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
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2. 作品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3. 三味书屋简介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
此名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
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取名三余大概是希望学生爱惜时间,后来私塾主人兼塾师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改名为“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
鲁迅12岁到十七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
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
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即醋和肉酱)”的古语。
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认识鲁迅。
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
(叙事)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
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因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2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2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2导学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型
新授课课时:2
授课时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从语言入手,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2、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3、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重点1、学习从语言入手,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2、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自学导航
一、检查预习:
1、听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2、思考问题:
○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在三味书屋又有哪些趣事呢?
二、设纲导学: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几个场景?
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删掉句中的加点字好不好,为什么?
3、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布置作业推荐阅读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课题 备课时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 授课时间 第二课时 课型 授课人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能从描写、词语运用、主题思想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批注。
环节预设
1、导学 5 分钟
2、读学 25 分钟
3、展学 10 分钟
巩 固
结合别人三味书屋》选文批注,学习批注 方法。 2、对全文进行批注。 读 学 批注要求: 1、使用规范的批注符号(用▲▲批注重点字词,用﹏﹏批注句子,用?批注疑难点。 ) 。 2、使用双色笔进行批注。 3、书写要清晰、工整、美观。
选择自己认为批注较好的 2-3 点进行展示。 展示要求: 展 学 1、使 用高拍仪进行展示。 2、展示语言简炼。 3、抽展。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1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光滑的石井栏”中“光滑的”、“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直窜”如何理解?
(2)想一想,做一做第二题1.
(3)分析本段从哪些角度、哪些季节描写景色?
(4)分析本段的写景顺序。
2分析 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3朗读第七段描写,回答问题: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
课题
课时
3
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学习抓 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 环境 作具体、真切而有层次的描写的手法。
重 点
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 而有层次的描写的手法。
学习内容
师生
随笔
第二课时
1、感悟新知:
2朗读并试着背诵第二段。
(1)冬天百草园的特点“比较 的无味”,该如何理解?
3、归 纳整理: 整理笔记,总结本节课的的收获。
4、达标测评:练 习册26页4、5、6、7、8 、9.
五、背诵课文Biblioteka 七段。学教反 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本文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理解故事情节。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关键内容。
2.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情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情境。
2. 故事讲解:对第二节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讲解,介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
3. 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行为动机进行推测和分析。
4. 问答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故事片段、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投入。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学到的教训,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讨论和表达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作业,通过批阅作业,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部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学之美,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希望学生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懂得感悟的人,用心体验文学之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一、学案导学1、分析“三味书屋”的内容2、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先学后教1.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写 ________________ 。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三、小组合作1、默读第9段,思考: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⑵按顺序写出本段的修辞手法⑶“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2、速读10——24段。
⑴描写三味书屋每天的学习安排是哪一段,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⑵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
这里有哪些“乐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乐事?②“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⑶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3、回归整体(1)试举出本文中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总结梳理、主题归纳四、当堂达标( 25分)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确凿(záo) 间壁(jiān) 蝉蜕(tuì) 攒电脑(cuán)B、白颊(jiá) 啄食(zhuó) 宿儒(sù) 潜龙勿用(qián)C、脊梁(jí ) 倜傥(tǎng) 锡箔(bó) 荆川纸(jīn g)D、菜畦(qí) 缘由(yuán) 脑髓(suí) 金叵罗(pǒ)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A、班蝥消释绅士盔甲B、渊博签赏秕谷罕见C、书塾臃肿觅食恭敬D、质朴缠络绣象和蔼3、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5分)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骨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B、徜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七年级语文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tǎng(
A.
畦(sèn)
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
课文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默读并记住故事的情节,再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目标达成: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根据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
3、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4、思考: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创境激趣】
略
【自学导航】
学习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的第10至第2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写了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几个段?
2、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答:
3、书塾中的老师是怎么样一个人?
答:
4、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答:(读书的样子)
【合作探究】
1、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
答:
2、三味书屋有没有我们感兴趣的事?试举例说明:
答:
3、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主题意思(总结)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
)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否满意?
答案: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
2、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答案: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强化训练】
1、学生认真研读课文,领会课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特点。
2、谈谈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3、组织学生说说:你认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自己童年时代的乐趣是什么
【归纳总结】
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板书设计】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
三味书屋:陈旧、呆板、冷清、单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