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竹简选释(上)

合集下载

5章----3竹简

5章----3竹简

詩書禮樂。
刑不逮於君子。 禮不逮於小人。 《禮記》: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
匹婦愚夫, 不知其鄉之小人、君子。
竊鈎者誅,竊邦者為諸侯。
《莊子》:彼竊鈎者誅, 竊國者為諸侯。
安徽阜阳汉简
• 1977年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在安徽阜 阳双古堆 1号墓发掘出土。墓主为西汉前期 汝阴侯。阜阳汉简经整理编纂分为10多种 古籍,其中有《苍颉篇》、《诗经》、 《周易》、《万物》、《吕氏春秋》、 《庄子》等。
银雀山竹简
• 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 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 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 期)。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 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 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 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 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 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 是较早的写本。
郭店楚简•老子
•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道经》37章在前,第 38章之后为《德经》,共81章。 •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无《道德 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 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 店楚简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 前期。 • 郭店楚简《老子》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 甲本、乙本、丙本。
郭店楚简•老子
• 丙本:现存14支竹简,简长26.5厘米, 共268字。 • 简文内容相当于今本17、18、35、31、 64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天下皆智(知) 美之為 (美) 也,惡巳(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皆知善,此丌(其)不善 巳(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_左传_和_国语_之筮例与战国楚简数字卦画的比较_王化平

_左传_和_国语_之筮例与战国楚简数字卦画的比较_王化平

的数字卦画一一列出, 看看能否发现有规律
的现象, 以此检验现有的研究方法。
在包山楚简中, 共出现了六组数字卦。
( 1) 简 201: 六一一六一一 六六一
六六六
( 2) 简 210: 六六六八一一 一六六
八一一
( 3) 简 229: 一六五八六六 一一六
一六六
( 4) 简 232: 一六一一六一 六一一
关系, 则可以发现以下现象。 ( 1) 新蔡简中的第 2、6 两组的第一个卦
都是六六六六一六, 卦象完全相同, 何以二 者变化之后的卦象却不同?
( 2) 一、六可以互变, 但并不是每逢一、 六就需要变动, 如包山楚简中的第 1、2 组。
( 3) 一、六某些时候可以变成八, 八有时 可以变成一或六, 如包山简的第 3、6 组、新 蔡简的第 1 组。
# 65( 总 929) #
# 66( 总 930) #
考古
种现象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 古往今来的 易学家一贯以/ 筮随其事0来解释。其实, 释 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卜筮本非逻辑严密的 科学行为, 主观臆测、个体经验在其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利用5周易6卦爻辞及 释卦方法去解释楚简上的数字卦画, 就易筮 本身的特点和尝试的结果而言, 主观性太 强, 并不可靠。
六六一
( 5) 简 239: 一一一六六一 一六六
八六一
( 6) 简 245: 八一六一一一 六六一
一一八
在新蔡葛陵楚简中, 共出现了 14 组数 字卦。
( 1) 简甲二 19、20: 一一一一六一
# 64( 总 928) #
八一六六六六 ( 2) 简甲二 37: 六六六六一六 六六
六六一一 ( 3) 简甲三 112: 六一一一一六 一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

《中国本草全书》总目(一)简介《中國本草全書》(全400卷)出版社﹕華夏出版社簡介﹕《中國本草全書》共計400卷﹐2億5千萬字﹐其中含彩色圖片6千餘幅﹐黑白圖片2萬餘幅。

收錄了中國古代至1911年本草專著800餘種﹐相關本草文獻3000余種﹐文獻採集於國內外130多家藏書機構和個人。

全書由古籍附錄和索引兩大主體組成﹕1﹑古籍影印﹕共392卷﹐均為珍藏罕見版本。

內容分為﹕(1)本草專著類﹔(2)醫籍本草類﹔(3)類書本草類﹔(4)地方志本草類﹔(5)少數民族本草類﹔(6)城外本草類﹔(7)農書本草類﹔(8)佛道本草類﹔(9)雜著本草類等。

各類以年代為序編寫。

2﹑附錄6冊﹕(1)全書總目﹔(2)各卷詳目﹔(3)歷代所見本草書目考﹔(4)各國館藏本草書目考﹔(5)中國本草史大事記﹔(6)中國本草學大辭典。

3﹑索引2冊﹕用現代計算機手段掃描﹑修改﹐編製數據庫﹑索引等。

檢索項包括文獻名﹑著者名﹑藥品名﹑植物名﹑產地﹑加工﹑藥性﹑功能﹑主治等。

《中國本草全書》集中國本草文獻之大成﹐是世界圖書出版史上空前的一項系統工程。

版式設計獨具匠心﹐材質裝幀豪華精美﹐可供學習﹑檢索以及收藏之用。

书名:中国本草全书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会纂ISBN号:7-5080-2000-6价格:DNY360000.00(套价)刊行地:北京出版社:中原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页数:23,573页开本:30×29cm装帧形式:精装《中立国根本草全书》总目1、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马继兴辑本)……………………… 第二卷○○一神农本经(卢复辑本)…………………………… 第二卷一四七本草经…………………………………………… 第二卷二○五神农本草经(孙星衍、孙冯翼辑本)…………… 第二卷二三九神农本草经(狩谷斋辑本)…………………… 第二卷四一三神农本草经(森立之辑本)……………………… 第二卷四七五神农本草(王仁俊辑本)………………………… 第二卷五六三注释神农本草经………………………………… 第三卷○○一神农本经(姜国伊辑本)………………………… 第三卷三四一神农本经校注…………………………………… 第三卷三九五神农本草经(顾观光辑本)……………………… 第四卷○○一神农本草(王闓运辑本)………………………… 第四卷○六三神农本草经(黄奭辑本)………………………… 第四卷一四三神农古本草经…………………………………… 第四卷三四五药录……………………………………………… 第四卷四○九吴氏本草………………………………………… 第四卷四一五雷公炮炙论……………………………………… 第四卷四四三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甲本)………………… 第四卷五二九本草经集注(辑本)……………………………… 第五卷○○一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乙本)………………… 第五卷二八一亡名氏本草序例………………………………… 第五卷二八七唐新修本草残卷………………………………… 第五卷二九三新修本草(傅云龙本)…………………………… 第五卷三八五新修本草(敦煌残卷·甲本)…………………… 第六卷○○一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乙本)…………………… 第六卷○○九新修本草(敦煌残卷·丙本)…………………… 第六卷○二九新修本草序例(敦煌残卷·丁本)……………… 第六卷○三五新修本草(森立之影写本)……………………… 第六卷○四一重辑新修本草…………………………………… 第六卷二二九食疗本草………………………………………… 第六卷四八三石药尔雅………………………………………… 第六卷四九三何首乌录………………………………………… 第六卷五一五食医心鉴………………………………………… 第六卷五二一药谱……………………………………………… 第六卷五六五彰明附子记……………………………………… 第六卷五七七海药本草………………………………………… 第七卷○○一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第七卷○四一经史证类大观本草……………………………… 第九卷二八五重修政以及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第一一卷五一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龙谷大学本)… 第一三卷四七七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画卷…………… 第一四卷五○五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神古克桢本)… 第一五卷三八一本草衍义……………………………………… 第一六卷三三九图经本草药性总论…………………………… 第一六卷四七一图经衍义本草………………………………… 第一七卷○○一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 第一九卷四九三履巉岩本草…………………………………… 第二○卷○○一本草图谱(周祜、周禧彩色绘画本)……………… 第二○卷四三一宝庆本草折中………………………………… 第二一卷○○一洁古珍珠囊…………………………………… 第二一卷五一七藏府标本药式………………………………… 第二一卷五三三珍珠囊………………………………………… 第二二卷○○一汤液本草……………………………………… 第二二卷○三一本草元命苞…………………………………… 第二二卷二二三本草衍义补遗………………………………… 第二二卷三三九日用本草(嘉靖四年刻本)…………………… 第二二卷三八七日用本草(万历四十八年刻本)……………… 第二二卷四七五饮膳方将……………………………………… 第二三卷○○一药准…………………………………………… 第二三卷一七一度荒本草(明代刻本)………………………… 第二三卷二九五度荒本草(朝鲜抄本)………………………… 第二四卷○○一滇南草本(务本堂本)………………………… 第二四卷○七九滇南本草图说………………………………… 第二四卷三一七滇南本草(云南丛书册)……………………… 第二四卷四五九滇南本草(云南刻本)………………………… 第二五卷○○一滇南本草(沐忠本) …………………………… 第二五卷一二三药性赋………………………………………… 第二五卷二五七本草集要……………………………………… 第二五卷二七三新编注释药性赋……………………………… 第二六卷○○一本草约言……………………………………… 第二六卷一六一食物本草(胡文焕精抄本)…………………… 第二六卷四五一食物本草(隆庆四年彩色抄绘本)…………… 第二七卷○○一本草品汇精要(罗马本)……………………… 第二八卷○○一本草纲目(金陵本)…………………………… 第三八卷○○一本草纲目(武林本)…………………………… 第四一卷三四一本草纲目(味古斋本)………………………… 第四七卷一五三神农本经融会贯通………………………………… 第五三卷○○一鼎刻京板太病院校正分类青囊药性赋……… 第五四卷二七一医方药性合编………………………………… 第五四卷三五七食物集………………………………………… 第五四卷四七一食鉴本草……………………………………… 第五五卷○○一体仁汇编·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 第五五卷○六一新刻药证类明………………………………… 第五五卷一三一太病院补遗本草歌诀雷公炮制……………… 第五五卷二六三南产志………………………………………… 第五五卷四八三药性粗评……………………………………… 第五六卷○○一本草发明……………………………………… 第五六卷三六一本草蒙筌……………………………………… 第五七卷○○一茹草编………………………………………… 第五七卷三○七本草便………………………………………… 第五七卷四四五新刻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 第五八卷○○一饮馔服食谱…………………………………… 第五八卷四七五本草定衡……………………………………… 第五九卷○○一万病回春·药性歌…………………………… 第五九卷四九五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第五九卷五一五本草选………………………………………… 第六○卷○○一药鉴…………………………………………… 第六一卷○○一本草原始(李骑墙绘图本)…………………… 第六一卷一○七本草原始(永怀堂刻本)……………………… 第六二卷○○一炮炙大法……………………………………… 第六二卷五○一本草真诠……………………………………… 第六三卷○○一食物辑要……………………………………… 第六三卷二三一芷园臆草题药………………………………… 第六三卷三九九本草汇言……………………………………… 第六四卷○○一医学汇函……………………………………… 第六六卷○○一上医本草……………………………………… 第六六卷二○一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六卷四三一食物本草……………………………………… 第六七卷○○一野菜博录……………………………………… 第六七卷一六一景岳全书·本草正……………………………第六七卷四一九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第六八卷○○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一四一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第六八卷二九三养生要括……………………………………… 第六八卷四六一神农本草经疏………………………………… 第六九卷○○一分部本草妙用………………………………… 第七一卷一七五医宗必读·本草征要………………………… 第七一卷四七九食物本草(姚可成辑本)……………………… 第七二卷○○一明医选要·药性诗诀………………………… 第七四卷○七五山公医旨食物类……………………………… 第七四卷一三一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五卷○○一药镜…………………………………………… 第七六卷○九七药品化义……………………………………… 第七六卷二三一新锲药性会元………………………………… 第七六卷三六七药性全备食物本草…………………………… 第七七卷○○一轩岐救正论·药性微蕴……………………… 第七七卷一六五新刊风科本草治风药品……………………… 第七七卷二三九药性要略大全………………………………… 第七七卷二九五本草纂要……………………………………… 第七八卷○○一仁寿堂药镜…………………………………… 第七八卷一二一新刊校正李东垣官板药性大全……………… 第七八卷四三九本草品汇精要(大冢本)……………………… 第七九卷○○一本草歌括(八卷本)…………………………… 第八三卷二○九本草歌括(二卷本)…………………………… 第八三卷三三七本草阐扬……………………………………… 第八三卷四二三本草大成药性赋……………………………… 第八四卷○○一本草纲目类纂必读…………………………… 第八四卷一五五食宪鸿秘……………………………………… 第八四卷四一七本草汇………………………………………… 第八五卷○○一寿世秘典……………………………………… 第八六卷三六九本草汇笺……………………………………… 第八七卷○○一经方衍义……………………………………… 第八七卷五一一本草洞诠……………………………………… 第八八卷○○一本草述………………………………………… 第八九卷○○一本草详节……………………………………… 第九二卷一九三本草纲目必读………………………………… 第九三卷○○一本草通玄……………………………………… 第九五卷○六三农经酌雅……………………………………… 第九五卷一九三本草崇原……………………………………… 第九五卷三○七生草药性备要………………………………… 第九五卷五一一药性纂要……………………………………… 第九六卷○○一药品辨义……………………………………… 第九六卷三四九握灵本草……………………………………… 第九七卷○○一本草必用……………………………………… 第九七卷五○七医学发蒙汇编………………………………… 第九八卷○○一食物本草会纂………………………………… 第九八卷○八一颐生秘旨……………………………………… 第九八卷五三三山居本草……………………………………… 第九九卷○○一饮食须知…………………………………… 第一○○卷○八三本草备要…………………………………… 第一○○卷二○一食物须知…………………………………… 第一○○卷四七五本经逢原…………………………………… 第一○一卷○○一药物医理近考…………………………………… 第一○一卷四八七杂症痘疹药性合参………………………… 第一○二卷○○一得宜本草分类……………………………… 第一○二卷三六九长沙药解…………………………………… 第一○二卷四二九夕庵读本草快编…………………………… 第一○三卷○○一绛雪园得宜本草…………………………… 第一○三卷三三五医林纂要探源……………………………… 第一○三卷三六五本草万方针线……………………………… 第一○四卷○○一本草经解要………………………………… 第一○四卷二四三玉楸药解…………………………………… 第一○四卷四七五药性通考…………………………………… 第一○五卷○○一要药分剂…………………………………… 第一○五卷三五三本草约编(王如鉴著本)…………………… 第一○六卷○○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第一○七卷二三七本草诗牋…………………………………… 第一○七卷二八九要药分剂补正……………………………… 第一○八卷○○一食物小录…………………………………… 第一○八卷四二七本草从新…………………………………… 第一○九卷○○一人参考(刻本)…………………………… 第一○九卷三一七人参考(抄本)…………………………… 第一○九卷三三九罗氏会约医镜……………………………… 第一○九卷三六一醒园录……………………………………… 第一○九卷五○九法古录……………………………………… 第一一○卷○○一质问本草…………………………………… 第一一○卷三三九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第一一一卷○○一本草分经审治……………………………… 第一一二卷○○一本草分经(姚澜著本)…………………… 第一一二卷一○七药性简要…………………………………… 第一一二卷二二一本草三家合注……………………………… 第一一二卷二五九毛诗名物图说……………………………… 第一一三卷○○一本草辑要…………………………………… 第一一三卷一五七药性歌(蔡恭著本)………………………… 第一一三卷四五七补充药性雷公炮制………………………… 第一一四卷○○一本草述录…………………………………… 第一一四卷四一一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一五卷○○一随园食单…………………………………… 第一一六卷二四七人参谱(陆烜著本)………………………… 第一一六卷三三七解毒编……………………………………… 第一一六卷三九九本草经读…………………………………… 第一一六卷四五九本草经疏辑要……………………………… 第一一七卷○○一本草正义…………………………………… 第一一七卷四六一修事指南…………………………………… 第一一八卷○○一药笼小品…………………………………… 第一一八卷○八一调疾饮食辩………………………………… 第一一八卷一三三本草纂要稿………………………………… 第一一九卷○○一四言药赋…………………………………… 第一一九卷○七五类经证治本草……………………………… 第一一九卷一五九简易草药材方图说………………………… 第一一九卷四四五药达………………………………………… 第一一九卷五一三分经本草四种……………………………… 第一二○卷○○一本草随录征实……………………………… 第一二○卷一二七本草………………………………………… 第一二○卷二九三寿世医窍…………………………………… 第一二○卷四三三本草述钩元………………………………… 第一二一卷○○一药性赋音释………………………………… 第一二二卷五二九本经疏证…………………………………… 第一二三卷○○一本草饮食谱………………………………… 第一二三卷五二三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 第一二四卷○○一济荒必备…………………………………… 第一二四卷四八九本草求真…………………………………… 第一二五卷○○一药性集要便读……………………………… 第一二六卷一○一锦囊药性赋………………………………… 第一二六卷三八九植物名实图考……………………………… 第一二七卷○○一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第一三一卷○○一务中药性…………………………………… 第一三五卷○○一天宝本草…………………………………… 第一三五卷五三五神农本草经赞……………………………… 第一三六卷○○一药性摘记…………………………………… 第一三六卷二四九随息居饮食谱……………………………… 第一三六卷四二三本草经考注………………………………… 第一三七卷○○一本草再新…………………………………… 第一三八卷四○九本草汇编…………………………………… 第一三九卷○○一本草明览…………………………………… 第一三九卷○八九药性蒙求…………………………………… 第一三九卷一八一本草汇纂…………………………………… 第一三九卷二七一神农本草经指归…………………………… 第一四○卷○○一药性主治·分类主治……………………… 第一四一卷一三三本经便读…………………………………… 第一四一卷一九七药症忌宜…………………………………… 第一四一卷二六三闽产录异…………………………………… 第一四一卷三三九本草纲目易知录…………………………… 第一四二卷○○一本草正论…………………………………… 第一四三卷一五一稽古摘要…………………………………… 第一四三卷二三一本草简单明白图说……………………………… 第一四三卷三○三草木便方…………………………………… 第一四四卷○○一药要便蒙新编……………………………… 第一四四卷一四五本草害利…………………………………… 第一四四卷二六七本草衍句…………………………………… 第一四四卷四六三本草撮要…………………………………… 第一四五卷○○一何氏药性赋………………………………… 第一四五卷三一五本草思辩录………………………………… 第一四五卷三二九虫荟………………………………………… 第一四六卷○○一本草问答…………………………………… 第一四六卷三六五本草韵语…………………………………… 第一四六卷四一七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一活人心法·药性诗解……………………… 第一四七卷○三九本草诗………………………………………第一四七卷一○七药性粗评全注……………………………… 第一四七卷一九五本草撮要类编……………………………… 第一四七卷二七九增订伪药条辨……………………………… 第一四七卷四八七每日蚀物避免生病考…………………………… 第一四八卷○○一分类草药性………………………………… 第一四八卷○四三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七七简单明白药性…………………………………… 第一四八卷一二七九龙虫治病方……………………………… 第一四八卷一五九本草类考…………………………………… 第一四八卷一八一本草分经(张节著本)……………………… 第一四八卷三一七药性撮要歌诀……………………………… 第一四八卷三四九药性要略…………………………………… 第一四八卷四○五本草(清抄本)……………………………… 第一四八卷四四三本草释名类聚………………………………第一四九卷○○一本草须知…………………………………… 第一四九卷二七九本草分队…………………………………… 第一四九卷四八三本草二十四品……………………………… 第一五○卷○○一药谱字类…………………………………… 第一五○卷一八一本草(程龄源著本)………………………… 第一五○卷二八五备用药物…………………………………… 第一五○卷三七三药性新编…………………………………… 第一五○卷三九七四言药性分类精要………………………… 第一五○卷四二七神农本草经抄今注………………………… 第一五一卷○○一本草约编(清抄本)………………………… 第一五一卷○八七用药法程…………………………………… 第一五一卷一五一药性钞……………………………………… 第一五一卷二三九药性探源…………………………………… 第一五一卷二六五本草歌括详注……………………………… 第一五一卷三一一药性骊珠…………………………………… 第一五一卷四八七药味别号录………………………………… 第一五二卷○○一国药出处…………………………………… 第一五二卷二一一药性韵语…………………………………… 第一五二卷二八三草药类纂新编……………………………… 第一五二卷四四三脏腑药性论诊脉诀………………………… 第一五二卷五○一本草十三家注……………………………… 第一五三卷○○一辞典本草…………………………………… 第一五五卷二二五食物治病新书……………………………… 第一五五卷四八七药名杂钞…………………………………… 第一五五卷五二三神农本草经注论…………………………… 第一五六卷○○一党参新研究………………………………… 第一五六卷一○七药性精髓…………………………………… 第一五六卷一二九国医新药物学……………………………… 第一五六卷二○三洋虫………………………………………… 第一五六卷五三九本草疏证…………………………………… 第一五七卷○○一杂类药性书………………………………… 第一五七卷一五三研药指南…………………………………… 第一五七卷一九七本草求原…………………………………… 第一五八卷○○一药性选要…………………………………… 第一五九卷○五一药名诗……………………………………… 第一五九卷一七九中国新本草图志…………………………… 第一五九卷二三三药物出产辨………………………………… 第一五九卷四五七岭南采药录………………………………… 第一六○卷○○一中国实用药物学…………………………… 第一六○卷○九九药物图考…………………………………… 第一六○卷一四七分类饮片新参……………………………… 第一六一卷○○一国药诠证…………………………………… 第一六一卷二六五二、方书马王堆医书五种…………………………… 第一六二卷○○一武威汉代医简……………………………… 第一六二卷一八七敦煌出土不知名医方二十三种…………… 第一六二卷二二一伤寒论……………………………………… 第一六二卷四六一金匮要略方论……………………………… 第一六三卷一一五肘后备急方………………………………… 第一六三卷二五一备急千金要方……………………………… 第一卷○○一千金翼方…………………………………… 第一六六卷○○一金匮玉函经………………………………… 第一六七卷二○九济生方……………………………………… 第一六七卷四二七外台秘要方………………………………… 第一六八卷○○一续易简方脉论……………………………… 第一七○卷四九七太平圣惠方………………………………… 第一七一卷○○一博济方……………………………………… 第一七七卷三三一圣济总录…………………………………… 第一七八卷○○一医方类聚…………………………………… 第一八九卷○○一三、医籍(真本)千金方……………………………… 第二三八卷○○一圣济经……………………………………… 第二三八卷○四五千金宝要…………………………………… 第二三八卷○八一鸡峰普济方………………………………… 第二三八卷○九一扁鹊心书…………………………………… 第二三八卷一四九医经正本书………………………………… 第二三八卷一五九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第二三八卷一六九医说………………………………………… 第二三八卷一七九儒门事亲…………………………………… 第二三八卷二五一内外伤辨惑论……………………………… 第二三八卷二五九痘疹论……………………………………… 第二三八卷二七七校注妇人良方……………………………… 第二三八卷二八五脾胃论……………………………………… 第二三八卷二九七外科精要…………………………………… 第二三八卷三二五外科精义…………………………………… 第二三八卷三三九卫生宝鉴…………………………………… 第二三八卷三五三格致余论…………………………………… 第二三八卷三八五秘传痘疹玉髓……………………………… 第二三八卷三九五心印绀珠经………………………………… 第二三八卷四一七医学碎金…………………………………… 第二三八卷四四三慈济方……………………………………… 第二三八卷四五九伤寒琐言…………………………………… 第二三八卷四六七奇效良方…………………………………… 第二三八卷四七七全幼心鉴…………………………………… 第二三八卷四八九活幼全书…………………………………… 第二三八卷五○一苍生司命…………………………………… 第二三八卷五一一痘疹方论…………………………………… 第二三八卷五三三石山医案…………………………………… 第二三八卷五三九痘治理辨…………………………………… 第二三八卷五四九韩氏医通…………………………………… 第二三九卷○○一博爱心鉴…………………………………… 第二三九卷○一三外科心法…………………………………… 第二三九卷○二三医学统旨…………………………………… 第二三九卷○三五医经大旨·古庵药鉴……………………… 第二三九卷一二五痘疹心法…………………………………… 第二三九卷一三九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 第二三九卷一七五解围元薮…………………………………… 第二三九卷一八五医经大旨…………………………………… 第二三九卷二○一明医指掌…………………………………… 第二三九卷二三三青囊医方捷径……………………………… 第二三九卷二四九识病捷法…………………………………… 第二三九卷三二一疮疡经验全书……………………………… 第二三九卷三四一医旨绪余…………………………………… 第二三九卷三七七慎斋遗书…………………………………… 第二三九卷四一七眼科龙木论………………………………… 第二三九卷四三七古今医鉴…………………………………… 第二三九卷四七一医学钩玄…………………………………… 第二三九卷四九一痘疹金镜录………………………………… 第二三九卷四九九仁术便览…………………………………… 第二三九卷五一五幼幼集……………………………………… 第二三九卷五三五医学入门…………………………………… 第二四○卷○○一万病回春…………………………………… 第二四○卷四三三痘疹宝鉴…………………………………… 第二四○卷四五九万氏家抄方………………………………… 第二四○卷四六七郁冈斋笔麈………………………………… 第二四○卷五三七外科准绳…………………………………… 第二四○卷五四五(新锲)医家赤帜益辨全书………………… 第二四一卷○○一治法汇……………………………………… 第二四一卷○三一杏苑生春…………………………………… 第二四一卷○八三医宗粹言…………………………………… 第二四一卷○九七万经一统述………………………………… 第二四一卷三一九奇效医述…………………………………… 第二四一卷三二九医学疑问…………………………………… 第二四一卷三三九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三九七医贯………………………………………… 第二四一卷四○七(重订)外科正宗………………………… 第二四一卷四一五删补颐生微论……………………………… 第二四一卷四二七摘星楼治痘全书…………………………… 第二四一卷五○七宜麟策·续编……………………………… 第二四一卷五一七治痘十全…………………………………… 第二四一卷五二五疡科选粹…………………………………… 第二四一卷五四一痘疹类编释意全书………………………… 第二四二卷○○一简明医彀…………………………………… 第二四二卷○六九痰火点雪…………………………………… 第二四二卷○八七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伤寒五法………… 第二四二卷一一三霉疮秘录…………………………………… 第二四二卷一二三医学正印种子篇…………………………… 第二四二卷一四七折肱漫录…………………………………… 第二四二卷一五五痘疹幼幼心书……………………………… 第二四二卷二五九温疫论……………………………………… 第二四二卷二九一审视瑶函眼科大全………………………… 第二四二卷三○五一草亭眼科全书…………………………… 第二四二卷三一五理虚元鉴…………………………………… 第二四二卷三三一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第二四二卷三四九居家远行随身备急方书…………………… 第二四二卷三六七轩歧救正论………………………………… 第二四二卷三九九医学门径…………………………………… 第二四二卷四一一仁端录……………………………………… 第二四二卷四五七秘方集验…………………………………… 第二四二卷五二一医学分法类编……………………………… 第二四二卷五三一医衡………………………………………… 第二四三卷○○一医宗说约…………………………………… 第二四三卷○一五侣山堂类辩………………………………… 第二四三卷○四七外科大成…………………………………… 第二四三卷○八七寿世青编…………………………………… 第二四三卷一○九眼科全书…………………………………… 第二四三卷一五三隘村医诀…………………………………… 第二四三卷一七三痘疹广金镜录……………………………… 第二四三卷二○三医学集要…………………………………… 第二四三卷二五三吴氏医验录………………………………… 第二四三卷二六七医经允中…………………………………… 第二四三卷三○五诚书………………………………………… 第二四四卷○○一古今名医汇粹……………………………… 第二四四卷○○九宝命真诠…………………………………… 第二四四卷○一九程氏易简方论……………………………… 第二四四卷一○九女科经纶…………………………………… 第二四四卷一二五痧症全书…………………………………… 第二四四卷一五一洞天奥旨…………………………………… 第二四四卷一六七汤头钱数抉微……………………………… 第二四四卷一七七痘疹正宗…………………………………… 第二四四卷一九九幼科铁镜…………………………………… 第二四四卷二○五嵩崖尊生全书……………………………… 第二四四卷二一五医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二六九慈幼新书…………………………………… 第二四四卷二八七经验单方汇编……………………………… 第二四四卷三一五血症良方…………………………………… 第二四四卷三二三痘疹定论…………………………………… 第二四四卷三三三亟斋急应奇方……………………………… 第二四四卷三四七眼科指掌…………………………………… 第二四四卷三五三幼科汇诀直解……………………………… 第二四四卷三六三医学读书记………………………………… 第二四四卷三七三痘学真传…………………………………… 第二四四卷三八一医学秘笈…………………………………… 第二四四卷四四三外科证治全生集…………………………… 第二四四卷四七七种痘新书…………………………………… 第二四四卷五○七女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一胎产心法…………………………………… 第二四五卷○○九外科十法…………………………………… 第二四五卷○一七医学阶梯…………………………………… 第二四五卷○二三医学要则…………………………………… 第二四五卷○五七方氏脉症正宗……………………………… 第二四五卷一四三麻科活人全书……………………………… 第二四五卷一六一医碥………………………………………… 第二四五卷一九五痢疾论……………………………………… 第二四五卷二○三痘症精言…………………………………… 第二四五卷二一一仙拈集……………………………………… 第二四五卷二四三痘科扼要…………………………………… 第二四五卷二四九喉科指掌…………………………………… 第二四五卷二七五弄丸心法……………………………………第二四五卷二八三串雅外编…………………………………… 第二四五卷三○七增广大生要旨……………………………… 第二四五卷三三三痘疹专门秘授……………………………… 第二四五卷三四三慎疾刍言…………………………………… 第二四五卷三六一痘疹诗赋…………………………………… 第二四五卷三六九轩辕逸典…………………………………… 第二四五卷三九七古今医诗…………………………………… 第二四五卷四○九金台医话…………………………………… 第二四五卷四九三补注瘟疫论………………………………… 第二四五卷五○三橡村痘诀…………………………………… 第二四五卷五三一橡村治验…………………………………… 第二四六卷○○一治痘药性说要……………………………… 第二四六卷○一一怡堂散记续编……………………………… 第二四六卷一二九小儿诸热辨………………………………… 第二四六卷一四九竹林女科…………………………………… 第二四六卷一五七痘疹会通…………………………………… 第二四六卷一六三咽喉经验秘传……………………………… 第二四六卷一八三医学全书…………………………………… 第二四六卷一九三眼科总经要论……………………………… 第二四六卷二三一医论三十篇………………………………… 第二四六卷二四七温病条辨…………………………………… 第二四六卷二五九医医病书…………………………………… 第二四六卷二七一橘旁杂论…………………………………… 第二四六卷三○一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第二四六卷三一三医学精要…………………………………… 第二四六卷三二五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第二四六卷三三九卫生要诀…………………………………… 第二四六卷三六三家学渊源…………………………………… 第二四六卷四○一目经大成…………………………………… 第二四六卷四○九痢证汇参…………………………………… 第二四六卷四三一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四九痘麻医案…………………………………… 第二四六卷四六五痘疹衷要全书……………………………… 第二四六卷四九一银海指南…………………………………… 第二四六卷五四一重庆堂随笔………………………………… 第二四七卷○○一上池涓滴…………………………………… 第二四七卷○三一医学滙海…………………………………… 第二四七卷○四一眼科秘本…………………………………… 第二四七卷○四七伤科汇纂…………………………………… 第二四七卷○六五医略………………………………………… 第二四七卷一一九目科捷径…………………………………… 第二四七卷一三一中风论……………………………………… 第二四七卷一五三药性赋……………………………………… 第二四七卷一六三审病定经…………………………………… 第二四七卷二○一方脉指迷…………………………………… 第二四七卷二二一集验简易良方……………………………… 第二四七卷二二九医钞类编…………………………………… 第二四七卷三○一秘珍济阴…………………………………… 第二四七卷五五一产孕集……………………………………… 第二四八卷○○一医理发明…………………………………… 第二四八卷○○七寿身小补…………………………………… 第二四八卷○三七外科图说…………………………………… 第二四八卷○九七医宗己任编………………………………… 第二四八卷一一一痘科摘要…………………………………… 第二四八卷一一九痘疹集成…………………………………… 第二四八卷一二九外科真诠…………………………………… 第二四八卷一四九内科新说…………………………………… 第二四八卷一六七活人一术初编………………………………第二四八卷二一七活人心法…………………………………… 第二四八卷二二五素仙简要…………………………………… 第二四八卷二四七辨证求是…………………………………… 第二四八卷二八五医学圭指…………………………………… 第二四八卷二九五眼科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医谈传真…………………………………… 第二四八卷三一三医学考辨…………………………………… 第二四八卷三三三青囊辑便…………………………………… 第二四八卷三四三医学切要…………………………………… 第二四八卷三五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网首页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网首页

楚简“乐之百之赣之”试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发掘的一座楚墓,出土有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书写内容主要属于卜筮祭祷1。

在这批竹简之中,有一部分记录了祭祷时的用乐,以及有关的仪式活动。

概括起来,就是简文中出现的“乐之、百之、赣之”等文字。

葛陵楚简的这几个字词,曾经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但异说纷呈,迄无定论。

“乐之”,意指奏乐献祭,各家并无不同看法。

简文有时以“延钟乐之”代替,写明演奏的乐器是编钟。

其中的“延钟”,陈伟和宋华强先生认为,应是李家浩先生所释信阳楚简和江陵天星观楚简的“前钟”2,即“栈钟”3,也就是编钟4。

徐在国先生认为,“延”字不读为“前”,而应为“延”的本字,但可以与“栈”相通5。

杨华先生也释为“延”,但认为与“前”可通6。

何琳仪先生则释“延钟”为“县(悬)钟”7。

罗新慧先生同意释为“延钟”,认为与“行钟”、“走钟”相类8。

“百之”的“百”,何琳仪先生释为“百钟”9。

杨华先生以为“百”即《周礼·春官·肆师》的“表貉(貊)”,“应当是一种动作,即以十百倍之虔诚进行祭祷,而求十百倍之神佑”10。

范常喜先生读“百”为“柏”,意为“焚柏以祭”11。

宋华强先生释“百”为“各”,“百之”即“请神灵来享受祭祷”12。

何有祖先生将“百之”读为“祓之”,指“在娱神的同时向神祈福以消除灾咎”13。

罗新慧先生释“百”为“白”,意为告白,“指向先祖、神灵禀告并祈祷”14。

“赣之”的“赣”,竹简整理者原释“贡”,指贡物献祭。

宋国定、贾连敏和宋华强先生释为“竷”,并据《说文》对此字的释义,理解为以歌舞娱神15。

袁金平先生释为“侃”,以为具有“侃喜”之意16。

今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些陋见,向大家请教。

为叙说方便,还是先选择较具代表性的简文,将其抄录于下:戠牛,乐之。

就祷户一羊,就祷行一犬,就祷门(甲三:56)钟乐之。

举祷子西君、文夫人各戠牛馈,延钟乐之。

定占之曰:吉。

是月之(甲三:200)乐之,百之,赣之。

方案-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补正

方案-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补正

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新蔡葛陵楚墓竹簡甲三320中有下揭一字:\xa0\xa0\xa0\xa0\xa0\xa0\xa0此字又見於甲三:345—2,整理者隷定作“”,但不見於後世字書。

從古文字的構形規律來看,它應該是一個从“酉”、从“皿”、“兒”聲的字。

我們認為它就是“醯”字的異體。

“兒”的上古音屬於日母支部,“醯”為曉母支部,二者韻部相同。

從聲母上說,日母和曉母關系密切。

如从“堯”得聲的“繞”、“饒”、“橈”等古音屬於日母,但“曉”則在曉母;从“難”得聲的“戁”屬日母,但是“漢”、“熯”則在曉母;从“旬”得聲的“”屬於日母,但是“絢”屬曉母;“稔”从“念”得聲,“念”从“今”得聲,“稔”屬日母,但“妗”在曉母,以上是從諧聲上日、曉二母相同的例證。

又“嬈”古有兩讀,一為“而沿切”,古音屬日母,以為火羊切,上古音在曉母。

此乃異讀之例。

又古代典籍中的“嚮”和“曩”可以相通,如《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嚮者問女”,《孔子家語·弟子行》“嚮”作“曩”。

“嚮”古音屬曉母,“曩”古音屬日母,是異文的例證。

所以,把“”看作“醯”字的異體,從聲音上說,是沒有問題的。

“醯”在簡文中用作神祗的名稱,乃古楚地人所祭禱的對象。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xa0新蔡竹簡甲三310說:\xa0\xa0\xa0喬尹申之述,(刉)於\ue02f囗、思二被釋作“”的字原篆寫作:\xa0\xa0\xa0\xa0\xa0\xa0\xa0新蔡簡的整理者將它隷定作“”,似是而非。

徐在國先生則認為此字从“邑”“怡”聲。

此字从“邑”“”聲,“”字還見於包山簡和郭店簡中:\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包山楚簡文字編》164頁\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郭店楚簡文字編》146頁或者寫作:\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包山楚簡文字編》165頁這個字从“口”與否,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對于“心”上的部分,卻有着“司”、“牙”、“”等不同的隷定方式,就上揭从“心”之字来說,就有“”、“”、“”、“”等不同的隷定,李零先生在《讀〈楚系簡帛文字編〉》一文中,將此字隷定作“裘錫圭先生也認為“心”上的部分亦可隷定作“”。

新蔡楚简字词零释五则

新蔡楚简字词零释五则

新 蔡楚简 字词 零释五则
史 萍
( 南师范 学院 中文与传 媒 系 , 淮 安徽 淮 南 2 2 0 ) 3 0 1
【 摘 要】 结 合 传 世 文 献 和 相 关 出土 文 献 , 新 蔡 楚 简 中 “ ” “ ” “ ” “ ” “ ” 字 和 词 例 进 对 税 、 璎 、折 、 告 、 逾 等
行 考释和 疏证 。
[ 键 词 】 新 蔡 楚 简 ; 词 ; 证 关 字 疏
[ 图 分 类 号 ]H0 8 中 2

[ 献标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1 0 — 5 0(0 9) 4 0 5 — 2 文 09 9 3 2 0 0 - 0 50
为 说 “ 绕 。简 文 “ 玉 ” 兆 新 蔡 葛 陵 楚 墓 竹 简 是 继 信 阳 、 山 、 山 、 店 动 词 , 缠 绕 之 意 。《 文 》 婴 , 也 ” 望 包 郭 等 竹 简 之 后 又 一 批 珍 贵 的 战 国 楚 简 . 内 容 主 要 涉 之 玉 , 是 有 色 泽 、 彩 之 玉 。 “ 之 一 兆 玉 ” 指 其 应 色 故 婴 是 及 b筮 和 祭 祷 。这 批 竹 简 包 括 零 简 在 内 , 计 1 7 把 有 色 彩 之 美 玉 缠 绕 在 祭 牲 上 以 求 神 灵 满 意 的 一 总 5 1 枚 。 本 文 在 已有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部 分 字 词 略 作 考 种 祭 祷 形 式 。 对
20 0 9年 第 4 期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0 A N N N R A N V R IY 0 R A FHU IA O M LU I E ST
N o.4,2009
第 l 1卷 ( 第 5 总 6期 )

新蔡竹简选释(上)

新蔡竹简选释(上)

新蔡竹简选释(上)继上世纪中叶出土信阳长台关竹简以来,上世纪末叶又出土新蔡葛陵竹简。

这是在河南省境内第二次楚简大发现,《文物》2002年8期只公布10枚竹简照片【1】。

最近,全部竹简照片公开发表【2】,始窥全豹。

竹简共1571枚,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3】的文字隶定相当精确,惜阙考释。

本文拟在《释文》的基础上,讨论若干释读及相关问题。

为便于印刷计,下文多采用宽式隶定。

王徙於鄩郢之岁“鄩郢”,又见甲二:6、甲二:14、甲二:22、甲三:159-2、甲三:178、甲三:183-2、甲二:204、甲三:215、甲三:221、甲三:223、甲三:225、甲三:240、甲三:258、甲三:259、甲三:299、乙一:12、乙一:16、乙一:18、乙一:20、乙一:26、乙三:29、乙四:2、乙四:15、乙四:66、乙四67、零:79、零:113、零:580等。

如果再加上残辞,大概有30余条,可见这是一相当重要的地名。

《说文》“鄩,周邑也。

从邑,寻声。

”。

亦作“寻”,《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

”《史记·夏本纪》“斟寻氏”,索隐“《系本》寻做鄩”。

其地望有三说:周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里”。

在今河南偃师与巩县之间。

2、卫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帝王纪》“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水经·巨洋水注》“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

《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

五观盖其名也。

所处之邑,其名曰观。

皇甫谧曰,卫地。

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

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

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

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

”在今河南清丰南。

3、齐地。

竹简_文子_2465号简新释_张固也

竹简_文子_2465号简新释_张固也
① : 《圣 [ ]》 、《明王》 ……” 知 经
: “竹简 《文子》 是分为 笔者曾据李、邢二家之说,为 《圣知》 作出复原,并对标题说略加修正
② 赵雅丽博士肯定 “ , 《圣知 》 、 《明王》 等应为章题,而非篇名。 ” 李先生把竹 上经、下经的两篇本
, 但认为 2465 简应标点为 “ 《文子 》 上经 《圣知 》 ,明 简分为上经、下经的见解十分独到与犀利 ”
‘文子’ 表示发话者而非书名 ,‘上经、圣知、明王’ 等字皆为文子谈话内容之辑要” , “ ‘经 ’ 非指 ⑦ 一章短短 100 余字的正文前就抄出四个 “ 《文子》 本书,而是指 《老子》 。 ” 关键词 ” 共 8 个字, 又 ,平王 “转换话题 ” 而去 都是从章首几句的十多个字中抄出 。更奇的是据说文子开头准备谈 “上经”
① ② ③ ④ : 《八角廊简 〈文子·圣知〉 探论》 ,载王元化 : 《学术集林》 卷 10,上海: 远东出版社,1997 年。 邢文 : 《八角廊简 〈文子·圣知〉 的复原及其思想 》 ,《文献》 2002 年第 4 期。 张固也 : 《 〈文子〉 思想及竹简 〈文子〉 复原研究》 ,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5 年,第 127、130 页。 赵雅丽 : 《 》 ,北京: 丁四新 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 东方出版社,2000 年,第 79 页。
90
竹简 《文子 》 2465 号简新释
张固也 易吉林
(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上 ” 指 卷 次 , “经、 圣 知、 摘要: 2465 号简是竹简本 《文子》 卷上的标题简,其中 “文子” 是书名 明王” 是三个篇名。这三篇依次对应于今本所抄九章中的 前 四 章, 今 本 后五 章 的 顺序 也未 被 打乱; 不 见 于 今本的残简文字则可以归入相应篇内,编连 成 章。 这 样 可 以 复 原 出一 个 相 当 完 整 的 竹 简 本,当 即 《汉 志 》 著录的九篇本。 ; 竹简本; 标题简; 2465 号简; 八角廊汉墓; 定州汉简 关键词: 《文子》 中图分类号: K877.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46 ( 2015) 11-0090-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上世纪中叶出土信阳长台关竹简以来,上世纪末叶又出土新蔡葛陵竹简。

这是在河南省境内第二次楚简大发现,《文物》2002年8期只公布10枚竹简照片【1】。

最近,全部竹简照片公开发表【2】,始窥全豹。

竹简共1571枚,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下文简称《释文》)【3】的文字隶定相当精确,惜阙考释。

本文拟在《释文》的基础上,讨论若干释读及相关问题。

为便于印刷计,下文多采用宽式隶定。

王徙於鄩郢之岁(甲一:3)“鄩郢”,又见甲二:6、甲二:14、甲二:22、甲三:159-2、甲三:178、甲三:183-2、甲二:204、甲三:215、甲三:221、甲三:223、甲三:225、甲三:240、甲三:258、甲三:259、甲三:299、乙一:12、乙一:16、乙一:18、乙一:20、乙一:26、乙三:29、乙四:2、乙四:15、乙四:66、乙四67、零:79、零:113、零:580等。

如果再加上残辞,大概有30余条,可见这是一相当重要的地名。

《说文》“鄩,周邑也。

从邑,寻声。

”(6下13)。

亦作“寻”,《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澆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

”《史记·夏本纪》“斟寻氏”,索隐“《系本》寻做鄩”。

其地望有三说: 1、周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里”。

在今河南偃师与巩县之间。

2、卫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帝王纪》“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水经·巨洋水注》“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

《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姦子。

五观盖其名也。

所处之邑,其名曰观。

皇甫謐曰,卫地。

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

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

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

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

”在今河南清丰南。

3、齐地。

《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澆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

”注“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注“应劭曰,古(斟)寻,禹后,今(斟)城是也。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

”在今山东安丘东北。

在春秋青铜器铭文中,与山东有关的“鄩”已发现两件:齐侯鎛“侯氏赐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与鄩之民人都鄙”(《集成》271)【4】和寻仲盘“撏(鄩)仲媵仲女子宝盘”(《集成》10135)【5】。

以上三说:第一说,典籍有详细史料和明确地望的记载。

然而典籍中未见有楚国侵占东周的记载,况且楚王欲“徙於鄩郢”,韩国是必经之地。

这在当时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说,即山东之“寻”与楚国也无关系。

然而山东之“寻”距杞国的都城淳于甚近,所谓“淳于在安丘东北,斟亭在潍县东南。

【6】”(山东之“寻”,见《水经·汶水注》“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潍。

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

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

”叶圭绶认为“斟灌”为“斟寻”之误【7】。

)尽管典籍有楚灭杞的记载,(《史记·楚世家》惠王“四十四年,楚灭杞。

与秦平。

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

楚东侵,广地至泗上。

”)不过关于杞国迁徙的问题,十分复杂。

近年学者多倾向于最后一次迁徙地应在今山东新泰。

【8】传统观点认为楚国的势力范围东北方不会越过齐长城,而新蔡竹简“王徙於鄩郢”之“鄩”不大可能远在潍坊地区。

因此,第三说也可以暂置不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