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品文言味 悟知音情——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品文言味 悟知音情——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河 ! )
流 水 。 子 期 日 :善 哉 , 洋 兮 若 江 河 ! ) 钟 “ 洋 ”
2研 读 文 本 , 受相 遇 之 喜 . 感 () 1 轻读 句 子 , 验 思考 。 体
师 : 从 中体 会 到什 么? 文 中做 笔 记 。 你 在
师 ( 喜 )善哉 , 我 者 , 你 子 期也 { 日 , 琴 惊 : 知 惟 今 我 兴 大 发 , 再 次 抚 琴 , 在 清风 。 钟 子 期 日— — ( 要 志 你 生 :
师 : 鼓 的伯 牙 , 的琴 声 里 肯 定 不 只 有 高 山 、 善 他 流
水 。现 在 我 就 是 伯 牙 ,抚 琴 ,志 在 高 山 。你 钟 子 期 日— — ( : 哉 , 峨 兮 若 泰 山 !让 我 再 为 你 抚 琴 一 生 善 峨 ) 曲 , 在 流 水 。 钟 子 期 日— — ( : 哉 , 洋兮 若 江 志 你 生 善 洋
实 有 效 的 初 读 。 环 节 的 教 学 中 , 教 者 首 先 要 求 学 本 执
生 读 准 字音 , 把课 文 读 通 、 顺 。 次 引 导 学 生 结 合 课 读 其
文 注 释 , 本 弄 清 句 意 , 结 合 停 顿 , 会 文 言 文 的 节 基 并 体 奏 美 , 试着读 出文言文 的味道。 个 过程 既遵循 了 并 这
个 意 思 带 进 句 子 , 一 说 。 学 生说 。 说 ( ) 师 : 言 文 的 用 词 真 的 很 有 意 思 , 样 的 词 可 以 文 同 表 达 不 同 的 意 思 。 们 一 起 把 课 文连 起 来 读 一 遍 。 教 我 (
师 指 名 读 。 生 齐读 。 学 )
师( 引读 ) 站 在 这 样 的泰 山前 , 能 不 让 人 从 心 : 怎 底 发 出 这 样 的 感 叹— — ( 生 : 善 哉 ,峨 峨 兮 若 泰 男 “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文档资料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文档资料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

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

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

(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

(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

(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

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评课稿篇1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

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

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白老师的课: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

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

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

“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

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赵老师的课: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

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

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

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引言《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音乐故事,也是一首古琴曲。

通过讲述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和音乐才华,这个故事传达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记录一堂关于《伯牙绝弦》的课堂教学实录,探索这首古琴曲的演奏技巧和历史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

一、教学目标本堂课的主要目标如下:1.了解《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2.学习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3.掌握《伯牙绝弦》的基本演奏方法;4.启发学生对音乐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思考。

二、课堂内容2.1 介绍《伯牙绝弦》首先,通过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这首古琴曲的兴趣。

讲解钟子期和伯牙之间的友情,以及伯牙为了表达对已逝好友的思念而弹奏古琴的情节。

2.2 古琴演奏基础知识在学习演奏《伯牙绝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琴的基础知识。

包括古琴的起源和发展、琴身构造、音区划分等内容。

通过简要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古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3 基本演奏技巧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古琴演奏技巧。

包括按弦、拨弦、滑音等。

这些技巧对于准确演奏《伯牙绝弦》非常重要,因为这首曲子表达了伯牙对好友的思念之情,需要通过技巧灵活运用来表现琴曲的内涵。

2.4 演奏实践在学习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后,我们将开始实践演奏《伯牙绝弦》。

老师将演示如何演奏这首曲子,学生们可以跟随示范一起尝试演奏。

通过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3.1 简要介绍《伯牙绝弦》在课堂开始时,老师简要介绍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讲述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和伯牙弹奏古琴表达思念的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2 古琴演奏基础知识接着,老师对古琴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讲解。

从古琴的起源和发展、琴身的构造和音区划分等方面,让学生对古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老师还带来了一把真正的古琴,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感受。

3.3 基本演奏技巧在学习了古琴的基础知识后,老师开始教授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

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

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5篇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1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

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

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

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篇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

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与学生真诚对话是我在这堂课中的另一个收获。

因为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尊重编者意图感悟艺术魅力——《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济阳县济北小学郑勇点评: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教学目标:1.读准易混难读的词,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逻辑重音,感悟课文的情感。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了解文言文大意。

知道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为音乐而相知,感悟艺术的魅力,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读古文,教会学习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把握学情消除畏难情绪直接导入,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故事呢?一起说。

(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对,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起来可不容易啊!能读吗?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容易读错,谁来读一读?(出示:绝弦善哉峨峨兮若江河)生:绝弦善哉峨峨兮若江河。

师:都读对了,我们一起读。

(学生齐读)学生齐读。

师:再看这些变红的字,谁再来读?(将“弦、哉、兮、若”四个字变红。

)生:弦哉兮若。

师:都读对了,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会更好。

(生再读,有了进步。

)师:放开声音,听起来很好听。

每个字读两遍,一起读。

(学生齐读。

)师:课文中有几个句子,也特别难读,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要停顿一下,你来读第一句。

(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再读师:“哉”和“兮”都是语气词,语气词在朗读时,适当的延长、停顿一下,会有一咏三叹的节奏美,你再来读。

(生读)师:读“兮”字后如果有声断气连,让人听起来会更韵味十足,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

(生齐读。

)师再范读。

生再齐读。

师:声音在饱满一点,“峨峨兮/若/泰山!”读。

(生齐读)师:还有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你来读。

(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句)生读。

老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

(生齐读)老师:下一个句子更难读,谁想试一下?好,你来。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句,生读。

)师:读对了,但不够连贯流畅,听老师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听老师读并看老师的手势,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

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

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

(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19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

(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

(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

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多大的气魄和勇气。

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

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

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

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

(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

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

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生默读划。

)板书:琴(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

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

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

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

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

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

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

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

(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

(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

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

(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

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

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生:志。

师:真好,能联系上下文,上下都联系在一起理解。

(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重点应该是“必”,说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生读。

)师:是啊,同学们,当伯牙志在高山(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生读)当善琴的伯牙所弹,子期必得知。

这就是(读对后一句) 。

(点评:“学语文,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心感受语文。

”这是此次省优质课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番话。

短短数语却掷地有声。

我想这是王崧舟老师对如今语文教学方向的一次高瞻远瞩的引领,也是对本次语文优质课的一个总体评价,而这句话也更是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所牢牢铭记,反复咀嚼的。

钱峰老师在简洁凝炼、短小精悍的古语言中细细品味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两个“善”字的不同意义,辨别找到“志”与“念”的近义关系,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人的心情,猜测了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打动了学生,也打动我们听课者。

正是对教师有强烈语文意识的体现,上出了语文课的“厚实、丰实”。

)出示伯牙与子期初时的话,配乐。

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高兴不已。

生:快乐。

师:快乐兴奋之极。

生: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知音。

师:欣喜若狂。

生:激动。

师:激动不以。

同学们,伯牙把这分激动不以,欣喜若狂流淌于高山流水。

此时,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写点什么。

(配乐书写。

)生:子期,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

师:还能从琴声中听出心声啊“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生:知我者莫如子期。

师:曾经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终相会。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过琴声参透,你真是谓世知音啊。

生:我虽然是宫廷乐师,可我内心的空虚谁知小,今日遇见你实乃三生有幸。

师:你真是走入伯牙内心去了,这正是伯牙想说的。

生:没想到你一个山村农夫却听出了我的心声。

师:让我们再在高山流水听出伯牙的心怀。

(生读,齐读。

)师:这心声,这情怀,子期都听懂了吗?现在你对这句有什么新的理解?(点评:钱老师让学生补充,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最想说什么?拿起笔写下来。

这一读写结合,不仅丰满了伯牙的形象,更将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淀下来。

正是因为老师们能把握时机,找准切入,指导有效,形式多样,才使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达到有效、高效。

正是钱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引领我们今后要走的方向。

所以,这些课值得我们好好回味,细细品味。

) 生:这琴是他们之间的桥梁。

生:子期虽然是山野村夫,但能听懂子期的音乐。

师:琴声也懂,心声也懂,志向也懂,这样才叫知音啊。

伯牙和子期多么想这样像高山流水之间相伴而行。

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地方相见,伯牙满怀欣喜趁扁舟而来,然后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

他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听啊。

于是,他把千言万语容入了琴声。

(播放琴声。

)板书:知音师:你听出了什么?生:伯牙没以前动听,但他似乎说:子期啊,你为什么不等等我。

生:我听出了琴声很悲伤,听出了伯牙对子期的这份诀别。

生:我看出了他对钟子期的怀念。

(点评:在通过斟字酌句,回环诵读,学生体会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那种知音难觅、相间恨晚的情感之后,老师说:“伯牙把自己这种情景记为高山流水,一吐为快。

如果,你就是伯牙,你当时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此时,学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为他们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无尽的遗憾,学生分明已成为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声,将整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 师:悲过悲喜,生别离,可此时,善听的子期再也听不到了,能把这份悲伤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悲凉。

断的只是琴吗?碎的只是琴吗?生:伯牙心也碎了。

师: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

断琴绝弦,使得高山流水终成绝响,高山流水依旧,只是山谷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

倒是“无琴”却“有情”啊!让我们记住这段佳话!下课。

【总评】王崧舟老师在关于教学过程的简约评价时候说:“我觉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今天上午听的《伯牙绝弦》。

嘉兴平湖叔同实验小学钱锋老师上的这一课,可以说是绝了。

这一课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充满了大气,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灵动。

为什么?过程简约!就像钱锋老师自己说的,“你的回答,简约而不简单”,依我看,钱老师这一课,恰恰是对“简约而不简单”地绝妙诠释。

我们看他那个设计,简简单单的三个板块:第一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干什么?老老实实地一句一句地诵读古文,读出古文特有的节奏,那种神韵,那种意味。

语就是语,文就是文,就这么简单。

第二块,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语不是语,文不是文,语文的后面是什么?是琴声,是心声,是两位知音之间的那种生命与生命达到交流碰撞以后所产生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是两个生命的叠加,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个人的两半,这一半渴望表达,另一半渴望倾听,无论渴望表达还是渴望倾听,它们都渴望理解,一种生命深处、灵魂深处的视域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