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课时作业新人教版资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第3课中国的气候导学案(二)

课 型
降水
课 时
2/3
教学目标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一、降水的空间分布
1.依据:年等降水量线等降水来自线走向800mm
400mm
200mm
2.一般规律:
3.异常
①伊犁河谷的降水:
②兰州西北方向的400mm等降水量线出现闭合区域:
②年际变化大:。
3.锋面雨带
①副热带高压脊:
②锋面雨带的形成:
a:正常年份:北进南退,进的速度慢,退的速度快)
时间
副高位置
雨带位置
春末
夏初
78月
9月
10月
b:异常年份:
注意:由于6、7、8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故中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
三、干湿地区
(1)划分: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
③长白山地区降水量大于800mm:
④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
⑤雅鲁藏布江谷地:
⑥新疆准噶尔盆地降水多于塔里木盆地:
⑦海南岛的降水:
⑧贺兰山东侧降水多于西侧:
4.降水极值区
极值
位置
影响因素
中国“雨极”
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
中国的 “干极”
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二、降水的时间分配
1.依据:降水柱状图
2.规律
①季节变化大,。
(2)四大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和植被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和植被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6课时)中国的农业课时作业新人教版资料

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6课时)中国的农业一、单项选择题(2016·孝感高三考试)下图中实线是亚洲某农作物收割期的等值线,虚线是该农作物分布的界线。
读图,完成1~3题。
1.该农作物是( C )A.水稻B.甜菜C.冬小麦D.玉米2.图中A的数值可能是( A )A.5月1日B.6月1日C.7月1日D.8月1日3.该农作物分布的界线在B处发生弯曲,表明B处( B )A.地势高B.冬季气温偏高C.夏季气温偏高D.夏季降水多解析:本题考查农作物判断、气候特点。
第1题,根据该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为主,且长江流域大约在6月初收割,判断为冬小麦。
C正确。
第2题,结合地理位置判断A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由于盆地冬春季节,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故农作物成熟较早,结合选择项可知,A正确。
第3题,该农作物在B处向较高纬度弯曲,说明其气候较温暖。
B正确。
(2016·衡阳八中高三月考)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图(单位:千克/亩)”,读图,回答4~6题。
4.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C )A.江苏B.安徽C.江西D.湖北5.与丙地相比,乙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D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C.水源不足D.光照不足6.对甲地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B )A.沙尘暴B.干旱C.风暴潮D.洪涝解析:本题组考查读图能力、中国各省区分布以及农业区位因素。
第4题,根据图中的等值线分布情况,结合省区形状判断省区名称。
可以看到湖北省潜力基本小于1 500千克/亩,安徽生产潜力在1 500千克/亩左右,江苏大部分生产潜力小于1 500千克/亩,江西省生产潜力大于1 500千克/亩,在1 750千克/亩左右。
故选A。
第5题,丙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乙位于四川盆地。
两地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气候(第3课时)教案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的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掌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
2、能够运用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判读并描述不同的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正确区分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1、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和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气候特征;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不同气候的气候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归纳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课件、图文资料五、教学用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提问:你知道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吗?亚洲都有哪几种气候?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呢?回答: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9种,亚洲气候的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引导: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我们国家的气候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板书】中国的气候特征设问:读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看一下我国共有几种气候类型?其中季风气候有几种?主要分布在哪里?讲解:我国有五种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相对于世界气候类型来说,中国拥有的气候类型较多样,所以中国气候的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展示:横断山区自然带和农业类型的垂直变化图讲解:我国是多山的国家,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中国的气候类型小组探究:阅读中国的气候分布图和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来判读不同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并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描述。
高考地理 第4单元 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跟踪练习 新人教版(2021年最新整理)

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跟踪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跟踪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高考地理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跟踪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跟踪一、单项选择题(2016·成都高二检测)下图是中国雨季类型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地区雨季类型为( C )A.全年干旱多晴区B.夏半年多雨区C.夏雨集中区D.夏雨区2.图中M地区夏秋季节多雨的主要原因是( A )A.受西南季风影响B.受高压脊的影响C.受台风影响D.多对流雨3.导致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因素主要是( C )A.水源B.土壤C.地形D.人类活动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根据7、8月份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得出结论。
第2题,M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秋季节主要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第3题,由图示可看出N地类型界线向西北凸出的地区主要在祁连山地区.(2017·浙江效实中学月考)下图为“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读图,完成4~5题。
4.建筑物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夏季需防热、通风、防雨、防洪的地区是( C )A.B区B.C区C.D区D.E区5.划分A、B、C、D四个一级区域的主要依据是( A )A.气温B.降水C.日照D.风解析:第4题,通过题干可知,此地冬季温暖,夏季温度高,降水多,应该为热带地区,D 区最符合条件。
第4章中国地理概况第1-3节

思考:中国的经纬度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①东西跨度大,使得我国东西方向上自然环境差异大,为农业 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畜牧业 为主。 ②南北跨度大,使得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复杂 多样,利于多种经济的发展。 ③大部分位于温带,使得我国适宜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
宁
1.海陆位置: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思考: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得我国深受海洋影响, 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③陆上疆界绵长,邻国众多,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界线20000多 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
黑
新
吉
蒙
辽
京
青
晋
冀 鲁
津
藏
川/蜀 渝
贵/黔
湘鄂豫赣皖闽苏浙
沪
滇/云 桂 粤
台
琼
陕
/ 川/蜀渝 闽
蒙
秦
浙
新
黑
赣
滇/云 藏 鄂
皖冀
粤 苏
宁 贵/黔 吉
桂
辽豫
琼
鲁晋 湘台 青
一.我国的人口特点及人口政策
近10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黑河
腾冲
我国人口分布图
2012年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扇形统计图
领海是指由海岸线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属于国土 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海是指伸入大陆内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 洋相通,海水较浅。
渤 海黄
海
东 海
南海
南海
课时作业1:中国的气候

一、选择题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由图示信息可判断,甲城市大致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大致位于我国东部黄淮平原一带。
两地纬度大致相当,但由于秦岭阻挡,冬季风对甲城市影响较小,故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7月份普遍高温,根据图示信息,两地均温大小不易判定。
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空间定位能力。
根据图示经纬度采用排除法不难选出C项。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D.多锋面气旋活动4.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区域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5.对甲、乙两地能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石油比乙地丰富B.乙地水能比甲地丰富C.甲地太阳能比乙地丰富D.乙地太阳能比甲地丰富答案 3.A 4.B 5.D解析第3题,图示等降水量线向北凸出,反映“凸低为高”,结合当地的地形,为雅鲁藏布江谷地,利于西南季风的深入。
第4题,图示河流为雅鲁藏布江,其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东非大裂谷为板块内部的张裂,为内力作用的结果。
第5题,图示乙地的降水量明显少于甲地,故晴天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老的气候谚语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如“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前后)。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精品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方案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的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策略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课时分配上分为4个课时。
此为第3课时。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春风指的是什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从而引出正文内容。
首先读图学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以及季风区的范围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冬夏季风的来源。
继而列表总结季风区和非季风的区别,并据此呼应引入中的“春风”的概念。
接着通过示意图来分析冬夏季风的成因。
最后通过雨带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季风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1.下列盆地位于季风区的是()A. 准噶尔盆地B. 四川盆地C. 柴达木盆地D. 塔里木盆地2.下列关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地理概况课时作业

中国地理概况课时作业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
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1~2题。
1.石头屋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B.屋顶缓——防暴雨C.窗户小——防外敌D.石头压瓦——防大风2.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海岛多台风灾害,则石头压瓦、窗户小等特征,目的都是防大风危害,则D正确、C错误;福建位于亚热带,一般不需要保温,则A错误;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则B 错误。
第2题,该地降水较少,主要是因为台湾山脉阻挡夏季风,则A错误;亚热带海岛利于发展渔业、旅游业,风力强劲可发展风电产业,则B正确;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则C错误;台湾山脉对台风阻挡作用较弱,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则D错误。
(2019·河北五校联考)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
酒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用途广泛。
其中白酒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
以发酵容器为例,清香型用的是缸,如山西汾酒。
清香型酒的酿造技术传到陕西后,直接挖坑用黏土糊内壁,用土窖酿酒。
泥土产生的细菌使酒产生香气,于是就有了浓香型白酒。
因追求清香型风味,陕西人想出了“毁窖”的办法,每年把土窖的泥挖掉一层,添上新土以避免细菌大量繁殖。
后土窖发酵的技术传入四川盆地,人们同样使用“毁窖”法,但却不能达到毁窖的目的。
再后传入贵州,人们用“石壁泥底”窖酿酒。
据此完成3~4题。
3.在四川“毁窖”酿酒效果不佳的原因,最可能由于( )A.土的矿物质不同B.当地的气候暖湿C.当地酿酒时间长D.土中的细菌不同4.在贵州建“石壁泥底”窖除考虑控制细菌外,另一主要目的是( )A.调节窖内温度B.防止流水侵蚀C.节约建设成本D.有效防止地震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在陕西土窖的泥挖掉一层,添上新土就可以避免细菌大量繁殖,但是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降水多,因此新土滋生细菌的机会比较大,因此形不成清香型风味,故答案选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中国地理概况(第3课时)中国的气候
一、单项选择题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B )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C.“副高控制下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2.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B )
A.五月B.六月
C.七月D.八月
解析:第1题,“暖湿气流”应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高压南侧的东南方向。
第2题,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中旬,雨带推移到长江流域,形成梅雨天气。
(2016·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回答3~4题。
3.甲地可能位于( C )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D.海南岛
4.下列关于三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
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
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
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气温变化规律。
第3题,甲地冬季气温在10℃沿线,0℃以上,应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但不是海南,因为海南冬季气温在10℃以上,故选C。
第4题,甲图是气温年变化图,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的影响,乙图是气温的2月上旬变化,影响因素应是天气状况的变化,丙是气温的日变化,当日气温变化小,可能是阴天,故排除A D,该地7月份气温最高,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热量由地面到大气中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并不是单纯降水少的因素,排除B,2月7日气温最低可能是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故选C。
(2017·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模拟)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回答5~7题。
5.
A.①地——华北平原
B.②地——云贵高原
C.③地——塔里木盆地
D.④地——海南省
6.表中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是( B )
A.热量不足;春小麦B.水源短缺;棉花
C.光照不足;水稻D.降水少;甜菜
7.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①地水位变化最小
B.②地含沙量最大
C.③地冰期最长
D.④地汛期最长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第5题,结合题目所给地气候资料确定,①地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地是热带季风气候,③地是寒温带气候,④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A。
第6题,华北平原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不种植春小麦、甜菜(中温带的农作物),水稻(耗水量大,而当地又缺水),故选B。
第7题,四地河流中,①地受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影响其径流变化大,排除A,②地气候湿润,进入雨季早,结束晚,使得河流径流量大,汛期长,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低,排除B、D,③地纬度高气温低,结冰期最长,故选C。
(2015·四川成都七中高二模拟)读“我国南岭某山脉L的某月气温(℃)和年降水量(mm)统计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条线可能分别代表( C )
A.7月气温、年降水量
B.年降水量、7月气温
C.年降水量、1月气温
D.1月气温、年降水量
9.影响山脉L南北两侧该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 A )
A.地形、冬季风B.云层、地形
C.夏季风、地形D.纬度、地形
解析:第8题,南岭的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在迎风坡降水会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高度以后,降水会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而气温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最高气温应是最低处,故甲曲线符合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乙曲线符合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同时南岭位于我国南方夏季气温高,而乙曲线中气温最高在10℃左右,应是冬季故选C。
第9题,在冬季南岭的北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气温低,而南坡位于背风位置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较高,故选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一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8℃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B )
A.海岸线B.纬度
C.地形D.大气环流
11.昆明和台北纬度位置相近,但温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有( C )
①地势高低②距海远近③寒潮影响④洋流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第10题,等温线呈东西走向,和纬线大致平行,是因纬度的大小决定了太阳高度的大小,进而影响气温的大小;和海岸线平行,是受海洋的影响;和等高线平行,是受地形的影响。
故选B。
第11题,同纬度地区,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是下垫面,台北市和昆明相比,地势低,气温高;冬季海洋温度高,受海洋的影响大,气温高;沿岸有暖流的影响,气温高。
故选C。
(2016·南昌二中高三考试)读“某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12~13题。
12.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C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
C.各地纬度差异大D.各地经度差异大
13.立冬日,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B )
A.位于低纬,太阳高度小
B.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
C.临海比热容大,气温高
D.刚好有台风登陆,气温高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气候特点分析。
第12题,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使得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有三种季节,C正确。
第13题,立冬日,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的原因有:位于低纬,太阳高度大;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临海比热容大,气温高。
但主要原因是南岭阻挡弱冷空气南下,B正确。
二、综合题
14.(2016·拉萨中学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下面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变化分析、天气特征等。
第(1)题,本题主要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攀枝花位于河谷中,北部有高山阻挡冷气流,所以受冷气流影响小;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有焚风效应,使河谷处气温升高。
第(2)题,天气特征应从气温、阴晴、风等方面描述,因为攀枝花位于河谷地段,多为下沉气流。
所以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
第(3)题,本题应从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物扩散两方面分析。
工业以重污染的钢铁工业为主,且城市交通尾气排放多;河谷地形封闭,位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空气质量不佳。
15.(2016·黑龙江哈三中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
又称干燥指数,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干燥度线分布图”。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2)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来源,并简述其水文特征。
答案:(1)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2)高山冰雪融水。
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下游为季节河);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解析:本题考查干燥度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河流水文特征描述。
第(1)题,本题要注意分东西部来描述。
结合图中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原因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
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原因是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第(2)题,A河流为西北地区的河流,此地大气降水少,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河流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流量、流速、汛期、结冰
期、含沙量等。
结合题目,便比较容易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