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同步测试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2.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3.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这表明先秦时期()A.农业走向衰退B.外来作物引进C.作物历经选择D.经济重心南移4.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
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庭院经济”()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5.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问之,则近郊农家。
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
’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
”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6.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
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
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8.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检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一、单选题1.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曰:“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这充分说明了小农经济()A. 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先天的落后性B. 成为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 在抵御天灾人祸方面具有脆弱性D. 遭受着封建政府的沉重剥削与压迫2.宋朝梅尧臣有一首《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文中所描绘的灌溉工具是()A. 水磨B. 筒车C. 水排D. 翻车3.下面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是()A. 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削弱B. 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C. 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D. 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农业税的变化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 田庄手工业B. 民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5.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
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B. 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C. 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D. 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6.《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著。
书中共总结了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这段记载描述的是()A. 官营手工业产品丰富,技艺精美B. 民营手工业水平超过官营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专业化强D. 民营手工业技艺庞杂,规模扩大7.下面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插图,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 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一一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word完整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土地私有制度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题干材料的现象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故选B项。
答案:B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项。
答案:B3.“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话描述的生产工具是()解析:从题干材料“水车如纺车”“车骨之末,缚以竹筒”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描述无关。
答案:A4.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由“争水如争珠”信息说明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答案:B5.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紧扣“自给自足”的含义思考,可知B项正确。
答案:B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可以御寒”“生暖”“无不赖之”“衣被天下后世”,主要反映了棉布因其价廉、实用而广泛流行,故选B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测试

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A. 小农经济发达B. 商品经济活跃C. 雇佣劳动盛行D. 赋税徭役沉重2.《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
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
”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A. 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B. 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C. 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D. 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3.“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均田”或“限田”B. 废除土地私有制C. 取消农民的赋税D. 禁止租佃关系发展4.《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箭),缑矢,参分(三等分)。
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
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
参分其长,而杀其一。
五分其长(箭杆的长度),而羽(设羽)其一。
以其苛厚(厚度)为之羽深(深度)。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5.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
濒海百里,实半赖之。
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B. 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C. 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D. 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6.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不能反映当时()A. 存在失业现象B. 出现劳动力市场C. 实行计时工资D. 工匠技术水平高7.现在网络上盛行穿越历史小说,某同学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清朝的愿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

专题一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诗经》中描述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现象直接表现了西周时期()A.宗法制崩溃B.井田制盛行C.礼乐制遭到破坏D.分封制瓦解,不仅要下到公田里,也要下到我的私田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井田制盛行,故B项正确。
2.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
”(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性。
故选B项。
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故A项错误。
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故D项错误。
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了绝大部分(74.1%),故A项说法正确。
占有高额土地数量的户数较少,还不足10%,故B项说法错误。
土地兼并不明显,无法反映出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占有情况,无法反映农业生产率问题,故D项错误。
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人民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同步练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
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B.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C.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2.“昼出耘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诗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C.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3.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4.《明太祖实录》记载,“杭州郡商贾交易不论货物贵贱,一律金银定价”。
这一记载从实质上反映出明代杭州地区()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拜金主义风气滋生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商品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5.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
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B.“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6.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7.《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9题)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三峡水利工程
B .坎儿井
C .都江堰
D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2.(2010年1月福建会考14题)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
一生。
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A .秦汉
B .隋唐C.宋元 D .明清
3.(2010年7月新疆会考10题)“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
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
府之国”。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大运河 B .郑国渠C .都江堰D .筒车
4.(2010年广东会考16题)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出现于
A.西周
B. 战国
C. 秦朝
D. 汉朝
5.(2010年浙江会考16题)图5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
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
B .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 .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
D .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6.(2010年6月广东会考16题)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
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
A •原始社会末期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7.(2010年广东会考48题)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
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
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
有土地公有化
& (2010年1月新疆会考12题)右图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
素纱禅衣。
它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
这反映出
B.汉代毛纺织业取得重大进展
C.棉织品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D.它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8题)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种向个体农耕转变的重要因素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 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11.(2010年江苏会考3题)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都城布局,该布局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下列哪个朝代?
A.生产工具的改进
C.耕作经验的丰富
B .自然环境的变化
D .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10. (2010年湖南会考1题)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9. (2010年夏季山东会考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A.汉代丝织业工艺水平高超
A .汉朝
B •隋朝
C.宋朝
D .明朝
12.(2010年1月山东会考9题)右图中反映的耕作方式应是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集体耕种
15. (2010年1月福建会考13题)商较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
”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 .工业
B .手工业C.农业 D .商业
13 .(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2题)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的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4 . (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3题)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清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汉代耕作石画像
16.(2010 年 1 月黑龙江会考 10 题)明朝小说《警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
18.(2010 年江苏会考 4 题)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
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19. ( 2010年浙江会考17题)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
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映成趣。
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二、非选择题 21.( 2010 年 1 月黑龙江会考 26 题) 连线题 (6 分)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请将下列图片 中所示的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与相对应的时间和用途分别连线。
夫妇, 靠养蚕织绸生活, 本是小户人家 ,,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
由此可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当时农业还较落后 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 .①③
B .①②
.②④ D .③④ 17 .( 2010 年春季北京会考 21 题)
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 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清代
20.( 2010 年 6 月广东会考 48 题) 史书载:“(东汉)立春之日 京师百官皆衣青
衣,,,, 施土牛耕人(泥塑的牛和人)与门外,以示兆民,
这一隆重仪式说明了 A .统治者重视春耕生产
C .立春乃统治者祭祖之日 B .铁犁牛耕始于东汉
D .东汉时期制瓷业发达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C
2. D
3. C
4. B
5. D
6. B
7. A 8 . A 9 . A 10 . A 1
1. C 1
2. C 1
3. C 1
4. D 15 .C 16. B 17. B 18. D 19.B 20.A 、非选择题
21 •①C ②A ③B ④B ⑤C ⑥A (各一分)
1 SS 1.在座调节輝我
⑥1S 土」具
①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