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东晋历史故事

东晋历史故事

东晋历史故事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东晋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东晋历史故事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三一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

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

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

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晋朝的历史故事-祖逖中流击楫

晋朝的历史故事-祖逖中流击楫

晋朝的历史故事-祖逖中流击楫祖逖是从小就有大志向的人,他很勤勉。

他生活在政局动荡时期,但并没有因此消沉或避世,而是一直勤勉奋发,挑起光复中原的重任。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祖逖中流击楫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祖逖中流击楫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

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

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

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

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

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

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

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

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

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

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

东晋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故事

东晋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故事

东晋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故事
东晋时期与南京有关的历史故事有“五马渡江”和“王敦之乱”。

1. “五马渡江”使南京成为华夏文明新高地。

在晋朝的政治中心洛阳及后来的长安相继沦陷、晋王朝国将不国的危急关头,富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们如王导等人早已提前谋划,协助司马氏政权中的有识之士在南方寻找建立新的国都,以延续国祚,使中原华夏文明之火不灭。

当时的建邺即今天的南京城成了首选,东晋王朝于公元317年在南京诞生,晋元帝司马睿成了东
晋王朝的首任皇帝。

司马氏建立的晋王朝历史下篇,在南京得以续写,也使南京由此成为华夏文明崛起的新高地。

2. “王敦之乱”是东晋初期的一场内乱。

经历了西晋的动乱,东晋成立初期,东晋皇室与士族之间存在着权力分配的微妙平衡,这个局面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但是一山不容两虎的道理,司马氏与琅琊王氏两家任谁都明白。

在皇室与士族的长期对峙相持后,东晋的开国功臣琅琊王氏成员王敦掀起一场大乱,先后两次起兵造反。

如果说第一次的出发点是为了反对晋元帝打破原有的平衡局势,还有些许的“正义性”,那么第二次起兵则纯粹是王敦主动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因此东晋大多数士族前后的反应也并不一致。

最终,在各方力量的综合博弈下,总算是使得东晋初期权力平衡的局面得以继续维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东晋王氏家族故事300字

东晋王氏家族故事300字

东晋王氏家族故事一东晋时期,王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显赫的大家族之一。

他们的崛起可以追溯到王祥这一代,王祥被誉为“二十四孝”之一,他的卧冰求鲤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王祥的二儿子王览,他的友悌故事也十分著名。

在东晋时期,王导和王敦两兄弟是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影响力极大,被人们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是东晋的名臣,他的政治智慧和才识为东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王敦则是东晋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他在军事上取得了多次重要的胜利。

王氏家族在东晋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军事上也掌握了重要的权力。

此外,他们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和艺术家。

在这个家族的影响下,东晋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氏家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在王敦叛乱之后,王氏家族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尽管王氏家族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在东晋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了。

总的来说,东晋的王氏家族是一个充满荣耀和衰败的家族。

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对我们理解东晋的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东晋时期的王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之一,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王羲之,他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

王氏家族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在曹魏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在西晋时期逐渐壮大。

在东晋时期,王氏家族达到了鼎盛,家族成员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王氏家族注重文化修养和艺术传承。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西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精通各种书法,尤其是草书和隶书。

王羲之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继承了家族的书法传统,最终成为了一代“书圣”。

除了书法家外,王氏家族还有许多文学家、诗人和画家。

王勃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

晋代的永和故事

晋代的永和故事

晋代的永和故事
晋代的永和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

这一时期以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65年-290年)的永和年间而得名,是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和年间,晋武帝致力于国家的发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文化建设,提倡儒学,倡导文风,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至今仍为世人所珍视。

此外,还有文学家陆机、哲学家王弼等人,他们的作品和思想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永和故事中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开篇之句,描述了当时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的一场盛大的修禊活动。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更是晋代文人风雅生活的缩影。

永和故事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如“八王之乱”、“淝水之战”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共同构成了晋代永和年间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总之,晋代的永和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时期。

它不仅见证了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峰,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故事和人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为我们展示了晋代文人风雅生活的魅力。

晋朝历史事件

晋朝历史事件

晋朝历史事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晋朝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晋朝历史事件篇一:自乱阵脚的苻坚东晋定都南京时,统治华北一带的前秦苻坚,发动百万大军,打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迎战的东晋,兵力只有八万(不及对方的十分之一),可是结局出乎意料,竟然让东晋打了大胜仗。

为什么占尽优势的前秦,会吃败仗呢?关键在于,苻坚因错觉而心生恐惧。

两军交战之前,处于劣势的东晋,掌握先机,开始进攻。

苻坚在开战之前,一直轻视东晋的兵力。

可是,当他站在城墙上看下去,发现对方摆出滴水不漏的阵势,缓缓逼近。

不禁内心动摇。

误以为前面八公山上的草木,皆是东晋的军队。

他在惊慌中回头问他的参谋:“我的天啊!没想到东晋居然有这样的大军!”苻坚一慌,无法冷静指挥作战,终于大败。

这完全是东晋设法使苻坚将“无”错觉成“有”,自乱阵脚造成的结果。

晋朝历史事件篇二:贾后专权八王乱西晋统一全国后的十年中,社会生产一度获得发展,历史上称作“太康之治”。

但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白痴太子司马衷继位,这就是晋惠帝。

他即位后第二年就爆发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八王之乱”。

晋朝政权刚建立时,晋武帝研究魏朝怎么会灭亡,认为主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王,皇族子弟没有权力,皇帝也就孤立无援了。

所以,他就大封皇族,一共封了五十七个同姓王,并让他们都掌握军队,有的还兼管中央和地方的军政大事。

比如晋武帝晚年,派楚王司马玮管辖荆州、汝南王司马亮管辖许昌,这些诸侯实际上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由此而埋下了动乱的祸根。

公元290年4月,晋武帝弥留之际,下诏由汝南王司马亮与皇后杨艳的父亲杨骏一起辅政。

不料杨氏父女采取阴谋手段,伪造遗诏,排挤了司马亮。

在晋惠帝司马衷登基后,杨骏以太后之父及太傅的身份辅政,玩起了操纵政权的把戏。

晋惠帝是个白痴,根本不可能对国家大事发表意见,对自己的处境也无所谓。

晋朝的历史故事-一意孤行的苻坚

晋朝的历史故事-一意孤行的苻坚

晋朝的历史故事-一意孤行的苻坚坚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通过战争让北方得到了短暂的统一。

但在后期他一意孤行,执意攻打东晋,结果如何?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苻坚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一意孤行的苻坚苻坚在王猛生前对王猛是言听计从的,但是他却没有听王猛临死留下的忠告。

王猛认为前秦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但是苻坚却十分信任从前燕来投奔他的鲜卑贵族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音cháng)。

王猛劝他不要进攻东晋,但苻坚却把东晋当作唯一的敌人,非把它消灭不可。

王猛死后的第三年,苻坚就派他的儿子苻丕和慕容垂、姚苌等带了十几万大军,分兵几路进攻东晋的襄阳。

守襄阳的晋将朱序坚决抵抗。

秦兵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把襄阳攻了下来。

苻丕把朱序俘虏了,送到长安。

苻坚认为朱序能够为晋国坚守襄阳,是个有气节的忠臣,把他收在秦国做个官员。

苻坚接着又派兵十几万从襄阳向东进攻淮南。

东晋守将谢石、谢玄率领水陆两路进攻,把秦兵打得一败涂地。

但是,苻坚不肯就此罢休。

到了公元382年,他认为准备成熟,就下决心大举进攻东晋。

这一年十月,苻坚在皇宫里的太极殿召集大臣商量。

苻坚说:“我继承王位到现在已快三十年。

各地的势力差不多都平定了。

只有盘踞在东南的晋国,还不肯降服。

现在,我们有九十七万精兵。

我打算亲自带领去讨伐晋国,你们认为怎么样?”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

大臣权舆说:“晋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的国主还没犯什么大错,手下还有像谢安、桓冲那样的文武大臣,团结一致。

咱们要大举攻晋,恐怕不是时候。

”苻坚听了权舆的话,拉长了脸很不高兴。

另一个武将石越说:“晋国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再加上百姓都想抵抗,只怕我们不能够取胜。

”苻坚更加生气,他大声说:“哼,长江天险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的军队那么多,大家把手里的马鞭子投到长江里,也可以把长江的水堵塞。

他们还能拿什么来做屏障。

”大伙儿议论了半天,没有一个结果。

苻坚不耐烦地说:“你们都走吧。

还是让我自己来决断。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著名历史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著名历史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著名历史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包括:
1.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

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

最终,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2.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3.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核桃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

经过
漠北大战,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4. 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求和,同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

此后,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历史的波澜壮阔,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历史故事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
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
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
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
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

三一七年,琅琊王
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
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

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
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

后来江南
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
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
下去。

公元三八五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
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公元三九八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瘐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
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39年。

信奉五斗米教的孙恩趁民心骚动,于东方起事。

他们在短
短的十几天中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后被晋将谢琰、刘牢之击溃逃至海岛之上,直至公元四
零二年,才被彻底消灭。

这次起义大大削弱了晋朝的力量,桓玄便借此机会发兵攻占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此时晋朝的四大家族中的谢、王、瘐三家已相继衰落,唯一有实
力与桓玄对抗的只有在对抗孙恩起义时才发展起来的实力人物——刘裕。

于是,刘裕率
众击败桓玄,推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名义上恢复了晋王朝的统治,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刘
裕自己手中。

公元四二零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了宋国,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

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将的指挥。


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
一大业。

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
社会文化的发展。

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
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
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
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
为“五胡十六国”。

由于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到华夏文化,使之与汉
民族逐渐发展为同一生活习惯的民族,进而被汉族融合。

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北
方大体已形成以汉族为主,其他少数民族混居的人口构成形式,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
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

东晋自晋元帝司马睿建国共历十一帝,前后一百零三年。

在此期间,中国一直处于分
裂状态,而且到东晋灭亡之后,这种状态一直未能得到改变,随之到来的是另一个分裂时期——南北朝时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