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

合集下载

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

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

闲暇和诧异
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西方的科学精神也由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传统直接塑造。亚里士多德曾经归纳过进行哲学思辨的两个条件:一是闲暇的时间,二是诧异的眼睛。在这里,“闲暇”是前提。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他是没有心情来研究哲学的。当时,古希腊拥有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因此享有充分的闲暇。而绝大部分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出身,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专门从事纯粹思辨的活动。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的:“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有怎样的想法,但正是从上面那种意义的君子那里,我们才有了纯粹的学问。”
正是这种为思辨而思辨,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演绎出了西方“智”的传统。当然,古希腊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以智慧谋求功利的现象,但却没有成为正统。比如,在古希腊中期,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带有明显功利化倾向的思潮——智者运动。这里的智者,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他们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却不是爱智慧的人,因为他们传授智慧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同时向学习者收取学费。对他们来说,智慧仅仅是用来满足功利目的的手段。这一点,遭到了后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强烈批评。柏拉图就把此类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种对本原问题的猜测非常荒唐,甚至非常可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泰勒斯为代表的那一批古代哲学家是幼稚的。因为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并不是对“世界本原”这个问题的具体回答,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持续追问。事实上,对于无限的世界而言,任何具体的回答都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人凭肉眼,很难对世界得出超越经验的结论。即使得出结论,也很可能是一种推测或者思维跳跃,很容易被推翻或证伪。因为我们仅仅能够看到世界的一部分,而无法看到整个世界。而“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恰恰是对整个世界发问的。在这里,经验是无效的,唯有靠人的思辨。正因为此,后来的西方哲人和科学家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究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从而推动着科学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昌明。同时,追求真理而不占有真理,也成为了塑造西方文化传统的科学精神。

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辨

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辨

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第一句话就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他接着说明,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哲学的思辨最初表现为“诧异”,人们通常认为惊诧就是好奇心。

但笔者认为,其实诧异不同于好奇,而是由人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和灵性,触发了人与生俱来的对人生、物质、宇宙的探索之心而带来的思考状态。

有灵性的人才会对大自然的造化感到惊诧,有足够悟性的人才能最终找到生命的归宿。

最早的哲学家出于追根问底、知其所以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刮风下雨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原的哲学问题。

哲学家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诧异,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发现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只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

他们常常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遭到嘲笑。

据说,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只顾观察天象,没有注意脚下,跌入坑里。

一个女奴嘲笑说,他只想知道天上发生的事情,却不知道身边的和地上的事情。

亚里士多德则对世俗的嘲笑加以反讽,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泰勒斯为了反击哲学无用的世俗偏见,用观测天象得到的知识预测气象,知道来年橄榄将丰收,于是事先租赁了全部的橄榄榨油作坊,等到橄榄丰收时,再把作坊以高价租出,结果获得一大笔利润。

亚里士多德的结语是:“这件事表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希腊哲学是静观的首先使用“哲学”这个词的毕达哥拉斯曾有这样一个比喻: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兜售商品的小贩,有努力竞技的运动员,也有静观人生场景的观众。

哲学家就是静观者。

希腊哲学的这种静观是超越现实的。

希腊哲学家多为贵族。

哲学在希腊是一门独立而崇高的职业。

哲学的职业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希腊民族的思辨精神的发展,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静观、思辨的性格。

西方文化概论 第四讲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

西方文化概论 第四讲  古希腊的哲学与科学
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而打量它的,这就如同将地球 仪捧在手中而观察世界一样。尽管人是不能超然物外 的,更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而打量世界,但就思维方式 而言,他们却正是这样做的。
在古代世界,科学同哲学是分不开的,第一批哲学家也 就是第一批科学家。所以西方的科学史也同哲学史一样,都 是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写起的。在哲学上,泰勒斯关于世界本 原的思想,不仅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科学的 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对世界本原的询问则意味着他 们已经将自然世界客体化和对象化。将世界对象化、客体化, 势必在寻求世界本原的同时,询问世界的运动规律,势必要 提供种种解释模式。科学也就在这样的哲学环境中得以产生。 因此泰勒斯被认为是古代第一个几何学家、天文学家、物理 学家、哲学家。泰勒斯之后的阿那克西曼德 ,据说是第一个 将已知的世界绘成地图的人。阿那克西美尼 基于“气是万物 本原”的思想,认为气包围着整个世界,世界万物的生成、 发展和灭亡都是气的稀散和浓聚的结果。“当空气更加浓厚 的时候,便产生云来;当它的凝聚作用更大时,便下雨了; 然后,当雨在下降时冻结时,便是雹子;最后,当水里封闭 了空气时,便是雪”;“当太阳的光线投射在极浓厚的云上 时,便产生出虹来。”
把数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这给数蒙上浓厚的神秘 主义色彩,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宇宙观。这种观念, 对以后的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康德、 黑格尔的唯心论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毕达哥拉斯
首次提出数的概念,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很大 进步。他们力图用一种统一的、严格的系统去说 明一切,力图探索宇宙万物的数学模式的这种精 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把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 物的运动变化归为数按一定“比例”的结果,这 可以说是“规律”思想的最早萌芽。他们在用数解
天人不分,且一并统一于神话之中。尽管希腊神话亦 蕴含着天人相分的成分,并为后来哲学特征之形成准 备了充分的条件。但神话毕竟没有最终将人与神分开。 而泰勒斯的学说直面自然,不再需要神这一中介。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传统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传统

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传统古希腊是一个闪耀着智慧的时代,它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传统对人类智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传统,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如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强调数学和几何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由数学规律所构建的。

苏格拉底则更关注人类的生活与智慧,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自我认知和人类行为的指导。

柏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超越感觉世界的真理存在于理念之中。

这些思想家的智慧开启了西方哲学的新篇章。

但是,他们的智慧并不仅限于哲学领域。

他们还在其他领域展示出了卓越的智慧,例如政治、文学和科学。

在政治领域,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影响了政治行为的合理性和数学建模的应用。

苏格拉底则对政治权力的利益和责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公正和公义是一个良好政府的基础。

柏拉图则设想了一个理想政府——哲人国,认为哲学家应该执掌政权,因为他们具备了对真理的追求和高尚的品质。

在文学领域,古希腊哲学家的智慧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涉及到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深入讨论。

苏格拉底的对话形式也成为了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法,它使得思考和讨论成为了智慧的方式。

在科学领域,古希腊哲学家的智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思维方式鼓励了观察和理性思考,这对科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例如,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思想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突出成就包括毕达哥拉斯定理和最小正多面体的发现。

古希腊哲学思想与智慧传统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仍然是宝贵的。

首先,它们提醒我们智慧并不仅仅包含在学识和知识中,它还包括了对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关注,如公正、仁爱和人的尊严。

其次,古希腊哲学思想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这对于面对当今复杂的世界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为科学而科学——古希腊

为科学而科学——古希腊

为科学而科学——古希腊一.摘要: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

古希腊科学在思想和方法方面已经接近近代科学的特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在于给后人留下伟大的物质文明,而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这才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技术的最高峰,就要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古希腊科学偏重理论思维,讲究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古希腊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1.天文学早期希腊科学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天文学。

在公元4世纪末以前,天文学是唯一运用了数学方法,并通过这种数学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的科学。

促使古希腊人研究天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整历法的需要。

在公元前432年时,雅典的默冬已经相当准确地计算出19年周期中需要加进的闰月数,尽管他的同胞们并没有使用他的计算结果来改进他们的民用历法。

而且大概就在同时,希腊人也肯定认识到了天文学上另一个重要事实,就是如果以二分二至来确定,四季的长度是不等的。

公元前2世纪的天文学纸草纸书《欧多克斯书》把四季长度的明确估算归功于与默冬同时代的欧克泰蒙。

另外,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天体和整个宇宙都是球形的,均匀地按圆周运动的设想一直主宰着天文学,甚至还主宰了哥白尼的思想,这些早先的大胆设想给天文学的数学和几何模型提供了一个基础。

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他们所喜爱的数字和几何图形出发,认为天体有10个,且都是球形的,绕中心“火”转动,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天体运动服从数学法则。

而柏拉图创办的学校里的学生欧多克拉斯依据对天体的观察,建立了一个同心球几何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同天文学结合起来。

他的宇宙模型是以地球为中心的,日月和五大行星和及恒星分别附在一些透明的同心球壳层围绕地球匀速旋转,行星的运动由四个大小不等的同心球的复合运动所致,而整个宇宙中的同心球共有27个,继承其工作的亚里士多德更把同心球的数量增加到55个,他更进一步指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固定不动,其他天体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浅谈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及其启示

浅谈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及其启示

浅谈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及其启示谈及现代西方科学文明的起源,必然指向古希腊。

然而科学(science )是近代18世纪才创造出来的。

在古希腊时代,与其称为科学,不如叫自然哲学更合适。

因此我们现在讨论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不如说是哲学精神更恰当。

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古希腊哲学家冷静地看待客观世界,世界是什么?世界上的物体怎样运动?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创造的,而是由火产生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成万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赫拉克利特在观察世界时认为,一切皆流,万物皆变.他形象地用奔腾不息的河水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不断地产生、消亡的道理.他说:“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认为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他通过观察世界得出力对于保持物体运动是必要的。

撇开具体结论的对错,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他对客观世界是在作统一的描述。

我们解读古希腊学者,感兴趣于他们思考的内容,更感兴趣于他们思考的方式.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方式用一句话进行概括的话,那就是“天人相分”.也就是说:古希腊哲学关注自然,把自然当作研究对象,人和自然是相分的.我们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而古希腊哲学家思考这个世界,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而打量它的,好像将地球仪捧在手中观察世界一样,尽管人是不能超然物外,更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而打量世界,但就思维方式而言,他们却正是这样做的.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真是这种“天人相分”哲学观的生动写照.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纯粹理性,这是指人超出自己的感官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思辨的问题.这种思辨是形而上学的玄思,其动机可能是为了追求完美和绝对,可能是出于创造冲动,可能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关于纯粹理性精神,最典型的是欧几里德的几何.他那严密的公理体系,从公理得到定理都经过严格的证明.古希腊学者的传统是:他们讨论问题,从来不关心有什么用处.当年欧几里德的一个学生提出“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欧几里德就说:“给他5分钱,让他滚!”就把他赶出大门.应当说,古希腊的精神是无功利的精神.其次是实践理性,这是指人以精明的合理的态度处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一切动机和目的之意在结果对人有利,也就是说人从事合理活动的精神.人们在讲到欧洲的许多国家的发展演变时,必然会涉及他们的宗教,而当我们讲到古希腊的精神时,却要联系到他们的神话.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是这样的:主神宙斯拒绝向人类提供文明生活所必需的一样东西——火.普罗米修斯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用一根又粗又长的茴香杆,在太阳车驶过天空时,他将茴香杆伸到太阳车的火焰里点燃,然后带着闪烁的火种回到地上,人间就升起了火焰.普罗米修斯因此受到宙斯的惩罚,他被吊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每天被恶鹰啄食他的肝脏,他为了人类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始终没有屈服.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不仅是火种,还有正义、勇气和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可见,古希腊哲学的实践理性精神与他们的神话也是一脉相承的.。

希腊思维方式及科学精神起源

希腊思维方式及科学精神起源

希腊思维方式及科学精神起源在人类历史上,是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

许多古老的民族,或者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或者缺乏对自然界的系统看法。

自然界常常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人在自然面前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

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地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们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发展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科学精神之先河像埃及和西亚地区一样,早期希腊人的自然观也是神话自然观。

自然物被赋予神话色彩,自然现象被神话为神的行为。

但同是神话,也预示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构。

希腊科学和哲学是从希腊神话中脱胎而来的,它为后来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所奠定的基本观念,同样可以在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据。

与中国神话相比较可以发现,希腊神话有两个突出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与人类相似但不是人,他们像人一样地有个性、有情欲、�壅�斗,但同人有严格的界限――所有的人都有死,而神却不死。

在中国神话中,人神之别非常模糊,许多人中之杰像神农、伏羲、后羿本身即是神。

所以,尽管神话都反映了人类拟人的世界观,但希腊神话表现的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神话表现的是人神同一。

同构与同一有着根本的差别,中西哲学传统之差别即已在此表露出来。

同构意味着,首先这是两个东西,其次才是两个东西相似;区别是根本的,同构才是希腊时代独有的。

人神之别,反映了对象性思维的原始形式;而人神同构,则导致了希腊的有机自然观念。

作为拟人的世界观,在希腊哲学中,事物是由于分有了宇宙机体的灵魂和心灵才变得能动和理智,也就是说,由于分有了某种结构,才变得类似希腊神话的第二个突出特征是它完备的诸神体系:任何一个神都有其来龙去脉,在神谱中的地位非常明白清楚。

与此相对照,在中国神话中,诸神几乎没有谱系,神的角色在不同的记载中往往不同,甚至在同一记载中,同一神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矛盾。

试论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

试论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

试论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作为西方文化滥觞的古代希腊,其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视为蔚为大观的西方哲学史上极其辉煌和灿烂的篇章之一。

而在这一过程中,理性思辨精神贯穿其始终,并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希腊哲学尚思辨,探讨phusis(自然、本性),具有普遍直观的辨证性,哲学与“神学”关系密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家们心目中的神,大多是思辨神,理性神”【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20页】。

所以,从总体特征来看,希腊哲学具有理性思辨精神。

下面,我将从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这一发展脉络具体谈一谈希腊哲学的理性思辨精神。

一、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产生早起希腊自然哲学或者说是智者学派以前的希腊自然哲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宇宙和自然。

当希腊人开始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时,这一过程虽然具有感觉上的直观性,但却不能说没有孕育着理性思辨精神的萌芽。

当你开始惊讶于宇宙自然,你会开始你的思考,这种思考会产生一种原始的对自然朴素的看法,继而你会为完善你的看法孜孜不倦。

这一过程本身已包含理性,当然也需要思辨。

所以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可以视为希腊哲学理性思辨精神的萌芽和诞生期。

“伊奥尼亚的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了理性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是求助于神话中的事物”【梯利《西方哲学史》10页】。

“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对本原问题的初步探讨,就是以自然原因来解释自然万物,这一方式本身蕴含着理性。

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的“无定”,使万物本源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和运动性,他们以批判性继承的方式继承了泰勒斯的理性自然观。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运动的活火,指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为logos(逻各斯),这个运动变化的尺度我们姑且可以把它理解为理性和规则。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思辨性的一个极好例证。

南意大利的毕达哥拉斯提出“数就是神”,使对事物本原的研究由具体有形到抽象无形,已经超越了感官知觉的实体,上升到一个更加理性和更具思辨性的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科学精神对现实生活最有功利价值的科学,在它的发端处却不是出自功利的欲求。

在西方文化的视野中,科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探求世界本原、安顿人类心灵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产力”。

也许,对科学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离真正的科学也就越远。

今天,我们回顾古希腊思辨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关系,正是要重新审视科学得以发展的文化土壤,从只把科学视作工具而一味应用的局限中走出来,向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枯竭的思维源泉致敬——闲暇和诧异西方的自然科学是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西方的科学精神也由古希腊的哲学思辨传统直接塑造。

亚里士多德曾经归纳过进行哲学思辨的两个条件:一是闲暇的时间,二是诧异的眼睛。

在这里,“闲暇”是前提。

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他是没有心情来研究哲学的。

当时,古希腊拥有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发达的奴隶制,贵族因此享有充分的闲暇。

而绝大部分的古希腊哲学家都是贵族出身,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专门从事纯粹思辨的活动。

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说的:“无论人们对于容许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制度怀有怎样的想法,但正是从上面那种意义的君子那里,我们才有了纯粹的学问。

”哲学是贵族的精神,哲学家也是精神上的贵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的本性,哲学家研究哲学不是为了经世致用,而是因闲暇而沉思,因沉思而诧异,因诧异而求知,因求知而满足:“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只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他们起初对眼前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较大的问题。

”能够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辨,是古希腊人的特殊之处。

古希腊贵族崇尚的高尚活动是战争、游猎和思辨。

最后一项风尚造就了一批职业哲学家。

从词源学上看,西文的“学校”(School),就是由希腊文“闲暇”派生出来的。

学校是柏拉图之后哲学家们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在此研究和传授知识。

由于哲学在古希腊是一门独立而崇高的职业,所以,这里的哲学家不像印度哲学家那样属于僧侣阶层,也不像中国哲学家那样属于官宦阶层,而是属于自由的贵族阶层。

哲学的这种职业化倾向反过来又促进了希腊民族思辨精神的发展,结果形成了希腊民族特有的静观、思辨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古希腊造就了高于周围民族文化的科学理论。

比如,埃及人虽然最早从经验中总结出几何测量规则,但古希腊人却在此基础上构造出几何学的演绎体系;巴比伦人虽然早就开始了天文观察,但古希腊人却利用观察材料提出了天文学的思辨理论。

自由与真理古希腊哲学家对思辨生活的态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拉尔修在《明哲言行录》中记载说,最早使用“哲学家”一词的是毕达哥拉斯。

当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问毕达哥拉斯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一个哲学家。

”他继而解释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哲学家生来就是寻求真理的。

”在这里,毕达哥拉斯明确地将哲学家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从而也就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哲学是一门为知而知,为思辨而思辨的学问,它以真理为最终归旨,而不服从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部目标,因而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哲学家,过的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把玩的是纯粹理智的思维活动,因而是唯一自由的人。

按照这种理解,纯粹的理智思辨正是通向心灵自由和真理之路的不二法门。

对于思辨的主体而言,哲学家们进行的是纯粹理智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但不需要借助外在的经验,反而还要摆脱外在的经验束缚。

否则,这种活动就不再是“纯粹心灵的”了。

而对于思辨的内容而言,哲学家们追问的问题,或者是纯粹理智的思维诡辩,或者是普遍、无限、超验的终极性的问题,都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回应和验证。

但是,正是这种在今天看来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毫无实际效用的哲学思辨,却构成了科学的最初形态,也成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的第一个哲学问题就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但在提问方式上是以认识论的形式提出的,而且在内容上也是超越经验的。

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的是伊奥尼亚学派的泰勒斯。

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据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大概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他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的,靠湿气维持。

再者,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种对本原问题的猜测非常荒唐,甚至非常可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泰勒斯为代表的那一批古代哲学家是幼稚的。

因为真正推动科学进步的并不是对“世界本原”这个问题的具体回答,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持续追问。

事实上,对于无限的世界而言,任何具体的回答都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为人凭肉眼,很难对世界得出超越经验的结论。

即使得出结论,也很可能是一种推测或者思维跳跃,很容易被推翻或证伪。

因为我们仅仅能够看到世界的一部分,而无法看到整个世界。

而“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恰恰是对整个世界发问的。

在这里,经验是无效的,唯有靠人的思辨。

正因为此,后来的西方哲人和科学家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究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从而推动着科学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昌明。

同时,追求真理而不占有真理,也成为了塑造西方文化传统的科学精神。

有用与无用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浓厚的超功利特征。

但这种超功利的取向,反而为西方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技术文明,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关于泰勒斯,有个故事。

据说有一次,他边走边思考问题,不慎跌倒在水坑里。

一个婢女嘲讽他说:“真可笑,你连身边的事都看不到,却总是想天上的事。

”泰勒斯一时竟无法反驳。

后来,他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个庸俗的婢女。

他夜观天象,知道来年的橄榄将获丰收,便事先租赁了当地全部的榨油坊。

果不其然,橄榄丰收了。

于是,泰勒斯将榨油坊高价出租,获得了一笔巨大的利润。

亚里士多德对此曾有精彩点评:“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他的兴趣并不在这里。

”而黑格尔的评语更是毫不客气:“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正是这种为思辨而思辨,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演绎出了西方“智”的传统。

当然,古希腊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以智慧谋求功利的现象,但却没有成为正统。

比如,在古希腊中期,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带有明显功利化倾向的思潮——智者运动。

这里的智者,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他们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却不是爱智慧的人,因为他们传授智慧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同时向学习者收取学费。

对他们来说,智慧仅仅是用来满足功利目的的手段。

这一点,遭到了后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强烈批评。

柏拉图就把此类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

即使在学说方面,智者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也迥然相异。

智者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对自然的思辨和对宇宙本原的思考,而是对人生和社会的辩论。

他们的精力主要用于口头争辩,而不是著书立说。

正因为如此,“智者”几乎成了“诡辩”的代名词,遭到了历代哲学家的鄙视,很快被打入了冷宫。

而纯粹的理智思辨却登上了大雅之堂,不仅打造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而且直接成为了近代科学的滥觞。

有限与超越在古希腊时期,对哲学思辨的崇尚之所以最终升华为一种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还在于古希腊人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态度。

这就意味着,带有浓厚科学探索意味的哲学思辨不仅是少数贵族哲学家把玩的思维游戏,而且还是一种能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文明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意义上的科学,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此,伊甸园的神话就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文化隐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由于偷食禁果的原罪,人将永远受到沉重肉身的羁绊。

柏拉图也比喻说:人的灵魂本来就属于上天的精灵,“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作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

可后来,灵魂坠入了肉体,依附于躯体,因此而遗忘了过去的一切。

因此,人生的意义根本就无法在现实的此岸世界里实现,而只能依靠“灵魂”的力量到形而上的彼岸世界中去探求。

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才是永恒的。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挣脱有限,进入永恒和无限。

这种寻求和超越的姿态,不仅表现在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中,而且还表现在纯粹的理智思辨中。

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怎么在白纸上摆弄圆规和直尺,都无法画出理想中纯粹的“圆”。

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圆的东西”并不是“圆”本身,只有停留在理性思维里,落实到抽象概念中的“圆”,才是完美无缺的。

相反,现实中一切圆的东西,由于受到物质材料的“污染”,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与此相对应,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就是一个充满虚假和错误的世界。

而唯有理智和思维,才能让我们完全摆脱感性的束缚,进入到那个理想的纯粹世界。

正如巴门尼德所说,“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其实是一回事情”。

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一方面,唯有思维中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而我们感官所感觉到的东西都是一些将我们导入歧途的“意见”,不是“真理”。

另一方面,所谓的“真理”,真正的存在,唯有通过智力活动才能达到,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古希腊人如此热衷于抽象的哲学思辨了。

因为,正是依靠纯粹的思辨,有限和无限之间才得以架起一座互相通约的桥梁。

它不仅给人带来一种纯粹思维的乐趣,而且还是更深层次的安身立命。

难怪德谟克利特说,发现了自然界的一个因果联系,比作波斯国的国王还要高兴。

亚里士多德也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

理性与非理性轻感性、重理性的思维取向,在促使理性科学在古希腊率先发达起来的同时,也潜在地侵蚀着理性科学得以确立的基础。

因为理性无法反过来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由此留下的空白,最终只能由非理性的信仰来提供支撑。

正因为此,西方科学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宗教的庇护。

非理性的宗教情感,看似是理性科学的天敌,而实际上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维特根斯坦曾说:“令人惊讶的不是世界如何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科学知识的发展虽然能够令人类更加精确地描述世界,但却永远也无法给出世界“为何如此这般”的正确解释。

对此,人只能保持近乎神秘主义的敬畏和信仰。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自然最不可理解的一件事情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神秘主义倾向,早在古希腊科学发展中就初露端倪。

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一个以研究数学著称的哲学学派。

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个学派也是一个有着各种荒诞禁忌的神秘主义宗教组织。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数,而不是其他东西。

数字和数字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和谐关系。

而遵循数字关系构成的宇宙,也处于和谐的关系中,就像音乐一般演奏着有节奏的声音。

“数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美,”数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去寻找和发现浩瀚宇宙中那种神秘的和谐关系,以体验造物主的神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