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 4.5.6章总结 文档
地理必修2第一、二、三、四、五、六章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一)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1、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 人口最少的大洲:大洋洲 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非洲 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欧洲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①人口基数大②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数量多 ③人口增长过慢 ④男女比例失衡 ⑤人口素质低 ⑥流动人口多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由 出生率 、 死亡率 和 自然增长率 共同构成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时间变化 注:自然增长率超过1%为高自然增长率,小于1%为低自然增长率3、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①欧美国家:现代型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变③世界: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④中国:由于大力实施计划生育,为现代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的方法:①居住地改变;②时间限制: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一般一年以上);③空间位移: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标准。
2、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4、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2)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和通信等(3)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文化因素;婚姻家庭等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1)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高一必修二第五六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第五六章知识点第五章:动力与机械能动力与机械能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物体运动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运动中所涉及的能量转化和守恒。
在高一的物理学习中,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动力和机械能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动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通常用力来表示。
而力的大小和方向由矢量来描述,其中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大小使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的方向可以通过箭头的方向来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描述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为F=ma,其中F代表力的大小,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包括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E=1/2mv²,其中E代表动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p=mgh,其中Ep代表势能,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h代表物体的高度。
当物体发生位移时,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当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势能逐渐减少,而动能逐渐增加。
而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加速运动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
这种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可以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来描述。
机械能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系统内,当只有物体之间的内力和重力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是由微观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和属性。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高二生物必修二4、5、6、7章知识点

4、分类: 信使 RNA( mRN)A : 遗传信息传递的媒介 。
转运 RNA( t RNA) :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通过其上的反密码子识别密码子,转运特定的氨基 酸,。 转运 RNA上有反密码子 。
核糖体 RNA( rRNA) : 与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核仁中合成) 5、来源:通过转录产生 二、基因:是 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 。主要在 染色体 上
1
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④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多种密码子,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 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多种 tRNA ,一种 tRNA 只能识别并搬运一种氨基酸; 密码子与 mRNA 上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
tRNA 有 61 种; tRNA 上反
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1、提出者:克里克 2、内容:
2、单倍体育种: 方法: 花粉 ( 药 ) 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 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 (D) 对矮杆 (d) 是显性,抗病 (R) 对不抗病 (r) 是显性。现有纯合矮杆不抗病水稻
ddrr 和纯合高杆抗病水稻 DDRR两个品种 , 要想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水稻
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转录: ( 1)概念:在 细胞核 中, 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按照 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合成 RNA的过程。
(注: 叶绿体、线粒体 也有转录) ( 2)过程:①解旋;②碱基互补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具体看书
63 页图 4-4)
( 3)条件:模板: DNA的一条链 (模板链) 原料: 4 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 ATP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 RNA 的结构:
生物必修2 5,6,7章总结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①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拉马克②主要 内容:地球上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 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各样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③意义:否 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额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④局限性:用进废退和获得性 遗传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①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②意义: 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 缚,步入了科学的轨道。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 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提供了有力武器。③局限性: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于生物进化的 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时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达尔文以后进化论的发展:①对遗传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②获得性 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摈弃。③关于自然选择,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 种群为单位。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时在青霉素使用之前。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并不都是生活在一起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4.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 5.计算基因频率:①已知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AA:20个,A a:40个, aa:40个 A=20×2+40×1/100×2 a=40×1+40×2/100×2 ②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例如BB:18%,Bb:78%,bb:4% B=18%+1/2×78% b=4%+1/2×78% 一对等位基因中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 率 6.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7.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8.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 方向。 9.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0.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是不定向的 1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12.生物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13.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但产生新物种生物必定在进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六章要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六章要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六章要点总结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就交通运输方式1、二种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分组记忆不看排名)①速度: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②运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③运费: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④距离: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⑤连续性:铁路、航空、公路、河运、海运⑥灵活性: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⑦成本:航空、铁路、公路、河运、海运2、交通运输方式的产业发展(1)高速化(2)大型化(3)专业化(集装箱运输)(4)网络化二、交通运输布局1、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线和点2、基本形式:单一运输网、综合运输网2、基本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3、影响因素经济(最决定性因素)、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保障性因素)、自然(可能性因素)案例南昆铁路(途经云、贵、桂)建设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连接西南内陆和华南沿海,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2、社会因素沿线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多、贫困人口多,有利于脱贫致富、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均衡发展战略战略部署和社会稳定3、技术因素我国较高的铁路建设电子技术,是南昆铁路能够建成的保障4、自然因素(1)地势起伏大:位于我区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交界处(2)水文条件复杂:途经西江及其众多的支流(3)地质条件复杂:改经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又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区(4)自然资源丰富:煤矿(六盘水煤矿)、磷矿、石油、铝矿(平果铝矿)、旅游资源丰富5、政治因素: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对空间形成的影响交通线变化兴起经济发展加快聚落形态变化案例聚落形态沿交通线两侧扩展;株洲、武汉、筑波形成大城市带衰落缓慢形态保持不变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衰落(运河淤塞、海运发展、京沪铁路建成)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密度:山区地势起伏大,民航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业网点浓度明显密度小于平原2、位置:公共交通最优导致市场最优,商业网点选择交通设施交通最优位置布局3、商业中心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生物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史(了解)生产力水平人地关系思想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二、环境问题1、分类(1)生态破坏(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速度)短缺问题的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态破坏破坏主要表现为沙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2、分布(1)全球性的环境风险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2)地域差别①城市:公害为主乡村: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水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为主,环境污染加重3、根源:宏观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4、实质:发展问题三、可持续发展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融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战略2、内涵(参考课本图6.12了解)3、基本原则(重在理解应用)(1)公平性(2)持续性(3)共同性第二节东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必然性1、人口问题(根源):人口基数大,低素质人口多2、资源问题:总量大,人均少,资源相对短缺3、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破坏五和环境污染严重二、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比较生产方式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资源利用率处理物质流动结果资源输入减量,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集约利用利用率高资源化粗放利用一次性利用,污染和废弃利用率数以百计低物大量排放物质反复循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环流动相结合物质单向流经济效益的同时动带来环境问题崇拜自然改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局部性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严重2、清洁生产工业实现开采的基本途径清洁生产考虑原料循环经济生产制造消费需求使用废弃物处理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必修2全册内容整理

必修2全册内容整理第一单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如:Z A n R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阴离子 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电荷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二、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序数=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2、元素周期律(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2)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3)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1)“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2)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三、化学键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AB , A 2B ,AB 2, NaOH ,Na 2O 2,NH 4Cl ,O 22-,NH 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NH 3,CH 4,CO 2,HClO ,H 2O 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4、常见的放热反应:A. 所有燃烧反应;B. 中和反应;C. 大多数化合反应;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E. 物质的缓慢氧化5、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高一物理必修二五六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二五六章知识点第256章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粒子物理学是物理学中研究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究的是物质的最基本组成单位与相互作用规律。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粒子物理学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演变,为人类认识和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和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五章至第六章的知识点,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内容。
一、粒子物理学的起源粒子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说”,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单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物质的本质。
到了17世纪末,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的。
这一理论为后来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电子的发现和物质的结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的发现成为粒子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英国科学家汤姆孙通过实验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混合组成的。
随后,根据卢瑟福的“金薄膜散射实验”,核模型逐渐确立,认为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三、粒子的分类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更微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等。
质子是一种带正电的粒子,负责维持原子的结构稳定性;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粒子,起到增加原子质量的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基本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光子等。
这些粒子根据其相互作用的特性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费米子和玻色子等。
四、标准模型的建立20世纪中叶,标准模型的建立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准模型将物质的基本粒子划分为更加精细的类别,并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标准模型成功解释了多种实验现象,如电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等,为人们认识粒子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五、加速器与探测器为了研究更微小的粒子,科学家们发明了粒子加速器和粒子探测器。
粒子加速器可以将带电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达到甚至超过光速的速度。
高一必修二每章知识点公式总结

高一必修二每章知识点公式总结第一章:函数与导数1. 函数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将自变量的值映射到因变量的值上,通常表示为y=f(x),其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2. 定义域和值域定义域是自变量可能取值的范围,对于有理函数而言,需要考虑分母为零的情况。
值域是函数在定义域上取到的所有可能值。
3. 函数的基本性质a) 奇偶性:f(-x) = f(x)为偶函数,f(-x) = -f(x)为奇函数。
b) 单调性:f'(x)>0,函数递增;f'(x)<0,函数递减。
c) 最值:通过求导或者化简函数表达式,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
d) 零点:函数取零值的点叫做零点,通过解方程f(x)=0,可以求得函数的零点。
4. 极值和最值a) 极值:函数在一定区间内取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通过求导,可以找到函数的驻点,再通过二阶导数判定其为极大值、极小值还是无极值。
b) 最值:函数在定义域上取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第二章:三角函数1. 基本概念a) 正弦函数sin(x):对于任意实数x,都可以通过单位圆上的一个点,该点与原点的连线与x轴正半轴之间的夹角所确定。
b) 余弦函数cos(x):对于任意实数x,都可以通过单位圆上的一个点,该点与原点的连线与x轴正半轴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c) 正切函数tan(x):tan(x) = sin(x)/cos(x),在直角三角形中,tan(x)表示斜边与对边之比。
2. 基本性质a) 周期性:sin(x)和cos(x)的周期均为2π,tan(x)的周期为π。
b) 奇偶性:sin(-x) = -sin(x),cos(-x) = cos(x),tan(-x) = -tan(x)。
c) 值域:-1 ≤ sin(x) ≤ 1,-1 ≤ cos(x) ≤ 1,tan(x)的值域为全体实数。
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a) 正弦函数的图像:周期为2π,对称于x轴。
当x=0时,取得最小值-1;当x=π/2时,取得最大值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信使 RNA 为模板, 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mRNA 20 种氨基酸 ATP
转运 RNA AU CG UA GC 核糖体在 mRNA 上移动,每次移动 3 个碱基的距离, 一个 mRNA 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整个生命进程中 一个 mRNA 上可连续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肽链
4、优生及优生措施: a、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b、产前诊断。手段:羊水检查、B 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C、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d、提倡“适龄生育”: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 24 到 29 岁。
9/16 3/16
3/16 1/16
Aabb AAbb
↓
↓
F3 aabb Aabb AAbb AAbb
淘汰 ↓
↓
青霉菌经 X 射线、紫外线照射以及 综合处理,培育出青霉素产量很高 的菌株 例:
AABB 人 工 诱 变
AABb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
麦
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如
下:
二倍体(秋水仙素处理)
内因:DNA 复制时出错
的
发音相同的字母有几个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特点:普遍性;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
变
多倍体: 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
随机性;随机发生(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
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 体
组的个体
时期,细胞内不同 DNA 上,同一 DNA 分子的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因素(X 射线、γ 射线、 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亚 硝酸、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来 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物理、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能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改良某
些性状,变异性状较稳定,可加速 育种进程。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加倍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缩短育种年限(2 年)。
缺点 育种周期长。可选 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重组不能创造新的基因,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发 育 延 迟 , 结 实念:染色体组: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b、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改变核
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
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酸的碱基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共同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
c、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影响宿主细胞 DNA。
目
判断方法: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个体
举例:蜜蜂中的雄蜂
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病毒:基因突变
特点: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
原核生物:基因突变
成因: 自然:配子直接发育成个体
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真核生物:无性生殖: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
人工:花药离体培养
异
二倍体 概念: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tRNA
结构:三叶草形 种类:61 种 功能:一端携带氨基酸,另一端有反密码子可识别密码子
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种 tRNA 转运
条件:逆转录酶 RNA 复制酶 注意 只有一些 RNA 病毒可以逆
转录和进行 RNA 复制
ATCG
UAGC
a.解旋,打开氢键需:解旋酶和 ATP b.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
c.聚合:需 RNA 聚合酶 整个生命进程中
d.释放 RNA
边解旋边转录,DNA 双链全保留
mR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RNA tRNA:转运氨基酸,识别密码子
rRNA:构成核糖体的成分 核糖体的成分是 RNA 和蛋白质
5、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 过程 结果 意义(自己看书 93 页)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总结)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定义
场所 条 模板
原料 件 能量
酶 工具 原则
过程
时间 特点
产物
转录 在细胞核中,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信使 RNA 的过程
主要在细胞核,少部分在线粒体和叶绿体 DNA 中的一条链 4 种核糖核苷酸 ATP 解旋酶 RNA 聚合酶
的基因型,没有产生新的基因。 异
举例:植物中很常见,动物中极少见
不同部位。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
特点:器官大、营养高;成熟晚,结实率低。
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
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
人工诱导方法: 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变的部分越少。);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不同点:
低温
低频性;自然状态下,频率很低
基因突变发生范围小,染色体变异发生
成因: 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受到破坏
多害少利性;大多是有害的(破坏了生物与环境协调)
范围大
单倍体: 概念: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 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 状 例: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淀 粉分支酶) 白化病:(酪氨酸酶)
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 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囊性纤维病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 多基因控制性状 身高=多个基因控制+后天环境影响
总结: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 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 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 生物的性状。
↓ 四倍体 X
二倍体
↓ 三倍体 (联会紊乱)
X 二倍体 (花粉提
供生长
素刺激
子房壁
小麦高产(A)对低产(a)是显性,不抗病(B)
对抗病(b)是显性,选育高产抗病的纯种,假
定两个亲本小麦品种都是纯合子。则遗传图解如
下:
P AABB(高产不抗)X aabb(低产抗病)
↓
F1
AaBb(高产不抗)
减数↓ 分裂
概念:m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连续 3 个碱基
密码子: 种类 :64 种 61 种:决定氨基酸(其中包括 2 种起始密码)
特点
3 种:终止密码不对应氨基酸,只是终止信号
简并性:一种氨基酸有一个或多个密码子 专一性:一个密码子只能对应一种氨基酸 通用性: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密码子表 连续性 密码子在 mRNA 中的排列是连续的
育种进程缓缦,过程繁琐。
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
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实例
小麦高产(A)对低产(a)是显性,不抗病
(B)对抗病(b)是显性,选育高产抗病的纯
种,假定两个亲本小麦品种都是纯合子。则遗
传图解如下:
P AABB(高产不抗)X aabb(低产抗病)
↓
F1
AaBb(高产不抗)
↓
F2 高产不抗 低产不抗 高产抗病 低产抗病
细胞质基因: 概念: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 DNA 中的基因都称为细胞质基 因。 特点:1.母系遗传,只能通过母 亲遗传给后代,后代 只表现母本性状 2.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中心法则 本质:表明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内容:
RNA 作为 DNA 信使的原因: 1. RNA 也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可以储存遗传信息 2. RNA 一般是单链,而且比 DNA 短,因此能够通过核孔, 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大多不利
(植物无性繁殖例外)
生交换
减数第一次分裂 配子中突变可遗传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染 类型: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例:21 三体综合征
原因 外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能损伤细胞
(四分体时期)
色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内的 DNA
意义: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有性生殖: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举例: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植物
染色体变异
概念
原理 方法 优点
选择育种 利用自然条件下 的生物变异,汰劣 留良,培育作物新 品种
技术简单,容易操 作
杂交育种 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
中在一起,在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 方法
基因重组
杂交--自交--选优-- --自交--选优.. 通过杂交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中在 同一个个体中,从而产生符合要求的新类型。 方法简单,容易操作。
不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引起,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水肥充足。小麦粒大饱满 可遗传的变异:生殖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如:太空椒
来源:以下三个
基因突变(光镜下不可见)
基因重组(无性生殖的生物自然条件
染色体变异(光镜下可直接观察)
实例:镰刀形细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的替
下不发生)
染 类型:缺失
多肽链(还需加工才能成为成熟的蛋白质)
比较项目 空间结构
基本单位 化学 五碳糖 组成 无机酸
碱基
主要存在场所 产生途径
DNA
RNA
一般为双螺旋
一般为单链
脱氧核苷酸(4 种) 核糖核苷酸(4 种)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ATCG
A、U 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