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课 新
八上历史优质课件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

B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链接 中考 (2021·四川自贡)李大钊指出:“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
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民间去。
表明他主张( )
A.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知识分子与群众相结合 C.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D.以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④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 的潮流。
袁世凯尊 孔复古逆 历史潮流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目的 标志
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 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 文化的毒害。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 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 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 运动的号角。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 鲁迅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课后活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 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 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结合本课内容,请你谈谈民主与科学 口号的进步意义。
提示:通过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回顾,理解中国人对于近代化 的探索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再从民主与科学口 号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及在当时条件下的先进性来理解和把握。
来。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文原文及教案

3.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板书设计: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小猫遇到了暴风雨
老母鸡 孵小鸡
蜘蛛 好饿 助人为乐
【篇三】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读写“暴、壁、饿”等生字,理解“准备、偶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有根据地预测故事情节,培养阅读兴趣。
这是一个 的老屋;
这是一个 的老屋……
(3)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老,那么旧,那么慈祥……它想倒下去,却总也倒不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在它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
1.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老屋总也倒不了,是因为——
(1)小花猫要来避雨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3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暴”是上下结构,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部编版)历史八上知识思维导图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新
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
文化运动的内容
兴起背景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重要阵地
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
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
立人格,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并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抨
击旧道德、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
学革命
《新青年》发表大量文章抨击以孔子的儒家传统
道德和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
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陈独秀首先提出。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建设新
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新
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收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
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师生查找有关资料一、导:1、创设情境: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不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练:1. 学思联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提倡民主和科学。
(3)文学革命:推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
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 变式训练:(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人物、阵地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是什么?四、展:1. 分享展示。
2020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 (共32张PPT)

一、觉醒前的中国——新文化运动背景 ①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 也.……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 中国人的思想,提高中国人的素 质;要想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 首当其冲的,要造就一代新人。
—— 陈独秀
思考:从以上史料中,你能得出怎样 的结论?
希望:②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领 域的革新运动。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
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主 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 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 3.学习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 作用,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使命感。
背景——③思想上:
(3)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进行政治制度的 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 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陈独秀
材料:“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 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 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袁世凯政府公然下令尊孔读经,倡导复古……尊孔复古逆 流的猖獗,带动了封建沉渣泛起,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 风复炽。到1915年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已被闹得一片乌烟 瘴气。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共32张PPT)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 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
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
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
“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妻丧速归”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黄侃
“干不了,谢谢。”
互动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质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积极性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 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 的作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祥林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冻饿 中死去了……”
——鲁迅《祝福》(节选)
探究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 传统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 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 民主共和。
问题思考
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标志,代表人物 及著作,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课程标准:知道阵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 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互动探究(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
辛亥革命后,百姓的门户 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 了什么?
(1)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 独裁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道德,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 (2)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对待传统儒家思想,我们应该保持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二课 新文化运动

例 2 (四川成都)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 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 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 动,叙述正确的是( )
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 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评价新文化运动。 (1)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
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 动作了思想准备;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利于文 化的普及与繁荣。
(2)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 对否定的偏向;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没有提 出反帝的要求。
考点 新文化运动 例1 (山东菏泽)“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 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 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 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作 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 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 动的号角,A、B两项排除;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是李大钊,D项排除。1917年,胡适在《新青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倡白话文,故选择 C项。
答案:C
谢谢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 《新青年》)封面中的LA JEUNESSE,在 法语中是“青年”的意思。其下是青年 学生或深思或交流的画面。封面下面的 人物是卡内基(美国企业家)。陈独秀 先生希望中国的青年学生不仅要用法国 启蒙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面对 中国当时的境遇,能像卡内基一样在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
(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
果如何” )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
(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
( “什么时候\什么情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 充满了艰辛,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伙伴或 家人听,要注意人称的变化(第一人称换成第三人 称。) 2、实践活动 读一本或者一篇以描写长征的书籍或文章,或 者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征时间,长征的起点 和重点,有哪些重大事件等。
贺捷生(1935— ),中国 人民解放军少将,军事科学院军 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 湖南省桑植县人,女,1935 年11月1日生于红二军团的征战 途中。其父贺龙时任红二军团 军团长,其母蹇先任是红二军团 的政工干部。80年代,她在从事 军史研究的同时,又开始文学创 作。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四件事情。 (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 “我”刚出生18天,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 。 。 。
过草地时, “我”已经奄奄一息,大人们
。
(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
“我”刚出生18天,
作业 1、抄写词语 疑惑 率领 围追堵截 奄奄一息 严峻 跋涉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奄奄一息 ( )不舍 ( ( )欲动 ( 3、造句 · · · · · · 连· · · · · · 也· · · · · · 消耗 取之不尽
)生机 )得意
奄奄一息 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 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 如何埋葬我。 照样子说词语 ( ( )不舍 )欲动 ( ( )生机 )得意
“我”刚出生18天,就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 开始了长征。 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 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 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 了,“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但“我”生命力 强得出奇,大人们带着还有一口气的“我”,终于 走出了草地。
如何” )
过草地时,“我”已经奄奄一息,大人们
。
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
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 风雪交加。坐月子的母亲和襁褓
中的我一步不落地跟着队伍行军, 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有一天,母亲病倒了,怎么也抱不动女儿了,只好把她 交给她父亲。贺龙用布袋子把女儿裹在怀里指挥战斗,女儿 是何时从他的怀抱里掉出去,摔在了路旁的草丛中,他竟全 然不知。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贺龙刚坐下习惯性地从腰间抽 出旱烟袋,突然意识到身上少了件什么东西。糟糕,他怀里 的孩子丢了!贺龙和警卫员立刻掉头回去寻,可怎么也不见 小捷生的影子。正当贺龙已近乎绝望时,他发现一队伤病员 正在路边歇息。他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谁见过我的孩子吗? 是一个婴儿!女孩!”这些走在部队最后面的伤病员们这才 知道,原来途中老乡捡到送来的身上裹着一件红军军衣的女 婴是贺龙的女儿。他们急忙高兴地把小捷生抱了出来,“是 她吧?”望着襁褓里的女儿,泪水不禁从这位刚强的指挥官 脸颊无声滑落· · · · · ·
飞夺泸定桥
这支红军部队的长 征
1、什么时候开始?
2、为什么长征?
3、从哪里出发? 4、最终到达哪里?
1935年11月19日开始 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二万五千里
围剿
襁褓
封锁线 长途跋涉 着落 一步不落 围追堵截
严峻 奄奄一息 衣衫褴褛 取之不尽 湘鄂川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