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意识形态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由于意识形态一词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因而与人们所处于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形成了复杂的联系。
论析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必须从○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与话语在讲这一标题之前,有必要把话语、语言、言语、文本辨析一下。
语言: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汇系统和语法体系,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
它超越和支配着言语,而又在言语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存在。
言语:是指在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
语言和言语虽然相互依存,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种关系,就像象棋游戏中的那一套下棋规则同一盘盘具体棋局的关系一样。
每一盘棋局必须遵守规则;规则超越棋局却又只能在每盘棋局中获得自己的具体形式。
话语: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行动为或活动,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这个概念里面有五个关键词要注意A、说话人(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作家)B、受话人(接受者,读者)C、本文(text 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它是作家创作的产品,其自身具有召唤结构,具有潜在多释的可能性,但其意义和价值并未实现。
D、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之间通过本文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E、语境,就是使用评议的环境,是话说人和受话人的语话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例如,宋代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见书,语境:本诗写于作者每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后南归时他看到了实施新法后带来的新气象,表达了要再接再厉,再度回朝执政,继续推行新法的意志。
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

小结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 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 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有距离的,它 往往要与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 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 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 才能对文学发生作用。文学在发展过程中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学的发展变化有其 自身规律,有它本身的发展继承关系。
文学与道德
二者的联系:道德是行为准则和规文学是情感性的,道德是理智性的; 文学是个体性的,道德是公共性的; 文学表达具有内在性,道德影响是 外部性的。
文学与宗教
共同之处:远离经济基础,对社会、人类以 及人生抱有坚定信念和理想;都是人们情 绪和情感的意识形态表达;表现方式都具 有直观性、想象性、形象性。 不同之处:文学的价值主要指向此岸, 宗教的价值主要指向彼岸。
文学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 政治影响文学。(政党影响文学、 政策影响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影响 文学) 文学介入政治。 文学远离政治。(文学自律)
文学与哲学
共同之处:认识和研究表现的对象都是现实 生活;都要探索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体 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 不同之处:哲学以概念、范畴的形式把世界 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概念体系表现出来。 文学用形象或意象的形式把对客观世界的 情感表现出来。 作家对生活的反映总是受到一定的哲学观的 影响。
1、意识形态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由经济物质 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上层建筑就是各 种政治、法律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 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意识形态就 是各种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 思想的总和。
2、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第三讲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鲍德里亚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1881年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所宣 扬的就是这一套生活艺术化的“宗教“, 其中包括人体、服装、室内装修、城市环 境等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消费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
广告、歌词、短信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 学形成的冲击。
第二节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ideology)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 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 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两 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制约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文学 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 发生直接联系。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等中介 环节对文学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通过 政治等中介环节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3、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文学的文化含义和文学的审美含义之别也正是 杂文学和纯文学之别。
文学性
谈论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管理

谈论文学本质与意识形态管理本质基本释义为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同义词为实质,反义词为现象、本体、内部、内心、里面、表面等。
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也写作“意识型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
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CountDestuttdeTracy)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
拿破仑称帝之际,发现欧陆的哲学家多数对他有所批评,高傲的拿破仑遂以“意识形态家”轻蔑地称呼他们,自后在言语的使用上,“意识形态”偶尔会表现出负面的意涵。
在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系谱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thenoblelie)的思想。
由定义上来看,文学的本质与意识形态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不可置否的关联。
并且,这一关联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其强大程度,将文学的本质与意识形态紧紧捆绑在一起,二者之间相互的作用力是造成文学对世界影响的重大原因。
也是在文学作品当中,二者的交互影响,使得文学作品在道德、哲学、伦理等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现实存在意义。
一、文学的本质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文字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其中诸子原创文学网站的内容最为全面,包括从儿童文学到诗歌、剧本、学术等一切形式和内容。
由此可见,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及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要探究文学的本质,我们首先应该将文学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其历史进程的纵观以及对其涉及范围的横观,加以对文学特质的把握,在全面客观的分析下,得出我们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在这样的视野下,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从文学出现以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一到多元、从宗教到纯文学的成长,并且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有了更多更新的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
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1.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往往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语言等手段,传递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因此,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
2.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力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倾向。
作家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会影响其文学作品的主题选择、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方面。
3.文学对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从而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和改变。
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程度越高,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也越大。
4.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政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学创作,而文学作品又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反馈和影响。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5.在某些历史时期,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紧密。
例如,在革命时期或政治运动中,文学作品可能成为宣传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强调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
而在其他时期,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可能相对较弱,文学作品更多关注个人情感和艺术表达。
6.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也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会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接受,进而影响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之,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既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又对政治意识形态产生反作用。
这种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受到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
所处社会时代的意识形态。
这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观念、价值观和思潮。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情
节、语言和主题等呈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态
度和观点。
2.展现人类经验与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类生活、情感和
思想的表现,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智慧。
这些
经验和意义成为人们对自身和社会认知的重要参考,影响
和塑造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3.塑造和影响文化观念: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
用,塑造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
它们不仅传递了特定
时代和社会的文化信息,还为社会提供了共同的文化符号
和共享的意义体验。
4.呈现主体性与存在感:文学作品通过个体的创造性和表达,
传达了作者的主体性和存在感。
这种主体性体现了个体的
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感染力。
需要强调的是,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它既有作品所处社会影响和创作者意图的反映,也受读者的解读和接受的影响。
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性质,既可能反映现实社会,又可能超越现实社会。
同时,读者对文
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也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因此,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结合作品的语言、主题、叙述等要素,考察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反映和塑造。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二、文学与话语
1、什么叫话语 任何意识形态都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也 不例外。什么是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 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 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二、文学与话语
2、话语的五大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五个要素: (1)说话人; (2)受话人; (3)文本; (4)沟通; (5)语境。
四、文学与反映
所谓文学的能动反映,是指文学在反映现 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 文学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 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 普遍性,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六个“更”。 在具体的文学话语活动中,受动反映与能 动反映总是难以分开地融合着的。
本节知识点
三、文学与社会
从整体上来说,文学话语的社会性更集中 地表现为,它或隐或现地代表着本集团、 本阶层、本阶级或本民族的利益。所谓物 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病相怜,同好相济。
三、文学与社会
2、文学中自然景物的描写 至于文学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同样具有社 会性。自然景物只有同人的社会生活相联 系,或者成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或者作为 人们及其生活的象征,才能进入文学艺术 表现的范围。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文学与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 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 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 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 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 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 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 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文学的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 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 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由于作家主体总是具 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这就导致文学作品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评 价总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 ①、文学话语的社会性(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 首先,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 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 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再次,文学话 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学话语的 演变本身就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 ②、文学是人学 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组成的,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 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归根到 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蕴。
③、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或陷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 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文学有阶级性。作家或读 者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时付,因而他所创造或领导的话语结构必然 会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体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不可 避免地要站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立场上说话。 (例如:同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伯的农民起义,施耐庵就站在社会 下层人民的立场上,突出“宫逼民反”的主题,歌颂起义英雄仗义 疏财,扶弱抗奸。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就站台在上层统治者的立 场上,污蔑这场起义是不忠不义的盗寇行为。如同一部《红楼梦》, 溪笔谈没的人就看出不同的立意,才子看见了缠绵,道学家看见淫, 毛泽东看出了“革命”。(也就是我们所说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能 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3.阶级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 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 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 来源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的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 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 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 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反映的另一种特性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 的选择或改造性质。
《西游记》里面的神魔世界是现实中所没有的,是 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所魔幻的。 当然,作家在对 现实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改造时,不能凭着一种先见或观 念,而必须自己去切身体验社会生活。 鲁迅非常重 视这一点,他写的阿Q坐牢时,曾经想喝醉酒到马路上打 警察,让自己也去坐牢,体验一下阿Q坐牢的情感,这样 写阿Q坐牢的心境才会真实。
意识形态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
1. 若将意识形态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的概念时,意识 形态可视为是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合。若考虑政治 的层面,则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 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 2. 卡尔· 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 系,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扭曲对于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也称其为上 层建筑。
3、文学与反映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性话语活 动?我们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学是一种反映,在这 里, “反映”有两种特性:一是受动性,文学反映的受 动性,是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根本性质。也就是 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举例说, 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传统价值休系崩溃和“五四”新文化 运动,就很难有鲁迅的《呐喊》与《徬徨》。社会生活中有 阶级斗争,它就必然被反映在文学里。社会生活中远处不存 在意识形态,无处不存在权力,那么文学文本里当然也就到 处弥漫着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文学更是审美的;文学 之所以为文学主要就在于文学的审美性。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 的双重性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 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 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正是以为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质,所以审美的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特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 的功利、理性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交 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 动。因此,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就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文学既是 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 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概念: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
价值等。它是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 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 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 的,社会中的任何团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自己的一套 意识形态体系。 但是,在任何国家中,作为政治合法性论据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一种。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付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 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付 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例证: 想吃饭——一般思想;吃法——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