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4选材与结构
作文四个要素选材结构

作文四个要素选材结构英文回答:The four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are selection, structure, style, and theme. Selection refers to the choice of material or content for the writing. For example, when I was writing a personal narrative, I selected a significant event from my life to share with the readers. Structure,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riting, such as the use of paragraphs, transitions, and a clear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In my narrative, I structured the story chronologically to 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s to follow. Style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writing is expressed, including the use of language, tone, and voice. In my narrative, I used descriptive language and a reflective tone to convey the emotions and thoughts associated with the event. Lastly, the theme is the central idea or message of the writing. In my narrative, the theme revolved around the importance of perseverance and resilience in overcoming challenges.中文回答:作文的四个要素是选材、结构、风格和主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单元作文提纲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四单元作文提纲
一、审题与选材
1.审题:
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为“心愿”。
注意心愿应是可实现的、积极向上的,避免写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心愿。
2.选材:
围绕“心愿”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讲的材料。
可以是关于个人的心愿,如学习、兴趣、生活等;也可以是关于家庭或社会的心愿,如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
二、写作要点
1.开头: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自己的心愿是什么。
2.中间部分:
心愿产生的原因:详细描述为何会产生这个心愿,可以聚焦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或经历来突出心愿的产生。
3.实现心愿的方法:阐述自己打算如何实现这个心愿,可以包括具体的计划、步骤或需要付出的努力。
4.展望未来:展望心愿实现后的情景,描述自己或他人可能获得的积极影响。
5.结尾: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心愿,表达真诚的愿望和决心。
三、写作技巧
1.情感表达:
写作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细节描写、环境渲染等方式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修辞手法:
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首尾呼应:
开头和结尾要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结构。
四、注意事项
1.内容具体:
写作时要避免内容空洞无物,要具体、详细地描述心愿的产生、实现方法和未来展望。
2.语言通顺:
语句要通顺流畅,意思表达要清楚明白。
3.修改完善:
写好后要认真读一遍,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文章更加完善。
通过以上提纲和要点的指导,相信同学们能够写出一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关于“心愿”的作文。
五年级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五年级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一、内容方面。
问题1:作文内容空洞,缺乏具体事例。
问题2:选材陈旧,千篇一律。
问题3:跑题现象严重。
问题4:内容缺乏真情实感。
问题5:详略不当。
二、结构方面。
问题6:没有开头或结尾。
- 解析:有些学生写作文时,直接就开始叙述事情,没有一个好的开头来引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突兀。
或者写完事情后就戛然而止,没有结尾对文章进行总结或升华,给人一种不完整的感觉。
问题7:开头冗长,入题慢。
问题8:结尾仓促,虎头蛇尾。
- 解析:在作文结尾时,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两句类似“这就是我的经历,我很开心”的话,没有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也没有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感悟,使文章给人一种仓促结束的感觉。
问题9:文章结构松散,层次不清晰。
问题10:段落划分不合理。
- 解析:有的作文一整页就一个大段落,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段。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密密麻麻,增加了读者阅读的难度,也不利于清晰地表达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三、语言方面。
问题11:错别字较多。
- 解析:由于五年级学生识字量还在积累过程中,在作文中容易出现错别字。
比如“已经”写成“以经”,“再见”写成“在见”等。
这会影响文章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问题12:用词不当。
- 解析:在描写一个人跑得快时,写成“他跑得像蜗牛一样快”,这里“像蜗牛一样快”用词就不当,应该是“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之类的表述。
用词不当会使句子表达的意思与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反或者不准确。
问题13:语句不通顺。
- 解析:例如“我和妈妈去公园玩,公园的花五颜六色,我看到很开心。
”这句话读起来很别扭,应该改为“我和妈妈去公园玩,公园里的花五颜六色,我看到后很开心。
”语句通顺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如果句子不通顺,就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问题14:语言平淡,缺乏文采。
- 解析:通篇都是平铺直叙的叙述,没有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
比如写“秋天的树叶落了”,如果写成“秋天的树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后轻轻地飘落大地”就会生动很多。
作文选材4篇

作文选材4篇作文选材篇一:中同学作文如何选材关于选材和如何提高选材力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留意。
一是选择材料要真实,但也要适当地学会对原始材料进行搬家和移植的处理。
我们现在都还是在校学校生,是在初学作文的阶段。
我们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
写作阅历少、熟悉问题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大家从真人真事写起。
不过,也正由于我们是孩子,所亲身经受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万一真是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闻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
“张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张”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
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我和××”,题中并无肯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
你在取材时就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把握有三则材料,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共同进步这一主题。
但这三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是现实生活中我与××共同经受过的,其他两则是我与另外两人分别经受过的。
假如照直写,那么或者只能写我和××共同经受的一件事,但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单薄或者写我和三个人分别经受过的三件事,这就要“偏题”,“我和××”变成了“我和他们”了。
怎么办呢?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两个人经受过的两件事,搬到我和××身上来,变成我和××经受过的三件事。
这种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
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着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着自然、可信。
曾经有位同学写《见到幼儿园时的伴侣》,因找不到有意义的往事和“见面时的欢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方法。
作文技巧选材与构思

作文技巧选材与构思
作文,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关键在于选材和构思。
选材嘛,你得像逛菜市场一样,看啥新鲜就拿啥。
别老盯着那些老
掉牙的话题,得有点新意,让读者眼前一亮。
构思,那就是个搭积木的过程了。
你得把选好的材料像积木一样,一块块地拼起来,搭成一座漂亮的房子。
不过,这搭积木也得
讲究技巧,不是随便乱搭的。
你得考虑整体结构,哪个部分应该放
在哪里,怎么才能让整篇作文看起来既美观又稳定。
选材上,你可以从生活中找灵感。
比如,那次你帮妈妈做家务,突然发现妈妈的手变得粗糙了,这就可以写成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或者,你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同学,他的言行举止总是
让你捧腹大笑,这也可以成为你作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构思上,你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采用倒叙
的方式,先把结果写出来,再慢慢揭示原因和过程。
这样可以让读
者产生好奇心,更愿意继续读下去。
作文技巧(一至六)观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

作文技巧(一至六):观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技巧(一):观察一、观察与积累1、生活积累。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断。
要写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可从以下几方面积累:(1)自然景物;(2)家庭生活;(3)社会生活;(4)校园风采。
2、阅读积累。
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因此,要写好就必须借助别人的经验积累来大量补充,这就要靠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情感积累。
世间万物,最具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莫过于真情,难怪元好问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感叹。
父母的关心,亲人的呵护,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无不是我们感动。
满怀感恩之心,才能写出动情之作。
二、观察与思考人类的高明之处在于思考,观察也一定是伴随着思考的。
要勤于提问、勇于请教、善于分析,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且看一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
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
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这位小作者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的观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来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可见思考于之重要。
三、观察与练笔阅读积累属于无形积累,要形成有形的文字必须通过练笔,只有勤于练笔,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的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的练的。
”只有认真观察,用心感受,善于思考,用观察日记、随笔、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将有意义的材料形成有形的文字,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没有秘诀。
技巧(二):审题(原创)1、命题的审题(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作文题目选材与技巧分享

作文题目选材与技巧分享作文是学习中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对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也起着重要作用。
而选取合适的题目是作文写作的基础,同时掌握一些技巧也能让作文更加生动且有亮点。
本文将分享一些作文题目选材和写作技巧,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作文题目选材选取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是作文写作的关键。
要选择与自己熟悉的话题相关的题目,同时注意题目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社会热点话题:选择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门事件、社会问题或意义重大的事件作为题材,如“网络犯罪对社会的影响”、“收入差距带来的社会不公”等。
2. 个人经历与成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讲述自己的成长、反思或感悟,如“我的偶像与成长”、“丰富多彩的暑假经历”。
3. 科技与未来:选取与科技相关的题材,探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未来发展等话题,如“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 文化与传统:以文化传统为题材,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保护,如“传统节日的意义”、“传统技艺的传承”。
5. 环境与生态:选择关于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的题材,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如“城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在选择题目时,更要遵循一个原则,即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深度的题目,这样才能提高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二、作文写作技巧选好题目后,下面分享几个作文写作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内容,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1. 明确结构:一个好的作文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入、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引入部分要吸引读者,可以使用引言、提问或疑问的方式。
主体部分是展开论述的地方,可以采用对比、举例或列举论据等方式支撑自己的观点。
结尾要有总结性的陈述或感慨,让读者对文章有所思考和启发。
2.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文中丰富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
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使作文更生动有趣。
同时,注意搭配适当的词汇和惯用语,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3. 引用名人名言: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作文选材要求

作文选材要求
作文选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
的质量和深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材呢?
首先,我们要选择与自己有关的话题。
选材要贴近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比如,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感悟、社会现象等作为写作的
素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加真实和有力量。
其次,我们要选择有足够信息和素材的话题。
选材要有深度和
广度,这样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可以通过调查、采访、阅
读等方式获取丰富的素材,比如统计数据、案例分析、专家观点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再次,我们要选择有争议和思考的话题。
选材要能引起读者的
共鸣和思考,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
社会热点、时事问题、道德困境等作为选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
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最后,我们要选择有表现力和创新的话题。
选材要能够展现自
己的文采和思维,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话题、独特的视角、奇特的结构等作为选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具有个性和魅力。
总之,作文选材要求我们要有选择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身边的故事和价值,要善于思考和表达,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希望大家在选材的过程中能够多多思考,多多积累,写出更加精彩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材——积累写作素材,让内容充实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
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血肉,为承载灵魂而服务;选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选材得当,就犹如作文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考试时,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作文主题与中心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且能吸引读者、打动老师的材料,是考场高分作文的重要保证。
1.选材的原则写真不写假(确实是真的、可能是真的)。
写小不写大(小人物、小事件、小角度、小心思)。
写实不写虚(自己动情,再感染别人;自己相信,再说服别人)。
写曲不写直(事件的曲折、情绪的变化)。
2.选材的方法技巧一:素材积累多元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只能“望纸兴叹”。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
从途径看,通常有两条渠道: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籍,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吸收别人的生活体验,获取第二手信息。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
如:中考作文“漫步历史”,从《诗经》中孑然独立的女子写起,说到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悠然,李太白的月下独酌,一直谈到范仲淹的壮志难酬,林黛玉的“冷月葬花”,写出了自己收获的“淳朴与感动”,盛赞了古代诗词曲赋“像一条遒劲的树根”“滋润着华夏民族的灵魂”。
由此可见,充实的内容与作者的广泛积累是不可分的。
技巧二:取舍加工典型化素材要成为“题材”,还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如:中考作文题“爱是__________”,爱是美好的语言,爱是无私的奉献,关于“爱”,可说的实在太多太多。
一考生并未把琐琐碎碎一股脑儿全搬出来,而只写了一个内容——母爱是一杯水。
每天一早醒来、上学之前、放学到家,妈妈总要为“我”倒上满满一杯水,叮咛我喝下去,可我常常偷偷地倒掉一大半。
前些天,妈妈出差,我不再坚持喝水,终于嘴唇干裂,嗓子发炎,被迫输液。
现在,我每天乖乖地主动喝水了。
这样的材料就能发挥“以一当十”的奇效,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技巧三:单一材料扩散化为了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题,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是一个好办法。
对一个材料的精华部分展开充分的描写也是一个好办法,关键处浓墨重彩地描绘一番,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写景状物就会栩栩如生。
如中考作文“分享”,写“我”与姐姐分吃苹果:“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后还给她,紧张兮兮地盯着苹果和姐姐的嘴,当姐姐很淑女地咬了一口又递给我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又在姐姐含笑的目光中再咬一大口……”,这样的描写就非常细腻,非常传神。
把不同的材料搭配、组合,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往往也可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如用下面这段话来论证“要善纳人言”,就既有说服力,还颇有气势: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家破国亡的下场?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反过来说,假如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假如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怎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技巧四:叙议角度个性化首先,要尽量选取熟悉的材料。
你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的成长历程,亲身经历的事情,实际去过的地方,往往与众不同,而且稍加回忆便能历历在目,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其次,要尽量选择新颖的材料。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和各种资料,发现生活中常人易于忽视的新鲜事物,挖掘旧资料中特有的某种含义,捕捉最新发生的新信息、新成果、新问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耳目一新。
另外,选取角度小一点的材料更容易写出深度。
小人物、小物件、小事情,“看似平常实则奇崛”,反而更具有典型意义,更能发挥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3.随堂演练(一)辨析以下所给的材料,哪些符合题意?哪一个最典型?题目:慈母心题解:人们常说,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亲对子女的爱。
唐朝诗人孟郊曾在《游子吟》中用“三春晖”来形容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题目中的“慈母”,从狭义来看,是指和善的母亲;从广义来看,也可指像母亲那样关心、爱护下一代的人。
“慈母心”指对下一代无限关怀的挚爱之情。
文章可写一个中心事件,也可从不同侧面写几件小事来表达一个中心。
本题可选用的材料很多,但“感情导于前,华章成于后”,各人应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最动人的材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可能感动读者。
材料:(1)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让子女吃好穿好。
(2)母亲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子女,生活拮据。
但孩子需购参考书籍,或添置文化用品,她从不说一个“不”字,她还省下为自己添冬衣的钱,为孩子买了学外语用的袖珍录音机。
(3)孩子长大了,与母亲产生了“代沟”,觉得母亲的唠叨,约束自己自由,但终有一天孩子会明白母亲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强烈地感受到“慈母心”。
(4)一趟趟的家庭访问,一次次的耐心教育,一课课的单独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母亲,胜似母亲。
(5)母亲离孩子而去了,父亲承担起了当爸、当妈的担子。
孩子生病,他彻夜不眠,细心照料;孩子要去春游,他不仅买来了面包、水果,还有小小的一包晕海宁;粗笨的手捏起了针线为孩子钉纽扣……谁说是严父,分明是慈母啊!(6)母亲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满腔热忱。
她在教学上一丝不苟,常常备课到深夜,连节假日也没有休息过,有时甚至还带病工作。
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她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统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也连年被评为“模范教师”。
你认为哪几条素材最典型?或者选或不选它的理由:以上材料,前五则都符合题意,但略作分析,可见其高低。
材料(1)肤浅平淡,这样地爱孩子,高尔基曾说过“连母鸡也会”,难以打动人。
与之相比,材料(2)较为生动典型,但有似曾相识之感;写滥了的材料,再生动,其感染力总会有所降低。
要想用这一类的材料写好文章,必须变换角度,挖出新意,必须有真挚浓厚的感情,必须有较高的表达技巧,方可收到好的效果。
材料(5)也较生动,并且把题目翻出新意来,但有其特殊性,不是人人可用的材料。
材料(4)能写出老师有颗“慈母心”,可供选择的素材虽多,但如无突出的素材会写得平淡。
材料(6)重点表现的是母亲的敬业精神,不符合本文的主题。
相比较,材料(3)最具有时代感,因而有一定的典型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材料可较曲折地表现出母爱的深沉和伟大,使文章的感染力得以增强。
(二)根据选材要求,辨析选材之优劣。
题目:我的邻居题解:(1)这个题目是有限制的。
它要求记叙的对象只能是自己的邻居。
(2)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从一个或几个侧面写邻居的思想和性格,从而反映出文章的思想倾向和观点。
(3)就题目看,显然还要求写出邻居与作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材料:(1)我的邻居是位孤老太。
她热心做好街道和邻里工作,10多年来,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大家都很尊重她,也很想帮她做些事,但总被她婉言谢绝;她临终时,还把几十年的积蓄30000元人民币全都捐赠给了托儿所。
(2)我邻居家的冬冬,是我的同班同学。
他自小聪明好学,成绩在我们班总是第一;他还乐于助人,经常帮我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可是,由于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最后又离了婚,冬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成绩日益下降,最终被迫辍学,回乡下奶奶家去了。
(3)我家与邻居杜伯伯家因占用公用楼梯堆放破烂而起了争执,两家多年来互不理睬。
这次老屋拆迁,我们都将迁入新居,在告别老屋的前夕,我的父母经过思想斗争,带着我一起到杜伯伯家赔礼道歉。
大人们两鬓都已挂上了银丝,小孩们也都已长大了;夜色浓,但格外温馨,两家人谈了很久很久。
(4)我的邻居小王是位个体户,开始,我家用老眼光看他,背后议论他是“死要钱”,称其为“孔方兄”。
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在家里得了急性阑尾炎,我吓得直哭。
小王知道后,立即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和我一起把妈妈抬下楼,并找车送到医院,又用他自己的钱替我们交了入院费,办理手续,跑前跑后,忙了半天,把自己的生意也耽搁了。
从此,我们终于了解到他除了勤劳致富外,还有一颗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美好的心灵。
(5)邻居赵大婶是位下岗工人。
下岗后,大婶在家里闲不住,做饭、炒菜、洗衣,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干净,全家人生活很愉快。
辨析素材:材料(1)(5)的人物很正面,可以写出一个好邻居形象,但不易于写出人物的“立面”。
似乎“我”也很难与她们有过深的交往,很难写出邻里之间的“特定关系”。
材料(2)的主人公既是邻居又是同班同学,二者的“特定交往”是可以写的,也容易写出真情。
但父母离婚导致的悲剧似乎与表现“邻居”性格关系不大,所以最好不选用。
材料(3)显然主要不是写“邻居”,重点似乎是在解决一场曲折的纠纷。
不合题意。
材料(4)最合适。
人物性格比较丰富,两家又有特殊的“交集”,在写对人物全面认识的过程中,文章结构容易写出曲折,写出真情,写出特殊的感悟。
二、结构——合理布局结构,让层次清晰好的作文,不仅要在内容上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还要在结构形式上做到“言之有序”。
如果把文章主题比作人的“灵魂”,材料比作人的“血肉”,那么结构就像人的“骨骼”。
骨架好,身材就好,心态也好;反之,肉体就会疼痛,心灵也备受折磨。
所以,如何根据文章内容和体裁的需要,把要说的“话”自然、连贯、完整、巧妙、周密地表达出来,对写好一篇作文来说至关重要。
怎样的形式更容易具有形体魅力呢?从结构布局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画面组合画面组合,也叫片段组合,或“蒙太奇”手法,就是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典型的生活片段、故事情节或景物描写等,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在中考作文中,有的同学利用这种手法,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纷繁的材料串联起来,灵活巧妙地诠释主题,体现了写作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般格式为:2.尺水兴波短短篇幅,情节发展却能一波三折,这就是尺水兴波。
其目的是吸引读者,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巧设悬念设置悬念的关键在于“巧”,设置在适当之时、适当之处。
悬念可设置一处,也可以设置多处,环环相扣,当读者的欲穷其源之心达到一定程度时,方抖开谜团,文章也同时戛然而止。
这会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姿,给人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2)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是指作者大力赞扬的对象,却先贬抑;等到时机成熟,再颂扬。
即作者对写作对象先有某种负面看法,后来又在原来基础上否定了看法,得出一个新结论的写法。
这里的“抑”是“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
欲抑先扬运用诀窍是:抬得高,跌得重;“抬”是手段,“跌”是目的。
行文中,宜多在“抬”上下功夫、做文章,但实际力量全在“跌”上。
“抬”是为了造成更大的陡势,更高的高度,使后面能够跌得沉重、有力,获得强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