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对32例糖尿病足伤口护理的体会

合集下载

湿性愈合技术在糖尿病肢端溃疡中的应用满意度调查研究

湿性愈合技术在糖尿病肢端溃疡中的应用满意度调查研究

湿性愈合技术在糖尿病肢端溃疡中的应用满意度调查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两组愈合技术用于糖尿病肢端溃疡患者中愈合效果的观察。

方法:随机把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科收治的37位糖尿病肢端溃疡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实验组,治疗组用常规换药方法,实验组用湿性愈合技术方法。

结果: 在同一年龄段使用湿性愈合技术换药方法比传统换药方法平均缩短33.5 天,满意度提高 7 个百分点。

结论:湿性愈合技术可有效应用于治疗糖尿病肢端深部溃疡。

【关键词】:糖尿病肢端溃疡湿性愈合技术坏死组织伤口床湿性愈合敷料控制血糖创面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糖尿病肢端溃疡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肢体远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为主要表现,病程长,不易愈合,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糖尿病肢端溃疡发生率也随之增多,而且呈年轻化趋势。

为提高糖尿病肢端溃疡的治疗效果我应用近年来国际上较流行的湿性愈合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湿性愈合简单来说就是伤口在相对封闭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愈合。

伤口在适度湿润的环境下,细胞再生能力及游移速度较快,其复原速度比完全干燥的环境下快一倍以上。

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在新颁布的作业指南中特别强调: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理方法【1】。

自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科收治37位糖尿病肢端溃疡患者。

其中小腿深部溃疡15位,趾端溃疡22位。

年龄最小17岁,最大83岁。

按 krasner 分级方法【2】均属于Ⅱ级,Ⅲ级。

随机把小腿溃疡者和趾端溃疡者分别分成治疗组和实验组两组做对照(两组经X检验,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实验组应用湿性敷料。

首先两组用同样的10点定位法做细菌培养。

治疗组常规碘伏消毒,纱布包扎,平均每天换药一次。

实验组根据伤口的不同情况在TIME(是一个现代的伤口处理模式,包括伤口床准备的4个主要方面)的不同时期采取特殊处理【3】。

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湿性愈合护理分析要素探索

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湿性愈合护理分析要素探索

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湿性愈合护理分析要素探索【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湿性愈合护理分析要素。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患者80例,将上述患者采取抽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普通换药措施,观察组患者40例,采用湿性愈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足部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足部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的患者采用湿性愈合护理,既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又可以使患者足部溃疡创面有效愈合,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足部细菌感染,缩短创面恢复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湿性愈合护理糖尿病是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长期共同作用所致。

糖尿病的发展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各个时期,在糖尿病中后期,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因素与患者的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等因素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

所以,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才会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预防感染。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患者8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以此探究湿性愈合护理措施分析的价值,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糖尿病足部溃疡创面患者80例,采取抽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0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10例,年龄范围40-80岁,平均年龄(60.00±20.00)岁,病史5-9年,平均病史(7.00±2.00)年;观察组患者40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20例,年龄范围35-70岁,平均年龄(52.50±17.50)岁,病史7-10年,平均病史(8.50±1.50)年,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足部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和患者满意度。

医学专题糖尿病足的伤口处理及案例分析

医学专题糖尿病足的伤口处理及案例分析
吸收渗液,保持伤 口适宜的愈合环境
出院后伤口追踪(8月21号,第43天)
痊愈
伤口动态变化
1天 9天
15天
23天
30天
36天
43天
护理诊断
感染 皮肤完整性受损 自理能力缺陷 焦虑 知识缺乏 低血糖的危险
措施
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抗生素控制 感染病,观察伤口周边皮肤、伤口分泌物及体温变 化。
Wagner Classification
0 1
Gram-positive cocci
2
3 4 Anaerobes 5
Gramnegative
rods
感染的处理
浅表溃疡(非威胁肢体的感染Non- Limb threatening) ✓ 清创所有坏死组织,局部使用抗菌敷料 ✓ 口服针对球菌的抗生素,不需全身抗生素
肤脉
内侧
360°潜
(左下 1.5×0.8 行10点 100% 湿 无 红 右: 右: 2级 5分
肢截肢 ×1.8
处最长 黄色 润 臭 肿 搏动 阴性
处)
为4.5cm

外侧
360°潜
(左下 1.0×0.7 行,7点 100% 湿 无 红 右: 右: 2级 5分
肢截肢 ×1.2
处最长 黄色 润 臭 肿 搏动 阴性


负压治疗
清创机清创
负压治疗
伤口评估 (7月23日,第15天)
部 大小 位 (cm)
内 侧 2.3×1.1
×1.4
潜行
基底 渗 气 周 疼 液味边痛 皮 肤
360°潜
湿无红5
行,3点 100% 润 臭 肿 分
处最长为 红色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护理与愈合机制研究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护理与愈合机制研究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护理与愈合机制研究一、疾病概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受伤而不自知。

同时,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增加感染的风险。

- 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可引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血缺氧,容易发生溃疡和感染。

- 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足部的微小创伤、溃疡等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加重病情。

- 其他因素:如足部畸形、不合适的鞋子、外伤等也可诱发糖尿病足。

2. 发病机制- 神经病变导致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使患者对足部的创伤、压力等刺激不敏感,容易发生损伤。

同时,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容易皲裂,增加感染的风险。

- 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障碍,修复能力下降。

同时,缺血缺氧还可导致局部组织酸中毒,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 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进一步加重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同时,高血糖还可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影响创面的愈合。

- 感染可导致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加重,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 等,这些炎症介质可进一步损伤组织细胞,抑制创面的愈合。

三、临床表现1. 早期症状- 足部感觉异常:患者可出现足部麻木、刺痛、灼热感、蚁走感等感觉异常。

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

- 皮肤颜色改变: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患者足部皮肤可出现苍白、发绀或暗红色。

- 温度变化:患者足部皮肤温度可降低或升高,与周围皮肤温度不一致。

32例糖尿病足病人的护理

32例糖尿病足病人的护理
全科 护 理 2 0年 8月第 8卷 第 8期 上 旬 版 ( 第 1 7期 ) 01 总 8
3 例 糖 尿 病 足病 人 的护 理 2
王 梅
文 献 标 识 码 : C

扎 , 循 环 改 善 后 水 疱 自行 吸 收 。水 疱 干 枯 后 形 成 的痂 皮 , 其 微 任
自然 脱 落 , 能 人 为 剥 脱 , 不 以防 继 发 感 染 。
2 ( 刊 有 擦 伤 、 伤 、 伤 等 异 常情 况 发 生 ; 缝 间 是 否 是 裂 抓 趾
有破 溃。
[3 张 希 春 , 桂 环 , 宪 红 . 证 护 理 在 糖 尿 病 足 溃 疡 护 理 中 的 应 用 5 闰 曾 循 EI 护 理 研 究 ,0 8 2 (0 ) 2 6 J. 2 0 ,2 1B :6 2—2 6 . 63
距 足 趾 有 一 定 距 离 , 挤 压 脚 趾 。鞋 面 透气 性 好 , 小 合 适 能 系 不 大 鞋 带 的平 跟 厚 底 鞋 。袜 子 应 该 吸 水 性 、 气 性 好 , 软 暖 和 , 透 松 袜 腰要 松 , 子应每 天换洗 , 持清洁 。 袜 保
2 4 足 部 护 理 .
( 稿 日期 : O O 4 4 收 2 1 —O —0 ) ( 文编辑 王钊林) 本
膏 、 意 金 黄 膏 _ 。保 持 足 部 皮 肤 温 暖 滑 润 。 如 4 ]
2 4 2 皮 肤 水 疱 的 护 理 常 规 局 部 消 毒 , 水 疱 在 无 菌 操 作 .. 大
下 , 出 渗 液 。对 小 水 疱 一 般 不 需 抽 液 , 予 无 菌 纱 布 适 度 包 抽 给
d i 1 . 9 9 j i n 1 7 —4 4 . 0 0 22.036 o : 0 3 6 /.s . 6 4 7 8 2 1 s

湿性愈合理论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换药中的应用分析

湿性愈合理论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换药中的应用分析

湿性愈合理论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换药中的应用分析连亚霞;李彬芬【摘要】目的:探讨湿性愈合理论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换药中的应用.方法:将从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干性愈合换药法,试验组实施湿性愈合换药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伤口每次平均换药时间为(7.83±2.54)min,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每次平均换药间隔时间为(3.60±1.12)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22±3.03)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1.64±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湿性愈合理论来指导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换药,可以缩短伤口换药时间,延长间隔换药时间,提高临床有效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15)031【总页数】2页(P167-168)【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换药;湿性愈合理论【作者】连亚霞;李彬芬【作者单位】惠安县医院福建惠安 362100;惠安县医院福建惠安 362100【正文语种】中文糖尿病足为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大约有3%患者会出现足部溃疡,而患者发生足部溃疡是导致其截肢的重要因素。

很多患者发生溃疡时,由于伤口缺乏有效及时处理导致截肢。

加速溃疡愈合速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医学工作者研究重点[1]。

传统护理方法认为维持创面干燥为护理伤口的最优措施;然而,学者Winter指出湿性愈合的速度要比干性愈合速度快1倍左右的理论后,很多湿性合成敷料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2]。

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对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应用效果

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对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应用效果

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对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3-01-29T03:01:39.669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3期作者:何倩1 王晓莉1[导读] 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常见于35岁以上的成年人群,糖尿病足是其严重并发症何倩1 王晓莉1青岛市中医医院266000摘要: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常见于35岁以上的成年人群,糖尿病足是其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甚至有约40%的患者面临截肢的风险,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多年来,Wagner分级系统被视为伤口评估的黄金标准,但该系统未包括伤口的缺血状态。

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采取科学的伤口评估及实施湿性换药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创面恢复效果,促进恢复,从而减少溃疡面积,缓解患者疼痛,护理效率高,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

关键词:2型糖尿病;足部感染;伤口评估;湿性换药护理;优良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1年6月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8.62±7.13)岁。

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45±6.58)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足部皮肤破溃,伤口分布在足底受力处或足趾间者;②符合《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对2型糖尿病及足部感染的诊断标准;③Wagner分级1~3级。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2型糖尿病并发症者;②干性坏疽;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④诊断为局部坏死需要截肢或者截趾者;⑤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⑥精神、智力异常等不能配合研究者。

32例糖尿病足护理干预分析

32例糖尿病足护理干预分析

32例糖尿病足的护理干预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护理的有效方法。

方法:主要通过控制血糖、抗感染、饮食疗法及对足部局部换药并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等措施。

结果:32例糖尿病足治愈22例,好转9例,截肢1例。

结论:有效的护理是防止发生严重足部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8-02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1]。

糖尿病足的发病主要与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细菌感染三大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2]。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总结分析糖尿病足的护理要点,提高临床的治愈率。

现报道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2例糖尿病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45~83岁。

糖尿病史1个月至40年;糖尿病并发肾病17例,并发周围神经病变28例,并发下肢血管病变17例,并发感染24例,其中并发甲癣17例;足部发生溃疡时间为半月至2年;入院平均腔腹血糖11.3 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19.4mmol/l。

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3],本组均为2级以上。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3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运用护理程序护理,患者血糖控制比较满意,空腹血糖7.1 mmol/l以下;餐后2 h后血糖10.2 mmol/l以下。

治愈22例,好转9例,截肢1例。

2 护理方法2.1 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

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开展知识讲座等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估等形式对其宣传和教育。

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血糖的控制方法、监测血糖的意义、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等,针对其个人的情况,做到正确规范用药,定期检测血糖,重视血糖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性愈合对32例糖尿病足伤口护理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8-03-05T12:22:50.0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作者:卿文华[导读] 湿性愈合换药效果优于传统干性换药。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目的:探讨湿性愈合换药与传统干性换药对糖尿病足溃疡(血管型)的影响;方法:以血管型糖尿病足溃疡为观察对象,对采用湿性愈合前后5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共63个创面,分为传统干性换药组24例共28个创面,湿性愈合换药组32例共35创面,观察伤口愈合过程和效果。

结果:湿性愈合换药组较传统干性换药组,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清创时间短,肉芽生长快,上皮爬行快,愈合时间短;换药次数少;疼痛体验少。

结论:湿性愈合换药效果优于传统干性换药。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足溃疡;伤口护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298-01 尿病足是糖尿病病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或伴有足畸形而导致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深层组织破坏,严重者有截肢的危险。

因此对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和足溃疡的换药护理,对促进足溃疡的愈合和预防复发极为重要。

1.临床资料
我院内分泌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血管型)糖尿病足溃疡24例共28个创面,采用传统干性换药。

其中男16例,女8例;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最大9×10×0.7cm,最小1×2×1cm。

2012年6月—2016年9月收治的(血管型)糖尿病足溃疡32例共35个创面,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糖尿病足溃疡面积最大10×13×0.5cm,最小1×1×1cm;下肢血管彩超提示3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有腘动脉闭塞,侧枝循环未建立;患者足背动脉不能扪及;1例有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分级(wagner分级)均为2级,部分有暴露的肌腱或骨骼,无骨坏死。

见表1。

两组病例从年龄,病情,病程,创面大小,溃疡分期,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2.1 湿性愈合换药组
2.1.1碘伏消毒创面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及周围皮肤 2.1.2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对于有血管病变的创面清创不能太积极,多采用蚕食清创或自溶清创,以不出血或尽量少出血为清创标准,以免损伤血管影响创面愈合;若肌腱坏死,需及时清理;修整创面的边缘:上皮的爬行需要良好的伤口床,上皮是从周围正常皮肤向创面中心爬行,需清理创面周围的腐肉,为上皮尽早爬行创造条件。

2.1.3管理创面的渗液,选择合适的创面敷料在创面有感染迹象特别是有多重耐药菌定植或感染时选用银离子敷料控制感染;创面不能太湿或太干,根据伤口渗液情况选藻酸盐或亲水纤维等敷料作为一级敷料,通过二三级敷料来控制伤的湿度;有骨骼和肌腱暴露情况时,如果肌腱和骨骼是健康的,那么需要水凝胶在骨骼和肌腱上薄层涂抹补水,预防吸收性敷料引起骨骼和肌腱干性脱水,造成不可恢复损伤。

换药频率每周1~2次,减少对创面的干扰,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的爬行。

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溃疡,随着病人体位的改变,创面渗液量也是有较大改变的,需要有充分的评估与处理,但需要与血糖高时的大量渗液相鉴别。

2.1.4控制血糖与内分泌科医师合作,通过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患者血糖。

2.1.5营养支持指导患者对食物种类和量的选择,做到既要控制好患者的血糖,又能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2.1.6心理护理患者因溃疡愈合时间长,可能复发以及担心截肢和经济压力。

患者有焦虑,恐惧等心理。

需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2.1.7健康教育让家属和患者知道控制血糖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增加其依从性。

介绍糖尿病足的预防方法。

家庭血糖的监测方法。

2.2 传统换药组
2.2.1用碘伏消毒皮肤。

依次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洗创面;清除创面的腐肉,用油纱或纱布覆盖创面,换药每天一次。

2.2.2控制血糖内分泌科医师制定计划控制血糖。

2.2.3健康教育对饮食的控制;按医嘱使用降糖药;如何在家里监测血糖和糖尿病足的预防要点。

2.2.4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足溃疡愈合的信心
3.结果
3.1 两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愈合和好转:传统干性换药组愈合率53.5%,好转率35.7%;湿性愈合换药组愈合率60.0%,好转率3
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效的主因是患者的血供太差,未满足伤口愈合需要的最基本的血液供应;营养差;换药时间过短。

结果详见表2。

湿性愈合换药组21个创面均愈合;12个创面好转后(创面肉芽生长好,无腐肉)转回当地治疗;2例无效:其中1例请血管科会诊做血管移植后愈合,1例放弃治疗。

有4例复发。

湿性换药在敷料移除时比较顺利,基本上不损伤肉芽组织;创面清创较容易,病人疼痛体验少;肉芽生长较快,上皮爬行快;换药间隔时间长,3~7天一次。

传统干性换药组15个创面愈合,10个创面好转,3例无效或放弃治疗。

换药过程中纱布和油纱与伤口粘合紧密,移除前要用生理盐水充分湿润,但仍有不同程度的肉芽损伤且颜色暗、生长不明显,上皮爬行不明显;需每天换药;每次换药病人的疼痛体验较明显。

4.结论
湿性愈合换药效果优于传统干性换药。

血管病变的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与血管病变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有创面愈合需要的最低的血液供应,湿性换药和传统换药均能使糖尿病足溃疡愈合。

怎样使创面愈合速度快,疼痛体验少,花费少,需换药过程中重点考虑。

糖尿病足溃疡换药过程中,血糖控制是关键。

血糖高,创面渗液会比较多,且创面易感染。

【参考文献】
[1]胡爱玲郑美春李伟娟.现代伤口与肠造口临床护理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0:162-163,3.
[2]王威李进.实用糖尿病足伤口护理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