则。原意是指治玉,由此引申出
而伦理道德则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而起作 用,体现了自立性和内在性。 • 2、两者所要规范的行为不同。 • 法律是人们所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只能对触犯 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的行为予以追究,对一般的不道德行为 并不追究;而伦理道德则比法律有更广泛的渗透性。法律惩治的 行为道德予以谴责,法律不追究的行为道德更予以谴责。 • 3、法律只能惩恶,不能劝善,它只规定什么是不应该的,伦理 道德则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又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 的。
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西 方 管 理 学 ( Management ) 教 科 书 都 辟专章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 理”。企业伦理不仅仅成为管理学的 新的构成内容,而且还向市场营销学、 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国际企业 学、会计会计学、谈判学等课程渗透。
条理、精微、道德、严密等涵义。
• 什么是伦理? • 伦与理合在一起,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是关于人与人相处时对“善与恶” 或“应该不应该”的道德规定。
伦理的基本特性
1、客观性——行为善恶的认定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 2、阶级性——每个社会以及每个社会中各个不同的阶层、社会
利益集团都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伦理规范。 3、时代性——人们对善与恶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
• 善与道德,二者在律法价值中的内涵与外延是统一的,可相互印证且由感性至理性上 的一种认同,皆被法治精神在理论层面所吸收。律法之核为人心,人心之核为善与道 德。故此,善与道德的阐述在律法价值的普世观中极为重要。 善与道德,两者在律法上是趋同的,在人心上是一致的。律法不外乎人情与事理,人 情与事理不外乎人心,人心不外乎善与道德。故此,律法与人心的结点不外乎善与道 德,此为人性中的制高点,为人性存在的必然,且合乎内在之规律。 善与道德,隐含于律法核心价值内,为律法效果本身的必需,与法的社会效果相呼应, 此为正义所需要的两种效果,故奉为法治之路的完美,让善与道德于律法内外的功效 惠及民众,且能看得见的,为民心所向。 善与道德,二者在规则创设之初的吸收,为法之良性奠定了根基,且在践行中诠释法 的普世观,进而彰显法的正义,路径种种,皆为民生。故此,善与道德,为万法之基 石,为万民之福祉。
的伦理分析模式。 – 第四,企业伦理规范在美国大企业广泛应用,
少数企业开始设立伦理委员会和负责处理企业 伦理问题的经理
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截至1993年,美国90%以上的管理学 院开设了企业伦理学方面的课程。 1993 年 , 美 国 的 史 蒂 文 ·西 尔 比 格 (Steven Silbiger)出版了《MBA十 日读》一书,到1997年,已译成7种文 字。在该书中,西尔比格概括了美国 10家著名商学院的课程精要,列出了9 门核心课程,“企业伦理学”榜上有 名。
企业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美国一流商学院纷纷成立企业伦理研究中 心(所)。沃顿商学院于1997年成立了企 业伦理研究中心,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 于2001年成立了“全球道德经营研究所” , 2002年成立了 “国际企业责任研究中心” ,哥伦比亚大 学商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领导与伦理研 究中心” 。可以看出,依托研究中心开展 企业伦理教学与研究,扩大在社会上的影 响,树立良好形象,已成为一流商学院在 竞争中谋求发展的新的重大战略举措。
道——指规律、规则、规程等,引申为一种最普遍的最高原则。
•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德——通“得”,是指人们对最高原则的认识、情感、意志、 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和一贯的行为。
• 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第三部分 企业道德建设 – 第十二章 伦理决策的相关因素 – 第十三章 企业伦理建设战略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徐大建.企业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2、参考书目: 周祖城,企业伦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哈德曼等,企业伦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雅克·蒂洛,伦理学与生活(第9版),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年
• 1968年,美国天主教大学原校长C.沃尔顿在其 《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倡导公司之间的 竞争要以道德目的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