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1 07
基 于 GI S的农村居 民点布局 适宜性研 究
钱 跃 磊
( 许 昌学 院城市 与环境学 院 , 河南许 昌 4 6 1 0 0 0 )
S t u d y o n t h e La y o u t S u i t a b i l i t y o f Ru r a l Re s i d e n t i a l Ar e a Ba s e d o n GI S
Qi a n Y u e l e i
农村 居 民点是 农业 劳动者共 同居住 , 并进行 经济 、 政治 和文化等活 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u 。农村居 民点建设长期处
于农 民 自发选择 的状 态 , 导致 目前农 村居 民点空间布局零乱 分散 , 集 聚能力差 , 这种 松散无 序的农村 居民点空 间分布不 利于土地 的节 约集 约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影 响农村产 业化 、 城 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随着新农村建设 的不 断深 入 , 土地 资源数量 的有 限性 及供 给的稀缺性 与社会需求 量增长 之间 的矛盾 日益 明显 , 迫切需要对农 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 行评价 , 进 而进行 整体规划建 设 , 这对于 我国农村 的建设发
C o u n t y a s a n e x a mp l e , u s e s t h e me t h o d o f GI S 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e x p e r t s c o r i n g t o S p a c e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和空间变迁。
如何理解和掌握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现象是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其空间发展、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遥感数据、地形数据、人口数据等,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
四、研究区域与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南方水乡、北方山区、黄土高原等不同地理环境的传统村落。
通过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
五、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一)空间分布规律通过GIS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南方水乡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传统村落呈现较为密集的分布;而在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传统村落分布较为稀疏。
(二)空间结构规律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例如,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村落呈现较为规整的网格状结构,而北方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呈现较为复杂的树状或链状结构。
(三)空间关系规律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关系受地理环境、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整治分区研究

摘要: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研究是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分布指数、gis空间分析和结构熵权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伊犁河谷地区的农村居名点人居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居民点的城镇影响分值。
结果表明,地势较陡且距离水系越近的区域,人居适宜性越低,适宜性分布指数表明察县面积73.41%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最适宜区,建议通过对内部改造区、迁移并点区等不同整治分区的初步整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引导,为农村居名点的整治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分布指数法;适宜性评价;引力模型评价;整治分区评价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249-07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621 研究背景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居住在一起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1,2]。
由于中国长期对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控,因而引起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散乱、集聚能力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目前进行居民点适宜性方面的评价案例较多,各学者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的研究区进行了评价。
如程文仕等[3]运用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西南山区丘陵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优化研究;郭月婷等[4]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孔雪松等[5]对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整治进行了分区研究;李四高等[6]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土石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及其评价体系;孟霖等[7]选取自然、社会、经济、政府和农户意愿5方面12个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理适宜性评价;朱亮等[8]应用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居民点数据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三峡典型区进行了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双文元等[9]利用avc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根据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评价值和其适宜性综合值,对大同市南郊区居民点进行了适宜分区;张颖等[10]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分区,为金牛湖街道未来居民点整理和村镇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收稿日期:2001206205;修订日期:200120720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 ZCX12Y 202)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创新项目(CX000009)。
作者简介:田光进(1970— ),男,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等。
文章编号:100724619(2002)0420307206基于遥感与GIS 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田光进1,刘纪远2,张增祥1,周全斌1,张宗科1,赵晓丽1,谭文彬1(11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利用2000年T M 图像判读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提取全国农村居民点信息,分析了中国农村规模分布的基本特征。
中国农村居民点密度呈现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西部较低。
农村居民点规模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平均规模越小的地区集中在规模较小的居民点较多。
全国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孔隙度指数与农村居民点密度相关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小,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均匀,距离较低;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小的地区,孙隙度指数较大,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距离较远。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罗仑斯曲线;指数分布;孔隙度;空间分布;省际差异中图分类号: TP79/P208 文献标识码: A1 引 言长期以来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经济的主体,农村是农民聚居的主要形态。
建国以来,城市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量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
1999年全国乡镇有4.58万个,村民季员会73174万个。
市镇人口为3189亿人,乡村人口为8.7亿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1%[1]。
目前,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将加快。
根据预测,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而到时总人口将达到15亿[2],仍然将有大约7.5亿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
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GIS 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arrangemen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technology of GIS and Voronoi figure,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alysis QiXia and LiJin’s ru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QiXia, on the county scale, CV value was 51.3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random distribution; on the town scale, Yangchu town’s distribution was uniformly, Tangjiapo, Songshan, Zangjiazhuang and Cuiping street four towns were cluster distribution, other towns belonged to random distribution. For LiJin, on the county scales, CV value was 100.5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luster distribution; on the town scale, all towns’ distribution were cluster.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wo counties have close relations to different topograph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2)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we realize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terrain, water, traffic and town. The result shew that: in mountain area, terrain is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distribution, which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Meanwhil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d by road, water, and urban. In plain area, without the bound of terrain, the rural settlements’ areas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mountain areas, many were near water and road, where factories and mines and towns were around. (3) From ecological conditions, production condi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spects, 11 index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land suitability index system, for single fact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s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The study area were divided into key development-oriente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moderate redevelopment type, restricted expansion type and priority control typ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we put forward optimal regula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results reflected the land use status and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renovation .This paper also improved the cont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and analyzing, andenriched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y niche in different fields. (4)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 GIS can consider the multiple interaction of factors and
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中方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中方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基本农田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必需用地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农用地。
确立基本农田的范围,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田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是一种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法。
GIS可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估,辅助决策者科学地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中国,很多县市已经尝试利用GIS技术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但目前该项工作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的方法,以中方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基本农田的科学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以中方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搜集中方县相关农田资源的数据和信息;(2)构建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模型;(3)运用GIS技术对中方县的基本农田进行划定;(4)对划定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调研: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2)GIS数据建模:根据研究目的,构建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模型。
(3)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土地利用、地形、气候等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准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模型,以中方县为例,对县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划定与推算。
(5)结果验证与分析:以传统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对比,对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预期结果和成果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并以中方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预期达到如下成果:(1)构建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模型。
043.GIS技术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新运用——以古黄河流域五镇为例

GIS技术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新运用——以古黄河流域五镇为例任凌奇,郑重摘要: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有效补充耕地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GIS空间分析是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但传统做法着重考虑地形地貌、交通、生态适宜性等常规因子的影响,对很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如规划构想、政策影响、农民意愿等未能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科学性。
本文以古黄河流域五镇为例,甄别出古黄河综合开发背景下对地区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六大要素,在分析居民点整理传统技术方法和上位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专题研究和标准遴选、叠加分析和分类引导、指标对比和结果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GIS技术在五镇农民居民点整理中的新运用,以期为当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目标导向,农村居民点整理,GIS1引言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对村庄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原地、牧草地等农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建设用地利用条件和环境条件,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并维护生态平衡[1]。
长期以来,乡村规划较为滞后或者规划执行力度不足,因缺乏建设引导,农村土地粗放利用,居民点布局零散,扩张无序,村庄环境退化。
21世纪以后,乡村转型发展,农村土地利用面临快速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尤其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形态[2]。
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农村住房空置率高,土地浪费情况更加严重。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是优化乡村用地布局,改善村庄环境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居民地点用地收缩同步的客观选择。
2009年,国土管理部门提出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存量,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之后,农村居民点整理又成为打破城乡间土地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高效集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缓解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也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_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不同土地类型区域内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有 明显的差异 。由于河川地地面平缓 ,便于进行农业耕 种和生产 ,交通便利 ,聚落平均密度达到最大 ,为 0. 88 个/ km2 ;其次 , 黄土丘陵类型区的乡村聚落 也 较 为 密 集 ,聚落平均密度为 0. 59 个/ km2 ,聚落的建筑多在黄土 沟坡直接开挖窑洞 ,形成聚落点大多分布在洪水水位 线以上比邻黄土沟坡的独特景观 。在风沙地类型区 , 聚落平均密度仅为 0. 29 ,其中聚落点多分布在水源涵
根据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密度特征与聚落的结构 特征 ,在 GIS 对离散点模糊聚类分区功能的支持下 ,完 成“榆林地区乡村聚落密度分区图”(见图 3) 。
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
的关系 ,由于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 ,加上地区 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 ,有将近一半的乡村聚落的居 住环境仍然较为恶劣 ,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政府部门 应当在加强交通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加快 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法规 ,及时调整乡村聚落宏观 布局规划 。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 ,促进乡村城镇化的 发展 ,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 ,进一步推 动榆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分布规律的影响 ,根据榆林地区的地理持点 ,确定以下 主要因素作为分析的重点 : ①土地类型 ; ②水系 、水源 ; ③海拔高度 ; ④距交通线距离 ; ⑤距最近城镇距离 。
在 GIS 软件支持下的多层面的信息复合分析法及 缓 冲区分析法作为主要的信息处理与分析方法 ,其中 ,
①收稿日期 :2000 - 02 - 12 ;修回日期 :2000 - 05 - 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49971065) ,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个乡镇间分布的斑块数量极其悬殊。最大的乡镇 斑块个数达 383 个, 最小的仅有 88 个。随着各乡镇 之间分布斑块数量的差异 , 导致乡镇之间斑块总面积 的差异也很明显。从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所占景观面 积的比例来看, 绿溪口乡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 , 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 6. 41% , 兰村乡农村居民 点用地面积最小 , 仅占 3. 14% 。全县 的平均斑块面 积为 0. 83 hm 2 , 总体看来, 舒家村乡、 兰村乡、 郭公坪 乡、 长潭乡、 兰里镇、 板栗树乡、 隆家堡乡、 谷达坡乡、 吕家坪镇、 黄桑乡、 岩门镇、 石羊哨乡、 和平溪乡、 绿溪 口乡平均斑块面积依次增大, 其他乡镇农村居民点斑
2
数、 斑块总面积、 最大斑块指数、 平均斑块面积、 斑块 面积标准差、 斑块密度、 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等景观指 [ 5] 数 , 并根据斑块相应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计算景 观指数 , 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用 地空间布局现状特征。
[ 4]
2
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的 现状特征与问题分析
根据表 1 可以得出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
布局的现状特征及问题如下:
最大斑块 指数 4. 27 3. 84 8. 28 6. 90 11. 12 3. 38 4. 01 4. 35 3. 53 5. 51 3. 97 5. 11 7. 82 6. 03 5. 93 3. 57 4. 25 6. 80 4. 71 5. 01 4. 87 3. 47 3. 91 0. 46 斑块面积 标准差 0. 98 0. 81 1. 25 0. 73 1. 36 0. 77 0. 69 0. 66 0. 92 1. 04 1. 26 1. 10 1. 43 1. 08 1. 07 0. 91 0. 74 0. 88 1. 77 1. 33 1. 35 0. 95 1. 20 1. 07 斑块密 度/ ( 个 & hm 1. 62 1. 57 1. 14 1. 59 1. 32 1. 44 1. 92 2. 15 1. 19 0. 99 0. 83 1. 28 0. 83 1. 03 0. 98 1. 20 1. 86 1. 16 0. 61 1. 05 0. 73 0. 93 0. 89 1. 20
第 17 卷第 6 期 2010 年 12 月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 ch o f Soil and Wat er Conser vation
V ol. 17, No . 6 Dec. , 2010
基于 GIS 的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谭雪兰, 段建南, 包春红, 朱红梅
( 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长沙 410128) 摘 要 :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是解决当前我 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分散与低效 利用的一个 重要途径。 以湖南省
178
水土保持研究
第 17 卷
从而形成南西北山地、 东部丘陵和中部河谷岗地平原 的地貌类型。全县辖 6 镇 17 乡 312 村 , 2005 年末人 口为 37. 3 万人 , 其中农业人口 33. 01 万人, 非农业人 口 4. 29 万人 。 1. 2 研究方法 本文以 MAP GIS 为研究平台 , 运用景观生态学 研究数理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以 2005 年麻 阳县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基础, 提取农村居民点用 地信息, 应用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来研究麻 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现状特征。选择斑块个
麻阳县为研究区 , 应用 GIS 空间分析及景观指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利用 2005 年麻阳县土地利 用现状库为数据源 , 对 其空 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 ( 1) 麻阳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 模与密度 差异明显 , 斑块形 状不规则 但地域差 异小。( 2)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存在着对耕地及道路依存度高的特 征。( 3) 麻阳县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方案为控制性 乡镇 2 个 , 发展性乡镇 9 个 , 拆并性乡镇 12 个 , 形成 两核四轴 的放射布局体系。 关键词 : 农村居民点 ; 空间分析 ; 景观指数 ; 布局优化 ; 麻阳县 中图分类号 : F301; T P7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3409( 2010) 06 0177 04
斑块 总 面积 / hm 170. 32 150. 50 134. 61 106. 05 130. 89 112. 86 115. 73 178. 18 162. 47 141. 77 178. 64 125. 22 108. 91 109. 50 101. 38 130. 35 118. 37 98. 88 201. 96 187. 43 121. 14 125. 70 137. 67 3148. 53
[ 1]
法探讨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的问题 , 对于 指导农村居民点规划、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及农村土地 集约与节约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
, 进入 20 世纪以来, 农村居民点
问题已经成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计划中的一个 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 ,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缺少整体上的规划指导与控制 , 特别是山区丘陵城市 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 , 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而 农村居民点数量多, 规模小, 分布零散, 再加上农村居 民点周边多为耕地, 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比城镇更 大[ 2] 。因此 , 本文采用 GIS 与 景观生态学结 合的方
1
1.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研究区概况 麻阳县 位于 湖南省 西部 , 怀 化市 西 06∃22%, 北纬 27#32∃02 % - 28 #01∃46%, 总面积 156 092. 57 hm 。全县地貌轮廓为南、 西、 北 三面较高, 中部较低, 朝东倾斜开口 , 略似 簸箕 状 ,
A GIS Based Study on Optimize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ayang County
T AN Xue lan, DU AN Jian nan, BA O Chun hong, ZH U H ong mei
( College of R esour ces and Env ir onment , H u' n an A g ricultur al Univer sity ,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平均斑块 ) 形状指数 1. 20 1. 25 1. 24 1. 24 1. 23 1. 22 1. 21 1. 14 1. 23 1. 23 1. 22 1. 19 1. 27 1. 20 1. 17 1. 11 1. 24 1. 36 1. 31 1. 22 1. 27 1. 29 1. 21 1. 22
2. 1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密度地域差异明显 麻阳县境内农村居民点斑块总数达 3 783 块 , 且 块的平均规模都未能达到全县平均规模。从最大斑 块指数来看, 尧市乡、 长潭乡、 石羊哨乡、 拖冲乡、 兰村 乡、 板栗树乡、 谷达 坡乡、 隆 家堡乡、 谭家寨 乡、 兰里 镇、 和平溪乡、 绿溪 口乡、 江 口墟镇、 郭公坪 乡、 高村 镇、 大桥江乡、 岩门镇、 黄桑乡、 锦和镇、 栗坪乡、 舒家 村乡、 吕家坪镇、 文昌阁乡其最大斑块指数依次减少。 从农村居民点用地密度指数来看 , 全县农村居民点用 地密度为 1. 2 个 / hm 。各乡镇分布不均 , 其中江口 墟镇、 大桥江乡、 高村镇、 拖冲乡、 锦和镇、 文昌阁乡、 尧市乡、 谭家寨乡、 栗坪乡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 分别 为 2. 15, 1. 92, 1. 86, 1. 59, 1. 57, 1. 44, 1. 32, 1. 28, 1. 20个/ hm 2 。
Abstract: Opt imum Spat ial Dist ribut ion of Rural Set t lement s is an im por tant w ay t o so lve t he cur rent dist ri bution of scatt ered and inef ficient use of r ural set t lem ent s. In t his paper, M ayang count y is t aken as an ex am ple, by means of GIS spat ial analysis and landscape index analy sis m et hods, using L and U se Dat a of M ay ang co unt y in 2005, t he dist ribut ion o f rural set t lem ent w as st udied. T he results show ed t hat ( 1) T he size and density dif ferences of rural set tlement s in M a yang co unt y! s t ow nships are sig nif icant , irreg ularly shaped pat ches but small regio nal dif f erences; ( 2) Spatial dist ribut io n o f rural set t lement s has charact erist ics of hig h dependence on t he ag ricult ur al land and road; ( 3) Opt imized spat 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 t lement s in M ay ang count y is 2 cont ro lled to w ns, 9 developing t ow ns, 12 dissoluted t ow ns, f orm ing t he radiat ion dist ribu t ion syst em of ∀tw o co res and fo ur axis! . Key words: rur al set t lem ent ; spat ial anal ysis; landscape index ; o pt imized distr ibution; May ang co unt y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 是农 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 , 也是土地利 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