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合集下载

大学逻辑第1章

大学逻辑第1章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逻辑学的产生逻辑学是一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学科。

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的时候,它就分别在古希腊和中国出现了。

后来,在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也出现了逻辑理论。

古希腊是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

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产生了哲学。

在哲学研究中,人们需要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

同时,古希腊社会十分盛行讲演和辩论,能言善辩是喜欢争论的古希腊人的一大特长和令人羡慕的的一种才能。

无论是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法律诉讼中,人们都需要掌握各种辩论的方法和技艺。

这对于逻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由于生产和航海的发展,也产生了萌芽时期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而数学和科学的研究,既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力地推动着逻辑知识的研究和发展。

正是由于哲学和科学研理的需要,政治与法律的需要,使古希腊的逻辑学知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并且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逻辑学体系。

在当时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或那样一些逻辑知识,其中有的是从正面的建设性角度提出的,有些则是从反而的破坏性角度提出的。

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各城邦出现的“智者”或“智者派”(Sophists),就是以破坏的形式从反面对一些逻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的。

智者们不仅自己能言善辩,而且还收徒传艺,在向青年传授辩论技巧同时,从学生那里获取学费。

统括在智者所传播的“辩论术”中的文法、修辞、逻辑,被古希腊人称作“三艺”。

著名的“半费之讼”,就包含的丰富的逻辑知识,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半费之诉”是在著名智者普洛塔哥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81年─约公元前411年)与其学生爱瓦梯勒士之间的一场诉讼。

在爱瓦梯勒士拜普洛塔哥拉为师时,师生定了一个协议,商定学费分两次交付,第二次学费在爱瓦梯勒士第一次出庭并胜诉后交付。

但是,爱瓦梯勒士学成后,一直不出庭,故而也一直未付第二次学费。

于是,普洛塔哥拉决定向法庭起诉,要爱瓦梯勒士付款。

逻辑修辞

逻辑修辞

逻辑修辞一、逻辑从词源上说,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希腊词,即逻各斯(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oi)。

逻各斯主要由以下几种含义:1,一般的规律、原理和规则。

在这一点上类似于中国老庄哲学的道。

2,命题、说明、解释、论题、论证等。

3,理性、推理、理性能力、与经验相对的抽象理论,与直觉相对的有条理的推理。

4尺度、关系、比例、比率等。

5,价值。

逻各斯基本词义是言辞、理性、秩序、规律,其中最基本的含义是秩序和规律,其他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议论或论证的意义上使用过逻各斯一词,但他更多的用分析或分析学去表示他关于推理的理论。

据史料记载,斯多葛派使用过逻辑一词,认为它包含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

逍遥学派和古罗马的西塞罗则比较正式的使用逻辑一词,但古罗马更多地用论辩术表示包括逻辑和修辞学的科学。

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有时用logic/logic.logique等表示逻辑这门科学。

西方逻辑早在明代就已经传入中国,李之藻(1565-1630年)与人合作翻译了葡萄牙人所写的一部逻辑学讲义,译为《名理探》。

清朝末年,逻辑方面的著作有《辩学启蒙》(1896年)、《穆勒名学》(严复译,1905年)等。

一开始,中国学者们按先秦传统来理解“logic”,先后将其命名为名学、辩学、名辩学、理则学、伦理学等等。

严复是将logic译为逻辑的第一人,但他并未加以提倡、推广,而是选用了名学作为他的译著的书名。

到20世纪30-40年代,逻辑一词同样也是多义的,其主要含义有:1客观事物的规律,例如“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一直向前发展”2,某种理论、观点,例如“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3,思维的规律,规则,例如说“某篇文章的逻辑性强”4,逻辑学或逻辑知识,例如“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总之,逻辑作为一门科学,是既古老又年轻的。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逻辑,下面我们一起做一道逻辑题: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古代中国与印度和希腊逻辑推论比较研究

古代中国与印度和希腊逻辑推论比较研究

Analysis into the Difference and Common Ground of the Logic Ratiocination about Ancient China, India and Greece
WU Xin min
( Humanity Co llege, Jiang han U niv ersity , W uhan 430056, China)
风格。古代印度语言与古希腊语言相比 , 不象后来 德语和英语那样有非常相近的语源, 并且古代印度 与古希腊也没有共同的语言前史, 但它们的语法特 征却有着相似之处。公元前 4 世纪古代 印度就有 语法性质的书问世 , 古代印度的语言学者此时已经 将词分为名词、 述词 ( 动词 ) 、 近量词 ( 本词 ) 、 投词 ( 不变的词 ) 等 , 在此之后的 波尔尼语法 又总结了 前人及其同时代的语法成果 , 使之成为印度的语法 经典。印度中世纪逻辑之父、 新因明开创者 陈那, 就是在印度语法成果基础 上, 以语言材料为 筹码, 讨论了与现代 逻辑相类似的诸多推论形式。与印 度和希腊不同, 中国古 代典型的语言观是 得鱼忘 筌, 得意忘言 , 只要意义明白了 , 形式并不重要, 汉 语的句法关 系主要 依靠词 序和 语义关 系来表 达。 或者说, 汉语没有繁复 的变位、 变 格、 形态变化 , 语 言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 , 而主要取决于语义 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事 理。美国汉学家赫大维 安 乐哲认为 : 在古典时代的中国 , 我们称为隐喻、 形 象、 概念的东西都是同等的, 其结果是 , 很少强调与 关心确定意义 句子的形式。由于不存在 严格的逻 辑的活动作为决定命题真假的手段, 因而古典时代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可以认为是 意象式和隐喻式地 发生作用 , 虽然 我们为了 尽可能接 近中国人 的认 识, 对这些词的含义必须加以调整。 [ 3] 如语言学者 黎锦熙所说: 国语的 用词 组句, 偏重 心理 , 略 于形 式。的确 , 世界古代三大逻辑的起源都得益于论辩 的影响, 但古代中 国、 印度与希腊在论辩 运用方面 亦有区别。公元前 4 世纪末 , 亚里土多德的逻辑还 只是孕育阶段 , 古 希腊人好辩的习性, 对 事情总是 要求说出 log os( 说法 ) 的做派, 促使古希 腊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文化繁荣景象。智者们收费授徒, 教 人辩论演讲才能, 但到智者末流却盛行诡辩。为了 驳斥智者 未流的诡 辩, 亚 里土多德 的逻辑逐 渐产 生。中国的春秋、 战国时代 , 是一个激烈 的思想论 争时代, 尤其是战国中期 , 辩论之风高潮迭起, 诸侯 间的各种利益纷争 , 除诉诸武力外, 一般 都借助于 外交言辞。论辩 的游说、 辩难以 及礼辩职能 , 在这 一时期迅速地 扩张。墨家学派算得上是 先秦诸子 中最具逻辑头脑的学派 , 墨家辩学的目的 要求他 们必须精心选用恰当的话语来 表达自己的意图与 思想 , 。[ 4] 墨子在论辩中早已认识到推论的目 的和作用 , 非攻 提出 以往知来 , 以显知隐 的思 想。墨子本人就经常 言故 、 察类 。后期墨家将 先辈的这种思考问题方法, 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具 有中国逻辑个性的推理论证 , 形成了相当科学和完 13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着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

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 ;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 ;·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

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2. 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着,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着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

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中国古代辩论术与逻辑论证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古代学者们进行思想交流和辩论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古代,辩论术和逻辑论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辩论术和逻辑论证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代辩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辩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辩论术初露头角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家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和思想碰撞,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思潮和辩论传统。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在辩论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辩证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辩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和修养方式,学者们通过辩论来交流思想、明辨是非、增长见识。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们的问答对话,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辩论氛围。

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蝴蝶梦”等寓言故事,则展示了道家哲学的辩证思维和辩论技巧。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也在辩论中与其他学派进行激烈的争辩。

法家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理论,其辩论方式更加务实和直接。

这些不同学派的辩论实践,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内涵,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辩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辩证方法和辩论规范。

例如,儒家注重“礼乐”的教化作用,强调言行一致、以德治国,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礼仪和规范。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超然自适、无为而治。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理性和实用。

法家强调“法治”、“重刑峻法”,其辩论方式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效果。

这些不同学派的辩论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中国古代辩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Graeco philosophy)指的是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

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

古典希腊哲学,或称早期希腊哲学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

在很多方面,它同时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

早期希腊哲学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从未间断,从早期穆斯林哲学到文艺复兴,再到启蒙运动和现代的普通科学。

公元前6世纪,东方伊奥尼亚地方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提拉斐尔名作《雅典学院》出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与此同时,在意大利南部出现了具有另一种思想倾向的哲学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质不是物质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则,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数",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认为是"存在",并认为"存在"是不变的,不生不灭的,运动变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

他们提出的非物质性的抽象原则,对以后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影响很大。

后来的自然哲学家在承认运动变化的同时,都企图在它们背后找出永恒不变的因素来。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是包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种子",万物是由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见原子与虚空),它们没有性质上的差异,只有形状、排列、状态的不同。

万物是由原子组合而成的。

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奴斯"作为事物运动的最后原因,为后来唯心主义哲学开了门户,但这些自然哲学家都是唯物主义者,特别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近代物质结构学说的先导。

逻辑学的产生背景.docx2

逻辑学的产生背景.docx2

摘要:在西方,逻辑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代以及现代四个发展时期。

不同的时代土壤孕育出不同的“逻辑智慧”。

一个社会所提供的整体社会环境,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个民族的历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等等都对逻辑产生程度不等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逻辑学;时代背景;阶段;影响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逻辑智慧”的产生和发展也并不像雨后的春笋,它不过是在思想上反应出来的时代内容。

这种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逻辑智慧”深深植根于孕育它的时代,透着时代的气息。

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1]西方逻辑学正是在阶段性时代背景下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思想体系:古希腊罗马逻辑、中世纪逻辑、文艺复兴和近代逻辑以及现代逻辑。

的。

古希腊罗马时期黑格尔曾把希腊看作西方人的精神家园,认为西方现世的科学、艺术以及一切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都是从希腊世界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承而来希腊文化以其自由的个性和卓越的成就而著称于世,而在璀璨夺目的希腊文化园圃中,逻辑学更是因其精美的形式和严密的思辨而成为一朵绚丽的奇葩。

奴隶制城邦在希腊逐步建立后,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思想家观点各异,论辩之风盛行,作为说理论证的论辩术应运而生。

芝诺为了论证其师巴门尼德“存在”的不动不变,提出“二分法”等悖论。

他在论证中采用了归谬演绎推理,实质是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觉直观,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甚至可以说是诡辩,但是,这种思维方法却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基础———“以推理的方式来使人信服”,从而为亚里士多德创立古希腊逻辑学,把推理作为研究中心准备了思想资源。

随后希腊智者派基于感觉主义立场的争论既弘扬了自由论辩的精神,也造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四单元检测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四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

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

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

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

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

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③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

如: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原因):以有烟故。

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

合(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④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

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

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

“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

“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

“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

东方逻辑学既然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⑤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谷振诣【专题名称】逻辑【专题号】B3【复印期号】2001年02期【原文出处】《《求是学刊》》(哈尔滨)2000年06期第34~39页【英文标题】Dialectic and the Tradition of Greek Logic Gu Zhen-yi(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China Youth PoliticalInstitute,Beijing 100089,China)【作者简介】谷振诣(1962- ),男,内蒙古赤峰人,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从事逻辑学研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9【内容提要】传统逻辑不仅面临来自现代逻辑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来自其自身的挑战。

传统逻辑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严重忽视甚至抛弃了它的应用研究传统。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逻辑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逻辑传统的反思,能够为发展今天的传统逻辑提供更多有益的东西。

Traditional logic is facing challenges of both modern logic anditself.The main reason why traditional logic falls intotrouble isthat it neglects,or even gives up its applied studies.The paperaims to shed some beneficial light to today'traditional logicstudy by reflection of logical trad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logic.【关键词】“论辩术”/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传统逻辑/逻辑的传统dialectic/Aristotelian dialectic/traditional logic/logical tradition中图分类号:B8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0)06-0034-06现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和讲授的逻辑学,无论叫“普通逻辑”,还是叫“形式逻辑”,其实都是传统逻辑的内容。

如何把逻辑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的口号落实到逻辑学的教学实际中?传统逻辑在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使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问题:传统逻辑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需要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能够找到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答案。

一、什么是“论辩术”现在称为逻辑的这个研究领域是由《工具论》的内容决定了的。

用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之为逻辑学科的第一个专门术语是“论辩术”(dialectic)这个词,它一般是指在论辩中使用的能够战胜论敌的方法或技术的总称。

有学者把“论辩术”译成“辩证法”,其实这个词在希腊逻辑中并没有今天“辩证法”一词所具有的那种含义。

“论辩术”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指用于哲学论证中的归于不可能的(reductioadimpossibile)论证方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利亚学派的芝诺是这一方法的发明者,而芝诺本人提出这种方法可能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使用这种方法证明正方形对角线和边不可公约的启发。

在芝诺之后,出现了一批以传授“论辩术”和“修辞术”(rhetoric)为职业的阶层,他们被称为智者派。

智者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怎样博得信服,怎样使论断有力,如何证明,如何反驳,如何诡辩和玩弄歧义,如何识别和揭露诡辩,如何规定概念的含义,如何下定义,如何归纳等等。

这些显然都跟逻辑有关,属于逻辑方面的课题。

”[1]从流传下来的普罗泰哥拉和欧提勒士的诉讼故事表明[2],智者“论辩术”的确切含义指的是论辩中所使用的“二难”(dilemma)辩驳方法。

正如智者派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高尔吉亚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种使学生能就任何题目进行正反两方面辩论的技艺[3]。

以下亚里士多德所做出的这个二难推理可以用来作为智者所使用的“二难”辩驳方法的一个注解。

或者我们应当哲学地思考,或者我们不应当哲学地思考。

如果我们应当哲学地思考,我们就应当哲学地思考。

如果我们不应当哲学地思考,我们也应当哲学地思考(即为了辩护这种观点)。

因此,不管怎样,我们都应当哲学地思考[4]。

智者的“论辩术”明显具有芝诺“归于不可能的论证方法”的特征,即从推论中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不同的是,相互矛盾的结论不是由同一个人从同一个前提假设推出,而是由正、反双方根据不同的假设推出的,这就染上了诡辩论的色彩。

智者的“论辩术”与他们的“修辞术”不可分割。

从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可以了解到:“修辞术”指的是“说服的技巧”,它与作为辩驳手段的“论辩术”是相辅相成的,其功用是在法庭或公众集会中说服听众。

由于“修辞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艺,它离不开对语言的装饰、情感的利用、利害的引诱等说服手段的充分运用,再加上它只讲输赢而不论是非、追求实用而不辨真伪的论辩目的,这使得智者的“修辞术”几乎就成了“诡辩术”(sophisma)的代名词。

智者派在普及“论辩术”的同时,也大开了诡辩的风气。

然而,智者派在逻辑史上的作用不能完全用逻辑的反面教材——诡辩论来评价,他们那些来源于政治上或法庭上的论证方法和技巧以及对日常实际论证的评论方式,有助于形成不同于逻辑的科学研究传统的另一种逻辑的应用研究传统。

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智力训练法、柏拉图用对话体来阐述他的学说的独特形式、亚里土多德对“论辩术”和“修辞术”的系统研究都直接受益于智者派。

苏格拉底扩展了芝诺的“论辩术”,在苏格拉底使用的对话技巧中,从假设推出的结论不必是自相矛盾的,可以单纯是假的,即把归于不可能的方法扩展为归谬法(reductioadabsurdum)。

另外,对这种方法的运用不必是数学的或哲学的,可以是实际的,即用于普通人的思维训练中,形成一种富有批判性的智力训练方法。

柏拉图的传世著作都是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写成的对话,他对逻辑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用论战的技巧来教育别人而强化了苏格拉底的逻辑训练传统。

柏拉图似乎不喜欢逻辑研究只执行它自身的目的而没有确立道德的或哲学的真理的进一步目的。

“在逍遥学派的传统里(这个学派的整个历史带有起源于柏拉图的痕迹),逻辑从未成为哲学的一部分,从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被当成可以获得的一种能力,或者可以学到的一种技巧。

”[4]二、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我们把从芝诺到柏拉图等人的“论辩术”称为狭义的论辩术,亚里士多德也在这种狭义的意义上使用过这个名称,但他对“论辩术”有广义的理解,不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具体的论辩方法,而是进行了多方面的逻辑研究。

1.证明的论证与论辩的论证。

亚里士多德把论证分为证明的论证和论辩的论证,他的“论辩术”指的就是论辩的论证。

他说:“我们必须区分论辩的论证有多少种类,它们有归纳和推理两类。

推理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归纳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论辩篇》)(注:以下亚氏《工具论》的原文引自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参照李匡武译《工具论》,对照W.D.Ross的英译本第一卷,个别地方与苗编全集不尽相同。

)他这里说的“前面已经说过的推理”指的是什么呢?“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此产生。

当推理由以出发的前提是真实的和原初的,或者当我们对于它们的知识是来自于原初的和真实的前提时,这种推理就是证明的。

从普遍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的推理就是论辩的推理。

”(《论辩篇》)有学者把上文中“必然地由此产生”译为“由此必然地得出”[5],两者差别很大。

前者强调结论必然得依赖于前提而做出,因而依赖于什么样的前提就显得很重要,至于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则未必是必然的;后者明显强调的是必然的推出过程。

后者只适合于用来翻译亚里士多德对“完善的三段论”的说明和描述(《前分析篇》),而不适合于在这里用来区分证明的推理和论辩的推理。

他在《前分析篇》中对证明的推理和论辩的推理所作的区分同样说明:区分的标准在于推理依赖什么样的前提,而不在于什么样的推出过程(参见《前分析篇》)。

论辩的论证与证明的论证的主要区别是推理所依赖的前提不同。

证明的推理以原始的和真实的命题为前提;论辩的推理以普遍接受的意见为前提。

“所谓普遍接受的意见,是指那些被一切人或多数人或贤哲们,即被全体或多数或其中最负盛名的贤哲们所接受的意见。

”(《论辩篇》)根据推理的前提来区分推理的类型是非常新鲜和有趣的,这恐怕是亚氏非常重视其定义理论的一个主要根源。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广义的论辩术指的是论辩的论证技术。

狭义的论辩术指的是起源于芝诺的归谬式反驳。

在辩论中,甲方向乙方提出问题,要乙方回答。

甲方便以乙方的回答(乙方的论点)为前提进行推理,得出矛盾的或荒谬的结论,于是反驳了乙方的观点。

他把这种推理叫做“从假设开始的推理”(《论辩篇》),它只是论辩的论证中的一种。

然而,即使在狭义论辩术的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也并不像从芝诺到柏拉图那样只善于应用这一方法,而是对这一方法作了多方面的逻辑研究,其中包括了对其最成熟的逻辑理论即直言三段论的研究。

以下我们在广义上使用“论辩术”这个词。

2.“论辩术”的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可以看作是“论辩术”的原理。

“论辩术”与定义理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论辩首先要分析所提出的论辩的问题或论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分析的论题主要是具有“X是Y”和“X不是Y”这种主谓形式的命题。

对于主谓式命题来说,重要的是看谓词对主词述说了些什么,谓词对主词是什么关系,谓词是什么类型的,是否表述本质等等。

谓词涉及到对论辩主题的理解,“我们必须依据一个定义来进行论辩。

”“不确定一个含义等于没有什么含义,若字无含义,人们也就无法互相理解。

”(《形而上学》)如果辩论双方对论辩的主题理解不清楚,显然是无法进行辩论的,即使进行辩论也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论辩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在哪一点上论辩者驳倒了他的论敌。

谓词也涉及到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对所提出的每一个命题的理解,如果对论辩过程中所提出的命题缺乏理解,就不知道对方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在此基础上,就不可能对对方的推论作出有效的反驳。

因此,我们可以把他的定义理论看作是“论辩术”的原理。

把定义理论看作是“论辩术”的原理的另一个理由是:定义理论是直言三段论的基础和核心。

由于定义理论主要是研究谓词的,又称谓词理论。

所谓基础是说:主谓式命题是构成三段论的材料;若研究主张相反论题的论辩者的对话形式中的主谓式命题,就会对“什么样的陈述句是已给出的陈述句的矛盾句?”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两个相反的叙述显然不能同时都真,另一方面,也不能都是假的”(《形而上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