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1<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少时家贫好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
官至参知政事。
范仲淹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做人准则。
二、故事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
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三、理解词义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
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士兵。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大不相同。
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从四面纷纷响起,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只听羌笛悠悠,又见寒霜满地,戍边的人整夜难以入睡。
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四、问题归纳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
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的各种声音。
三是景色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渔家傲·秋思》理解性默写

《渔家傲·秋思》理解性默写1.《渔家傲·秋思》中写对边塞秋景的异样感受,渲染悲凉之情的句子是“,”。
2.《渔家傲·秋思》中描写大漠远山落日,壮丽之景的两句是“,”。
3.《渔家傲·秋思》中写出作者对守边将士同情之情的两句是“,”。
4.《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5.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6.《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7.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是“,”。
8.《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诗句是是“,”。
9.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是“,,”。
10.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是“,”。
11.《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是“”。
1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是“”。
1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4.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9.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1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1.四面边声连角起12.浊酒一杯家万里1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讲解

渔家傲秋思讲解《渔家傲·秋思》是由北宋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原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文学赏析】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渔家傲 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解析及释义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边塞词,展现了作者深沉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这首词以将军和征夫为主线,描绘了边疆荒凉壮丽的景象,同时深入揭示了他们艰苦的生活现状和忍受的孤独痛苦。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秋天的边疆图景,以此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景色。
接下来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则借衡阳雁南飞的情景,寓言表达了边疆将士们无法返家的无奈心情。
在描述了边疆景象之后,范仲淹进一步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词句,生动地塑造了将士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和坚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词,深刻地刻画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他们因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而不能回家的痛苦挣扎。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三句词,以羌管悠悠的声音和满地的霜作为背景,深情地描绘出将士们深夜无法入睡、身心疲惫的景象。
尤其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将军和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一情景深深打动人心。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巧妙运用词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手法,生动描绘边疆将士们艰苦生活和孤独内心世界的一部边塞词杰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梳理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梳理以下是《渔家傲·秋思》的知识点梳理:一、作家作品:《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佳作。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词语解释:●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衡阳雁去: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归无计:还没有回家的打算。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三、内容理解:●这首词上阕描写边塞秋景,下阕抒发思乡之情。
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质朴凝练,情感深沉含蓄,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词人用“异”字统领全篇,分别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下笔,具体描绘了边塞风光之“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心理矛盾: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景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四、艺术手法:●这首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如“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乡愁的浓烈。
●这首词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如“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等句,通过描绘边塞特有的景色和声音,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之情。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归纳

《渔家傲·秋思》知识点归纳1.了解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2.内容介绍(1)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写景以一“异”领起,描绘了“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
分别写了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了西北边塞荒凉萧瑟气氛。
(3)下阕先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最后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点明主旨,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想忧国的情怀。
3.作品主题《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4.考点归纳(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5)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睡觉(6)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9)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异原文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渔家傲 秋思 北宋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主题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一) 渔家傲(范仲淹。
宋)(19分)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绘了边塞怎样的景致?(5分)描绘了边塞群山连绵,长烟霭霭,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因战事吃紧)城门紧闭的肃杀、荒凉景致。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5分)表达了作者思乡与报国的矛盾。
4.此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主旨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达了将士们思乡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雁云 ___、__边声 __、__长烟____、__落日__、___孤城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3、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二《渔家傲·秋思》1 词中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觉的词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 词中以南归大雁去而不留反衬边地荒凉的词句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3 词中通过渲染战时的肃杀气氛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的词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上阕写景。
)
(1)“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2)“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3)“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其中,“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
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下阙借景抒情。
)
(1)“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因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
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
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