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说课稿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状况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澳大利亚地理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性强:教材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多方面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人类活动和经济状况。

2.实践性弱:教材内容较为理论,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到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3.地域性明显: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独立的大陆,具有独特性,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这个国家,拓宽国际视野。

二.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亚洲、欧洲、非洲等大洲的相关地理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认知水平: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待提高。

3.兴趣特点:学生对外国地理知识感兴趣,尤其是对具有独特性的国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状况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感兴趣,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状况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2.难点: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分布和成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源,生动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国家,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状况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说课稿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节澳大利亚》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澳大利亚的特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动植物、土著文化以及现代化农业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大洲和国家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

然而,对于澳大利亚的地理特点、经济状况以及土著文化等,学生们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主动探究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了解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现代化农业和城市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以及土著文化、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澳大利亚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土著文化等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材料,自主探究澳大利亚的特点。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板书设计:通过板书,总结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教案(精选3篇)

《澳大利亚》教案(精选3篇)

《澳大利亚》教案(精选3篇)《澳大利亚》篇1【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目标】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4.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课的学习对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偏科思想的存在,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注重用情感教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同学先在感性上对澳大利亚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大体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力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从感性到理性充分理解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幻灯片、录像片段等等。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板书设计】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图片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澳大利亚的过会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识?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动物非常可爱。

澳大利亚说课稿

澳大利亚说课稿

澳大利亚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环境以及其在我国外交中的地位。

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认识世界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和主要地形特点;2. 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的影响;3. 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4. 澳大利亚的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5. 我国与澳大利亚的友好关系及其发展历程。

(三)教材特色本文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澳大利亚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点;2. 掌握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3. 熟悉澳大利亚的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4. 认识我国与澳大利亚的友好关系及其发展历程。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2.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的相关知识;3. 能够就澳大利亚的地理、文化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讨论与交流。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热爱;2. 增进学生对我国与澳大利亚友好关系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3.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2. 澳大利亚的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3. 我国与澳大利亚的友好关系及其发展历程。

(二)难点1. 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的影响;2. 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3. 学生对澳大利亚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拓展与应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4《澳大利亚》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4《澳大利亚》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8.4《澳大利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澳大利亚作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城市等。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其他国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大陆,其特殊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关注。

同时,学生对于澳大利亚的了解可能仅限于Kangaroo(袋鼠)等动物,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澳大利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城市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图片展示、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澳大利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以及主要城市等基本知识。

2.难点:澳大利亚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对气候、人口和经济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直观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澳大利亚特有的 Kangaroo(袋鼠)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澳大利亚的特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面积、邻国等基本信息。

3.地形地貌:利用地图和图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地貌对气候、人口和经济的影响。

4.气候特点:结合地形地貌,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规律。

澳大利亚的说课稿

澳大利亚的说课稿

澳大利亚的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国家地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全球观念。

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典型实例。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1. 地理位置: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洲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

2. 地形地貌: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分为三大部分,即西部的低矮高原、中部的广阔平原和东部的山地。

3. 气候特征: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4. 自然资源: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铁矿石、煤炭、天然气等,同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5. 经济发展:澳大利亚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采矿业和农业是其三大支柱产业。

6. 城市与人口:澳大利亚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提高地图阅读能力。

3. 了解澳大利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理环境差异,培养全球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澳大利亚说课稿-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澳大利亚说课稿-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澳大利亚说课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澳大利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对于本节课如何教,怎样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澳大利亚》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本节位于东半球国家的内容中,而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教材的编排上主要从三个小标题的形式来讲解澳大利亚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展开和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

此时的学生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学习状态不稳定;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学生的阅历尚浅,知识面狭窄,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澳大利业稀有动物的特点,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区域认知)2.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

(综合思维)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提高读图的能力,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4.通过了解澳大利亚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工农业生产,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的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分析澳大利亚农业和工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难点:利用地图说明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体会到澳大利亚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就尤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我选择的是讲授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用地图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和学法具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导入部分: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同时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说教,所以我将利用澳大利亚的国旗和国徽引入澳大利亚国家的学习,同时对中国国旗和国徽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澳大利亚说课

澳大利亚说课
9
意图:通过读图的形式, 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归纳知识,加深印象
铁:西部
煤:东部沿海
铝土:东北部
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
矿产资源,说出铁、煤铝土矿的分布地区。
10
东南沿海
气候温---和----湿---润-对外联系便----利---
人口稠密 城市集中
开发-----早---------
意图:使学生养成知识小结的习惯,增强构建宏观知识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1
4
教学过程
2
教法运用
3
学法指导
1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2
地 位 和
我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八 章澳大利亚的第三部分——“
作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因此它
用 在本课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3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 地图和资料,说明澳
1.了解澳大利亚城市 及人口分布特征,并 分析其原因。知道澳
体系的意识。
11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 是悉尼的灵魂,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 迹之一,2000年奥运会在悉尼成功地举行。
12
堪培拉(Canberra)简介
• 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一个年轻的城市,人口30万。 原为牧羊地,1927年联邦政府从墨尔本迁此。旅游业甚盛。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平均,四季都有阳光普 照的日子。城市中心的格里芬湖喷泉,即为纪念库克船长 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库克船长纪念喷泉”,水柱高达 140 米,极为壮观。全城树木苍翠,鲜花四季,每年九月,堪 培拉都举办花节,以数十万株花迎接春天的 到来,被誉为 " 大洋洲的花园城市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地理《澳大利亚》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澳大利亚〉〉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内容。

第八章东半球其它的国家和地区本章共四节,前三节选取了三个地区而本节则独具匠心个性鲜明地选取了一个国家---澳大利亚。

在这个区域,面积最大,具有独占一个大陆、并孤悬海外、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等地理特点,所以文本选取《澳大利亚》为案例,个性鲜明、匠心独运。

本节课总结第八章,引出西半球的国家(不再讲地区)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关于〈〈澳大利亚〉〉可讲的内容很多,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突出〈〈澳大利亚〉〉的独特之处,根据新课程的精神,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特有的生物,分析其生存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等地理信息说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并简单说明因果关系。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2)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3、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与生存原因的分析。

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4、教学难点: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二、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从感性认识入手,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探究协作本节要探究两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动物?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探究两大课题,主要采用旅游形式增强学生探究欲,紧扣学生思维,认知规律,利用课件、图片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及内在规律。

同时尽量发挥同伴互助力量,使之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达标拓展主要用一些填空、思考题达到知识反馈、拓展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力求简洁,突出重点,理清思路五、说创新点整体以旅游为脉络,并配以角色模拟,在巩固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六、说教学效果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体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说存在的问题本节涉及的两大探究问题需学生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仍需加强。

人教版初中地理《澳大利亚》说课稿澳大利亚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走近国家》第七节的内容。

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较感兴趣于有“挑战性”的任务等教学资源集散地。

" type="#_x0000_t75">心理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及重要城市;(2)运用图片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生存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来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3)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重点:①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②发达的养羊业和工矿业;③人口、经济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①自流井的成因;②澳大利亚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课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目的,采用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相辅助教学等结合的多种教学法。

注重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乐学”。

三、说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课尝试将两者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力图转变学生以往只是认真听讲、单独记忆、练习巩固的被动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和发展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原则,我设计了五个主要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二)新课学习;(三)反馈练习;(四)归纳小结,反馈提高;(五)课后作业和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1:大家喜不喜欢旅游?都喜欢到什么地方去?问题2:我这里有个神奇、美丽又富饶的国家,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课件:澳大利亚风光视频片段)引入课题——《澳大利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它那绚丽的风光,开始我们的澳大利亚之旅吧!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片段,对澳大利亚有个初步了解。

1、激发学生兴趣。

2、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

(二)新课讲授⒈拥有一个陆假如有个同学想在暑假时去澳大利亚旅游,你来给他当导游,那么从地理的角度,你应该让他知道:1、澳大利亚的位置在哪里?出发时衣服应带多少?应采用何种交通工具去?(了解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提供给学生大洋洲政区图和澳大利亚轮廓图。

2、澳大利亚的人口情况怎样?(总人口1918万人,总面积774万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918万人/774万平方千米≈2.5人/平方千米——地广人稀)哪里是澳大利亚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课件: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东南沿海地区)为什么?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没有关系?(提醒学生阅读相关地图,课件:澳大利亚气候图。

)3、哪些城市最值得一游?(课件:堪培拉,悉尼风光及悉尼歌剧院)4、回来时,你准备给家人带什么礼物?学生分成8个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所给的地图、资料,解决问题,并派出各组代表来阐述。

人口集中东南沿海的原因:1、气候条件:受来自海洋的暧湿气候影响,温暖湿润;2、交通条件:东南沿海多良港,对外交通便利;3、历史和经济:英国移民首先到达地,开发时间早。

通过学生当导游,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体现课改基本理念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家人带礼物,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⒉低平地形(课件:澳大利亚地形图),提问:在这张图上你都发现了澳大利亚的哪些信息?请根据图中的高度表绘制一张“澳大利亚大陆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地形剖面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作品,并派代表谈谈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海拔:800——1000米);通过图图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学会互相合作的能力。

新课讲授⒉低平的地形(课件:中部的大自流盆地——联系生活中的喷泉。

)让学生做“井水自喷”的实验,并分析自流井的成因。

(课件:“井水自喷”原因的视频。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海拔小于200米);3、西部——低矮高原(海拔:200——1000米)。

学生分组做“井水自喷”实验。

(材料:U型橡皮管一根,水,针),实验分三种情况:皮管水平状、皮管向上拱、皮管向下弯曲。

小组讨论自流井的成因。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活动。

⒊古老的动物(课件:澳大利亚国徽图)引导学生观察澳大利亚国徽图上的两种特有动物——袋鼠和鸸鹋,并告诉学生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其它大陆没有的千奇百怪的生物,如鸭嘴兽、树袋熊、针鼹等(课件显示动物图片及资料:澳大利亚特有植物12000种,其中有9000种是其它大洲没有的,占植物总数的75%;有鸟类650种,其中450种特有,占鸟类总数的69%;全球有袋鼠动物150种,南极洲只有几种,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所以澳大利亚素有“古生物博物馆”之称。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的原因。

(课件:大陆漂移动画,观察动画回答:(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1)约在6500万年以前;(2)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3)南极大陆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学习发现地理问题,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讲授新课⒋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课件:羊毛衫上的“100%澳毛”字样)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些羊毛衫全部是利用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