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开发

合集下载

《2024年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井网部署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变得日益重要。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特性,开发难度大,需要精细的井网部署和高效的开发策略。

因此,研究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及相应的油藏工程方法,对于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策略及其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

二、低渗透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其储层特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

低渗透油藏的主要特征包括:储层渗透率低、孔隙度小、非均质性强、含油饱和度低等。

这些特征导致油藏开采过程中存在采收率低、产能递减快等问题。

三、井网部署原则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性,井网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根据储层特性和产能要求,合理规划井网密度和井距,确保井网能够覆盖整个油藏。

2. 优化井位选择:根据地质资料和储层特性,选择合适的井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3. 考虑经济因素:在满足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油藏工程方法研究针对低渗透油藏的井网部署,可采用以下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1. 地质建模与储层评价: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渗透率、孔隙度等参数,为井网部署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技术: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油藏开采过程,评估各方案的采收率、产能及经济效益。

3. 历史拟合与优化:根据实际生产数据,对历史拟合结果进行优化,调整井网部署方案,提高采收率。

4. 动态监测与调整:通过动态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产能变化、压力变化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井网部署方案。

五、实例分析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上述油藏工程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地质建模和储层评价,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性。

其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模型,模拟不同井网部署方案下的开采过程。

通过历史拟合与优化,确定最佳井网部署方案。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完整版)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探明低渗透储量增长很快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状况比例图
9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3 我国低渗透储量探明、动用、分布状况和特点
1、低渗透储量探明和动用情况
我国低渗透储量动用状况比例图
10
近期探明储量和累积探 明未动用储量中,低渗透储 量占主要部分。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1、采出程度高 地质储量采出程度24.63%,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0.7%。
2、综合含水率高 总平均达到82.98%,生产水油比4.9,产量占全国45%的最大主
力油田-大庆喇萨杏油田更高,综合含水88.8%,生产水油比为8。
4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1 我国当前油田开发简况
3、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高 2001年为8.4%,而剩余可采储量开采速度一般控制在6-7%左
唐曾熊(1994)划分的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为10-100×10-3m2,小于 10×10-3m2为采技术
第一节 概 论
1.2 低渗透油田的定义
低渗透油田指储层渗透率介于0.1~50×103m2之间的油田(李道品等,1997)。
低渗透储层的典 型特征是具有启动压 力梯度,呈现出非达 西型渗流特征。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近源沉积物多以 三段式为主,远源沉积 物多以两段式为主。
低渗透储层多段式粒度曲线(近源沉积)
27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二节 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
2.1 低渗透储层成因和沉积特征
1、低渗透储层成因类型-①沉积成因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油藏,由于其储层特性的限制,常常导致产量低下。

为了充分挖掘低渗透油藏的潜力,提高其产量,石油工程技术中涌现出了一系列适用于低渗透油藏的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一、水驱技术水驱技术是低渗透油藏常用的一种开发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的水来增加油层的压力,从而推动油藏中的油向井口运移,提高产能。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水驱前进、水驱替代和水驱后驱等方法。

二、化学驱技术化学驱技术是通过注入一定的驱油剂,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改善油水相渗透能力差异,提高采收率。

具体的化学驱油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复合驱等。

化学驱技术适用于常规石油、稠油和凝析油等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

三、致密油开发技术致密油是一种渗透率极低的油,其开发技术相对较为复杂。

在致密油开发过程中,常采用水平井、水力压裂和CO2驱等技术。

水平井可以提高油井的接触面积,增加产能;水力压裂是通过注入高压水来破碎岩石,改善油层渗透性;CO2驱是注入二氧化碳,以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特性,提高采收率。

四、增注技术增注技术是通过注入一些辅助物质,改善油藏的物理状态和流动特性,从而提高产能。

常见的增注技术包括聚合物、凝胶和微生物驱油等。

五、人工举升技术人工举升技术是通过电泵、柱塞泵、气引泵等设备将地下的油液举到井口,提高产能。

人工举升技术适用于低渗透油藏中的液相油和重质油。

六、辅助热采技术辅助热采技术是通过注入热流体(如蒸汽、热水和热气等)来增加油藏温度,从而减小油的黏度,提高流动性,增加采收率。

这种技术适用于重质油、高粘度油和特殊油藏等。

七、提高油井效率技术提高油井效率技术是通过完善油井工艺和控制管理,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常见的提高油井效率技术包括增加井网密度、人工开孔、改造生产工艺和增加注采比等。

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是提高低渗透油藏产能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油藏特性和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采收率,并实现可持续的油田开发与生产。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低渗透油藏是指地下储存油气的岩石层,其中的渗透率较低,使得油气开采难度增加。

如何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是石油行业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质条件、开发技术、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地质条件1.岩石渗透性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受到岩石渗透性等地质条件的影响。

岩石的渗透性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储存,决定了油层的动态性和静态性能。

若渗透率太低,油气难于在岩石层中流动和聚集,开采难度相应增加。

2.岩石孔隙度岩石孔隙度指地下岩石中空间的占有率。

低渗透油藏常常以砂岩、石灰岩等多孔介质形式储存,因此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油气储存的空间和容量。

若孔隙度太小,则储油体积受到限制。

3.油藏成型时期油藏成型时期对开发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认为,若油藏成型时间越早,地质条件较好,那么油藏中的油气数量和含气率相对较高,储层性能也优良。

若油藏成型时间越晚,则开发难度也相应增加。

二、开发技术1.开采模式低渗透油藏的开采模式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动态变化和开发效果。

常见的开采模式有常规开采、大型注水开采、水平井开采等多种形式。

选择合适的开采模式需要充分考虑储层特征、产能及成本等方面因素。

如采用大型注水开采可增加地下水压力,提高油气的运移速度;水平井开采则可提高开采效率。

2.注水量适量注水对于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有积极作用。

注水可以增加井底压力,改善渗透性,促进油气聚集。

但是注水过多则会导致水分压削弱地下油气的压力,使得开采效果减弱。

3.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包括增加原油驱动力、改善渗透性、改变孔隙结构等。

其中,增加原油驱动力可通过注水、气体驱动等方式实现,改善渗透性则可通过钻井、压裂等方式实现。

三、环境因素1.油品质量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也受到油品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油品质量越好,其可开采的范围和开采速度相对较高,也能够保证采收率。

而质量不好的油品则需采取更多的开采手段,增加成本,同时开采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法

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法

02 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
2.低渗透储层岩石比表面积大
岩石的比表面积是度量岩石颗粒分散程度的物理参数。 一般岩石颗粒越细、越分散,比表面积就越大;反过来说,比表面积越大,颗粒越细、 越分散,渗透率就越低。
3.低渗透储层毛细管力对渗透影响显著
低渗透储层是由无数小颗粒和无数小孔道组成,这些小孔道可以看作众多直径不同的 毛细管。当油水在这些毛细管中流动时,由于油水对毛细管壁润湿性不同,在油水界 面上产生毛细管力,毛细管力表达式为: pc 2 cos
03
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
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物性差、岩性变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 均质性严重、天然能量低等特点,决定了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 具有与中、高渗透油藏不同的开发特征。
03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
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压力、产量统计表
产量年递减率:在25%~45%之间,平均最高可达60% 每采1%储量压降:3.2~4.0MPa
04 低渗透油藏开发对策
1
主要问题:暴性水淹 解决方法:采用沿裂缝注水的线状面积注水方式, 井距适当加大,排距适当缩小。为了沿裂缝先形成 水线,注水井要先间隔地排液拉水线,排液井水淹 后转注,形成线状注水方式。排液井转注后,采油 井要逐题:渗流阻力大、能量消耗快、 压力产量不断下降。 解决方案:早期注水或超前注水保持 地层压力开采
具有裂缝的低渗透油藏吸水能力强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后,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 窜进,使沿裂缝方向的油井很快见水,甚至暴性水淹这是裂缝性砂岩油藏注水开发的普 遍特征。
火烧山油田第三批上返注水井
04
低渗透油藏开发对策
低渗透油藏由于其油层物性和渗流规律的特殊性,需要在开发过 程中从各个方面进行仔细研究,优选出合理的开发策略和对策。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

浅析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因素低渗透油藏是指储量与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其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效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浅析。

1. 油藏特征:低渗透油藏的储量较低,且渗透率低,导致油藏中的原油流动性较差,难以有效开采。

油藏中的孔隙度、砂岩粒径、渗透率等特征也会直接影响油藏储量和开采效果。

2. 堆积相和岩性:低渗透油藏的堆积相和岩性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也有重要影响。

对于低渗透砂岩油藏而言,粒度细、结构紧密的砂岩堆积相具有较高的渗透率和较好的流动性,因此对于开发的效果更好。

3. 开发方案: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方案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开发方案能够充分发挥油藏的潜力,提高开采率和开采效果。

常用的开发方案包括常规注水开发、采用人工增透剂技术、水平井开发、多级压裂技术等。

4. 采油压力:低渗透油藏的采油压力对于油藏开采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采油压力都会导致油田开采效果不佳。

过高的采油压力容易引起水窜,导致大量的水进入油井,降低了采油效果;过低的采油压力则难以使原油从储层中流动到井筒中。

5. 技术手段:合理的技术手段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应用水平井技术可以增加油井的产能;利用压裂技术可以提高油藏的渗透率,增加油井的产能。

6.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

地质构造和背景地层会直接影响油井的产能和开发效果。

在选择开发区块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的优劣,选择有利的开发区域。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油藏特征、堆积相和岩性、开发方案、采油压力、技术手段以及地质条件等。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开发方案和技术手段,以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

《2024年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范文

《2024年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范文

《裂缝性特低滲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篇一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及其应用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石油工业的焦点。

其中,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结构和渗流特性,对开发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理模拟实验作为研究此类油藏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实际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介绍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物理模拟实验以实际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对油藏储层结构和流体的特性进行简化与再现,对油气开采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物理模拟方法模拟储层内部的多尺度孔隙结构和复杂的流动过程,揭示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

三、实验方法(一)实验设备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需要使用专门的物理模拟设备,包括模拟储层、流体注入系统、压力测量系统等。

其中,模拟储层应能够模拟实际储层的孔隙结构、裂缝分布等特性。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样品:根据实际储层条件制备相应的实验样品,如模拟岩心等。

2. 建立实验装置:搭建物理模拟设备,设置相关参数,如压力、温度等。

3. 注入流体:通过流体注入系统向模拟储层注入原油或其他流体。

4. 观测记录:通过压力测量系统等设备观测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应用实例以某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为例,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储层特性和流体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

首先,通过物理模拟设备建立与实际储层相似的物理模型;然后,向模型中注入原油,观测其渗流过程;最后,通过压力测量等手段收集数据,分析得出该油藏的渗流规律和开发策略。

根据实验结果,优化了开采方案,提高了采收率。

五、结论与展望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物理模拟实验方法为研究此类油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储层的特性和流体的流动规律,为实际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渗透率较低、蓄积能力较弱的油藏,开发难度较大。

对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油田开发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物质平衡法、生产数据法、数学模型法和综合指标法等。

物质平衡法是通过分析油藏物质平衡的状态,来评价开发效果。

这种方法将油藏当作一个封闭系统,通过对进出油、水和气的平衡进行分析,判断开发效果是否良好。

该方法适用于已有一定生产历史数据的油藏,能够较准确地评估开发效果。

生产数据法是通过分析油田生产数据,来评价开发效果。

根据油田的生产曲线、产能曲线、水驱曲线等,来判断油藏的开发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该方法侧重于评估油井产能和产液能力,适用于评估单井或局部区域的开发效果。

数学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油藏开发过程,来评价开发效果。

这种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采油数据、地质数据和物性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从而判断开发效果。

该方法较为准确,但是对数据要求较高。

综合指标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评价开发效果。

这种方法可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产量增长速度、采收率、油水比、综合经济效益等,来综合评价开发效果。

该方法比较简单实用,适用于评估整个油田的开发效果。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油田管理者了解油藏的开发状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开发策略。

通过评估开发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油藏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包括物质平衡法、生产数据法、数学模型法和综合指标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通过评估开发效果,来指导油田的开发管理。

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 11% 9%
扎伊尔 巴西 加拿大 澳大利亚 爱沙尼亚 法国
国外致密油资源分布饼状图
意大利 约旦 摩洛哥 合计
3912.38
开发低渗透油藏,是大势所趋,也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致密油资源国内外分布
中国的页岩油与致密油主要发育于中生界地层中的陆相泥页岩、泥
岩与砂岩、灰岩互层中,页岩油资源量476.44亿吨 。主要分布于准 格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松辽盆地三大盆地,致密油资源量为
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
6、超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强,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普遍存在 应力敏感性和启动压力梯度,且当储层渗透率小于0.5mD时,应力
敏感性更强,启动压力梯度会快速上升,导致有效压力驱替系统
建立难度大 7、裂缝发育。超低渗透油田储层的裂缝大多是构造裂缝,其分布 比较规则,常成组出现;裂缝切穿深度大,产状以高角度裂缝为主,
(2)正方形反九点井网,井排方向与裂缝平行
该井网由于主侧向井排距相同,主向油井见效见水快,侧向油井见效程度低,储量动 用程度低。安塞油田坪桥、杏河区采用该井网,井距250m~300m
(3)正方形反九点井网,井排方向与裂缝呈45°夹角
这种井网加大了裂缝主向油井与水井的距离,延长裂缝主向油井见水时间,但 侧向油井由于排距仍较大,见效较慢,且侧向排距始终为井距之半,进一步放 大井距或缩小排距受到限制。该井网适用于天然微裂缝不发育、平面渗透率各 向异性不明显的储层,用正方形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正方形对角线与最大地 应力方向平行。其优点是延长了人工裂缝方向油井见水时间。
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 感对纵向动用程度(单 井产量)的影响
井网形式
井排方向
井 网 优 化 技 术
考虑天然裂缝的井网和开发技术政策优化技术
小水量超前注水技术
超前注水是指注水井在采油井投产前投注,油井投产时其泄油 面积内含油饱和度不低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地层压力高于原始地
层压力,并建立起有效驱替系统的一种注采方式。它是针对超低
(d) 菱形井网
对角线与裂缝方向平行行
(e) 矩形井网
井排与裂缝方向平行
图4-3-1 长庆低渗油田井网形式演化示意图
井网优化技术
(1)正方形反九点井网,井排方向与裂缝呈22.5°夹角
这种井网的目的是减慢裂缝线上油井见水时间、延缓水淹,但由于天然裂缝与人 工裂缝共同作用,注入水沿裂缝方向窜进,与水井相邻的角井或边井都有可能形 成水线,且调整难度大。安塞油田最早投入开发的王窑区即采用该类型井网,井 距250m~300m
低渗透油藏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储层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
超低渗透多孔介质的毛细管较细,介质的渗透率随压力变化非
常敏感,压力变化对渗透率的影响不可忽略。由于油藏开发过
程中的地层压力下降,使储层受到有效围压的作用,渗透率不 断降低;有效围压越大,渗透率降低幅度越大;渗透率越低,
这种关系越明显,并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逆的。
4、超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细小(喉道半径一般小于1.0μm),溶蚀孔发
育,孔隙以粒间孔隙为主,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间孔隙都发育,另外 还有微孔隙,晶间孔和裂隙孔。
5、储层非均质性严重。这主要是受水进、水退形成储层纵向上的沉积旋
回规律而造成储层不同微相之间的储层物性差异。层内非均质性受沉积 韵律的变化和成岩作用而表现出明显不同
低渗透油气田开发
1.引言
关于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几个问题
1.(超)低渗透油藏的划分界限(国内?国际?)
2.(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前景?(国内?国际?)
3.(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特征及难点或技术瓶颈?
4.(超)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方式?(注水?)
2
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技术
低渗透油藏分类(中国)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Y/T6285-1997) 将储层正式划分七类:
366.4亿吨,占国内致密油资源量的76.9%。
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
1、油藏驱动类型单一,超低渗透油藏属于常规油藏类型,以岩性和 构造岩性油藏为主,主要为弹性驱动油藏 2、岩石颗粒细小,岩性致密 3、超低渗透储层敏感性强。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碎屑颗粒分选差,粘 土和基质含量高,成岩作用强,油层孔喉细小,容易造成各种损害
科威特学者阿齐兹· 艾尔沙德对致密油的概念进行了论述(2009,
SPE126716),认为致密油是指在当前技术与原油价格条件下很 难开发的一类油藏,需采用大规模的改造措施与特殊的开发工艺
才能实现有效开发,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类界限。
艾哈迈德.谢哈塔(Ahmed.shehata,埃及)在2010年埃及举办的SPE技 术会议将储层渗透率0.1mD<K<10mD油藏定义为致密性油藏 奥马森(E.N.Omatsone,加拿大)在 2010年加拿大举行的非常规油藏
度、提高单井产量及延长稳产期,又减缓了角井水淹速度;同时缩 小排距,提高侧向油井受效程度。后期裂缝线上油井含水上升到一
定程度,对其实施转注,形成排状注水,最大限度地提高基质孔隙
的波及体积
井网优化技术
裂缝性地 质模型 加载人工缝产 状:直线缝、S型 人工裂缝和缝网 系统 采用真实 砂岩 储层特征 数值模拟 电模拟 物理模拟 经济政策 最大主应力测试 天然裂缝主向和侧向比例 Kx/Ky 储层物性 启动压力 应力敏感 纵向动用程度 经济效益 井排距
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技术
如何建立有效的驱替系统?
注 水 井
采 油 井
由于渗透率低和启动压力的作用,导 致注采井间无法建立有效的水动力系 统,致使注水压力上升,采油井压力 下降--注不进、采不出!
井网优化技术
井网优化的目标就是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提高单井产量。特低
渗岩性油藏均不同程度发育天然裂缝,为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根据 储层物性、裂缝发育程度,为延缓裂缝主向水淹时间,提高侧向井见效程
裂缝密度受构造部位、砂岩厚度、岩性控制十分明显。超低渗透油
田裂缝宽度一般都很小,多数在十几到几十微米之间,裂缝的延伸 长度大多小于100米。天然裂缝的存在可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但
同时也增强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容易造成
裂缝性水淹。
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
8、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较高。低渗透油藏原始含水饱和度较高,
国际技术会议上将储层渗透率小于5mD的油藏定义为致密性油藏
萨尔玛.赫杰里(Salma Al Hajeri,阿拉伯)、本拉切赫伯
(M.Benlacheheb,阿拉伯)、克拉克森(C.R.Clarkson,加拿大)三位
学者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10年提到目前开发的致密油储层的 平均渗透率小于1.0mD
致密油资源国内外分布及开发前景
美国 加拿大 意大利
俄罗斯 澳大利亚 约旦
扎伊尔 爱沙尼亚 摩洛哥
巴西 法国 中国
国家 美国 俄罗斯
资源/亿吨 3035.66 387.7 143.1 117.34 63 45.31 24.94 10.02 14.31 52.33 18.67
评估日期 2003 2002 1958 1994 1997 1999 1998 1978 2000 1999 1984
特高渗透:k≥2000 mD 高渗透:500≤k<2000 mD
中渗透:50≤k<500 mD
低渗透:10≤k<50 mD 特低渗透:1≤k<10 mD
超低渗透:0.1≤k<1mD
非渗透:<0.1mD
低渗透油藏分类(国外)
从国外文献调研的情况来看,国外对超低渗透油藏并没有分类
标准,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非常规油气资源,所谓非常规 油气资源是指尚未充分认识,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进 行规模开发利用的一类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油、页岩 油和致密气。 tight oil-致密油,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概念,2009年,
启动压力梯度后所剩余的用于有效驱油的压力比例,它表征开
发过程中超低渗透储层真正的驱动能量大小。
低渗透油藏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当有效驱动因子较小时,即用于克服启动压力梯度要消耗 较大比例的生产压差时,油井产能很低。随着有效驱动因 子的增加,即用于有效驱油的生产压差的比例增加,油井 产能增加,当有效驱动因子大于80%后油井产能急剧增加。 因此,从增加产能的角度来看,超低渗透油田开发应注重 提高有效驱动因子,改善开发效果。对一定性质的流体, 有效驱动因子与渗透率成正比,与注采压差呈正比与注采 井距成反比。
宽度5-12km,胶结物成分以绿泥石等酸敏矿物为主,水敏矿物少,原油粘
度低、流动性好等,这也是超低渗透油藏得以经济有效开发的重要基础。
低渗透油气藏开采技术
低渗透油藏开发特征
非达西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毛管力大,贾敏效应显著 两相渗流特征:Swc 和Sor高,两相 流动范围窄,Kro下降块, Krw上升慢, 见水后产液指数大幅度下降,提液困 难,加剧产量递减 存在压敏效应(流固耦合),孔隙 度和渗透率随地层压力变化,地层压 力下降,采油指数急剧减小(不可逆 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菱形反九点井网(图4-3-1d)及矩形井网
井网优化技术
(4)菱形反九点井网及矩形井网
综合以上各种井网的优缺点,以井网与裂缝的合理匹配为中心,开
展了大量室内研究及灵活多样的井网调整试验。对于裂缝较发育油 藏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使菱形的长对角线与裂缝方向平行,即放
大裂缝方向的井距,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压裂规模、增加人工裂缝长
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的影响
油井的产油量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 减小,且近似满足线性关系
低渗透油藏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储层渗透率对产能的影响
低渗透油藏产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有效驱动因子对产能的影响
有效驱动因子是一个超低渗透储层所特有的,反映启动压力梯 度与驱动压力梯度综合效应的系数,其物理意义为在克服储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