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二章要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基本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细胞理论:由雨果·冯·莱欣克发表,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观点。

2.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主要成分,控制物质的进出。

- 细胞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包含细胞器和细胞基质。

-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DNA的细胞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 线粒体:产生细胞的供能物质ATP。

- 内质网:负责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

- 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贮存和分泌细胞的物质。

- 溶酶体:分解细胞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

- 细胞骨架:维持细胞的形状和结构,参与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

3. 细胞的功能- 新陈代谢:维持和推动生命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 生物合成:细胞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和合成物质,如蛋白质合成和多糖合成。

- 继承与遗传:细胞核中的DNA具有遗传信息,使得细胞能够传递、继承遗传信息。

- 生殖与增殖:细胞能够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进行繁殖和增殖。

- 感受与应答: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 细胞的生物膜- 细胞膜是细胞的包围结构,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 扁平脂质分子和胆固醇分子可以增加细胞膜的液态性和稳定性。

5. 细胞的能量和物质转换- 细胞需要能量来推动生物化学反应和维持生命活动。

- 细胞通过新陈代谢过程产生ATP分子来储存和释放能量。

- 葡萄糖与氧气通过细胞呼吸过程产生ATP。

- 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和一些细菌通过光能合成有机物质和氧气的过程。

6. 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 有丝分裂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过程,细胞核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核。

- 无丝分裂是原核生物和某些原生生物的增殖方式,细胞直接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知识点总结

在 R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的 变化情况
a 变化对
图象的影 响
y>1(x > 0), y=1(x=0), 0 < y<1(x < 0)
y> 1(x < 0), y=1(x=0), 0 < y< 1(x > 0)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高,越靠近 y 轴; 在第一象限内, a 越小图象越高,越靠近 y 轴; 在第二象限内, a 越大图象越低,越靠近 x 轴. 在第二象限内, a 越小图象越低,越靠近 x 轴.
y
f ( x) 中反解出 x
1
f ( y) ;
③将 x f 1( y ) 改写成 y f 1 ( 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 8)反函数的性质
①原函数 y
f (x) 与反函数 y
1
f ( x) 的图象关于直线 y
x 对称.
②函数 y f ( 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 y f 1 (x ) 的值域、定义域. ③若 P(a,b) 在原函数 y f (x ) 的图象上,则 P' (b, a) 在反函数 y f 1(x ) 的图象上.
③根式的性质: (n a )n a ;当 n 为奇数时, n an
a ;当 n 为偶数时, n an | a |
a (a 0)

a (a 0)
(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m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a n n a m (a 0, m, n N , 且 n 1) . 0 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0.②正数的负分数
设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0( a 0) 的两实根为 x1, x2 ,且 x1 x2 .令 f ( x) ax 2 bx c ,从以下四个方
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 a ②对称轴位置: x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目录: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2.生物届与非生物界组成元素的差异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5.(实验)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6.(实验)脂肪的鉴定7.(实验)蛋白质的鉴定8.(实验)淀粉的检测和观察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9.细胞中的水10.细胞中的无机盐第三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1.糖类的组成元素、组成单位、分类和功能12.脂质的组成元素、分类和功能第四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13.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功能。

第五节: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4.核酸的组成元素、组成单位、分类和功能15.(实验)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20多种)1.核心元素:C .生物以碳链为骨架构成生物大分子。

2.基本元素:C、H、O、N(占据90%)3.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4.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二.生物届与非生物界组成元素的差异1.生物与生物之间组成的元素种类相似,含量有一定差异(取决于生物的类型)2.构成细胞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而自然界中的元素不一定存在于生物体内。

三.细胞的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以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两大种类1.无机物:水85%-90%。

无机盐1%-1.5%2.有机物:蛋白质7%-10%。

脂质1%-2%。

糖类+核酸共1%-1.5%。

四.细胞的干重与鲜重1.细胞鲜重:是指存活的细胞的重量。

化合物含量最多是水。

元素含量变化。

O > C > H > N2.干重:是指细胞完全失去水分后重量。

化合物含量最多是蛋白质。

元素含量变化。

C >O >N>H五.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六.脂肪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七八.淀粉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淀粉遇碘液颜色变蓝。

九.生物与细胞体内的水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2.生物体内的水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

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一: 元素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 C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鉴定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生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0.1g/ml NaOH 0.05g/ml CuSO4成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成紫色反应。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0.1g/ml NaOH 0.01g/ml CuSO4脂肪: 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结构通式: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分为必需氨基酸(8)和非必需氨基酸(12)两种.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1. 构成方式: 脱水缩合脱水缩合: 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由2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健叫肽键.2. 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含有的氨基酸数为n则,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a×n-18(n-m) 即: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减去脱去的水分子总量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折叠,盘曲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4. 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功能多样性:催化功能.结构功能.运输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免疫功能等.第三节核酸一、DNA与RNA的比较(表)二、核酸的种类及功能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和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的功能: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二章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气温高低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及分析方法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2.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以北半球为例,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性气候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二、降水的类型与降水的世界分布
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充足的水汽;(2)凝结核;(3)上升动力使水汽达到过饱和(根据上升动力不同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气旋雨(台风雨是气旋雨典型类型)等类型)
(1)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为主——多对流雨为主
(2)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为主——降水少(大陆东岸例外)
(3)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4)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5)其它成因分析: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气流从海洋吹来(迎岸风)——多雨;气流从大陆吹来——少雨。

暖湿气流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暖流经过——多雨;寒流经过——少雨。

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1、七个气压带(上升湿润,下沉干):
(1)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2)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六个风带(西风湿润,信风干)
3、季风环流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

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和赤道低压,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在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

7月份,在北纬3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受热快,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又称亚洲低压)最为突出,使分布在此处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高压中心(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高压中心(亚速尔高压),这时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北太平洋的高压中心吹向亚洲大陆,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南季风。

对于南亚地区来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四、锋面气旋和近地面天气系统
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地区。

它的识读方法如下:1.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

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2.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

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是暖锋。

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

五、气候
(一)气候成因分析:形成气候的因子(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洋流;大气环流;人类活动等。


1.纬度——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
2.海陆位置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
归纳如下:①单一气压带、风带、气团影响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②不同气压带、风带、气团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受赤道气团(西南季风)控制,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的影响。

6.人类活动
(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1.基本方法:“以温定半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见讲与练P53)
2.利用自然景观判断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发育的典型景观不同。

(注意:不同的气候类型也可以对应相同的自然带。

如: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都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根据地理位置推断气候类型
(1)先根据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以及哪个温度带,然后看其海陆位置是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图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2)气候类型分布的特殊性①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4种)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

②大陆东岸独有的气候(3种) :三种季风气候
③大陆西岸独有的气候(3种) 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亚洲10种。

⑤分布大洲最多的气候: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高山气候(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见高二所发表格)
(四)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见讲与练P53)
六、陆地自然带分布与特征
地表气候不一般,植被动物随着变。

九自然带分布谈,热温类型各有三;
亚寒苔原冰原带,另外高山垂直变。

热带雨林赤道边,高温多雨树参天;
猩猩猿猴时常现,河马大象不少见。

热带草原夹两边,非洲南美最广泛;
干湿两季南北反,稀树密草动物欢;狮犀斑马长颈鹿,干季向着水草迁。

热带沙漠回归线,非澳两洲最大片;草木稀少多沙丘,鸵鸟骆驼耐饿旱。

温带沙漠居陆间,亚美澳非都可见;夏季高温冬季寒,植被较少能耐干。

温带草原四季显,多位北半球中间;雨水较少草尤短,黄羊野兔最常见。

温带森林阔叶繁,熊猫梅花鹿罕现。

北部亚寒针叶林,松树云杉能耐寒;
亚美北部欧大半,动物冬夏羽毛换。

苔原气候冬长寒,亚欧美洲最北边;
植物地衣和苔藓,特有动物驯鹿焉。

南极冰原和冰山,企鹅海豹近海岸;
北极点与格陵兰,白熊海象不畏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