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欺诈门

合集下载

高盛“欺诈门”

高盛“欺诈门”

SEC起诉高盛4月27日,美国高盛集团的7名现任及前任高管出席了一场长达10多个小时的国会听证会。

听证会上,双方交锋激烈,面对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委员会的猛烈炮轰,高盛的高管团队定力十足,拒绝承认自己在被美国证交会指控的交易中有任何过错。

事情源于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高盛及其副总裁法布里斯·托尔雷,指控其涉嫌证券欺诈,在向投资者销售一款自主设计的合成抵押债务债券(CDO)时,存在重大误导性陈述并隐瞒关键信息。

SEC在起诉书中称,2007年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让高盛设计并销售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名为ABACUS 2007-AC1的一款合成抵押债务债券(CDO)。

该CDO是在住宅类按揭贷款支持证券(RMBS)基础上再次打包生成的债券,涉及多、空两方客户。

投资初衷是相信产品将增值即为多头,而保尔森公司则对上述CDO的标的RMBS(住宅房贷担保证券)进行了“做空”交易,会因相关标的基础证券的价值下跌而获利。

SEC指出,高盛在该CDO的产品营销说明书中没有披露保尔森公司已经作为空头这一事实导致投资者损失,因此高盛和该产品的主要负责人法布雷斯·托尔雷应为投资者的损失负责并受到法律制裁。

案件的重点在于,高盛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对冲基金在RMBS参考组合的筛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保尔森基金的利益恰恰是与金融产品的投资者直接对立。

高盛还利用ACA资本管理公司的信誉和品牌,让投资者相信RMBS参考组合是由客观的专业分析信用风险的第三方机构ACA资本管理公司选择的。

此外,托尔雷误导ACA,让其相信保尔森基金对次金融产品投资2亿美元与其利益是一致的。

但实际上,保尔森基金与ACA在利益是直接冲突的。

保尔森基金是一家成立于1994年的对冲基金,其通过CDS合约为各种债务债券购买保险,从而做空次级按揭贷款。

CDS是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合约,按合约,买方需要定期交保费,而卖方为债务证券提供担保,如果债务证券出现违约,由卖方向买方支付赔偿金。

“高盛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高盛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高盛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作者:张毅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年第06期2010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高盛“欺诈门”事件的爆发又给美国乃至整个国际经济复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聚焦,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和进程。

一、“高盛事件”基本概况及后果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在一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该消息一经曝露即引起社会震惊。

根据指控,高盛集团接受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的委托,于2007年设计并出售了一种名为“算盘2007-AC1”的金融衍生品,这是一种基于次贷证券表现的抵押债务的债券。

高盛在出售该产品时向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公司参与该产品设计,并做空这一产品的“关键性信息”。

随着美国房市泡沫急剧破裂,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被评级机构降级的CDO大幅贬值,保尔森公司为此赚取暴利达10亿美元,高盛也从保尔森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酬劳。

但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相应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不少专业人士指出, 涉嫌与高盛类似行为的不止高盛一家,高盛欺诈案不过是华尔街的“冰山一角”。

美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表示,将会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在有关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方面的运作方式。

随着调查的深入,许多隐藏在华尔街黑幕后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诸多线索都指向——高盛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元凶。

“高盛事件”爆发伊始,美股和全球股市即应声急剧下挫,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指数下降,美国和全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更加艰难,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二、导致“高盛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一)美国监管层过于信奉金融自由化美国监管当局对自由市场一直深信不疑,其理念是:“要使金融产业在公开竞争中受益,并且使政府干预降到最小限度”。

高盛“欺诈门”

高盛“欺诈门”

HEAD ·LINE由股市造成的错误迟早都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

———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国]责任编辑:赵迪E-mail:*****************第17期高盛“欺诈门”荫本刊记者赵迪北京时间4月16日晚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集团及其一位副总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欺诈投资者,在一项与次贷有关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

高盛随即否认指控,称美国证交会的说法“完全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高盛公司和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在相关金融产品交易中涉嫌欺诈消费者,导致近10亿美元的损失。

高盛主要是被指控销售了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抵押债务债权,但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事实上,高盛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公司参与了投资组合的挑选。

保尔森公司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面对投资者的市场营销材料中。

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07年向高盛支付了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但投资者因此蒙受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遭起诉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美国证交会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

高盛的错误就是一方面允许一客户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的。

高盛陷入“欺诈门”的丑闻给商品期货市场、股市等金融市场扔下了一颗炸弹,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可能将再度严格审查整个金融行业,国际商品市场普遍大跌,国际股市也出现集体回调。

而本周国内股指期货和股市的下跌,无疑也受到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高盛在被美联储诉讼后,路透撰文称,这次高盛的官司,有可能成为次贷市场崩盘后相关法律诉讼的开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则表示,高盛事件带给美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意义尽管不能全盘断定为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但至少表明了改变华尔街的迫切性。

如果人们听从那些游说人士以及共和党政治家们的说法可能会认为只要联邦政府承诺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援助,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完全是错误的判断。

高盛“欺诈门”

高盛“欺诈门”

【高盛“欺诈门”】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帕特里克-詹金斯弗朗西斯科格雷拉2007年初的时候,法布里?托雷(FabriceTourre)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这位28岁的法国人不仅在纽约为高盛(GoldmanSachs)工作,而且还是繁荣的债务抵押证券(CDO)领域的一位春风得意的行家里手。

CDO是一种把多笔抵押贷款债务分割为可投资证券的复杂业务。

身为高盛副总裁,托雷早就在担心基础市场形势每况愈下:债务,或称“杠杆”,已经要把人压垮了,背负大笔次级抵押贷款的穷人开始拖欠贷款。

尽管如此,不断成功地把CDO推销给不明就里的投资者,还是让托雷感到陶醉。

2007年1月23日,托雷给一位朋友发电子邮件,激动地讲述了他新搞定的Abacus2007-AC1交易。

“越来越多的杠杆进入这个系统,”他写道。

“整座大厦现在随时都会倒塌……可能幸存下来的只有神奇的法布里……站在他创造的所有这些复杂、高杠杆、奇异的交易中间——他创造出这些巨型怪物,却不一定理解它们会带来什么影响!!!”SEC状告高盛及托雷“证券欺诈”到上周五,“神奇的法布里”看上去没那么神勇了。

在22页的起诉书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状告托雷及高盛证券欺诈,指控他们误导投资者,遗漏关键信息,并对产品作出错误陈述。

在这起诉讼中,高盛被指控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一款由客户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Co)构思或参与构思的产品,而保尔森基金打的算盘却是通过信用违约互换(CDS)保险合约,做空这款产品的基础抵押贷款投资。

结果呢?根据证交会的起诉书,“Abacus2007-AC1的投资者损失了10亿美元以上。

保尔森则从对应的CDS头寸获利约10亿美元。

”而居间的高盛获得可观手续费,估计赚得1500万-20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

与高盛去年134亿美元的净利润比起来,证交会这项指控的直接财务影响微不足道。

高盛可能被处以一笔罚款,并须返还它在这宗交易上的收益。

高盛“欺诈门”吹响美国金融监管提速令

高盛“欺诈门”吹响美国金融监管提速令
楹漕撙赧德 3 6 1 6期
圜隙祝野
的 主 要 做 市 商 AC , 将 保 雨 森 公 A
高 止都在强搁 S C “ E 在法 律 上 和 事 宣 逭 槿 结 果 一旦 出现 , 盛 在 欧 洲 乃 至
l J 司 提 供 的 候 送 衽 券 交 给 了 ACA ’在 上 完 全 没 有 依 攘 ” , 且 拒 不 罪 。 全 球 的商晷 将连 一 步遭 遇重 詹 。 S C 此 基磋 上 , A裂 作 出 了 CD 麈 品 AC O 而面 封 著 高 盛 的 强硬 , E 肯 定 只 舍 因此 , 一旦 高盛 舆 S C 封 E Ab c S。 a U 然而 , 畴 的高盛 也 已完 全 愈打 愈 勇 。 此 将 9 0年 代 “ 圾 债 垃 意戳到房市随畴可能崩演 , O交易 CD 簿 公 堂 , 是 自 18 的 结 果 只 舍 攘 敦 投 资 者 跳 入 火 坑 。 但是 , 了有 利於 A A S的 销售 , B CU 举伟 做 空 A a u B c S的保 雨 森 公 司 挑 送
f a I n& C .在组成 CD 的基磋 巴 菲 特 手 中 的 韶 股榷 债 值 P us o o1 O 茬 券 挑 避 中 扮 演 了重 要 角 色 , 没 有 大 约 2 . 更 06僮美 元 , 夜之 一 向投 资 者 披 露 保 丽 森 基 金 公 司 已 经送 同损失建到 1 . 2俺美元 。 0
t 到 了美 圜 金 融 盛 管 走 向 最 苛 的 必 然超 E 最 大 跌 幅 。第 二 天 冈鉴 交
“ 欺 f ”震鎏波 ¨ j
邦 法 院 提 起 民 事 20 0 7年初 设
圜隙亚太地匾股 指监 中下挫
4月 1 日 , C 向 纽 螽 6 SE 勺曼 哈 顿 1g 至 1 58 -% 2 .8黠 ,创 下 自

“欺诈门”拷问高盛

“欺诈门”拷问高盛
所 为远 超 本 土 ” 的评 论 。 作 为 “ 尔街 最诡秘 的 投资 银行 ” ,高盛 凭借 “ 华 别
走1 亿 人 民 币 。 牛 气 非 凡 的 中 国 房 地 产 市 场 , 给 了 O 高盛 丰 厚 的回 报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就 在 摩 根 ± 丹 利 等 国 外 金 融 初
成 为制 造Βιβλιοθήκη 国 际金 融 动 荡 的 “ 鬼 黑 手 ” 。 魔
2 0 年 年 底 , 高 盛 与2 世 纪 中 国 不 动 产 公 司 签 署 了 0 7 1 注 资2 0 万 美元 的投 资 协 议 ,成 为 第 二 大股 东 。 20 2 1 年1 初 ,有消 息称 美 国高 盛 以 转让价 格 00 月 2 5 元/ 方 米 ,计 算 总价 将 超 过2 .亿 元人 民 币 , .万 平 45 转让 其 2 0 年 以 约 1 亿 元 人 民 币 收 购 的 “ 海 花 医 07 6 上
广场 ” 的 项 目。 而 短 短2 多 的 时 间 里 , 高 盛 狂 揽 蹦 年
现 在 的 高 盛 , 颇 像 一 只 过 街 的 老 鼠 , 已经 到 了 人 人 喊打 的地 步 。 近 日 , 中 央 国 资 委 金 融 衍 生 品 顾 问 、 康 奈 尔 大 学 金 融 教 授 黄 明 发 表 题 为 “ 盛 亚 洲 高
大好 印象 。
具一 格 ”的 资本经 营 ,布局 于 中 国市场 ,仅 从 房地 产、 介入 金融 、上 市承 销 、 收购 企 业 四大 方向来 看 ,高 盛在 中 国的布局 可谓 “ 银 泻地 ,无孔 不入 ”。 水
高盛 自损 君子形 象
1 9 年 ,来 自美 国 华 尔 街 的 金 融 巨 头 高 盛 开 始 94

高盛案件启示我国应对证券欺诈犯罪策略

高盛案件启示我国应对证券欺诈犯罪策略

高盛案件启示我国应对证券欺诈犯罪策略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华尔街著名投行高盛公司在设计和销售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时涉嫌欺诈。

据披露,高盛曾为满足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希望做空次贷抵押证券的交易要求,设计了与次级债表现挂钩的组合CDO产品Abacus2007-AC1”,并通过不实陈述、隐瞒风险等欺骗其他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因此损失超过10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证券欺诈大案频发,诸如高盛证券欺诈案本身的是非曲直并不是我国证券中介机构以及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过多关注的问题,证券欺诈案背后所折射出的行业自律与行业监管才是我们所需要反思的。

深刻分析证券欺诈的实质、持续隐藏的原因、案件多发的经验教训,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一、证券欺诈的概念证券欺诈,是指在证券的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破坏证券市场秩序、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等。

证券欺诈并不是专指某一种欺诈行为如欺诈客户行为,而是对所有违规违法的证券行为的统称,包括一般证券违规违法行为以及证券犯罪行为。

证券欺诈,实质上是破坏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和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而在表面上,则是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就是说,证券欺诈是实质上的危害性和表面上的违法性的统一。

任何行为,如果仅仅违反了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但没有破坏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秩序,没有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或者仅仅破坏了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秩序,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但没有违反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均不是证券欺诈行为。

如与证券相关的抢劫、杀人、绑架、盗窃等,虽然侵犯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没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所以不构成证券欺诈,而只是一般的刑事犯罪。

二、证券欺诈的分类按照证券欺诈的行为方式,可以将证券欺诈大致分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几大类1.内幕交易。

读巴菲特-巴菲特深陷高盛“欺诈门”

读巴菲特-巴菲特深陷高盛“欺诈门”

·读巴菲特·WISDOM ·VIEW35责任编辑:周道E-mail :*******************第18期读《雪球·巴菲特传》你只要投资蓝筹股,股价低估则买进,高估则卖出,这便是明智的投资方式。

———杰瑞黛·魏斯[美国]●钟林巴菲特身陷高盛“欺诈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状告高盛集团民事欺诈诉讼一案,让这个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牌超级投资银行正在陷入一场旷持日久的官司之中,也让鼎鼎大名的股神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活生生地受到“株连”和拖累。

该案的“关键性”情节看上去似乎并不太复杂,却极具故事性。

2007年初,高盛帮助其客户之一、对冲基金Paulson &Co.设计了一种名为债权抵押证券(CDO)的证券产品,这种产品基于一系列高风险抵押贷款资产,而该资产恰好由该基金及其创始人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帮助挑选。

鲍尔森随后押注Abacus CDO 中包括的抵押贷款资产将会贬值,即进行了做空操作,并通过做空一举获利10亿美元。

SEC 认定:“高盛有关Abacus 2007-AC1的营销材料是虚假和带误导性的”,特别是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国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SEC 声称,公司未向客户披露保尔森在组成Abacus 的抵押证券挑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没有向其他投资者透露,保尔森所下的注就是:一旦次贷市场出问题,这款CDO 产品将出现违约。

正是这些最终让保尔森在这宗交易上赚得约10亿美元利润,而买家则损失了10亿美元以上。

巴菲特在今次与高盛“欺诈门”的瓜葛大致有三:一是2008年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期,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向高盛集团投资50亿美元,持有高盛认股权证,它可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买进高盛股票。

但在4月16日SEC 起诉高盛公司的当天,高盛公司的股价就暴跌12.8%,公司市值蒸发120亿美元(该公司在本月19日的收盘价是略低于159美元),巴菲特所持有高盛认股权证的价值,因此就已经损失了约10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盛的欺诈门
次级债不告诉投资者危机的信息濒临垃圾级的债券反手做空约翰。

鲍尔森对冲基金之王资产证券化产品
利益集团财富和权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威胁到政治的稳定社会精英企业家对社会的责任
美国华尔街的投行个人效益最大化
监管体系的升级本质是亡羊补牢
包括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
狙击欧元
曼哈顿会议金融战
希腊10亿欧元的债务高盛找德国10亿欧元的保险
约翰。

鲍尔森索罗斯
危机公关能力高盛和丰田
车通用克莱斯勒福特美国
每个人情绪化的表现
按照美国的思维态度,态度强硬,
客观公正的媒体
华尔街华盛顿
合法的贪婪水平
和媒体联系密切,掌握话语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