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导语: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典故】:▲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2、隋统一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唐朝建立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6、文成公主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玄奘西游取经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

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8、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最著名的历史典故

最著名的历史典故

最著名的历史典故1.知恩图报:感激他人的恩惠并设法报答。

秦穆公外出巡视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战马弄丢了,等他找到的时候,一伙人已经把马杀掉正在吃肉。

秦穆公看到爱马身死,虽然心中不忍,但是不知者无罪,马死已经无可挽回,再追究也没有意义,反而会失去民心。

于是,秦穆公便对杀马的众人说:“吃马肉怎么可以不喝酒?”又命随从给他们斟酒喝。

国君不罚反赐酒,挽救他们的性命,让这一伙杀马人心中惭愧不已,秦穆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几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晋军包围,危在旦夕。

当时吃秦穆公马肉的那伙人听说了此事,决定报答秦穆公的恩德,他们在危急时刻冲破晋军包围救出秦穆公。

秦穆公的大军來援,大败晋军,还俘虏了晋惠公。

这就是知恩图报的典故。

2.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东吴大将吕蒙因为读书少,被称为吴下阿蒙。

孙权看不下去,就对吕蒙说:“你之仗军务,不读书怎么行?”吕蒙感觉军务繁忙,无暇读书。

孙权批评吕蒙:“不要求你学富五车,涉猎一些历史罢了,你难道比我还忙吗?”吕蒙为了不再挨批,就开始读书,学识渐长。

有次鲁肃跟吕蒙商议国事非常吃惊:“世人都说将军不过一介武夫,没想到今日一叙学识渊博,已非吴下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日,就应当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

”3.勾心斗角:被世人误会最多的词语。

只要说起勾心斗角,大家马上联想到阴谋诡计,其实这个典故最初不过是形容建筑构造的精美,与明争暗斗没有任何关系。

阿房宫还没有建成秦朝就灭亡了,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个干净,世人对这所雄奇的宫殿心向往之,不少文人骚客对其缅怀,杜牧就写出《阿房宫赋》,警醒晚唐的统治者。

其中有这样几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大意是说: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这就是“勾心斗角”的来历。

4.天经地义:天地间亘古不变的规则,理所当然的事情。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古代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文化和民俗,继承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在古代典故之中,有些是较为知名的,也有一些则更为冷门。

本文收集了20个小故事,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古代典故。

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出自北宋爱国词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据史料记载,太守到访,苏轼请其听曲,拨起琴来弹奏了一曲古琴:“高山流水”。

曲罢众人反复纳闷:“苏子久不归,何以今日而至此?” 苏轼淡淡笑道:“吾闻此山乃名山,有高山流水之胜景,在此一晤,使余忘归。

便今晚赖此而宿。

”二、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的故事说,一天,盲人手摸大象,一个人握住大象的腿,认为是棕榈树,抱住它的耳朵,认为是团扇,抚摸大象的鼻子,更以为是口袋,他们彼此争执不下。

这则典故寓意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相对性的重要性。

三、三位求学者“三位求学者”是唐朝人李群威的故事,讲述了三个人争相留在墓碑上,以寻求墓主人的教诲(因为那里埋葬了一位贤士)。

墓主人的妻子出现并告知三人:“有徐子陵在,何必尔等扰我的恳思?”四、追风逐电朱自清《背影》中的“追风逐电”,原意是形容母亲迅速离开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离家时告诉儿子:“向南走,到人家问路,到吉庆街十字路口买饭吃。

”从此留下了对儿子一生的影响和成长。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唐朝诗人陈陶所写的,描绘一个好饮酒的老人,借酒消愁,有时喜欢在山林间游荡、写诗作画,也许失意形如醉醺,但他的精神境界却很高尚。

六、“蒿庵训徒”著名文学大家刘复的《蒿庵训徒》讲述了一名武生到隐者处学艺,但隐者只教他了“文艺”,而不是武艺,这让武生很困惑,但他在奋斗中最终悟出了很多道理,从而成为了一名有远见的艺术家。

七、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化身为织女,遇到了牛郎,并相爱了。

他们结合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世人,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的爱情传说。

30个历史典故

30个历史典故

30个历史典故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

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

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

言语》、《晋书。

顾悦之传》。

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2、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4、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5、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个典故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个典故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个典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

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本文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典故与大家分享。

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历史典故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吧!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濒临灭亡的蜀汉,三次前去拜访荆州名士刘备。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他的才华和胸怀就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从而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最终一起建立了蜀汉。

2.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韩信点兵。

韩信在战争中,面对敌方的强大兵力,他巧妙地利用了点兵的策略,让敌方产生了恐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4.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

5. 狄青抗金。

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 孙膑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事智慧和战略谋划对战争的重要性。

7.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利用了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敌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鲁班造船。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匠人,他在制造船只方面有着非凡的技艺,被后人称为“鲁班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9. 岳飞抗金。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著名的历史典故

著名的历史典故

著名的历史典故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教会大家许多道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著名的历史典故,欢迎浏览。

著名的历史典故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

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

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

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

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

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

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

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

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

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

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著名的历史典故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释义] 师:借鉴。

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近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奢淫谄慢,鲜不夷戮,~也。

”[成语故事]鲍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

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

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

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四、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五、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六、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七、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

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

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八、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九、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十、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十一、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

典见《杜工部集》
十二、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典见《李太白集》
十三、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

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

”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

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十四、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十五、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

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

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

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

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

乃可相见。

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