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冀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2课《大河流域》教案(含课后练习)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课程导入】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这是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说明了古代埃及和尼罗河息息相关。
除了埃及,你还知道哪几个文明古国?她们诞生的相同地理条件是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形成于什么时间?她们各自的发展史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她们为文明古国?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久远而又神秘的时代吧【知识网络】【动脑筋】1.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古代印度吠舍与婆罗门,就社会平等问题展开辩论,请说出双方可能说的话:吠舍: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
我们生产了大量的粮食,养肥了成群的牛羊,制造了精美的生活、工艺用品,并把它们运到各地供你们享受,凭什么我们却不能与你们共享国家权力,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的孩子恋爱都要遭到你们的反对?婆罗门:该死的家伙,想造反啦?造物主用嘴制造了我们,而用腿生出了你们,难道嘴可以与腿平等吗?闭起你的臭嘴,给我好好干活去!别触犯神的意志。
练一练活动与探究(1)古代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巴比伦王国),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古代中国文明,公元前2070年;(2)大河流域。
北纬20°~40°之间。
原因大致有: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练习】一、选择题1.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其统一的时间为()A.约公元前3500年B.约公元前3000年C.约公元前22世纪D.约公元前16世纪2.下列关于金字塔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国王的巨型陵墓B.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C.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象征D.是国王权力的象征3.亚洲西部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是()A.印度河流域B.尼罗河流域C.两河流域D.黄河流域4.“新月沃地”居住的人群中,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是()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希伯来人D.腓尼基人5.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扩大公民权利C.实行种姓制度D.促进经济发展6.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产生的相同原因有()A.经济发达B.地处大河流域C.人类出现较早D.较早建立奴隶制国家7.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发生在()①长江流域②黄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⑤两河流域⑥尼罗河流域A.①③B.④⑥C.③②D.⑤⑥二、填空题1.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阶级利益的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2、自主学习部分,包括课下预习导航(语数英理化,预习结果家长签字)和课上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根据学科特点、课型、学习内容进行调整。
3、小组合作
4、展示交流
5、巩固提升
(要求见教科研计划)
6、中缝为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占70%位置和教学反思占30位置。教师复备栏重点突出个性备课或精讲点拨,
八年级历史学科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光丽芳教研组长签字授课时间:月日班组姓名第页
课题:
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师:教学反思(疑惑)
重点和难点:
一、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三、展示交小四;课题、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黑体小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升黑体四号;正文五号或小五。行距单倍行距。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第三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表 冀教版1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第2课授课班级单位(学校)历史课程名称设计者章节名称第一单元 2 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学时 1课时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本节(课)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㈡、过程和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内容,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个人感教学目标趣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
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探讨这些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㈢、情感目标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四大上古文明,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是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结晶,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人类文明的伟大正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
体验远古文明蕴涵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1.学生年龄一般在15-16之间,处于形式运演阶段。
大多数都很热情开朗,个性突出,智力中常。
学生特征2.学生对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比较熟悉,这段历史故事性较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知识点学习[ 具体描述语句目标编号识理解点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1.2-1 学记忆习 1.2-2 理解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目标描 1.2-3 思考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述项目内容解决措施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学生读书、讨论,教师总结教学重点1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佛教产生的背景探究思考教学难点教学习知识点占用教学使用媒体媒体论结媒体内容要点所得编号时间类型来源目标作用方式学1.2-1 15′尼罗河的赠与 E F理解 Flash 知道金字塔和象形文字记忆媒′E 1.2-2理解A 两河流域的文知道《汉谟拉比法10体明曙光幻灯片典》和楔形文字(种姓与佛教的理解幻灯片 E 1.2 C 懂得种姓制度,了10′ -3国度解佛教记忆资源)的举例验证,C.创设情境,引发动机;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设难置G.D.建立概念;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选K.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自定义。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

九年级上历史教案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的.知识要点: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汉漠拉比法典。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
(2)通过新月地带的古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重印度种姓制度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金字塔的国度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
冀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古代埃及国家名称和统一时间,金字塔是埃及国王的陵墓。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的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以及印度种姓制度,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1.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运用智慧和力量创造出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从而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有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3.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难点:学生刚接触学习世界也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的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讲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北非和亚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关国家,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加深对世界古代奴隶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帮助。
而且本课的可读性很强,建议多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突出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多留给同学们自己动手的时间。
教学媒体1.投影仪2.投影片(自制):(1)古代埃及人赞美尼罗河的诗句;(2)埃及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图示;(3)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按课本图放大);(4)埃及战车(按课本图放大);(5)本课知识综合图示;(6)课堂检测题。
3.挂图:(1)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挂图;(2)古代埃及挂图。
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你们知道是哪几个么?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行纠正。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四个国家有个什么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出现在比较大的河流附近,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大河流域”,为什么会这样呢?学过这一课后,有同学进行讨论。
九年级上册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学习目标】1、古代埃及与金字塔、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2、通过分析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感悟人类文明的悠久和多元性。
【学习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学习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种姓制度。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边读、边写、边划、边记忆)1、三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它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各自文明的代表是什么?2、《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人、地位及实质3、古印度种姓制度包括哪些等级及成员,那些是统治阶级?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快乐学习,共同参与,大家一起来)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序言: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材料二:正文第15至20条: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
正文第203条、205条: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
正文第247条:如果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就与弄瞎牛的眼睛同罪。
材料三:结语:(如果后人篡改法律)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改,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部法律文件制定的目的是什么?事实如其所说吗?请在材料二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证实你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这部法律文件出自哪个国家?(3)这部法律文件结语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4)这部法律文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某古代法典材料(1)材料一的古代法典是谁制定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2019最新冀教版九上《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

2019最新冀教版九上《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以“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
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二)教学难点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学方法1.看图分析法。
本课图片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这些图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较深的了解。
2.讲解法。
对于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内容,需要教师作出具体的讲解。
3.比较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埃及的金字塔和的万里长城作一比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影视辅助法。
可以用一些影片资料(比如有关尼罗河风光的)在课堂上播放,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出示图片]巴比伦“空中花园”。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炮火下岌岌可危的空中花园”。
英美联军以B—52轰炸机等“震慑战术”滥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等地,将使得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两河流域陷入浩劫!包括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古迹,在炽烈战火下恐怕岌岌可危。
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

第二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㈠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2、知道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3、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4、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㈡学习目标(课标分解)1、金字塔的国家、流域、评价、图片2、《汉莫拉比法典》:国家、人物、流域、内容、评价3、种姓制度:时间、流域、内容、实质、恶劣影响4、佛教: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影响、传播、图㈢能力目标: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㈤重点、难点㈥所用课时:两课时㈦讲授新课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古印度东亚黄河流域——古中国二、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标志1、国家2、流域3、作用4、评价5、图探究活动: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1、流域:2、内容3、作用:维护私有制4、地位:已知世界历史上首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5、图:体现君权神授思考活动四、古印度1、种姓制度婆罗门——宗教祭司(精神统治)四大刹帝利——军事贵族(世俗统治)实质古印度的社种姓吠舍——自由民(平民)会等级制度首陀罗——土著居民(被征服)思考活动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1)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2)地点(3)创始人: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4)早期教义:倡导众生平等,反对种族界限(5)传播:南亚各地、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探究活动:㈧小节㈨中考考察题型:选择题、填图、简答㈩教学后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教学设计(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古代埃及国家名称和统一时间,金字塔是埃及国王的陵墓。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
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的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以及印度种姓制度,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1.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运用智慧和力量创造出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从而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有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3.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难点:学生刚接触学习世界也对地理方位、人名、地名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的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讲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位于北非和亚洲西部是古埃及和新月沃地的有关国家,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加深对世界古代奴隶制文明的理解很有帮助。
而且本课的可读性很强,建议多使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突出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多留给同学们自己动手的时间。
教学媒体1.投影仪2.投影片(自制):(1)古代埃及人赞美尼罗河的诗句;(2)埃及奴隶社会阶级关系图示;(3)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按课本图放大);(4)埃及战车(按课本图放大);(5)本课知识综合图示;(6)课堂检测题。
3.挂图:(1)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挂图;(2)古代埃及挂图。
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你们知道是哪几个么?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行纠正。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四个国家有个什么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出现在比较大的河流附近,也就是题目中所说的“大河流域”,为什么会这样呢?学过这一课后,有同学进行讨论。
教师具体指出都是什么具体河流。
因为中国史已经讲过,那么就利用其他三个大国的成就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同时导入新课。
举世闻名的埃及大金字塔,你知道它的来历吗?令人神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你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有史以来,从尼罗河畔第一个古王国的建立,一直到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五千年间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出现过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流传过多少新奇有趣的故事,至今还留下多少著名的历史遗迹、文化古物和艺术珍品!这一切都是你们渴望知道,也是应该知道的、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在哪里产生的呢?【讲授新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丰富的历史遗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和大量的文字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西亚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以及东亚黄河长江之滨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
五、六千年来,她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于亚非地区、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诞生于亚非大河流域的人类早期文明。
一、金字塔的国度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统一非洲东北部,全长5646公里的尼罗河由南向北从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上游地区暴雨和山洪迸发河水奔腾咆哮倾泻而下,吞没谷地形成一片泽国。
十月底雨季过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滥期间积下厚厚的一层淤泥成为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
这条著名的大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更给这里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清除荆棘草莽,开渠筑坝引河水灌溉土地,种植庄稼,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见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是古代埃及人民赞颂尼罗河的著名诗篇;说明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
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尼罗河三角洲。
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
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尼罗河孕育着古代埃及的文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埃及从原始社会缓慢地进入奴隶社会。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
这些奴隶制小国之间进行了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奴隶制国家。
上下埃及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逐渐强盛起采,国王美尼斯亲自带领大军攻打下埃及。
上埃及获胜。
传说他在决战胜利的地方建立白城,这就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它位于今天开罗以南不远的地方。
这样建立起初步统一的国家(公元前3000年),首都孟斐斯。
问题:埃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金字塔——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胡夫金字塔最大)在埃及,最早的墓葬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堆成一个沙堆。
以后墓穴越挖越深,成为地下室,在地面沙堆周围砌成石墙这种坟墓叫做“马斯塔巴”(意为石凳)。
到了公元前27世纪,埃及第三王朝法老杰赛尔找建筑师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马斯塔巴”在上面加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塔巴”,使它高达61米,这就是埃及第一座塔型陵墓,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汉字“金”字,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它为“金字塔”。
以后,历代法老像着了魔似的都给自己建金字塔,并且越建越宏伟.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给自已造的金字塔最大。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十米。
但在1889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石头磨得很平,虽然已历时数干年,今天人们也很难用一把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着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
有一个雕着哈佛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狮身人面像”。
希腊人称“斯芬克斯”雕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凿成的,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
那么如此庞大的金字塔建筑,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
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
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
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一座座巨大的金字塔,至今还矗立在开罗近郊的沙丘之中。
它是古埃及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
也是埃及劳动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首先介绍为什么叫做“新月沃地”。
同学们请看教材中新月沃地示意图。
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它们分别是东面的幼发拉底河和西面的底格里斯河,它们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波斯湾。
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通称为两河流域。
古希腊人称这一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也是两河间的土地。
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犹如一湾新月。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地区称?“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
在这一地带先后居住过的居民有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这些国家以城市为中心,都很小,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为了争夺奴隶、土地和对河流灌溉网的控制权,纷争不断、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
到公元前1894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游牧部落占据巴比伦城,建立起巴比伦城市国家。
它在历史上称“古巴比伦王国”。
2.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利用各国连年打仗彼此削弱的机会,经过战争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自称是“月神的后裔”,自比作“宇宙四方之王”,建立起以巴比伦为首都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汉漠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制定了一部法典,这就是我们面将要讲述的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的全部内容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
请同学们看图:这根石柱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
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
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表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
这种把国家典律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形式,后来成为古代纪功碑的一种范例。
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是在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陈述总结: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比如奴隶对奴隶主仅说一声“你不是我的主人”就被割掉耳朵,理发师剃去奴隶头上的标志,要被截断手指,等等。
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尽管奴隶主用种种方法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古巴比伦的强大还是没能维持多久,汉漠拉比死后古巴比伦王国衰落下去,两河流域重新陷入分裂。
上面我们讲述了新月沃地东部的一些历史,在沃地西部又有哪些居民呢?他们的历史如何呢?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
需要指出,这里的古印度与今天的印度地理范围是不同的。
古代印度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
再请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一下古代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